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針療法的操作方法
浮針療法的操作方法
(2008-08-28 23:27:01)
第二章 浮針療法的操作方法
傳統(tǒng)針灸學說告訴我們,針刺手法和療效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浮針療法的操作也是重要環(huán)節(jié),操作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療效,甚至浮針療法操作時更要小心謹慎,因為:①其作用部位僅僅限于皮下疏松結(jié)締組織,針刺過淺,造成病人刺痛,針刺過深療效受到影響;②病變部位各不相同,進針點選擇的適當與否也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
操作手法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療效能否取得和取得的程度,因此本章的內(nèi)容是浮針療法理論和臨床之間的橋梁。
很多浮針療法的學習者都有體會,浮針療法操作看似簡單,但要操作好并不容易。同樣的病人,操作好的療效就好,而操作不好就可能讓病人徒受苦痛。因此,請大家重視本章的內(nèi)容,多加練習,多多思考。
第一節(jié) 治療原則
浮針療法是很安全也很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但不能因為其安全就不顧操作常規(guī),也不能因為其有效就濫用。在治療之前,必須對下面兩點,了然于心。
一、 明確診斷
在全面了解病因、病理、病情、病變范圍大小、病變位置等情況的基礎上,對軟組織傷痛的部位、程度、性質(zhì)等綜合分析,從而明確診斷,根據(jù)浮針療法的機理和適應癥,確定是否屬于浮針療法的主治范圍,這是在臨床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關于其機理、適應癥等將在有關章節(jié)中論述。
這里,要求大家知道的是,浮針療法并非對所有的軟組織傷痛都有好的療效。在沒有見到病人,沒有檢查之前,不要作出承諾。甚至已經(jīng)在別的醫(yī)院明確診斷的時候,也不能事先保證效果,因為命名同樣的疾病,可能有著不同的疼痛程度,不同的疼痛性質(zhì),位置也不同,范圍也不同,效果就可能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同病不同癥,效果不同,同癥不同病,浮針療法的處理方法和效果,可能完全相同。比如,兩個同樣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病例,一個疼痛局限在肩關節(jié)部,另一個痛在手指小關節(jié),那么浮針療法的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多數(shù)情況下,前者效果優(yōu)于后者。如果同樣的手腕疼痛,范圍和程度都相近,一個是慢性軟組織傷,一個是由于類風濕關節(jié)炎,那么對于這一點的病痛的治療而言,效果可能非常相似。
當然,這并不是說,浮針療法只需要關心癥狀,而不管是什么疾病,要是有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也是十分危險的,作為醫(yī)生,首先要診斷清楚,才能知道預后,才能最大程度地幫助病人。
二、 因證施法
任何治療方法都有局限性,浮針療法也不例外。浮針療法對軟組織傷痛的適應癥,幾乎有神奇的療效,療效確切,見效快捷,適應癥廣,用得越好,解決的問題越多,我們認為,可以把浮針療法當作軟組織傷痛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并不是說,它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必須對浮針療法的功效有客觀的認識。在有些情況下,不排除或者說必須使用中西藥物,或者其他的外治方法,如手法、火罐、牽引、理療等。
浮針療法相對于別的治療方法,顯得更為簡單。因為簡單,才顯得靈活,才更需要熟練,更需要思考,正像國人使用筷子,而歐美人用刀叉的區(qū)別一樣。刀叉的使用比筷子復雜,有不少規(guī)矩,而筷子使用極為簡單,但筷子在餐桌上的靈活程度要遠勝于刀叉。學習使用筷子,要比學習使用刀叉難一些,但一旦熟練了,筷子的優(yōu)越性就大于刀叉。所以大這個比方,是因為我們想讓讀者們明白,浮針療法的操作并不是象多數(shù)人想象得那樣簡單。一定要牢記熟能生巧。
第二節(jié) 浮針針具的結(jié)構(gòu)和規(guī)格
浮針針具(簡稱浮針)是浮針療法治病的主要工具,1999年5月12日獲專利,專利號:ZL 97 2 46125.6,發(fā)證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雖然浮針療法的工具是從毫針發(fā)展而來,但在浮針療法臨床上,用浮針作為工具比用毫針作為工具有較多的適應癥,有更好的即刻療效,也有更好的遠期療效。因此,我們這里主要介紹浮針的構(gòu)造和規(guī)格。
