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能量

能量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12:09

能量

目錄

1 概述 2 代謝吸收 3 能量生理功能 4 能量的供給量 5 能量過量表現(xiàn) 6 能量缺乏癥 7 能量食物來源 8 需要人群

摘要

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如物質代謝的合成反應、肌肉收縮、腺體分泌等等.而這些能量主要來源于食物.動、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營養(yǎng)素 可分為五大類: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加上水則為六大類.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經體內氧化可釋放能量.三者統(tǒng)稱為“產能營 養(yǎng)素”或“熱源質”.

概述

能量指的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熱能。人體所需要的熱能都來自產熱的營養(yǎng)素,即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國際上通常以焦耳(J)為熱能的計量單位,同時也仍然使用卡為計量單位。1焦耳=0.239卡,1卡=4.184焦耳。在實際應用中,通常使用千焦耳和千卡,即焦耳和卡的1000倍。人體從食物獲得能量,用于各種生命活動,如內臟的活動、肌肉的收縮、維持體溫以及生長發(fā)育等。

代謝吸收

通常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在人體內平均可產生代謝能力分別為4kcal、9kcal、4lcal.同時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在5-7天內的熱能攝入量等于消耗量.

能量生理功能

人體對能量的需要與其消耗的能量相等。人體消耗的能量用于以下幾方面:基礎代謝,體力活動和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對于生長發(fā)育中的兒童,還包括生長發(fā)育和身體各種組織增長和更新所需要的能量。

(1)基礎代謝 基礎代謝是維持生命最基本活動的代謝狀態(tài),即身體完全安靜松弛,無體力腦力負擔,無胃腸消化活動,清醒靜臥于室溫18-20℃舒適條件下的代謝狀態(tài)?;A代謝消耗的能量是維持生命活動最起碼的能量需要?;A代謝消耗能量的數(shù)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體型、性別、年齡和生理狀態(tài)都對基礎代謝的高低有影響。一般來說,男性比女性高,兒童和青少年比成年人高,寒冷氣候下比溫熱氣候下高。

(2)體力活動 人體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是體力活動的消耗。體力活動消耗能量的數(shù)量與勞動強度、勞動時間、勞動姿勢及熟練程度有關。

(3)食物特殊動力作用 人體由于攝入食物而引起能量代謝額外增高的現(xiàn)象叫做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它是由于食物在消化、轉運、代謝及儲存的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各種營養(yǎng)素的特殊動力作用強弱不同,蛋白質最強,其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最弱。一般混合膳食的特殊動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約為每日消耗能量總數(shù)的10%。

(4)生長發(fā)育 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需要能量來建立新的組織。每增加1克新組織約需要消耗20KJ能量。同樣,孕婦體內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和自身生殖器官的增生也需要消耗相應的能量。能量攝入必須和生長速度相適應,否則生長便會減慢甚至停止。

能量的供給量

中國營養(yǎng)學會將18~44歲的男性的體力活動強度分為五級,按體力活動強度的差異提出了不同的能量供給量標準。極輕勞動:以坐著為主的工作,如辦公室工作、組裝和修理收音機與鐘表等工作,業(yè)余有一定的文體活動;輕勞動:以站著為主的工作,有少量走動,如一般實驗室操作,教師講課等;中等勞動:如學生的活動和汽車司機的工作;重勞動:如煉鋼工人、農民的勞動;極重勞動:如非機械化的裝卸、伐木、采礦等。女性僅分四級(無極重體力活動一級)。兒童、青少年和孕婦、乳母的能量供給量應相應地增多。中年以后,基礎代謝率降低,體力活動減少,能量供給量應適當減少以免肥胖。

能量過量表現(xiàn)

能量攝入過剩,則會在體內貯存起來.人體內能量的貯存形式是脂肪,脂肪在體內的異常堆積,會導致肥胖和機體不必要的負擔,并可成為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癥、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險因素.

能量缺乏癥

人體每日攝入的能量不足,機體會運用自身儲備的能量甚至消耗自身的組織以滿足生命活動的能量需要.人長期處于饑餓狀態(tài),在一定時期內機體會出現(xiàn)基礎代謝降 低、體力活動減少和體重下降以減少能量的消耗,使機體產生對于能量攝入的適應狀態(tài),此時,能量代謝由負平衡達到新的低水平上的平衡.其結果引起兒童生長發(fā) 育停滯,成人消瘦和工作能力下降.

能量食物來源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是人體的能量來源。這三種營養(yǎng)素每克供給人體的能量分別為16.7KJ、37.6KJ和16.7KJ。這三種蘊藏能量的物質普遍存在于各類食物中。動物性食物含有較多的脂肪和蛋白質。植物性食物中的油料作物的籽仁含有豐富的脂肪;谷類中則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大豆除含脂肪外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堅果,如花生、核桃等與大豆近似;蔬菜水果中含能量很少。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三種供給能量的營養(yǎng)素在代謝中可以互相轉化,但彼此不能完全替代,因為它們在人體內還各自有獨特的生理功能。它們在膳食中應保持恰當?shù)谋壤?。根?jù)我國人民膳食習慣,在攝入的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應占60%~70%,脂肪提供的能量應占20%~25%,蛋白質提供的能量應占10%~15%。

需要人群

體力消耗量大和需要減肥的人群,應按照參考攝入量適當增加或減少攝入熱能.

相關知識

孕期正能量
100g食物多少能量才算低熱量食物?
根骶能量按摩療法
控制能量攝入的方法
蛋白質攝入不能過量
怎樣能使睡眠質量好
論文:耐心+愛心=正能量
怎樣才能令睡眠質量高
女子摔跤運動員慢速控體重期能量消耗與膳食能量攝入的研究.pdf
適量運動健康生活不能少.pptx

網址: 能量 http://m.u1s5d6.cn/newsview8109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