首頁 資訊 科學哲學的興起

科學哲學的興起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9日 05:01

《科學哲學的興起》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題為“思辨哲學的根源”,主要是對古希臘以來的傳統(tǒng)哲學進行分析和批判。第二部題為“科學哲學的成果”,通過對一系列科學問題的研究,闡述了科學哲學的觀點、方法和特征。最后,賴欣巴哈對從科學問題分析中所得出的哲學結論進行了綜述,并將這些結論和舊的思辨哲學進行了比較。 [2]

原序

第二部 科學哲學的成果

第一部 思辨哲學的根源

7.新哲學的來源

1.問題

8.幾何學的本性

2.普遍性的尋求和假的解釋

9.什么是時間?

3.確定性的尋求和唯理論的知識見解

10.自然的規(guī)律

4.道德指導的尋求和倫理認識平行論

11.原子存在嗎?

5.經驗論的研究法:成功和失敗

12.進化

6.經典物理學的兩重性:它的經驗論方面和唯理論方面

13.現(xiàn)代邏輯

14.預言性的知識

15.插曲:哈姆萊特的獨白

16.關于知識的功能論見解

17.倫理學的本性

18.舊哲學和新哲學:一個比較 [3]

賴欣巴哈在青少年時代就接受了康德的唯理論哲學思想,對先驗綜合判斷尤其感興趣,這在激發(fā)他研究數(shù)學、邏輯和概率問題,探索它們在物理世界中的可應用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從師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后,他的觀點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從1920年起,他發(fā)表了一系列論著,從相對論出發(fā)批判傳統(tǒng)思辨哲學及康德的先驗哲學,這表明他已轉到經驗論的立場上。后來,他又根據(jù)邏輯經驗主義的意義分辨和經驗證實原則,通過兩類命題的劃分批判了康德的先驗綜合判斷學說。但這些思想當時沒有來得及全面展開。由于納粹的迫害,他被迫出亡。同時,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運動在歐洲也很難維持。從20世紀30年代后期起,維也納學派、柏林學派和華沙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先后移居至北美,使美國成為邏輯實證主義后期發(fā)展的中心。不過在此期間,邏輯實證主義也面臨著日益尖銳的挑戰(zhàn),其中奎因對意義分析原則的批判、波普爾對經驗證實原則的批判,都是致命性的。另一方面,在美國這個充滿實用氣息的環(huán)境里,邏輯經驗主義本身也逐漸發(fā)生了深刻的演變,呈現(xiàn)出與實用主義合流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邏輯實證主義急需重建哲學基礎,開展啟蒙式的宣傳運動,以鞏固自己的哲學陣地。賴欣巴哈的《科學哲學的興起》一書便是應這種需要撰寫的。 [4]

思辨哲學的根源

賴欣巴哈通過對傳統(tǒng)哲學種種缺點的考察,指出傳統(tǒng)的思辨哲學是一種過渡階段的產物,它發(fā)生在哲學問題已經提出,但還不具備邏輯手段來解決它們的時候。然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符號邏輯的產生,哲學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工具。于是哲學不再是通過思辨方法去猜測問題,而是運用符號邏輯對科學進行分析了,哲學也因此從思辨哲學發(fā)展到了科學哲學的階段。賴欣巴哈所謂的科學哲學,是就其方法論而言的。他認為,具有科學性質的“哲學是人類思想一切形式的邏輯分析’’。如果說“思辨哲學的歷史是那些提出自己不能回答的問題來的人們的錯誤的歷史”,那么“科學哲學的歷史則是問題發(fā)展的歷史”。 [2]

傳統(tǒng)哲學明顯帶有思辨性。要弄清這類抽象語言的產品是如何成為哲學的,應首先追溯認識史。求知過程實際就是建立關于現(xiàn)象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找出更為普遍的解釋。知識的本質在于概括,對普遍性的尋求必須通過概括來進行。這種概括中已包含了科學和哲學的起點。進一步說,解釋的本質也在于概括。有兩種可能的概括:一種是借助有效的推理作出預見,走向真解釋;另一種是借助想象和類比進行外推,走向偽解釋??茖W和哲學在這里便分野了。就是說,一旦對普遍性的尋求超出了當時的知識范圍,偽解釋就必然出現(xiàn)。哲學正是由此產生的。更進一步說,存在兩種偽概括:一種是經驗哲學的偽解釋,它有可能通過認識進步得到糾正或改善,從而是無害的;另一種是思辨哲學的偽解釋,它很容易導致空泛和危險的獨斷論,從而是有害的。從根源看,“經由假類比而造成的有害錯誤是一切時代哲學家的通病”。其所以錯誤、所以有害,一是因為使用不嚴密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許多假觀念,由此導致大量偽問題,二是因為企圖使抽象物實體化,由此建立了所謂“本體論”。結果是使哲學思維總是與詩人的想象連在一起:哲學家發(fā)問,詩人來回答。