一 浮針的結(jié)構(gòu)
浮針是復式結(jié)構(gòu)(見圖2-2-1),分為三部分:
1 針芯:由不銹鋼制成。該部分使浮針達到足夠的剛性以快速進入人體。外面包有軟套管。針尖呈斜坡形(見圖2-2-2)。
2 軟套管及針座:是浮針的主要結(jié)構(gòu),起關鍵作用。針芯包裹其中,該部分使浮針同時具有足夠的柔軟度以利長時間留針。針座是浮針的附屬結(jié)構(gòu),籍此可以固定留置于體內(nèi)的軟套管(見圖2-2-3)。
3 保護套管:為保護針芯和軟套管不與他物碰撞產(chǎn)生磨損,同時也為了有利于保持無菌狀態(tài),浮針有保護套管(見圖2-2-4)。
二 浮針規(guī)格
浮針的規(guī)格,主要指針芯的粗細和長短。目前所用毫針的長短(表2-1)、粗細(表2-2)規(guī)格分別如下表:
表2-1 浮針長短規(guī)格表
型號 短號 中號 長號
毫米 24mm 32mm 40mm
表2-2 浮針粗細規(guī)格表
型號 粗號 中號 細號
規(guī)格 0.9mm 0.6mm 0.3mm
因留置體內(nèi)的時間長,所有浮針都是一次性使用,必須注意:1存放時置于干燥、無熱源的地方;2不得反復使用,以防感染;3針具包裝破損后勿使用。
第三節(jié) 針刺前的準備
磨刀不誤砍柴工,針刺前的準備很重要,一個好的準備,等于成功一半。
一 選擇針具
在選擇針具時,應根據(jù)病人的性別、年齡的長幼、形體的肥瘦、體質(zhì)的強弱、病變部位的深淺、治療的具體位置、病變性質(zhì),選擇長短、粗細適宜的針具。正如《靈樞?官針》篇中說:“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如男性、體壯、形肥,且病變部位較深者,可選用稍長稍粗的浮針。反之若女性、體弱、形瘦,而病變部位較淺者,就應選用較短、較細的針具。至于根據(jù)治療的具體位置和病變性質(zhì)選針時,一般皮薄肉少之處,病變較為輕淺,如肌纖維織炎,選用較短、較細的浮針;皮厚肉多之處,病變復雜難治,如椎間盤突出癥等宜選用長、粗的浮針。
二 選擇體位
浮針療法留針時間雖然長,但留針時可以活動,所以對體位的要求不象傳統(tǒng)針灸療法那樣嚴格。但也要注意選擇,如體位選擇不當,在施術過程中病人緊張,醫(yī)生進針、行針不便,給病人造成痛苦。
浮針相對傳統(tǒng)毫針,粗大很多,如果進針速度慢,穿透皮膚時會產(chǎn)生疼痛。速度愈快,痛苦愈小。施術者用曲伸腕關節(jié)的方法,可達到較快的速度。選擇體位時,一定要利于曲伸腕關節(jié),也就是“順手”。初學者在進針前,可先比劃,看是否順手,不然,則調(diào)整患者的體位或臥姿方向。
治療時必須根據(jù)治療所選進針點的具體部位,選擇適當?shù)捏w位,使病人放松,同時便于施術操作。臨床上常用的體位,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進針點和上下肢部分的進針點。
(2) 側(cè)臥位:適宜于在身體側(cè)面和上下肢部分的部位治療。
(3) 伏臥位:適宜于在頭、項、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側(cè)及上肢的一部分進針。
(4) 仰靠坐位:適宜于顏面和頸前的進針點操作。
(5) 俯伏坐位:適宜于項、背部的進針。對于頸椎病的治療,該體位最為常用。
(6) 側(cè)伏坐位:適宜于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操作。
對初診、精神緊張或年老、體弱、病重的患者,應盡量采取臥位。
三 明確病痛點
明確病痛所在和病痛程度是浮針療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這個工作往往為初學者所忽視,常常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當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痛點容易確定,但有以下幾點情況應當注意:
① 病痛范圍大時,醫(yī)者必須找出最痛點,病人表達不清時選中央。
② 病痛范圍小,尤其是在關節(jié)附近或關節(jié)內(nèi)部時,要讓患者多次改變關節(jié)姿勢,以使痛點明確。
③ 在頸項軀干部,人體的位置覺遲鈍,較難分辨疼痛的位置,這時,更需要醫(yī)生耐心檢查,細細體會指下的感覺,查看是否有條索樣、硬結(jié)等異常感覺。在查找痛點的過程中,用力要由輕而重,搜尋范圍由大而小,一定要找到疼痛所在,然后才能治療。
④ 正常體位時病人不感覺疼痛,醫(yī)生檢查也沒有壓痛,只有當擺到某一特定姿勢時,病人才有疼痛,這種情況下,治療效果多半不是很好。處理方法:讓病人保持那一特定姿勢的情況下操作浮針。
明確病痛點,不僅僅需要知道位置、范圍,也需要判斷何種組織損傷,從而判斷預后。
明確病痛點,在浮針療法的臨床運用方面的特色,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學過浮針療法的很多朋友都有體會,進針操作并不困難,難的是如何找尋病痛點,而不明病痛所在,草率用針,病人徒受痛苦,醫(yī)生自毀聲譽。
