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運動與能量營養(yǎng)素

運動與能量營養(yǎng)素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6日 15:10

運動與能量

(一)人體日常的能量需要量

成人一日能量的總消耗量可包括五部分:基礎代謝消耗、日常生活消耗、食物生熱效應、適應性生熱作用(由于環(huán)境溫度、情緒應激和其他因素變化引起的能量消耗)、運動消耗。此外,兒童青少年還有生長發(fā)育的能量需要。

能量的需要量因運動量、日?;顒恿俊⑿詣e、年齡、體重等因素而不同,多數(shù)成年人每天能量需要量在1500 - 3000千卡之間,若按體重(平均60千克)估算,多在25 - 50千卡/千克體重。

除了上述因素外,遺傳、胃腸道功能情況、健康水平等因素也影響能量的攝入、利用和消耗。因此,每個人對食物能量和食物能量營養(yǎng)素的需要是千差萬別的,不可一概而論??紤]運動中能量的消耗和需要,同樣如此。

(二)運勸時能量需要量增加

運動引起機體能量代謝加快,儲存在體內(nèi)的能量營養(yǎng)素要為骨骼肌收縮提供動力。這就使機體對能量營養(yǎng)素的需要增加,這就要求我們要多吃一些食物,,以滿足運動對能量的需要。

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持續(xù)時間等因素影響能量的消耗量。一般來說,運動強度大,持續(xù)時間長,能量的消耗就大。由于年輕人生龍活虎,代謝旺盛,其能量消耗往往大于年長者;男性骨髂肌總量大,其能量消耗大于女性;大體重者因負荷大,其耗能也多于小體重者;寒冷環(huán)境中運動能量的消耗更多一些。

(三)三大能量營養(yǎng)素運動供能比較

運動時能量消耗增加,但三大能量營養(yǎng)素在運動中的消耗量,或者說提供的能量并不一樣。一般情況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較多,蛋白質較少。

運動中三大能量營養(yǎng)素供能的比例與運動的強度和時間有關。運動強度達到75%最大攝氧量或以上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增加;運動強度降低至65%最大攝氧量以下時,脂肪供能比例增加。短時間、大強度的無氧運動,如100米賽跑、1000米自行車速騎等,基本上由碳水化合物供能。長時間、中小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等,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能量;運動前期主要由碳水化合物供能,運動中、后期主要由脂肪供能;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時間越長,脂肪提供能量的比例就越高。蛋白質也可氧化供能,但不是運動中能量的主要來源。

三大能量營養(yǎng)素中,以脂肪在體內(nèi)的儲存量最大,主要儲存于皮下、內(nèi)臟周圍,而且也可動員出來為運動提供能量。雖然理論上蛋白質儲存量也很大,廣泛分布于各個組織器官中,但是蛋白質主要構成機體,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來供能。碳水化合物的儲量很少,運動量大時可使糖儲備損耗殆盡,但機體有糖異生系統(tǒng),運動中可以把其他物質,如脂肪、蛋白質轉這個過程叫糖異生。

一般說來,三大能量營養(yǎng)素在運動膳食中的理想比例是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的55 % - 65%,脂肪占25% - 30%,蛋白質占1 2%-1 5%。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三大能量營養(yǎng)素在食物中的分布也有所不同:谷類、薯類(土豆、紅薯等)、水果類、純能量類(食糖、粉條等)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大豆類、堅果類、動物性食物中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多;油脂類物質(豆油、花生油等)的全部含量為脂肪。

碳水化合物(糖)

碳水化合物又簡稱糖。碳水化合物除了具有構成機體、參與代謝等功能外,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是機體基本的、首選的供能物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對于運動來說格外重要,是運動的第一能量營養(yǎng)素。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高,有利于糖原的合成,增加糖儲備。

(一)運動中碳水化合物供能的獨特之處

碳水化合物不僅在無氧運動中以無氧酵解的方式轉換成ATP供能,而且在有氧運動中進行有氧氧化,合成大量ATP供能。

碳水化合物氧化供能時,所耗氧量較少。在消耗氧量相同條件下,其產(chǎn)能效率比脂肪高4.5%,這一優(yōu)點在氧不足的運動中尤為重要。

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終產(chǎn)物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從呼氣中排出體外,不增加體液的酸度,運動中不易產(chǎn)生疲勞。

