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與腸易激綜合征相關性研究進展
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與腸易激綜合征相關性研究進展
Progress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1. 前言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種以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為主要臨床癥狀的腸道疾病,伴有排便習慣和(或)糞便性狀改變,經影像學、實驗室檢查未發(fā)現能夠解釋臨床癥狀的形態(tài)學改變和生化異常 [1]。是臨床上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之一,顯著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社交等,IBS易復發(fā),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我國IBS總體患病率為1.4%~11.5%,僅25%患者到醫(yī)院就診 [2]。IBS分為四種亞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 IBS-D)、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 IBS-C)、混合型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mixed bowel habits, IBS-M)和未定型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unclassified, IBS-U),IBS-D是常見的亞型 [3]。IBS的藥物治療有多種,包括解痙藥、精神藥物、5-HT (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抗生素,益生菌等。其中抗抑郁藥、抗生素、益生菌等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IBS患者的癥狀和改善其生活質量,但通常治療效果很難令人滿意 [4] [5]。近年來,針灸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有效替代療法,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祖國醫(yī)學將IBS歸屬于“泄瀉”“便秘”“腹痛”等范疇,針灸穴位對其治療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yōu)勢 [6]。研究表明,對于IBS患者而言,針灸在緩解臨床癥狀和改善生活質量方面可能比藥物治療更有效,其效果可持續(xù)12周,甚至獲益時間更為長遠 [7]。由針灸又衍生出經皮穴位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是一種將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與穴位結合的新型針灸治療方法 [8],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可以通過貼在皮膚表面的電極將低頻脈沖電流輸入人體穴位,代替人工行針,準確掌握刺激強度,臨床上研究應用發(fā)現其具備有與單純電針相似的鎮(zhèn)痛效應和外周、中樞作用機制,且具有無創(chuàng)傷、易操作和患者依從性好等優(yōu)勢,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癥狀,產生的副作用更少 [9] [10]?,F對國內外關于TEAS對IBS治療機制方面的報道展開綜述。
2. TEAS改變IBS患者的胃腸道動力學
TEAS主要是通過貼在皮膚表面的電極將低頻脈沖電流輸入人體穴位,對人體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產生影響。胃腸道動力學異常是IBS的可能發(fā)病機制之一,結腸電生理研究顯示IBS以便秘、腹痛為主者3次/分的慢波頻率明顯增加,腹瀉型IBS高幅收縮波明顯增加,Shin (2019)等人提出腸神經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參與調節(jié)胃腸道動力 [11],則可以猜想TEAS可以刺激IBS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改變腸道的電生理活動,改變胃腸道動力異常,達到緩解患者腹脹或腹瀉等癥狀,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玄(2021)等人對42例患者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TEAS將正常胃慢波提高了41.6%,使交感神經活性降低15.0%,迷走神經活性增加18.3%,提出TEAS可以減輕腹痛,改善胃腸道運動,并抑制腸道炎癥活動,他們認為可能通過自主神經機制介導 [12],便驗證了上述猜想,可以認為TEAS通過刺激支配胃腸道的神經系統(tǒng),抑制交感神經,興奮迷走神經,從而改變胃腸道動力學。