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三三
小藍:“下午去逛街呀!”
小紅:“不了,我下午還有健身計劃?!?/p>
小藍:“你不是上午才鍛煉完么?”
小紅:“哎呀,我這胳膊線條還沒出來,不行,還得接著練?!?/p>
小藍:"......"
這是我與某個健身狂魔好友的日常對話。不知從何時開始,“馬甲線”、“肌肉線條”已逐漸取代單純的瘦,霸占著瘦身榜的頭條,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瘦,還要瘦的“健康”,擁有“健康的身材”。
什么是“健康的身材”?
“健康的身材”是指一種符合 “健康”理想模型(fitideal)的身材,這種身材在原有 “瘦”的理想模型(thinideal)基礎上,增加了對肌肉感、肌肉線條的追求:不能干瘦,要在瘦的同時擁有著線條分明的小腹、挺巧的蜜桃臀、緊致的手臂。
But,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健康的身材”遠沒我們想的那么健康!
對這種“健康的身材”的追求會導致人們出現(xiàn)一系列諸如焦慮、抑郁的消極情緒,甚至某些通過運動短時間暴瘦的 女性會出現(xiàn)激素失調、月經紊亂的嚴重后果。
全民健身的時代,“瘦”、“健美”早就不是女性的專屬了,在引入“肌肉發(fā)達”的標準后,男性也成為了追逐“健康的身材”的主力軍,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男性中,對理想的肌肉感的追求與抑郁癥、低自尊、低生活滿意度、較高的補充劑使用和紊亂的飲食行為有關[2]。
也就是說, 男性也會因為不夠健美而出現(xiàn)諸如內疚和焦慮的消極情緒,相對于女性,他們更容易出現(xiàn)強迫性的運動,并為了增肌和減脂濫用外部補充劑。
為什么追求健康身材會帶來不健康的結果?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概念:
身體羞恥(bodyshame)是指因為感知到與理想社會標準身體之間的差距,對現(xiàn)實身體感到不滿意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8]。也就是說,在我們的社會里,自然的存在著一套“健康”的標準,比如“體脂率<22%”,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符合這個標準,隨即出現(xiàn)對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內化(Internalization)是指人們通過學習,將某些社會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穩(wěn)定的心理因素的過程。 理想美內化(Internalization of beauty ideals)是將外在理想美標準或重視外觀的價值觀進行內化[1], 理想肌肉內化(Internalization of muscular ideals)在此基礎上加入肌肉。
自我客體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從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體看作物體,持續(xù)監(jiān)視自己的身體[11]。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女性的身體屬性,比如外貌、身材,來代表女性內在價值,使得女性錯誤的認為自己的成功是來源于姣好的樣貌,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迫于這種壓力,女性只能習慣地使自己的體貌符合社會理想標準。這會導致諸多心理問題,如進食障礙、抑郁、性功能障礙、物質濫用等。
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也正在經歷這種自我客體化,如在與身體無關的產品廣告中,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裸露男性模特[7]。
理想美內化是自我客體化形成的前提[8],即我們接觸到外在環(huán)境,將理想美或重視外觀的價值觀進行內化,進而關注自身外觀并以此評估自己的價值,形成自我客體化。然后進行社會比較,依據比較結果產生身體羞恥,誘發(fā)諸多心理問題。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內化理想美的女性來說,對身體的不滿、負面情緒、節(jié)食和暴食癥狀的程度并沒有因為同時內化理想肌肉而減輕[4]。
即使加入了肌肉的標準,也不能有效緩解“瘦”帶來的消極影響。無所謂我們追求的是”健康的身材“還是”瘦“,其背后體現(xiàn)的都是對一種理想的社會審美標準的內化。
也就是說,人們看似在追求“健康的身材”,但本質上還是在追求”瘦”這一社會的理想標準,換湯不換藥,過度追求瘦引發(fā)的焦慮、羞恥等負面情緒依然存在。
這種審美標準的變化并沒有將我們對外在形象的關注轉移到對內在價值的探索, 不僅沒能解決過去”瘦“引發(fā)的問題,還會誘發(fā)運動相關新的問題。
與“健康”背道而馳——過度運動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人們在追求“健康的身材”時可能會出現(xiàn)運動過度的情況。這不僅會損傷我們的身體健康,使我們出現(xiàn)諸如骨胳和關節(jié)損傷,肌肉、肌腱或者韌帶拉傷等問題,還可能會誘發(fā)鍛煉成癮(ExerciseAddiction),是一種帶有強迫性質的、個體持續(xù)參與運動的行為 [10]。
一項對鍛煉成癮者的訪談發(fā)現(xiàn),鍛煉已成為他們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當在常規(guī)鍛煉時間內得不到鍛煉時,會出現(xiàn)生理的(食欲下降、失眠、全身發(fā)脹、肌肉顫抖等)和心理的(易怒、焦慮抑郁、焦躁)及社會適應性的(人際惡化、工作滿意度降低等)消極變化[6]。
我們都知道適度的運動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過度的運動適得其反,但人們還是會為了快速達到理想美過度運動。有研究發(fā)現(xiàn),出于體重和身體意象擔憂而參加體形塑造鍛煉的人群更容易產生鍛煉成癮[6]。也就是說, 任何形式的瘦身欲望,可能都會引起消極結果。
“我只是想變美”,我該怎么辦?