浮針療法操作過程中,時常需要按壓痛點以觀療效,從而決定掃散的時間,因此,在病痛點確定后,最好要做標記。
四 確定進針點
進針點的選擇關系到進針順利與否,關系到療效的好壞。在選擇進針點的過程中,要明確以下幾點:
(1)多數(shù)情況下在距痛點6-8cm處(見圖2-3-1);
(2)多選擇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處,這樣便于操作和留針,但要是病痛在肋間,斜取肋間,效佳;
(3)避開皮膚上的瘢痕、結(jié)節(jié)、破損等處;
(4)盡量避開淺表血管,以免針刺時出血;
(5)進針點與病痛處之間最好不要有關節(jié),否則,效果相對地差。
關于進針點和病痛處之間為什么不能有關節(jié)的問題,我們認為原因可能與關節(jié)處皮下疏松結(jié)締組織少有關系。其實,在經(jīng)絡研究過程中,前人已經(jīng)察覺到這個問題。在現(xiàn)代針灸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始于1973年,終于1978年的“經(jīng)絡敏感人”普查,當時,一些針灸經(jīng)絡研究者們提出“經(jīng)絡敏感程度”的判斷標準被全國同意實施,連同展開全國性大普查的通知一并由當時的中央衛(wèi)生部軍事管制委員會以業(yè)字(73)第125號文件予以公布(見表2-3)。
表2-3 “經(jīng)絡人”不同敏感類型的統(tǒng)一判定標準
起點
(井穴) 腕/踝關節(jié) 肘/膝關節(jié) 肩/髖關節(jié) 軀干或頭部終點 循行的經(jīng)數(shù)
敏感型
(敏感人) A A>6
加
B=12-A
B
較敏感型
A A≥2
或
B≥3
B
稍敏感型
A A=1
加
B=2
B
不敏感型
A A=1
或
B=12-A
B
(根據(jù)中央衛(wèi)生部軍事管制委員會業(yè)字[73]第125號文件規(guī)定的統(tǒng)一標準)
由上表可知,當時判定循經(jīng)感傳的標準就是以能不能過關節(jié)為指標,說明關節(jié)是針灸起作用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位,關節(jié)兩側(cè)兩點生理病理的聯(lián)系比沒有關節(jié)的兩點相對要弱。從這一點可以反證上述觀點,但這并不是絕對的,臨床上,浮針療法有時也可以越過關節(jié)起作用。例如,對掌指關節(jié)、指間關節(jié)的疼痛,多采用在腕關節(jié)上方取進針點的辦法。
如果進針點與痛點在關節(jié)內(nèi)側(cè)(屈面),上述影響要小一些,如果在外側(cè)(伸面),影響要大一些。在關節(jié)部位疏松結(jié)締組織少,如果跨關節(jié)針刺總是影響療效,但屈面的疏松結(jié)締組織比伸面的多,因而影響也少一些。也就是說,在伸面盡量不要跨關節(jié),而屈面可以跨,但也盡量不要跨。
五 消毒
針刺前必須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進針部位的消毒和醫(yī)者手指的消毒。對于糖尿病等抵抗力弱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消毒。
(1) 進針部位消毒 在需要針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時應由進針點的中心向四周擦拭?;蛳扔?.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當進針點消毒后,切忌接觸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也可用碘伏消毒。
(2) 醫(yī)者手指消毒 施術前,醫(yī)者應先將雙手洗刷干凈,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
第四節(jié) 針刺方法
本節(jié)將介紹進針和運針,進針的方向,留針和出針。
一 進針和運針
操作分兩步進行,第一步進針,第二步運針。
在進針操作時,一般應雙手協(xié)同,緊密配合。關于這個問題,古代學者這樣認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靈樞?九針十二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難經(jīng)?七十八難》),《針經(jīng)指南?標幽賦》更進一步闡述其義,它說:“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這里“徐入”是指進皮后緩慢細致進針)。這幾段話雖然都是針對毫針刺法而言,而且與浮針療法的要求也不一樣,這里引用這些話主要是為了強調(diào)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挾持針柄,狀如斜持毛筆(見圖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挾持輔助針身(見圖2-4-2),類似毫針刺法中的挾持進針法。
