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shí)間:2025年07月08日 21:48

北京法海寺大雄寶殿水月觀音(圖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是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最為人所知的菩薩,亦即以慈悲救濟(jì)眾生為本愿之菩薩。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阿婆蘆吉低舍婆羅、逋盧羯底攝伐羅。又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觀世自在者、窺音、現(xiàn)音聲、觀音?;蚍Q為救世菩薩、救世凈圣、施無畏者、蓮華手、普門、大悲圣者。

關(guān)于其譯語,舊譯作光世音、觀世音;新譯則作觀自在?!洞筇莆饔蛴洝肪砣^唐言觀自在,即“阿縛盧伿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為“自在”,玄奘以為舊譯“光世音”或“觀世音”、“觀世自在”皆是訛謬。窺基《般若心經(jīng)幽贊》卷上更敷衍其義,謂“觀”為照之義,即了空有之慧;“自在”為縱任之義,即所得之勝果。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而成十自在。十自在指:(1)壽自在:能延促命。(2)心自在:生死無染。(3)財(cái)自在:能隨樂現(xiàn),由施所得。(4)業(yè)自在:唯作善事及勸他為。(5)生自在:隨欲能往,由戒所得。(6)勝解自在:能隨欲變,由忍所得。(7)愿自在:隨觀所樂成,由精進(jìn)所得。(8)神力自在:起最勝通,由定所得。(9)智自在:隨言音慧。(10)法自在:于契經(jīng)等,由慧所得。

窺基又謂,此菩薩位階補(bǔ)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具上述十自在之勝果,故名“觀自在”。因此,若稱之為“觀音”,則詞義俱失。

又,《大日經(jīng)疏》卷五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如來約行故名菩薩。上述玄奘、窺基所說,與此《大日經(jīng)疏》之說,系將Avalokites/vara一詞解作“觀”(avalokita)與“自在者”(i^s/vara)的合成詞,隨而譯之為觀自在。另外,《玄應(yīng)音義》卷五云:“舊譯云觀世音,或言光世音,并訛也。又尋天竺多羅葉本,皆云舍婆羅,則譯為自在。雪山已來經(jīng)本皆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當(dāng)以舍、娑兩音相近,遂致訛失也?!贝耸钦J(rèn)為舊譯將有“自在”義之“舍婆羅”(i^s/vara)與有“聲音”義之“娑婆羅”(svara)混同之故。

雖然鳩摩羅什將此詞譯為“觀世音”,然而,《注維摩詰經(jīng)》卷一曾列舉羅什之說,云:“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也?!币来丝芍F摩羅什亦承認(rèn)ava-lokites/vara有“觀自在”或“觀世自在”之義。法云《法華義記》卷八認(rèn)為觀世音之外,別有“觀世間音聲、觀眾生身業(yè)、觀眾生意業(yè)”等三名,總名為觀世業(yè)。其中,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故只名觀世音。《法華經(jīng)文句》卷十(下)、《法華義疏》卷十二(吉藏)、《華嚴(yán)經(jīng)探玄記》卷十九、《法華經(jīng)玄贊》卷十(末)等,亦有與《法華義記》同義之解釋,皆是敷衍羅什之意者。

另依日本學(xué)者荻原云來之說,avalokita為作者名詞avalokitr?。ㄓ^者)之轉(zhuǎn)訛,西藏名spyan-ras gzigs dban-phyug亦有“觀者”之意。又,“光世音”之“光”,系從語根ruc(光)生語根lok(觀),再加前接字ava,依其使役法作作者名詞而成avalokitr!,故“光世音”即與“觀世音”大致同義,所以舊譯“觀世音”或“光世音”并無訛謬。

關(guān)于觀世音菩薩,《成具光明定意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放光般若經(jīng)》、《光贊般若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卷八十二及卷一百等處,皆列有此菩薩之名號(hào),然未列本緣等事跡。至《法華經(jīng)》,始設(shè)一品詳說此菩薩于娑婆世界利生之相。即據(jù)《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七〈觀世音普門品〉所述,若有人稱觀世音菩薩之名號(hào),則大火不能燒,大水不能漂,夜叉羅剎不能惱,對有怖畏者施無畏,令有貪嗔癡者離之,若求男女者隨而令得之;又,受持此菩薩之名號(hào),或?qū)χY拜供養(yǎng),其福德與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之名字、復(fù)盡形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者相等。而且,此菩薩攝化無方,隨宜示現(xiàn)佛身、辟支佛身、聲聞身、梵王身,乃至緊那羅身、摩侯羅伽身、執(zhí)金剛身等,對于應(yīng)得度之眾悉皆加以度化。