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1、養(yǎng)成自己的審美觀,停止對自己身材的監(jiān)視,挖掘并肯定自己的內在價值,欣賞和悅納自己
從社會、媒體對健身的推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大眾對運動瘦身的評價相較節(jié)食要積極的多,這一方面撕掉了貼在人們身上許久的“懶惰”、“丑”等 負面標簽(negativelabel),使人們收獲“自律”、“科學”、“堅持不懈”的贊美。
依據正強化理論,健身使我們收獲贊美,贊美會強我們的健身行為,為了持續(xù)獲得來自他人、社會的贊美,我們會加重對自己身體的監(jiān)視,而忽視個人的內在價值。所以,我們要停止對自己身材的監(jiān)視,將勤奮等正面評價歸因于我們的內在,同時,培養(yǎng)興趣愛好,尋找自己的閃光點。
說人話就是:丟掉家里的電子秤,接受并喜歡自己現(xiàn)在的樣子!多喝水,多出門,多和同伴聊聊天!
2、獨立思考,科學運動
自媒體時代,各色成功的瘦身案例都在為我們樹立 榜樣(model),也稱示范者——被觀察的對象,網絡上的五花八門的速成教程和食譜也給我們提供了看上去行之有效的方法。
3、專注于運動本身并享受運動的益處
生命在于運動,適量的運動有益于我們強身健體,能調節(jié)我們的情緒,幫助我們釋放壓力,促進我們的人際交往。我們要專注于運動的諸多益處,享受運動。
4、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品只選自己喜歡的,可有可無不要買,餓了想吃就吃,不要強迫自己不吃!
當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再輔以合理,健康的飲食,配合著適當的運動,美麗、快樂都會攜手而來!
“健康的身材”猶如一只披著羊皮的狼———以“健康”為名,行“破壞”之實。我們要勇敢的揭穿它,合理運動,展現(xiàn)“健康”之美!
投票
學堂君一直覺得,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要社會化,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guī)范、價值和所期望的行為等,這能幫助我們適應社會;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去社會化",防止把社會制定的標準和期待進行內化,影響個人生活體驗。要知道,社會所提倡,并不就是好的。社會也是處于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中。幾百年前,社會標準認為女子裹腳是美的,現(xiàn)在我們覺得荒唐。所以,如果你被當下的某種價值裹協(xié),不妨以一種未來人的眼光來看現(xiàn)在的問題,然后你就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值得在意。
參考文獻
[1] AubreyJS.Effectsofsexuallyobjectifyingmediaonselfobjectificationandbodysurveillanceinundergraduates:Resultsofa2-yearpanelstudy.JournalofCommunication,2006,56:366-386
[2] Hatoum,I.,&Belle,D.,(2004).Magsandabs:Mediaconsumptionandbodilyconcernsinmen.SexRoles,51(2004),pp.397-407.
[3] Schur,E.A.,Heckbert,S.R.,&Goldberg,J.H.(2010).Theassociationofrestrainedeatingwithweightchangeovertimeinacommunity-basedsampleoftwins.Obesity,18(6),1146–1152.
[4] Uhlmann,L.R.,Donovan,C.L.,Zimmer-Gembeck,M.J.,Bell,H.S.,&Ramme,R.A.(2018).Thefitbeautyideal:Ahealthyalternativetothinnessorawolfinsheep’sclothing?BodyImage,25(2018),23–30.
[5]VandenboschL,EggermontS.Understandingsexualobjectification:Acomprehensiveapproachtowardmediaexposureandgirls’internalizationofbeautyideals,self-objectification,andbodysurveillance.JournalofCommunication,2012,62:869-887.
[6]陳福亮,楊劍&季瀏.(2015).鍛煉心理效應研究的內容、進展、機制及走向.武漢體育學院學報(06),94-100.
[7]耿燕.(2020).自我客體化與大學生進食行為問題:內化和外化身體羞恥的多重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02),364-368.
[8]黃明明,趙守盈,陳麗萍,彭香萍&金童林.(2020).在線客體化經歷對女大學生身體羞恥感的影響:理想美內化與自我客體化的序列中介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03),596-599.
[9] 王劭睿&陳紅.(2019).為何越減越肥?——限制性飲食者過度進食的心理機制及影響因素.心理科學進展(02),322-328.
[10]謝松林&李薇.(2007).運動成癮研究述評.體育學刊(04),125-128.
[11]鄭盼盼,呂振勇,ToddJackson.自我客體化對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5,23(01):93-100.
作者 | 三三
編輯 | 木舟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chuàng),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后臺,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轉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