進針時針體與皮膚呈15?-35?角左右刺入(見圖2-4-3),用力要適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達肌層即可。
然后松開左手,右手改變斜持毛筆樣的姿勢,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針座,仔細地輕輕提拉,使針身離開肌層,退于皮下。
浮針在不在皮下的標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時,針身隨即傾倒,若在肌層,不易傾倒;二是醫(yī)生在提拉浮針的過程中有突然輕松的感覺。
確保浮針針尖在淺筋膜層,即可放倒針身,做好運針準備。
運針,是指針入皮下后到針刺完畢之間的一段操作過程。運針時,單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進。推進時稍稍提起,使針尖勿深入。運針時可見皮膚呈線狀隆起。在整個運針過程中,右手感覺空松軟滑易進,病人沒有酸脹麻痛等感覺,不然就是針刺太深或太淺。
運針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間。對范圍大,病程長的病痛,運針深度可長,反之,則短。及達深度,作掃散動作。
掃散動作是浮針療法的鮮明特色,是運針完畢到抽出針芯前的一個動作。操作方法是: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握針座,左右搖擺,使針體作扇形運動(見圖2-4-4)。
掃散動作的操作要點:
1. 動作要輕柔有節(jié)律、穩(wěn)定,不或上或下,要圓中有方,方中帶圓;
2. 神情要專注,心無旁鶩,醫(yī)者細心體會針下的感覺和病人的反應;
3. 操作時間盡量長,一般在2-3分鐘,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減輕為止。
掃散動作和推拿手法一樣,看似簡單,實際操作并不容易,簡單完成整個過程容易,做好每一個步驟不容易。初學者必須多練習細體會,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掃散完畢,抽出針芯(見圖2-4-5),棄之安全處,務必放于人不易觸摸的地方,防止刺傷。最好把針芯重新放回保護套管,再放置于醫(yī)療垃圾筒內(nèi)。然后把膠布貼附于針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軟套管。在進針點處,可用一個小干棉球蓋住針孔,再用膠布貼附,以防感染。
二 針刺的方向
浮針療法對針刺的方向要求較為嚴格。針尖必須由遠而近地直對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來說,如果針刺方向偏離進針點與痛點的連線超過20゜,療效即大受影響。如果由近而遠地反方向?qū)χ≡?,?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針療法的方向問題,無疑是值得研究的焦點之一。隨著研究的深入,不僅對浮針療法的機理闡釋清楚很多,而且對幾乎所有外治療法的改進提供了一個思路。
關于這個問題,日本針灸家赤羽幸兵衛(wèi)氏 、、關于皮內(nèi)針的研究工作可作參考。因為皮內(nèi)針和浮針療法都是與皮膚緊密相關的兩種療法,關于皮內(nèi)針的論述有助于幫助理解。他在皮內(nèi)針的遠隔治療的問題上做了這樣的臨床實驗:為避免將實驗用針針尖刺深,改用2mm長的環(huán)形皮內(nèi)針,針尖刺入皮內(nèi)達表皮與真皮之間。結(jié)果見到,在同一經(jīng)脈上用皮內(nèi)針治療有效,而且順向患病部位刺入比逆向患病部位刺入效果更顯著。避開經(jīng)脈的問題不談,就順向還是逆向患病部位的問題,赤羽幸兵衛(wèi)氏的結(jié)論與我們在臨床上關于浮針療法的結(jié)果一致。赤羽幸兵衛(wèi)氏是日本針灸史上的大人物,作過很多貢獻,但他的這個研究并沒有引起針灸研究界和臨床學家的重視,希望今后的研究者們不要忽視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種治療方法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是生理學家和病理學家一個有較大前景的課題。
三 留針和出針
將針刺入皮下運針后,使針留置于皮下稱為留針。它是針刺治療全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留針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鎮(zhèn)痛效應。因為,臨床上常常發(fā)現(xiàn)運針完畢疼痛即減或消失,也就是說,浮針療法有較好的即刻療效,但若隨即起針,病痛會復作。留針可維持即刻療效。
臨床上,一般來說,如果即時療效不行,留針后療效也不會提高。如果即時療效有,但不是很好,比如說疼痛減輕60%,留針后很少會更好,不會到70%,只能變得略差一些,可以是60%,也可以是50%,或更差。
