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做菜放點它,解食毒、增食欲、祛寒濕、溫脾胃

做菜放點它,解食毒、增食欲、祛寒濕、溫脾胃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11月16日 11:43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用到一些調(diào)味料,它們不僅能賦予飯菜香氣,其實也是養(yǎng)生佳品,適量食用對身體很有好處。

  圖片

  這些“調(diào)味品”,用對了也是養(yǎng)生好物

  蔥——散寒、抗菌、降血脂

  蔥具有散寒通陽、解表發(fā)汗的功效,可用于治療風寒感冒。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蔥具有解熱、祛痰、促進消化吸收、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的功效。

  姜——解表散寒、解魚蟹毒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等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

  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止咳:取生姜切碎榨汁,兌一半溫開水,兩者比例是1:1,兌好后拿生姜汁來回擦后背10分鐘左右,對風寒咳嗽有很好的效果。

  防暈車:民間有吃生姜防暈車、暈船的說法,或貼內(nèi)關穴,有明顯的效果。生姜還因此有“嘔家圣藥”之譽。

  風寒感冒:民間關于姜,最經(jīng)典的方子莫過于紅糖姜湯,即以適量的生姜、紅糖煮湯,可暖身去寒,對治療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消化不良:用生姜加蘿卜燉湯喝,可止吐解膩。將生姜置于豬肚內(nèi)煮湯吃,可治消化不良和脾虛。

  蒜——消炎、抗病毒

  大蒜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痢的功效,可用于癰腫瘡瘍、疥癬、肺癆、頓咳、泄瀉、痢疾等癥。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大蒜具有滅菌消炎作用,同時還有很強的抗病毒能力,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圖片

  花椒——溫中止痛

  花椒位列調(diào)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調(diào)味之王”的美譽,具有芳香健脾、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毒、止癢等功效。內(nèi)服可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外用治濕疹、陰癢等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到:“花椒堅齒,烏發(fā),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p>

  祛痘:花椒水敷臉祛痘特別有效。

  治牙痛:口嚼花椒可有效緩解牙痛。

  治凍瘡:如果凍瘡沒有破潰,可以用花椒、生姜煎水,放至不太燙時浸泡雙手,促進血液循環(huán)。

  治痛經(jīng):將花椒與食鹽熱炒后敷于腹部,可治療由于寒凝氣滯導致的痛經(jīng)。

  治關節(jié)痛:花椒50克壓碎,鮮姜10片、蔥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裝在紗布包內(nèi),在藥袋上放一熱水袋,熱敷30~40分鐘,每日兩次可治關節(jié)痛。 

  陰虛火旺之人及孕婦不適宜服用花椒。

  辣椒——祛風濕、增食欲

  辣椒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畏寒、胃痛和食欲不振者有一定作用。

  辣椒中含有辣椒素,可增加胃液分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辣椒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對風濕痛、腰肌酸痛有明顯作用。

  辣椒的有效成分辣椒素還是一種抗氧化物質,它有助于終止細胞組織的癌變過程,降低癌癥細胞的發(fā)生率。

  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中國醫(yī)學科學院曾做過一項持續(xù)8年、覆蓋近50萬明年齡在30歲—79歲的中國人研究,研究顯示:每天適當吃辣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較低,經(jīng)常吃辣尤其能降低癌癥、心臟病和呼吸疾病的死亡風險。

  消食:用香菜與青辣椒共同切絲涼拌,對于消食很有幫助。

  緩解風濕性關節(jié)炎:將鹽、茴香、辣椒炒熱后熱敷,可風濕性關節(jié)炎。

  圖片

  肉桂——補火助陽、溫通經(jīng)脈

  肉桂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的作用,用于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痛經(jīng)閉經(jīng)等癥。

  豆蔻——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豆蔻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的功效,用于寒濕中阻導致的不思飲食、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癥。豆蔻辛香燥烈、耗氣傷陰,不宜長期大量食用。

  草果——燥濕溫中

  草果具有燥濕溫中、截瘧除痰的功效,用于寒濕內(nèi)阻導致的脘腹脹痛、痞滿嘔吐,以及瘧疾寒熱、瘟疫發(fā)熱等。氣虛或血虧者,無寒濕實邪者忌服。

  圖片

  丁香——補腎助陽

  丁香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寒導致的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以及腎虛陽痿等。

  丁香和郁金不能同時使用,如果醫(yī)生處方中有郁金,那么最好不要食用以丁香調(diào)味的菜肴。

  八角——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八角是制作冷菜及燉、燜菜肴中不可少的調(diào)味品。

  中醫(yī)認為其具強烈香味,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等功效,可用于寒疝腹痛,腎虛腰痛,胃寒嘔吐,脘腹冷痛。

