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案例:優(yōu)勢視角下殘疾人康復的社會工作介入(2)

案例:優(yōu)勢視角下殘疾人康復的社會工作介入(2)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06:38

本文以優(yōu)勢視角分析殘疾人康復工作,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通過運用個案、小組、社區(qū)等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介入到殘疾人的身體、心理、社會等康復工作中,有利于發(fā)揮殘疾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社會反思傳統(tǒng)的“問題視角”,從而推進殘疾人社會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殘疾人面臨的主要困境

陽江市光明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長期駐點服務在陽江光明眼科醫(yī)院,以醫(yī)院為依托,向外輻射開展社會工作服務。陽江光明眼科醫(yī)院始建于2001年,醫(yī)院設眼科、耳鼻喉科、康復科、內科、口腔科,是集眼科和康復科為一體的醫(yī)院。醫(yī)院的六樓是康復科,目前三樓開設兒童感統(tǒng)訓練室和物理康復室,六樓和七樓主要是住院部,住院部較多是院內長期康復的殘疾人。截至筆者研究調查結束,院內長期住院康復治療的殘疾人共有35人,其中兒童青少年、中年、老年各約占三分之一,全部皆為陽江本地人。這當中有四分之三人是屬于肢體殘疾,四分之一人屬于智力殘疾,以重度殘疾為主,常去三樓物理訓練室進行康復治療,智力殘疾每天會去三樓的康復科理療區(qū)進行康復治療。

(一)殘疾人困境的具體表現(xiàn)

1.就業(yè)困境

職業(yè)康復作為殘疾人康復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使殘疾人獲得參與社會而進行的幫助方式。目前在院內做治療的大多數殘疾人家庭經濟條件較低,并且在院內還要家屬長期照料,院內的殘疾人除平時去物理康復訓練兩小時外,其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和家屬在院內生活,沒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或者能減輕其家庭負擔的收入來源。如康復科長期住院康復患者Y,其實陽江市江城區(qū)某村一名普通的農民,一次因為上山去管理果樹,不下心從樹上跌下來,導致其右腿受傷,醫(yī)院鑒定其為3級殘疾。Y家庭并不寬裕,其有兩個兒子,一個正在讀大學,一個讀完中專后出來工作,妻子也是一個普通農村,在一個經濟本就緊張的家庭遭此變故后,家庭生活更是難以支撐。Y并沒有放棄康復,其目前在院內做康復治療,妻子白天出去外面幫人掃地搞衛(wèi)生做兼職,賺取兩人的生活費。

2.婚姻困境

院內有5位未婚的殘疾人,她們年齡介于22—30歲之間,平時都是由父母照料,目前尚沒有能短期康復的可能。在與他們的交談中得知,他們都有求偶方面的需求,但由于自身的身體條件等各種原因,以至于他們在求偶這方面的需求無法滿足。Z今年27歲,進來康復科已經一年多了。據其媽媽稱其之前有當過兵,退伍回來后在一個工廠上班,生活還算如意。一次與一幫朋友出去玩后,不幸發(fā)生交通事故,導致其腦部受傷,目前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說話,其日常照顧由其媽媽代為照顧。其媽媽說Z看到院內的護士和手機上的女生圖片會變得比較激動,也稱其也到了適婚年齡,但目前這個狀況,很難找到合適的女生與Z在一起,現(xiàn)在只能努力照顧好Z希望其能有一天康復,組建家庭。

3.自我認同困境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喜歡把殘疾人標簽為是一些無用的人、無能的人,常常帶有一種問題視角去看待殘疾人,殘疾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帶有問題視角的環(huán)境當中,其自尊感受挫,逐漸遠離他人,隱藏自己,自我認同感慢慢降低。據筆者與院內8位做康復的殘疾人訪談得知,他們普遍都認為自己與別人不同,認為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常常不敢面對自己目前的樣子同時也很擔憂自己未來的生活。筆者評估有這樣的想法主要是因為他們對于自我的認同不高,自我的效能感不高才導致有這樣的想法。