為什么留針可以維持療效?這與掃散動作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nèi)梭w的肌肉、表皮無時不刻不在相對運動,一個外來的軟套管也在和這些組織作相對運動,就相當于不斷地在作微型掃散動作。
在留針時多用膠布貼敷,把軟套管的針座固定于皮膚表面即可(見圖2-4-6),為安全起見,進針點處可用消毒干棉球覆蓋一薄層后用膠布貼敷。
傳統(tǒng)的布膠布粘性較大,價格便宜,但往往容易引起過敏,可改用創(chuàng)口貼或紙膠布,創(chuàng)口貼價格相對高,紙膠布透氣又防水,粘貼時間越久越牢固,價格也不高,可多用?,F(xiàn)在市場上有防水膠布,使得即使在留針期間也可洗澡沖涼,但密不透氣,膠布下的水汽不能釋放出去,時間長了并不舒服,因此,各種膠布請選擇使用。在有條件的單位,盡量使用紙膠布,或?qū)S媚z貼。
傳統(tǒng)針灸留針時間有較大的盲目性,甚或如《針灸大成?醫(yī)統(tǒng)?附辯》云,“或問:有醫(yī)置針于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又將針拈幾拈,另呼幾呼,仍復登筵以飲,然后起針,果能愈病否乎?”為了消除這種盲目性,我們曾以大鼠實驗性胃潰瘍?yōu)橹委煂ο?,應用正交設計法,以體重、潰瘍面積、血漿SOD、LPO為指標,觀察比較了針刺時間間隔、留針時間、操作方法、針具大小等四個針刺因素在針刺中的作用,在留針時間方面,5分鐘、10分鐘、15分鐘三個留針時間以10分鐘為最佳。但這僅僅是關于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留針時間所得出的結(jié)論,而對于其他疾病留針時間還有待于大量的工作,而目前臨床上用傳統(tǒng)針刺療法治療時一般留針10-30分鐘,但浮針療法留針時間要長得多。
關于留針時間的臨床實踐,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詳細完整的統(tǒng)計資料,但據(jù)初步觀察,我們認為可長達24小時,甚至48小時、72小時,這得到了動物實驗的支持,實驗表明,留針24小時針刺效果較好,而留針48小時后針刺效果更為明顯。這些實驗數(shù)只能作為參考,因為浮針對于大鼠就相當于用一棍子捅人體。我們臨床體會,對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針24小時即可,留48小時或72小時,意義并不顯著。因此考慮到臨床實際情況,我們主張留針時間以一天為宜。當然,這里所說的24小時,并非絕對不能變通,大概在那個時間段即可。
另外,留針時間的長短還要根據(jù)天氣情況、病人的反應和病情的性質(zhì)決定。若氣候炎熱,易出汗,或病人因為膠布過敏等因素造成針口或局部皮膚瘙癢,時間不宜過長。若氣候涼爽,不易出汗,病人沒有反映不適感,時間可長一些。至于病情的性質(zhì)與留針時間長短的關系,一般而言,病情復雜纏綿難愈的病癥,如癌性疼痛,留針時間要長;而病情輕淺,病程較短的病,留針時間可短一些。
治療時需叮囑患者:
① 留針期間勿打濕針刺局部,防止感染;
② 可適當活動,但局部活動范圍不要過大,以免膠布松散,影響軟套管的固定;
③ 活動的程度也不能過于強烈,避免汗出太多,影響療效;
④ 少數(shù)情況下,留置于皮下的軟套管移動后觸及血管,導致疼痛,可囑患者自行起針或家人幫助,也可到附近的醫(yī)療機構(gòu)取出;
⑤ 局部有異常感覺時,不要緊張,大多為膠布過敏所致,醫(yī)生可改用其他類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貼等。
在留針達到既定的時間后出針。出針時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拇、食兩指拿捏浮針針座,不要捻轉(zhuǎn)提插,慢慢將軟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防止出血(見圖2-4-7)。出針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離開。
出針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如果這樣,醫(yī)生必須告知患者:
① 出針是安全的,因為僅僅是一軟套管在皮下,幾乎是絕對可靠的;
② 進針點處的針孔痕跡一般在一兩天內(nèi)消失,不必處理;
③ 少數(shù)情況下,出針時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壓2-3分鐘即可,如果是皮下出血,一般不需處理,嚴重者24小時后用熱敷;
④ 出針10分鐘后即可洗澡沖涼。
四 針刺間隔時間、次數(shù)和療程
這里的間隔時間,指的并不是相鄰兩次針刺之間的時間。和傳統(tǒng)針刺方法不同,在浮針療法中,指從上次起針到下次進針的時間。