  增強免疫力:八角與艾葉搭配煮后泡腳,可以人體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胡椒——溫中下氣、祛痰

  中醫(yī)認為,胡椒性味辛、性熱,歸胃、大腸經(jīng),功擅溫中散寒,下氣,消痰,解毒。可用于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癲癇痰多。并解食物毒。

  明代的繆希雍的《本草經(jīng)疏》里記載胡椒:

  “氣味俱厚,陽中之陽也。其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者,總因腸胃為寒冷所乘,以致臟腑不調(diào)。痰氣逆上,辛溫暖腸胃而散風冷,則痰氣降,臟腑和,諸證悉瘳矣。”

  “凡胃冷嘔逆,宿食不清,或霍亂氣逆,心腹冷痛,或大腸虛寒,完谷不化,或寒痰積冷,四肢如冰,兼殺一切魚肉鱉蕈等毒,誠為要品”。

  香菜——發(fā)汗透疹、消食

  中醫(yī)認為,香菜性味辛、溫,入肺、脾經(jīng),有發(fā)汗透疹,消食下氣之功。

  緩解感冒癥狀:冬季容易感冒的人,可以用香菜+蔥白煮水喝,它能起到辛溫發(fā)汗的作用,對感冒恢復有很好的幫助。

  保護眼睛:常吃香菜,可以調(diào)節(jié)視網(wǎng)膜感光物質合成,緩解眼疲勞,有助于預防眼病的發(fā)生。

  解毒止癢:香菜煮水擦拭皮膚具有解毒止癢的作用。

  消食:當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的時候,吃點涼拌香菜也能起到消食的作用。

  圖片

  陳皮——調(diào)中開胃、燥濕化痰

  陳皮氣香,味辛而微苦,具有理氣降逆、調(diào)中開胃、燥濕化痰等功效。

  去油膩:燉湯時放些陳皮有去油膩的作用,比如燉大骨湯,還有理氣化痰的作用。

  蔥、姜、蒜、椒,使用也有講究

  肉類多放花椒

  花椒氣味芳香,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欲。還能使血管擴張,從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燒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有助暖作用,牛肉、羊肉更應多放。

  魚類多放姜

  生姜對關節(jié)疼痛、腫脹、發(fā)炎及牙痛等有一定效果,還有清胃、促進腸內(nèi)蠕動、降低膽固醇、治療惡心嘔吐、抗病毒感冒、稀釋血液和減輕風濕病等多種功能。

  魚腥氣大,性寒,食之不當會產(chǎn)生嘔吐癥狀。生姜既可緩和魚的寒性,又可解腥味。做魚時多放姜,可以幫助消化。

  貝類多放蔥

  營養(yǎng)學家發(fā)現(xiàn),蔥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C以及鈣、鐵、鎂等多種營養(yǎng)元素,對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及皮膚真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流行。

  大蔥不僅僅能緩解貝類(如螺、蚌等)的寒性,還能夠抵抗過敏。不少人食用貝類后會產(chǎn)生過敏性咳嗽、腹痛等癥狀,烹調(diào)時就應多放一些大蔥,避免過敏反應。

  禽肉多放蒜

  大蒜以超強的殺菌能力聞名,是一種天然“抗生素”。因為其含有一種叫蒜氨酸的獨有物質,進入血液后會轉換為大蒜素。

  這種大蒜素即使被稀釋仍能殺死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等多種病菌。

  蒜能夠提味。烹調(diào)雞、鴨、鵝肉的時候宜多放蒜,這樣使肉更香更好吃,也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腹瀉。

  盡管大蒜對防病治病有諸多好處,但也不宜多吃,建議每天生吃大蒜不要超過4瓣,且不能空腹食用。陰虛火旺,并患有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腎炎、心臟病和便秘者最好不要生食大蒜?!?/p>

相關知識

多吃這些調(diào)味料,解毒增食欲,驅寒益脾胃!
秋天是“祛濕黃金期”,不妨多吃這3菜,祛濕寒健脾胃,一身輕松
初夏養(yǎng)生攻略:溫陽化濕,健脾和胃,吃好睡好祛寒濕
健脾祛濕食療方法
排濕祛濕的食物有哪些 祛濕食療食譜做法及注意事項
健脾祛濕的食療方法
7種健脾祛濕的中藥方子,溫陽健脾祛濕散寒
夏季不除濕,越補越毒!10種祛濕食物換著吃,排出濕氣,養(yǎng)好脾胃
冬季養(yǎng)生祛濕 祛濕的食物有哪些
溫陽健脾祛濕

網(wǎng)址: 做菜放點它,解食毒、增食欲、祛寒濕、溫脾胃 http://m.u1s5d6.cn/newsview184552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