高強度、短時間運動中,碳水化合物幾乎是唯一的能量來源。

運動開始階段,由碳水化合物主要供能。當運動中糖原儲備大量消耗后,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才升高。

碳水化合物在體內(nèi)的總儲量有限,不能滿足長時間運動量的能量供應,需要脂肪分解供能,因此,長時間運動是減少體內(nèi)脂肪含量的有效方式。

(二)運動與體內(nèi)糖儲備

糖儲備包括肌糖原、肝糖原和血糖。全身肌糖原約250克,肝糖原75-90克,血糖5-6克,糖儲備總量約300 - 400克。糖儲備是影響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重要因素,與運動能力成正相關。也就是說,糖儲備越多,可從事的運動強度越高,運動的持續(xù)能力越強。長期的體育鍛煉可增加機體的糖儲備。

中樞性疲勞和運動性損傷的發(fā)生與糖儲備有著密切關系。大腦細胞主要靠血糖供應能量,而且大腦中幾乎沒有糖儲備。當糖儲備耗竭后,血糖濃度隨之降低,可引起中樞性運動疲勞,甚至發(fā)主低血糖。中樞性疲勞發(fā)生后繼續(xù)運動,運動性損傷幾率將大大提高。體育鍛煉不但可使機體的糖儲備有所增加,還能使機體動員脂肪提供能能力增強,從而使糖消耗減少,節(jié)省了糖儲備,保證了大腦能量的供給。

(三)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適宜比例

我們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谷類食物,還有一些來自水果。運動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55%.65%,如果運動時間較長(如長時間跑步),或強度比較大(如800米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總能量的70%。若調(diào)整飲食結構后不能滿足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可在餐中和餐外適量補充純碳水化合物食品,俗稱運動補糖。

(四)運動補糖

1、運動補糖的意義

兒童少年和青壯年體育鍛煉往往體能消耗較大,需及時補充糖,有利于提高血糖,增加能量供應,消除疲勞,保持精力旺盛和身體健康,提高運動效果,防止運動損傷的發(fā)生。中老年人一般運動量相對較小,而且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之一是控制或減輕體重,一般不需要運動補糖。

2、運動補糖的方法

補糖可分為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后補糖。運動前補糖可增加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儲備。運動中補糖可提高血糖水平,減少肌糖原耗損,延長耐力時間。運動后補糖可以促進肌糖原的合成,有利疲勞的消除和身體恢復。運動后補糖時間越早,肌糖原合成的速率越快。

(1)運動前補糖。如果是大運動量活動,可增如運動前的膳食中含糖多的食物。也可在運動前1-4小時補糖0.5-5克,千克體重,固體糖和液體糖均可,但運動前1小時補糖最好使用液體糖。

(2)運動中補糖。運動時間比較長,比如長距離跑步或打籃球,可在運動中補糖。一般采用液體糖,最常見的是飲用含糖運動飲料,補糖的同時還可補水、補鹽。可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每次唱100 - 200毫升,5-10分鐘喝一次。運動量大時,補糖量可增多,但一般不超過60克/小時。也可使用容易消化吸收的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食物,如面包、香蕉等。

(3)運動后補糖。補糖越早越好。最好在運動后即刻、2小時內(nèi)以及每隔1-2小時連續(xù)補糖。

3.運動補糖的種類

有多種類型的糖可供選擇,如葡萄糖、果糖等單糖,蔗糖等雙糖,低聚糖、短鏈淀粉、淀粉等多糖,可單獨或聯(lián)合補充。小分子的糖可用于運動飲料。市面上可經(jīng)常看到含有這些糖的運動飲料。出汗量不大時,含電解質不多的含糖飲料,如碳酸飲料、果汁飲料也可使用。

脂肪

脂肪具有供應能量、提供必需脂肪酸、構成機體組織、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增加食物美味和飽腹感等作用。

(一)運動中脂肪供能特點

脂肪是運動的主要能量未源之一。脂肪具有能量密度高、體積小、耐饑餓的特點。1克脂肪在體內(nèi)氧化可產(chǎn)生9千卡能量,而1克葡萄糖或蛋白質可產(chǎn)生約4千卡能量,因此同等能量的脂肪在體積上小于葡萄糖,是一種濃縮型能量來源。濃縮食物可避免過多增加體重和運動負荷,還可減輕胃腸充盈度,減弱運動對胃臟的震搖程度。長期的體育鍛煉可增強機體對脂肪的氧化利用能力,而脂肪供能的增加可節(jié)約體內(nèi)的糖原和蛋白質。