從理論上講,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氣候等都應該影響到間隔時間,間隔時間的研究是個復雜的工程,因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取得實驗室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間隔時間以多少為宜?,F(xiàn)在我們只能談談我們的臨床大略觀察和經(jīng)驗體會。
浮針療法所需要的治療次數(shù)要比傳統(tǒng)針灸少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一勞永逸。多數(shù)病例需要兩次以上的治療,特別是慢性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間隔時間以一天為最佳,也就是說,如果今天針刺,明天起針,后天即需針刺。
如果間隔時間太長,將會影響療效。就象打一場攻堅戰(zhàn),只有一撥緊接一撥地往上沖,不讓敵人有喘息休整的機會,才能勝利。
是不是間隔時間再短一些更好?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研究。因為在南方,留針期間的不沖涼已經(jīng)讓人勉為其難,起針當天一定要洗澡沖涼,第二天再行浮針療法,這樣病人容易接受。所以,我們一直把間隔時間定在一天。
針刺次數(shù)的多寡取決于病痛的進展情況。一般以病人癥狀消失為原則,甚至,在癥狀消失后,依舊可以續(xù)針一兩次,以鞏固療效。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浮針療法有耐受性,適應性,不會因為針刺次數(shù)多了而療效下降。因此,在浮針療法的臨床中,一般不講療程,只需一鼓作氣,連續(xù)作戰(zhàn)。
第五節(jié) 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因為針體僅入皮下,沒有較長時間的酸脹麻等感覺,只是在透皮有瞬間的刺痛,所以浮針療法比傳統(tǒng)針刺療法更為安全,一般不會出現(xiàn)滯針、彎針、斷針等異常情況。但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針刺手法不當,或?qū)θ梭w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會出現(xiàn)一些不利于治療的情況,常見者有皮下瘀血及暈針。
一 皮下瘀血
在疏松結(jié)締組織中,富含小血管,皮下脂肪組織少的地方或偏瘦的病人,較粗的血管尚可區(qū)分,在針刺時可注意避開,但皮下脂肪較厚處,雖較粗的血管也不易辨認,以致難免被刺破而出現(xiàn)皮下出血。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顧慮情緒及恐懼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針。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影響到功能活動時,可先起針,作冷敷止血,24小時后,再作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有人認為,針刺引起的皮下瘀血,不一定待24小時后才熱敷,在1小時后即可熱敷或按摩,這種提法可供參考。
二 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fā)生暈厥現(xiàn)象。暈針時,患者出現(xiàn)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fā)冷,血壓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相比傳統(tǒng)針灸,浮針療法的臨床更少發(fā)生暈針。但也可發(fā)生于個別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較多見,尤其是在體質(zhì)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等情況下容易發(fā)生。
對于暈針應著重預防。如初次接受浮針療法的治療或精神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對針刺的顧慮,同時選擇適合的體位,手法要輕。若饑餓、疲勞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后再予針刺,醫(yī)生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可及早采取處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暈針的處理方法: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nèi)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血壓下降,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