又,《悲華經(jīng)》卷三〈諸菩薩本授記品〉敘述觀世音菩薩自發(fā)愿,云:“愿我行菩薩道時(shí),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hù),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凡此所說,皆系以此菩薩為救一切厄難,又示現(xiàn)種種身以專事利生之大士。

依舊譯《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十一、新譯《華嚴(yán)經(jīng)》卷六十八等所述,此菩薩住在南海補(bǔ)陀落山,為無量菩薩所圍繞。其住處即在此娑婆世界。然而《大阿彌陀經(jīng)》卷上、《無量壽經(jīng)》卷下、《觀世音受記經(jīng)》等,則以此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脅侍,常住西方極樂世界,輔施教化。亦即以西方凈土為此菩薩之本住處?!队^無量壽經(jīng)》亦述及觀世音菩薩于極樂世界之色身莊嚴(yán)等事。

密教亦以此菩薩為彌陀之脅侍,并且認(rèn)為此菩薩與阿彌陀佛原為因果之異,尋其本覺即為無量壽佛,但由本誓而示現(xiàn)大悲菩薩形。又將此菩薩安立于胎藏界曼荼羅、中臺(tái)八葉院、觀音院、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諸院。然而以此菩薩為釋迦之脅侍者亦復(fù)不少。如《清凈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jīng)》以普賢、觀音為釋迦之脅侍,其下云:

“右?guī)嬘^世音坐華座,著白色衣,胡跪合掌,面向佛看,聽佛說法。左廂三手,一手執(zhí)華,一手捉澡罐,一手捉經(jīng)甲。右?guī)?,一手施無畏出寶,一手捉索,一手捉珠。菩薩頂上有佛。”

此外,《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jīng)》亦述及以觀世音為中尊,以勢至、普賢為脅侍之三尊像。

在密教諸經(jīng)軌中,述說此菩薩之形相者為數(shù)不少。如《陀羅尼集經(jīng)》卷五、《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jīng)》卷二、卷九等說二臂像,《一切佛攝相應(yīng)大教王經(jīng)圣觀自在菩薩念誦儀軌》說八臂像、十臂像,其他更有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等諸像。由于此菩薩神變無方,故其形像亦有多種。就中,二臂之正觀音即此菩薩之本形,其他皆是示現(xiàn)其神變自在之力用。

觀世音之種別,除了其本體──圣觀音(或正觀音)之外,另有千手千眼、十一面、準(zhǔn)胝、如意輪、不空罥索、青頸、香王等觀音。凡此皆各有不同的儀軌。又,《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jīng)》卷三、卷四、卷十九、卷二十五等處,亦曾列出四面大悲觀音、除八難仙觀音、播拏目佉觀音、大梵身相觀音、根本蓮華頂觀音、廣大明王央俱舍觀音等之名。《金剛恐怖集會(huì)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jīng)》亦揭舉名稱慧觀自在、月身觀自在、勇健觀自在等之名?!赌υX止觀》卷二(上),更列舉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香王觀音等十五觀音?!肚Ч庋塾^自在菩薩秘密法經(jīng)》列舉代苦、與智、不動(dòng)等二十五觀音名,以及三十三觀音等。其他,有救世觀音、救苦觀音、九面觀音、百濟(jì)觀音、夢違觀音、船中涌現(xiàn)觀音等諸尊。此諸觀音之中,有不少系混入后世中國及日本等所興起之民間信仰,其形像及名稱亦純依作者之意而無經(jīng)軌之依據(jù)。但此諸形像則概以蓮華為持物。

大乘菩薩中,慈悲之觀世音與智慧之文殊、愿行之普賢,同是最著名之菩薩,廣受信仰。就中,觀音信仰最為普及,泛傳于印度、西域,乃至中國、西藏、日本、南海等地,因此有關(guān)觀音之信仰史事為數(shù)最多。《高僧法顯傳》、《大唐西域記》等書,常揭載印度及西域各地崇拜此菩薩之事實(shí),尤其《大唐西域記》卷十記載南印秣羅矩吒國布呾洛迦山有此菩薩之靈跡,近代又從艾羅拉(Ellora)、坎內(nèi)利( Kenheri)及鹿野苑廢墟中發(fā)現(xiàn)若干圣觀音像。其中,坎內(nèi)利窟寺中存有諸難救濟(jì)圖、十一面觀音像等物,凡此皆可證明觀音信仰之盛行。

