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改變,從來不晚 ——增能視角下精神障礙康復個案

改變,從來不晚 ——增能視角下精神障礙康復個案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00:46

在社會救助項目中,社會工作者遇到了一位精神障礙患者。這位患者因抑郁癥深居在家,常年無社交,在本應擔起家庭責任的年紀只能依靠母親的退休金維持生活?;颊吣赣H對這樣的生活是無奈的,時常擔憂自己百年之后孩子的生活?;谠瞿芤暯桥cABC理性情緒療法,社會工作者鏈接了專業(yè)支持資源,搭建了社會交往平臺,幫助這位患者和這位母親走出家門,迎接未來。

一、案例背景

服務對象是一位31歲的男性。在婁葑街道社會救助服務項目的關懷走訪中,服務對象作為一名無業(yè)精智殘三四級人員被社會工作者認識。在第一次入戶走訪中,通過服務對象母親——葉母,社會工作者了解并發(fā)現這個家庭遇到了一些困難,于是決定通過個案工作方法進行介入,幫助該家庭走出困境。

(一)家庭資料。服務對象的父親早年逝世,家庭責任主要由葉母來承擔。自患抑郁癥已有十多年,一直在服用精神類藥物。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都是葉母來操勞,一旦服務對象有無法完成的事情,比如提重物或是因為噪音需與鄰居交涉,葉母都會立即上前提供幫助。葉母現已70歲,因年輕時的勞累落下了關節(jié)疾病,身體也比較虛弱。而服務對象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不會做家務、不敢與陌生人交流、害怕他人異樣目光,因此葉母非常擔憂服務對象未來的生活。她認為服務對象無法改變,往后的生活只能依賴他人。

(二)精神狀況。為治療抑郁癥,服務對象需長期服用藥物,而藥物副作用令服務對象思維相對遲緩,情緒比較平靜,無暴力傾向。有輕微強迫癥,生活規(guī)律被破壞時易緊張煩躁。害怕受傷與死亡,外出時會極力避免接觸讓自己受傷的事情,比如怕被人踩腳、怕拒絕讓坐時會被人指責。

(三)人際關系。服務對象幾乎不與外人交流。自大學畢業(yè)后,同學、朋友基本無來往。進行過兩、三次不足月余的短期工作,無同事來往。家中叔伯、表兄弟姐妹與葉母來往比較密切,對二人的生活比較關心,本人很少與親戚們主動接觸。

(四)行為表現。服務對象很少與人交流,喜愛觀看球類體育,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如搜索、編輯等,未曾使用過智能手機。每晚11、2點入睡,直至上午11時,不吃早餐,下午出門無目的散步,回家后看體育節(jié)目,生活規(guī)律但缺乏健康規(guī)劃;不參與家務。

(五)支持網絡。目前服務對象擁有葉母、親戚等家庭支援網絡;另外,社會工作者可為其鏈接專業(yè)的心理咨詢資源以及豐富的社區(qū)活動資源。

(六)經濟狀況。服務對象為無業(yè)精智殘三四級人員,享有對應的殘疾人生活補助;其母親每月有退休工資收入。二人日常生活支出不大,暫無經濟方面的顧慮。

二、案例分析

(一)理論基礎

艾利斯的理性情緒治療法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某一激發(fā)事件直接引起,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導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后果。簡單來說,消極情緒或行為障礙不是直接由激發(fā)事件引起、而是由個體對此事件不正確的認知/想法所引起。社會工作者要導正個體的消極情緒或行為障礙,不是去避免激發(fā)事件、而是去導正個體對事件的詮釋。

增能理論認為個人需求不足和問題的出現是由于環(huán)境對人的排擠和壓迫造成的,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的,服務對象是有能力和有價值的,而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合作性的伙伴關系。為服務對象所提供的幫助應該著重于增進他們的能力以對抗環(huán)境的壓力。

(二)問題分析

1.非理性認知

服務對象年幼時較為依賴父親,但其父親在其就讀大專期間突然患病離世,且一直未查出具體病癥,服務對象一直無法釋懷。逐漸對周邊安全抱有較大懷疑,拒絕與他人接觸,以避免“意外”的發(fā)生。又因多年不參與社會活動,服務對象缺少正常的人際交往,對外界產生非理性信念,過分擔心他人對自己的傷害。社會工作者在跟進服務時,需要消除服務對象的非理性信念,樹立理性信念,正確看待人際交往。

2.缺乏獨立能力

服務對象作為一名四肢健全的成年人,常年依賴母親生活。隨著母親的老去,該家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服務對象未來的生活問題。在過去十來年里,葉母包攬了服務對象生活的大小事情,沒有給服務對象足夠的成長發(fā)展空間,讓服務對象產生極大的依賴性,使其缺乏一定的生活常識,沒有足夠的獨立生活能力。這也是葉母最為擔憂的問題。因此,社會工作者將從賦能視角推動葉母參與服務對象的增能行動。