(二)殘疾人困境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院內的殘疾人的綜合素質差、受教育程度較低、是影響殘疾人社會康復的重要原因。殘疾人在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會存在有心理偏差,他們會出現(xiàn)不能正確看待自己以及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他們對社會存在一種依賴心理,面對自己目前所處的環(huán)境而無法去適應,沒有信心面對未來的生活信心,常常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藏起來,少與他人和社會進行溝通交流,再者他們的思想較為傳統(tǒng),很難有與社會的進步思想想融合,對于社會的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弱。

2.家庭因素

院內這部分殘疾人都是天生或者后天而導致殘疾,他們很多一部分人都是農村家庭出身,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耕種田地、出海捕魚、外出打一些散工為主,家庭勞動力少,且要負擔殘疾人的日常開支,導致家庭貧困。再者,家庭在經濟、精神等方面也沒有給予殘疾人的康復的足夠支持,也會標簽殘疾人士“無用的人”,對于殘疾人沒有給到很好的家庭支持。

3.社會因素

社會的排斥性,扼殺了殘疾人的創(chuàng)造力,社會把殘疾人標簽,對殘疾人存在一定程度的的歧視和偏見,并會常常忽視殘疾人的一些合理需求,以至于殘疾人沒有享受自己的合法權利。且不同的地區(qū)的經濟、社會救濟、疾病預防、醫(yī)療技術等發(fā)展不平衡,導致殘疾人得不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

4.制度因素

國家制度落實難,執(zhí)行力度低,雖然我國殘疾人有明文規(guī)定殘疾人應享受這部分平等的權利,但是在具體落實上,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和協(xié)調,以至于有利于殘疾人的政策很難落實到實處。目前我國關于殘疾人社會康復的法律法規(guī)尚不完善,各種優(yōu)惠政策沒出臺,殘疾人很難享受人性化的福利,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刀切”的形式,目前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只是針對殘疾人的基本生活而制定,難以真正做到以殘疾人的需求為導向而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

三、優(yōu)勢視角下社會工作的介入策略

優(yōu)勢視角關注人和環(huán)境的力量,相信人都是有優(yōu)勢,人可以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與社會環(huán)境結合起來,使人可以更好地發(fā)展。在優(yōu)勢視角的這種理念下,社會工作者更多的是站在對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個案中,通過鼓勵對象主動與社會工作者商定服務的內容、目標,讓對象感受自己是有能力的,同時也能通過優(yōu)勢視角的運用,發(fā)揮服務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開展的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尊重服務對象的想法,讓對象自決,社會工作者也盡可能鼓勵服務對象能參與到個案服務的策劃、訪談、制定計劃、目標等過程,以增強對象的自我效能感和拓寬了對象的外在優(yōu)勢。服務中不再是孤立低把殘疾人集中在問題視角上,而是把平??创龤埣踩说哪抗馔断蚋嗟目赡苄?,通過小組工作的運用,將殘疾人關注點放在整個小組所形成的優(yōu)勢上,并充分發(fā)揮殘疾人小組中所形成的小組經驗以應對殘疾人的社會功能的恢復。在小組中,殘疾人能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收獲友誼,他們在小組中收獲成功感,增強殘疾人的內在優(yōu)勢的同時,也促進他們的交際,形成相互間的支持,以此增強其外在支持。殘疾人在社區(qū)內成長,積極參與院內的生活,能在服務開展過程中發(fā)掘更多殘疾人服務的資源方,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和社會資源,結合殘疾人的優(yōu)勢,并發(fā)揮社會資源,促使社會工作者在優(yōu)勢視角的指導下更好地為殘疾人服務。通過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促進殘疾人能不斷地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開發(fā),逐漸讓服務對象掌握自己的優(yōu)勢和資源,發(fā)揮他們的主人翁的意識性,協(xié)助服務對象坦然地去面對生活中曾經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挫折與不幸,積極面對未來的生活。