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雖互不相容,但卻殊途同歸,它們都不能解答經驗知識的問題,并且犯的是同一類錯誤,只不過一個強調數(shù)學的可靠性,另一個則代之以觀察的可靠性罷了。近代科學在唯理論和經驗論交織的背景下發(fā)展,它明顯地具有兩重性。然而科學家們卻在研究活動中自發(fā)地實現(xiàn)了兩者的互補:憑借實驗向自然界發(fā)問,經由觀察獲取經驗材料,同時依靠數(shù)學建立解釋理論,通過推理作出理性預見。這種互補方法后來成為普遍的哲學方法,即假說——演繹法。這表明,哲學不單需要把理論體系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即便在方法論方面也需要從科學中汲取教益。“在通向哲學領悟的道路上,科學家是路標的設置者”。 [4]

科學哲學的成果

賴欣巴哈通過對一系列科學問題的研究,闡述了科學哲學的觀點,方法和特征。與此同時,賴欣巴哈還從邏輯經驗主義的立場出發(fā),對科學知識的基礎和目的、科學的方法論以及倫理學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

思辨哲學的歷史是一部充滿無法回答的偽問題的錯誤史。相反,科學哲學的歷史則是不斷提出有意義問題的歷史?!皩τ阱e誤只能要求作十個心理學的解釋;真理才需要邏輯分析”。作為在新科學基礎上興起的哲學,作為科學研究的副產品,科學哲學借助現(xiàn)代邏輯分析的工具,不但可以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而且可以把對問題的理解推進到能夠加以回答的地步。同思辨哲學相比,它的興起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體系式的哲學在康德時代就已失去意義,它的使命現(xiàn)在正被科學哲學所取代。不過,科學哲學的工作是“集中精力進行邏輯分析,目的是澄清問題,而不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它無意去杜撰龐雜的科學哲學體系。

科學哲學的分析方法是現(xiàn)代符號邏輯。從歷史上看,邏輯發(fā)源于古希臘,并經由中世紀和近代得到充分發(fā)展。傳統(tǒng)哲學也曾受益于邏輯,但由于自然語言和形式邏輯的缺陷,它們都未能擺脫用模糊語言制造偽問題的思辨性。符號邏輯就不同了。由于具有必然性和空洞性的特點,它既能嚴格地表述語言的規(guī)則,也能精確地傳遞命題的意義。因此,符號邏輯不僅可以提供解答問題的工具,而且可以澄清思想,克服自然語言的模糊性,從而有助于提高哲學分析的功能。隨著符號邏輯技術的應用,對知識基礎的研究便達到了精致化的階段。科學哲學正是因此把它用作哲學分析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科學哲學的證實方法是歸納邏輯,特別是概率邏輯。與符號邏輯不同,歸納邏輯不具有必然性和空洞性,亦即它不能保證結果的可靠和精確,但它的地位很重要。作為假說——演繹法的基礎,它是提供預見知識的工具;而作為解釋——歸納法的核心,它是證實科學理論的手段。當然,歸納邏輯并不能最終確鑿地證實一個理論,但它確實能為理論給出概率上的確證。對歸納證實的研究必定會導致概率邏輯的理論,它是以頻率解釋為基礎的?!耙磺兄R都是概率性知識,只能以假定的意義被確證,歸納法就是找到最佳假定的工具”。這種概率理論不僅是解釋和預見的有效工具、確證一個理論的方法論判據(jù),它甚至可以提供自然規(guī)律的形式。所以歸納問題可以得到圓滿解決。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科學哲學的出發(fā)點是語言的意義分析,而“可證實性要求是意義理論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歸納問題的解決,意味著可證實性(可確證性)的意義標準是合理的。