3.自信心不足

服務對象對自身能力期望較低。在畢業(yè)初期曾就業(yè)幾次,卻因性格、體力等原因遭受打擊,自信心逐漸下降,對待就業(yè)的看法極其消極。葉母也因生活上的壓力以及對服務對象的了解,不看好服務對象的就業(yè)可能性。母子二人不愿暢想未來的種種可能。社會工作者需要和服務對象共同發(fā)掘其優(yōu)勢,并帶動服務對象的葉母,不斷地給予其服務對象鼓勵與支持,幫助其樹立自信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4.社會支持系統缺失

服務對象常年無社交,人際交往能力匱乏。在交流過程中了解到服務對象的社交意愿較弱,因自身患有精神殘疾,比較害怕他人的“有色眼鏡”。服務對象與母親之間的對話也不多,除了日常的關于天氣、飲食等方面的交流,服務對象未曾向母親表達過更深的想法。葉母所感受到的是服務對象的不善言辭、冷漠自私。在社會工作者需要為服務對象和葉母重建社會支持系統,讓母子二人脫離彼此依靠的狹小空間。

三、服務計劃

根據對服務對象的狀況進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到,服務對象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以下三點:第一,服務對象的心理障礙需要專業(yè)資源進行輔助治療;第二,母子二人的非理性信念需要改變;第三,挖掘服務對象的獨立生活的潛能,促進其融入社會。因此,服務計劃將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制定。

(一)短期目標:與服務對象共同面對并解決目前生活中的心理調適、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關系等問題。

(二)長期目標:幫助服務對象提升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順利融入社會。

(三)計劃安排:

1.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詢關系,給予服務對象積極的關注和同理。同時整合社會資源,為服務對象鏈接心理咨詢師,提供專業(yè)援助,關注服務對象的心理健康。

2.運用ABC理性情緒理論,改善服務對象及其母親的非理性信念。

3.推動服務對象母親放手去愛,給予服務對象成長空間,促進服務對象學習獨立生活。

4.鼓勵服務對象參與社區(qū)活動,走出家門,感受人際交往中的善意與正能量。

四、服務計劃實施過程

(一)緩解抑郁癥狀,激發(fā)生活動力

據葉母所說,服務對象的心理障礙已存在很長時間了,在大學階段也有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但沒有堅持下來,效果甚微。社會工作者了解了服務對象德情況后,表示可以為其鏈接專業(yè)資源,葉母非常高興。她認為既然有讓孩子獲得治療的機會,她不愿放棄。在征得服務對象的同意后,社會工作者為服務對象對接了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考慮到服務對象對去往陌生地方的抗拒狀態(tài),社工與心理咨詢師商定,由心理咨詢師定期上門進行心理咨詢服務,與服務對象一起探討他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探尋服務對象的內心世界,并激發(fā)服務對象走出自我世界的內心動力。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無法快速地看到服務對象的改變。因此,社會工作者也在為葉母提供心理支持,讓其能夠對心理咨詢的治療過程保持耐心與信任。

(二)改變非理性信念,提升能力自信

在心理咨詢開展的同時,社會工作者也定期上門與母子二人進行會談,逐漸與服務對象建立起熟識的人際關系。首先,社會工作者與心理咨詢師雙管齊下,對服務對象進行非理性信念進行治療,指出服務對象的非理性認知——別人都會對自己造成傷害。社會工作者向服務對象分析了外部環(huán)境的情況,在一般情況下,不對他人造成影響時,他人并不會太關注自己。同時,社會工作者陪同服務對象出門幾次,以實際感受來矯正服務對象的非理性信念。其次,社會工作者通過滿貫療法幫助服務對象減輕不良情緒,使得服務對象逐漸接受路人的詢問且不反感。并教授呼吸療法佐以輔助,讓服務對象有能力自己處理情緒問題,降低生活焦慮感。同時,社會工作者與葉母多次談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問題,讓葉母能夠明白服務對象的未來生活把握他自己的手中。為了讓葉母能夠成為服務對象最佳支持者,社會工作者教授葉母溝通的技巧,使其能夠以正向的狀態(tài)給予支持的力量,增強服務對象的自信能力。葉母在社會工作者的鼓勵下,嘗試以正向、激勵的話語與服務對象交談,服務對象的積極回應令葉母更加信任社會工作者的指導,并逐漸接受“放手才是愛”這一理念。

(三)學習生活技能,主動把握生活

隨著會談次數的增多,服務對象漸漸產生了改變的想法,希望能夠改變生活現狀。根據服務對象的實際情況,社會工作者建議服務對象先改善自身身體素質,提升自身獨立生活的能力。在社會工作者的建議下,母子二人共同制定了“生活技能學習計劃”,如每日跑步半小時、每周學習做兩個菜等。服務對象行動上的改變經歷了以下四個歷程:一開始的承諾——根據計劃完成鍛煉與學習做菜;中途的退縮——身體基礎太差,鍛煉很累,做菜很麻煩;后期的調整——根據能力將學習計進行調整,適當降低鍛煉量,并保持鼓勵與支持;最后的堅持——承擔家中的拖地、洗碗事務,為母親承擔起家中責任。在服務后期,社會工作者不斷地引導葉母提高溝通與同理的能力,使其對服務對象的生活狀態(tài)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為服務對象的改變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力量。