張(2021)等人將3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給予4周的假TEA和TEA治療,最終發(fā)現TEA可增強食管括約肌收縮,減輕患者噯氣、反流等癥狀,并改善胃動力,提出TEAS可增強迷走神經活性,提高食管括約肌壓力,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13]。黃(2022)等人研究表明,經皮電刺激增加了迷走神經活性,可改變結腸動力和降低內臟高敏感性來改善便秘和IBS癥狀,提出可能是通過使用自主神經機制介導的 [14]。由此可以認為TEAS對IBS患者治療機制之一是通過刺激腸道神經系統(tǒng)介導,可為IBS治療提供新的線索和思路,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加深對胃腸道動力的研究。
3. TEAS抑制IBS患者的內臟高敏感性
內臟高敏感性可能是IBS發(fā)病的核心機制,它主要包括“異常疼痛”和“痛覺過敏”,“異常疼痛”指的是對正常情況下的無痛刺激感到疼痛,“痛覺過敏”指的是對疼痛刺激的反應增高 [15]。刑(2004)等人研究TEAS刺激組(非假刺激)與對照組相比,直腸氣體感覺、排便欲望和疼痛的閾值顯著增加,改善患者腹痛、腹瀉、腹脹等癥狀,即IBS患者內臟敏感性顯著降低 [16]。Neafatin-1是一種下丘腦神經肽,在機體中樞和外周很多部位存在分布,可以在中樞和外周不同水平發(fā)揮復雜的病理生理功能,古(2017)等人前期研究發(fā)現Nesfatin-1可以增加內臟高敏感模型大鼠的內臟敏感性和影響模型大鼠結腸快波、慢波、收縮波,提示Nesfatin-1與內臟敏感性有關,可能成為IBS治療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17],TEAS療法或許會影響血漿中Nesfatin-1的表達,間接降低腸道對刺激的敏感性及改變結腸動力,則有必要對TEAS是否通過影響Nesfatin-1相關信號通路發(fā)揮治療進行深入研究。腸神經膠質細胞(EGCs)位于腸壁內,是腸神經系統(tǒng)的一部分,控制腸道肌肉的收縮和消化功能,在腸道穩(wěn)態(tài),免疫力和組織修復中起重要作用,維持腸道的基本功能 [18]。龍(2018)等人用丁酸鹽灌腸建立IBS大鼠模型,檢測大鼠結腸組織中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表達,腸道中NGF主要來源于EGCs,觀察到IBS大鼠結腸組織的NGF表達水平提高,可達到2倍,提出在IBS動物模型中,丁酸鹽-EGC相互作用在結腸高敏感性的發(fā)展中起關鍵作用 [19]。趙等人(2022)認為EGCs是TEAS治療IBS關鍵靶點,通過IBS大鼠模型實驗研究得出TEAS可抑制EGC的活性來調節(jié)IBS-D大鼠的內臟高敏感性 [20]。近年來,已經證明腸嗜鉻細胞的增殖和5-羥色胺(5-HT)的釋放增加可促使IBS內臟高敏感性和外周機械痛覺過敏的發(fā)展,從而參與IBS內臟高敏感性的形成和調控 [21] [22] [23] [24]。人體的5-HT中只有5%儲存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95%儲存在胃腸道,而胃腸道中90%的5-HT是由腸嗜鉻細胞分泌。多項研究表明,TEAS可減少腸嗜鉻細胞數量,通過降低5-HT濃度來緩解內臟高敏感性 [25] [26] [27] [28]。郭(2022)等人研究表明,給予IBS模型小鼠足三里、上巨虛的TEAS顯著降低了Epac1和Piezo2的蛋白質和mRNA水平,進而降低5-HT和5-HT3遠端結腸中的受體表達,最終導致內臟高敏感性降低 [29]。內臟高敏感性與IBS之間關系密切,近年來各種研究提出兩者之間的作用機制、化學通路介導方式也復雜多樣,但是總的來說,通過降低內臟高敏感性改善IBS患者的臨床癥狀這一點已經得到證實,并且未來需要更加深層次、多方位的研究。
4. TEAS調節(jié)IBS患者腦–腸軸異常