第六節(jié) 浮針療法注意事項
浮針療法安全可靠,療效快捷確切,但由于人的生理狀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條件不同等因素,在運用浮針療法等治療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安全有效的目的。
1. 有傳染病、惡性病的患者,或發(fā)高燒,有急性炎癥患者,不要采用浮針療法。
2. 患者在過于饑餓、疲勞、精神緊張、過飽、剛剛睡醒時,不宜立即針刺。
3. 婦女懷孕三月者,不宜在小腹部針刺。若懷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也不宜針刺。婦女行經(jīng)時,若非為了治療痛經(jīng),亦不應針刺。
4. 小兒囟門未閉,頭頂部勿針刺。
5. 常有自發(fā)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礙導致?lián)p傷后出血不止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針刺。
6.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7. 浮針療法留針時間長,相對傳統(tǒng)針刺療法而言,理論上講,較易感染。浮針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時要注意消毒。特別是對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當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8. 留針期間,應注意針口密封和針體固定,囑患者避免劇烈活動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進入機體引起感染。
9. 針刺的部位一般應選在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的部位。關節(jié)活動度較大,一般不宜選用,可在關節(jié)附近進針。另外也不要太靠近腰帶的部位,因為腰帶的活動或緊束常影響針體的固定。
10. 根據(jù)情況,進針點可以選擇在離病灶較遠的地方,但浮針進針點和病痛部位之間盡量不能有關節(jié)。否則,療效相對地差。尤其是外側(cè)(伸面),不要跨關節(jié)浮針治療為佳。
11. 治療消化道疾病,由于腹部皮膚松弛,留針時刺入的針具活動范圍較大,方向容易偏差,影響治療效果,故除了加強固定外,還要囑患者少活動。同時注意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針體歪斜,及時予以調(diào)整。
12. 當肢體浮腫時,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療。例如,系統(tǒng)性紅班狼瘡、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大量的激素導致水腫,在這種情況下,浮針療法鎮(zhèn)痛效果差。
13. 在涂抹過紅花油等刺激性外用藥的局部,在短時間內(nèi)不宜針刺。
14. 短期內(nèi)局部用過封閉療法,也不宜用浮針療法。
15. 外觀紅腫或發(fā)熱的病痛,如痛風急性期,效果不如外觀沒有變化的,如網(wǎng)球肘。
16. 留針過程中要囑咐病人控制運動量,不能出汗。
17. 《靈樞?終結(jié)》云:“凡刺之法,??????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氣至乃休。”這是對毫針刺法針刺前的要求,即將自身之精、氣、神貫注于針上。對于這種要求,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多篇論述。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凡刺之針,必先治神。??????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痹诟♂槸煼ǖ呐R床上,操作過程中,也要講究“治神”,持針時如握虎一般,精神意志高度集中,不可左右顧盼分散精力,甚至要達到“毋聞人聲”之入靜狀態(tài)。因為浮針療法僅僅作用在皮下,方向要求準確無誤,深淺掌握得要好,所以更要強調(diào)“治神”。
17
喜歡
0
贈金筆
相關知識
下肢浮腫的三個食療方法
針灸三通法操作圖解
針灸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針灸療法的功效與作用
針灸做法
針灸治療急性病癥的幾個方法
針灸療法的七方是什么
針灸特色療法
手背的針灸療法
孕婦浮腫的原因及去腫方法
網(wǎng)址: 浮針療法的操作方法 http://m.u1s5d6.cn/newsview487251.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