(四)參與社區(qū)活動,邁開社會參與第一步

在服務初期,為了幫助服務對象融入社會,社會工作者積極收集社區(qū)的活動情況。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社會工作者看到社區(qū)發(fā)布的技能培訓通知。社會工作者將這一通知告訴了服務對象母子二人,但二人拒絕參加,他們還是害怕鄰里的言語。在服務后期,項目組根據社會救助項目的活動安排,在服務對象的社區(qū)組織了幾場面向殘疾人群體的手工活動,社會工作者依然去邀請二人。

基于一個多月以來的鼓勵與同理,這時的服務對象對社會工作者是充滿信賴的,他拒絕參加活動的心動搖了:“那邊的參加活動的人都和我差不多嗎?可是我手工不好,學不會怎么辦?”社會工作者將活動的整體情況再一一解說,表示會全程陪伴,一旦感覺不舒服,隨時可提前離席。在社會工作者的承諾下,服務對象認為可以一試。同時,葉母也作為被邀請在列,母子二人互相陪伴,加大了彼此的安全感。在編制中國結活動的當天,服務對象母子二人如期而至。除了一開始面對人群的緊張,服務對象逐漸投入于手工編織中,偶爾也會大膽地回應鄰座的求助。服務對象非常喜歡這類活動,他沒有感受到歧視,能夠與人平等交往,因此也陸續(xù)參加了其他幾場手工活動。在這幾次的活動的參與中,服務對象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與人交流的思維越來越流暢,也逐漸開始向常見面的朋友點頭致意,閑聊兩句。而服務對象的母親更是主動與人交流,所制作的手工常被人夸贊,怡然開懷。

五、案例評估

社會工作者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我們的目標是讓服務對象有“自助”的能力。在最后兩次的介入中,服務對象已經開始參與家務了,對葉母來說這是過去不敢想象的事情,然而服務對象真的發(fā)生了改變。葉母最終也習得了如何與孩子相處的能力,她表示自己對未來還有期盼,希望服務對象能夠走出家門,順利就業(yè),也許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她愿意陪著服務對象一起改變。歷時近兩個月的服務,服務對象母子二人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在后期跟進中,社會工作者入戶回訪時,服務對象的精神狀態(tài)明顯變得積極,在交談方面相對主動,還提出了就業(yè)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對其就業(yè)要求及身體狀態(tài)進行了深入了解,暫未對其就業(yè)需求給予肯定答復。服務對象還需繼續(xù)適應社會生活,穩(wěn)定身體情況,待身體情況適合就業(yè)后,再與其共同解決就業(yè)問題。

六、專業(yè)反思

本個案服務對象在社會關系與人際溝通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裂性問題。服務對象在早年遭遇重大打擊時未得到有效支持,維持了近十年的自我封閉式的生活。在整個個案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充分考慮了服務對象的心理因素與母子關系,從服務對象母親入手,積極發(fā)掘服務對象最為重要的支持力量。在給予同理、尊重、理解的同時,鼓勵與支持是社會工作者一直保持的交流狀態(tài)。社會工作者通過積極表達對服務對象自我突破這一潛能的信任,激發(fā)服務對象母子二人的信心,以及整合各方資源促進服務對象的社會融入,一步一步地帶領服務對象走出家門,使得服務對象的整體情況得到有效改善。

在本案中,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建議給予了社會工作者很多幫助。因此,社會工作者體會到,服務于精障群體,需要對精神疾病有更加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另外,對于服務對象近期提出的就業(yè)問題,還有待解決。服務對象目前依然需要服用藥物穩(wěn)定抑郁病情,自身身體素質還未達到就業(yè)基礎標準,社會工作者還需繼續(xù)跟進服務對象身體狀況,再考慮為其解決就業(yè)問題。在此期間,社會工作者也嘗試聯系在地的為殘疾人提供崗位的公益企業(yè),發(fā)現精障群體的就業(yè)在社會層面依然受到較大的限制。社會工作者需要繼續(xù)拓展社會資源,學習更多的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識,深入研究精障群體的就業(yè)困境,盡可能地幫助服務對象順利就業(yè)。

(稿件來源: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中新社工事務所   投稿人:正甲一)

相關知識

社工個案: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 靜待花開
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投向隱匿角落的溫暖光束
精神障礙患者的生活技能訓練
手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詳解
文登區(qū)免費開展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項目
精神障礙患者社交技能訓練,提高精神障礙患者社交能力的訓練方法
精神障礙患者社交技能訓練.pptx
睡眠障礙——不可忽視的健康隱患
認知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
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礙康復治療方案印發(fā)

網址: 改變,從來不晚 ——增能視角下精神障礙康復個案 http://m.u1s5d6.cn/newsview17280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