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是由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腸神經系統(tǒng)共同參與調節(jié),IBS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腦–腸軸密切相關。腦腸軸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雙向通信系統(tǒng),由中樞神經系統(tǒng)、自主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腎上腺軸)、免疫系統(tǒng)構成,在調控消化系統(tǒng)功能正常發(fā)揮中扮演主要角色。研究人員發(fā)現在腦組織和胃腸道都存在一些肽,這些肽被稱為腦腸肽,具有激素和神經遞質雙重功能,由胃腸道內分泌細胞分泌,在腦腸軸中介導著重要作用。其中,5-HT、膽囊收縮素、生長抑素、胃動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等腦腸肽在IBS胃腸道動力和感覺調節(ji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胃腸道中由腸嗜鉻細胞產生的5-HT主要功能是調節(jié)腸道感覺、運動、腸腺體分泌、維持腸道平衡。吳(2014)等人研究發(fā)現電針刺激天樞穴、上巨虛后,IBS-C大鼠結腸部位5-HT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TEAS可抑制5-HT在IBS-C大鼠腸道的異常表達,間接調節(jié)腸道敏感性和結腸動力異常,從而改善大鼠便秘癥狀 [30]。朱(2017)等人提出電針干預IBS-D模型大鼠天樞穴、大腸俞穴,可改變糞便/結腸黏膜組織中5-HT含量,進而發(fā)揮調節(jié)胃腸運動的作用 [27]。CRF可加強結腸收縮運動,增加結腸黏膜的通透性,導致腹瀉、腹痛。王(2021)等人提出電針可能通過GluN2A/ERK/CREB信號通路參與緩解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過度活動,改善CRF的過度表達 [31],于是機體內CRF合成和分泌減少,從而改變結腸運動和腸黏膜的通透性,使腹瀉、腹痛等癥狀得到改善??偠灾?,TEAS療法可能通過改變機體腦腸肽的表達,影響胃腸道的動力學和內臟高敏感性、腸黏膜通透性,或許還可以調節(jié)腸道菌群–腦–腸軸來發(fā)揮干預作用,提示TEAS調節(jié)IBS患者腦–腸軸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具體的作用機制還尚未研究透徹,需進一步加深研究,待相關機制闡明清楚后,可針對機制設計出特定的治療干預措施來幫助治療IBS。
5. TEAS改善IBS患者腸道菌群
人體正常的腸道菌群具有營養(yǎng)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免疫作用、促進生長、抗衰老作用、抑制腫瘤作用等,對機體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IBS-D患者乳酸菌、脫硫弧菌和雙岐桿菌數量明顯減少,而IBS-C患者韋榮球菌數目增加,腸道微生態(tài)參與IBS發(fā)病的具體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明確。人體腸道菌群的種類與數量保持平衡狀態(tài)才能夠確保腸道功能正常 [32],一旦失去平衡,腸道功能紊亂,導致胃腸疾病的發(fā)生。腸道菌群、黏膜通透性增加和輕度炎癥與IBS的病理生理學密切相關,可能會促使腸道神經元敏感,神經元將信號從腸道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通過腸–腦軸發(fā)揮其致病作用 [33]。目前TEAS改善IBS患者腸道菌群的研究較少,但王(2020)等人驗證了針刺“百會”“中脘”和“足三里”對應激性胃潰瘍模型大鼠腸道菌群的調節(jié)作用,發(fā)現針刺組大鼠腸道菌群豐富度、多樣性升高,腸道菌群平衡逐漸恢復 [34]。由此可以做出合理猜想:對上述同樣三個穴位進行TEAS療法可促使腸道菌群豐富、多樣,甚至基本回調到正常水平,發(fā)揮其治療作用。黃(2022)等人研究發(fā)現電刺激足三里可能會調節(jié)腸道菌群豐富度,減少有害菌、增加腸道益生菌,進而修復大鼠胃黏膜病理損傷 [35]。TEAS可能是通過刺激微生物群–腸–腦軸,來調節(jié)腸道菌群,促使菌群由紊亂失衡走向分布均衡、合理,最終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治療的目的。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探索腸道菌群與IBS之間的具體機制,明確理論基礎,才能更好介入治療,更需要深入研究TEAS在改善腸道菌群中發(fā)揮怎樣的治療效果,為IBS治療提供新思路、新進展。
6. TEAS調節(jié)IBS患者精神心理障礙