脂肪也有不利于運動的方面:脂肪只能在有氧條件下氧化供能,不能在無氧條件下供能。脂肪不易消化吸收,增加胃腸道消化吸收的負擔。脂肪氧化供能時耗氧量高于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謝物會增加肝臟和腎臟的負擔。運動前高脂飲食可使運動后血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加,使疲勞出現(xiàn)較早。脂肪還引起脂增高,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流變慢,影響氧的運輸,對運動造成不利。

因此,運動前和運動中最好不要吃脂肪多的食物。

(二)膳食中脂肪的適宜比例

我們食物中的脂肪主要來自動物脂肪組織和植物種子制成的油。一般來說,膳食中脂肪的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25% - 30%,在寒冷條件下運動,如游泳,可將脂肪增加到35%。所攝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單飽和脂肪酸的比例最好為1:1:1 - 1.5。特別要注意控制飽和脂肪酸醇的攝入量。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動物性脂肪,如豬油、牛油等,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自植物性脂肪,如豆油、玉米油等,而單不脂肪酸以橄欖油、棕桐油含量較多。膽固醇基本來自動物性食物,尤其以蛋黃、動物腦和肝腎含量較多。

蛋白質

蛋白質在體內(nèi)的功能有多種,包括參與組織細胞的組成和修復,構成酶、激素、免疫蛋白并發(fā)揮相應作用,維持滲透壓和酸堿度,提供能量等。

(一)運動中蛋白質供能特點

在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中,蛋白質在運動中供能的比例最小。蛋白質在運動中供能比例取決于運動方式、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及體內(nèi)肌糖原的狀況。一般運動情況下,蛋白質提供6 % -7%的能量。體內(nèi)肌糖原儲備充足時,蛋白質供能僅占總消牦的5%左右,而肌糖原耗竭時可上升至10%-15%。在蛋白質的各種氨基酸中,支鏈氨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運動中氧化供能的比例最高,尤其在長時間耐力型運動中,骨骼肌選擇性利用支鏈氨基酸供應能量。

(二)膳食中蛋白質適宜比例

體育鍛煉可使與運動有關的組織器官,如肌肉、骨骼增大增粗,蛋白質和氨基酸的代謝加快,骨骼肌等組織細胞的損傷和修復增加,尿液和汗液中排氨量增加。這表明運動使蛋白質的消耗量和需要量增加。

運動人群蛋白質的攝入量可占總能量的1 2% -15%,進行力量練習可增加到1 5% -16%。在攝取的蛋白質中,優(yōu)質蛋白質應占1/3以上。優(yōu)質蛋白質是指其氨基酸構成和比例接近人體需要,吸收利用率較高的動物性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其食物來源有瘦肉、魚、蛋、奶、大豆制品等。

谷類食物蛋白質中賴氨酸較為缺乏而色氨酸較多,大豆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為豐富而色氨酸相對不足,因此提倡谷類食品與大豆制品的搭配使用,可使氨基酸得到互補和平衡,提高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有利于運動后骨骼肌的修復。

編輯觀點

魯必琪 鳳凰健康頻道編輯

任何形式的運動都要消耗能量,如火車跑、火箭飛,人體運動健身也不例外。我們運動的能量物質來自食物中的能量營養(yǎng)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中,只有這三種營養(yǎng)素能夠提供能量,所以叫做能量營養(yǎng)素,而其他營養(yǎng)素,如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水等,則不能提供能量。

相關知識

運動營養(yǎng)與健康和運動能力
運動營養(yǎng)與健康飲食(運動營養(yǎng)與健康)
運動員的飲食策略:如何補充能量與營養(yǎng)
運動與營養(yǎng)
運動前后如何科學補充能量?營養(yǎng)膳食與運動的黃金配對
運動與營養(yǎng)一個都不能少
體育運動與營養(yǎng)
9品牌運動及營養(yǎng)素飲料測評:糖衣炮彈or正能量
9品牌運動及營養(yǎng)素飲料測評:糖衣炮彈or正能量
運動、營養(yǎng)與健康

網(wǎng)址: 運動與能量營養(yǎng)素 http://m.u1s5d6.cn/newsview82639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