(一)優(yōu)勢視角下個案社會工作的運用

1.個案的基本情況

院內殘疾人X,男,今年28歲,性格較為內向,平時在院內除了做康復治療,其余時間喜歡玩手機和看電視。對象是肢體三級殘疾人,由于雙腳嚴重畸形,致使他無法直立行走,因此在需要移動身體的時候,對象都是依靠家屬或者用雙手按在輪椅上。在院內行動還可以,但在室外,對象不僅要承受身體帶來的不便,還要承受周圍人的眼光,因此他很少外出。對象在自己出生后不久便被親生的父母拋棄在河邊,其養(yǎng)母這時候剛好路過,就把對象帶回家撫養(yǎng)。在對象12歲時,其養(yǎng)母曾經想把對象送福利院,但由于對政策的不了解,便放棄這一行動。2015年,對象的養(yǎng)父去世,對象就更少與人交往,外出時也只是看看,很少主動與周圍的人交流。現(xiàn)在服務對象家中,雖養(yǎng)母有微弱的農村養(yǎng)老退休金領取外,無其他收入,養(yǎng)母平時在照顧對象的之余,還會外出打散工,以維持對象在院內的治療康復和基本生活開支。

2.個案工作的運用

社會工作贊賞對象主動求助,并且有計劃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況。社會工作者與對象進行了2次面談,在面談中獲悉對象的基本的信息以及對象即將在個案中的計劃,社會工作者澄清個案的計劃和目標可由雙方制定,社會工作者相信對象有這個能力去改善自己目前的處境。而后社會工作者找到服務對象的養(yǎng)母并與其面談,收集到對象的家庭基本的情況和明確的需求。后社會工作者在探訪時和對象溝通養(yǎng)母的想法,先讓對象對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有所認識,開展此次個案的目標,進而與對象建立了基本的信任關系。

在接觸的同時,也激發(fā)服務對象對于自己需求的看法,從對象的需求出發(fā),共同發(fā)現(xiàn)其真正需求。在得到對象的信任后,與對象一起協(xié)商制定具體地目標,讓服務對象感覺到社會工作者有尊重他。認為對象是有能力的與社會工作者一起制定目標的,是有能力改善自身目前的狀況的。然后開展專業(yè)小組服務,如絲網花制作小組,通過鼓勵,讓對象慢慢地能夠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為服務對象搭建一個與人溝通交流的平臺,從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拓展外在的優(yōu)勢,同時提升了對象獨立解決的能力。最后通過跟蹤探訪,進行持續(xù)性的跟蹤,了解對象的近期狀態(tài),特別是對象最近在與人交流以及對自我的看法。

3.個案工作的評估與反思

在開展個案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與對象始終保持中立的專業(yè)關系,雖然對象一開始認為社會工作者與對象之間是朋友的關系,但社會工作者通過澄清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原則、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手法后,對象并不太清楚,但基本都能理解。對象與其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因此社會工作者作為協(xié)調者,介入到對象的家庭中,鼓勵對象多與其養(yǎng)母溝通,避免對象產生依賴感,同時也能夠發(fā)揮對象的內在動力,在服務中,社會工作者尊重服務對象內心的想法,鼓勵對象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象自決。雖然在前期的時候社會工作者一直處于一個主動地位置,對象也有意識到這個現(xiàn)象,但經過社會工作者一再鼓勵下,對象逐漸有了行動,其的自我認同感逐步增強,在與社會工作者的合作過程中,服務對象也開始慢慢地恢復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去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服務對象表達性評估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去面對一些事情的,其自我效能感突顯出來。

相關知識

社會工作視角下的殘疾人 社區(qū)康復發(fā)展研究
社會工作視角下老年抑郁癥的個案介入
關于將殘疾人社區(qū)康復納入社區(qū)健康服務工作的意見
殘障人士康復—殘障人士健康(殘障社會工作課件).pptx
巴南區(qū)著力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水平
二孩家庭親子沖突的個案社會工作介入
中國殘聯(lián) 民政部 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 關于印發(fā)《殘疾人社區(qū)康復工作標準》的通知
重慶工會15個案例 入選全國工會重點工作創(chuàng)新案例
職業(yè)康復是殘疾人全面康復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下列說法中關于殘疾人的職業(yè)康復描述正確的是( )。A.職業(yè)
康復訓練走近殘疾人 健康科普

網址: 案例:優(yōu)勢視角下殘疾人康復的社會工作介入(2) http://m.u1s5d6.cn/newsview178792.html

所屬分類:行業(yè)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