總之,思辨哲學與科學哲學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思辨哲學家試圖通過構造龐大的思想體系獲得支配宇宙總體的最普遍的原則;科學哲學則通過對科學成果進行邏輯分析的方法建立知識論,它只是澄清有意義的問題,而把對宇宙的解釋權完全交給科學家。其次,思辨哲學尋求絕對的確定性,認為理性這個宇宙的立法者能夠把事物的一切內在性質顯示給人類思維;科學哲學則拒絕承認任何關于物理世界的知識是絕對確定的,強調不可能確切地陳述個別事件及其制約規(guī)律,否定先驗綜合真理的存在。最后,思辨哲學對知識采取了超越論的見解,其特點是主張知識超越可觀察事物,它所依靠的是感性知覺以外的其他來源;科學哲學則對知識采取功能論的見解,它認為知識是一種預言工具,感性觀察是非分析性真理的唯一可容許的判斷標準。如果完成了哲學觀方面的轉換,就不難看到,科學哲學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可以達到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完備、可靠的結論。 [4]

最后,賴欣巴哈對從科學問題分析中所得出的哲學結論進行了綜述,并將這些結論和舊的思辨哲學進行了比較。他指出:(1)思辨哲學努力想獲致一種關于普遍性的,關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則的知識。科學哲學則與此相反,它把對宇宙的解釋完全留給科學家去做,而只用對科學的結果進行分析的方法建立著知識論。(2)思辨哲學追求的是絕對的確定性,科學哲學則拒絕承認任何關于物理世界的知識是絕對確定的。至于唯一可以獲得確定性的邏輯和數(shù)學的原理,則是分析的,因此也是空洞的。(3)思辨哲學竭力想用它建立絕對知識的同樣方法去建立道德指令,然而科學哲學已完全放棄了這種打算,它認為道德目的是意愿行為的產物,而不是認識的產物。 [2]

《科學哲學的興起》一書明確闡述了邏輯經驗主義的思想淵源、哲學性質和主要原則,對科學哲學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概述,并就邏輯分析和經驗證實的方法論基礎進行了論證,特別是關于歸納概率理論的闡述建立了較弱意義的可證實性標準,為捍衛(wèi)邏輯經驗主義的經驗證實原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時,這部著作在宣傳邏輯經驗主義學說方面也開普及運動之先河,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此后,其他邏輯實證主義者也發(fā)表了一系列科學哲學基礎著作,如卡爾納普的《科學哲學導論》、亨普爾的《自然科學的哲學》等,使邏輯實證主義在美國迅速傳播和發(fā)展,并且取代實用主義躍居哲學界的主導地位。 [4]

漢斯·賴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1891~1953),是美籍德國物理學家和科學哲學家,邏輯實證主義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之一,柏林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1891年9月26日賴欣巴哈出生在德國的一個有猶太血統(tǒng)的家庭。1915年在愛爾蘭根大學以一篇關于概率問題的出色論文獲博士學位,同年應征入伍,從事無線電技術工作。1917年退役后成為一名無線電工程師,并在柏林大學跟隨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1926年到柏林大學任物理學哲學的副教授。這期間他組織創(chuàng)立了“經驗哲學學會”。1933年納粹大肆迫害猶太人,賴欣巴哈被解除職務,離開德國。1938年他離開土耳其赴美國,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教授,直至逝世。他曾于1947年、1952年分別到哥倫比亞大學和巴黎大學作短期講學。賴欣巴哈原定1953年秋在哈佛大學作威廉·詹姆士演講,但不幸于1953年4月9日因病去世,未能成行。他的主要著作有《時空學說的哲學》(1928)、《經驗與預測》(1938)、《科學哲學的興起》(1951)等。 [4]

相關知識

電磁兼容—一門綜合性的新興學科
淺析瑜伽哲學
試議瑜伽的哲學.doc
瑜伽哲學淺談
《世界哲學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學之十:瑜伽派哲學1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簡介
瑜伽的哲學理論(五)
瑜珈健康的生活哲學
瑜伽改變你的生活!百人瑜伽活動背后的科學與哲學
朱彥明:尼采:疾病、健康與哲學創(chuàng)造

網址: 科學哲學的興起 http://m.u1s5d6.cn/newsview63850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