西藏之觀世音信仰亦頗盛行。世代之達(dá)賴?yán)锝员灰暈橛^世音之化身,且觀世音之根本真言:六字大明咒,至今仍廣行于該地。

在中國內(nèi)地,西晉·竺法護(hù)譯出《正法華經(jīng)》以后,未幾即興起觀音信仰,如《法苑珠林》卷二十三記述西晉·元康(291~299)中,竺長舒誦《觀世音經(jīng)》而免火災(zāi),其他如《比丘尼傳》卷一、《名僧傳抄》、《續(xù)高僧傳》卷二十五等,述及令宗尼、張崇、徐義、開達(dá)、法智、竺法純等人各因稱念此菩薩而免諸種災(zāi)厄事。及姚秦·鳩摩羅什傳譯《妙法蓮華經(jīng)》以后,其信仰更盛?!睹畟鞒?、《高僧傳》、《出三藏記集》、《太平御覽》、《金石續(xù)篇》等書揭載有不少觀世音信仰之史事。

因觀音信仰之盛,造立其形像之風(fēng)亦告大行,尤其北魏以后,其風(fēng)益盛,今大同、龍門、駝山等存其遺品頗多。隋唐以后,隨著密教之傳來,多造立十一面、千手、如意輪諸像。又由于篤信者之感應(yīng),而有蛤蜊、馬郎婦、水月、魚籃等諸觀音像之流行。此外,有元魏·孫敬德《高王觀音經(jīng)》等疑偽經(jīng)相繼出現(xiàn),凡此皆可見此一信仰在基層民間之普及化。而《觀音持驗(yàn)記》、《觀音慈林集》等持驗(yàn)錄之出現(xiàn),亦系此一信仰普及于世之佐證。

日本自古亦盛行此一信仰,《扶桑略記》卷三記載,推古天皇三年(595)嘗下敕刻觀音像。入奈良朝之后,圣武天皇于諸國建立國分尼寺安置觀音像。平安朝末期,興起西國三十三所巡禮之風(fēng),后又在參東、秩父等地設(shè)三十三所靈場,觀音信仰乃漸普及全國。今所存古代優(yōu)美的觀音像為數(shù)頗多,被指定為國寶者,雕刻繪畫合計(jì)有四五0種。另有《長谷寺緣起》、《觀音感通傳》、《觀音新驗(yàn)錄》等靈驗(yàn)記,至今尚傳于世。

在臺(tái)灣,觀世音信仰亦甚為普及。以此一菩薩為本尊的寺廟(含民間信仰寺廟),全臺(tái)灣大約有七百座左右。其中,高雄縣最多,臺(tái)北市居次。臺(tái)灣人稱呼此一菩薩,民間多稱之為“觀音媽”,佛教徒則稱之為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或白衣大士等名號(hào)。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與九月十九日,各地區(qū)的觀音寺廟皆有慶祝法會(huì)。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 “鳳凰網(wǎng)”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jīng)授權(quán),任何媒體和個(gè)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zhuǎn)載。如需轉(zhuǎn)載,請與鳳凰網(wǎng)(010-62111406)聯(lián)系;經(jīng)許可后轉(zhuǎn)載務(wù)必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

相關(guān)知識(shí)

觀世音菩薩保佑: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
今天 向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為家人祈福,助平安、健康、快樂
你知道嗎,拜地藏、文殊、觀音、普賢四大菩薩是各有講究的
佛教:遇到大事,如何在家求觀音菩薩,如何還愿、回向?
向觀音菩薩還愿的完整準(zhǔn)備與書寫步驟
去寺院拜佛,如何正確地向佛菩薩“許愿”
菩薩的見修行果
如何正確地向佛菩薩“許愿”
佛、菩薩、阿羅漢有什么區(qū)別?
5分鐘短談:兩尊唐代石灰?guī)r雕菩薩立像

網(wǎng)址: 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http://m.u1s5d6.cn/newsview152529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