精神心理是IBS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顯著影響腸道敏感性、蠕動性、分泌和通透性,其作用機制與黏膜免疫激活、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外周神經元和胃腸道菌群的改變密切相關。應激誘導的神經–內分泌–免疫通路改變作用于腸–腦軸和微生物群–腸–腦軸,并導致IBS癥狀發(fā)生發(fā)展 [36]。大量研究表明,IBS患者焦慮、抑郁積分明顯高于正常人,應激事件發(fā)生頻率亦高于正常人,對于應激反應更敏感和強烈,從預后方面看,一般可認為精神心理障礙越嚴重,臨床癥狀越不容易得到改善,足以說明IBS和精神心理障礙的雙向相互作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電針可以緩解抑郁癥狀,改善神經功能,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方法 [37]。陳(2022)等人研究發(fā)現電針刺激足三里可改變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neuropsin和serpinb6的表達,介導緩解大鼠的焦慮癥 [38]。因此,建議臨床試用TEAS來治療IBS伴有明顯精神癥狀的患者,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還是大有益處的,可緩解IBS患者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減輕疾病帶來的精神壓力,或許還能有益于IBS患者的臨床治愈,至于TEAS調節(jié)IBS患者精神心理障礙的詳細作用機制,目前尚不能清楚闡明,有待進一步研究。
7. 小結
IBS的發(fā)病機制錯綜復雜,涉及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腦–腸軸、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精神心理障礙、腸道感染與免疫因素、飲食、遺傳因素等多個方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癥狀可反復或間歇發(fā)作,病程可長達數十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IBS對個人、社會的經濟成本而言,是相當大的,故提高治療效果對于IBS患者乃至世界經濟負擔顯得尤為重要。雖然,目前而言,IBS治療方案的發(fā)展仍然存在挑戰(zhàn),但其背后的多種發(fā)病機制為研究新療法提供了機會和途徑,預計未來的IBS治療方案潛力巨大。綜上所述,TEAS是一種中西醫(yī)結合的新型治療手段,主要調節(jié)胃腸道動力,抑制內臟高敏感性,改善腸道菌群,調節(jié)腦–腸軸異常和精神心理障礙等機制發(fā)揮其治療作用,緩解IBS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消除顧慮。TEAS療法對腸道感染與免疫、飲食、遺傳因素等發(fā)病機制的干預作用還不清楚,或許在這幾個方面可以發(fā)揮更好治療效果,有待以后進一步的研究明確。近年來,TEAS因其無創(chuàng)、易操作的特性逐漸取代針灸對于IBS患者的治療地位,TEAS對IBS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上也在一步步得到證實,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會成為主要治療手段,甚至是首選治療。但是TEAS對IBS的治療機制仍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領域,不論是從西醫(yī)學、中醫(yī)學角度,還是從分子學、精神心理學角度,目前的研究仍無法充分科學地解釋臨床上發(fā)現的各種問題,無法對患者做出有效及時的干預,這一瓶頸有待學者們研究突破,在將來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學科相結合的模式出發(fā)來綜合性地闡明相關作用機制,不單單局限在某一個點上,并且把作用機制作為出發(fā)點,最終落實到具體治療方法上,為IBS的治療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提高治療效果。
NOTES
*通訊作者。
相關知識
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的研究進展
【中西合璧】體感交互作用下經皮穴位電刺激對癌癥相關疲勞和免疫的影響: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穴位壓力刺激貼(祖醫(yī)堂)(穴位壓力刺激貼)
患腸易激綜合征,一定會暴瘦嗎?
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怎么調理好呢
60例成年人直腸電刺激腦誘發(fā)電位特點及結果分析
腸易激綜合征會造成消瘦得很快嗎?
腸易激綜合癥怎么治療調理好
“腸易激綜合征”登上熱搜!醫(yī)生坦言:這種病和胖瘦無關
肥胖與代謝綜合征,膳食纖維干預的相關進展
網址: 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與腸易激綜合征相關性研究進展 http://m.u1s5d6.cn/newsview632797.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