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促進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

促進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31日 01:32

原標題:促進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要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調育人功能。三年疫情給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帶來很大負面影響,促進廣大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刻不容緩。

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對于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融合教育,提倡讓存在一定身心障礙的學生與普通學生融合在同一環(huán)境下學習,這為學科之間的融合提供了借鑒。在實踐中,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因為屬性近似、關聯性及實踐性強,成為效果較好的跨學科融合典范。

從身心健康教育的角度來說,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有自卑、敏感、逆反、懷疑、冷漠、孤獨、沉溺某事物等,其主要原因不外乎認知能力缺乏、情緒體驗不佳、群體意識淡薄等。體育正好可以發(fā)揮自身特長,在課程中彌補這些缺陷。實踐證明,經常運動的學生往往更具備自律、刻苦、堅持等內在品質,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比例較低,顯示出積極、上進、陽光的外在形象。這是因為運動促進了學生知覺能力的發(fā)展,讓人變得更加靈敏,運動可以使人將不良的情緒發(fā)泄掉,在享受成功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從而提升情緒體驗。群體運動還可以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運動能使機體組織得到收縮擴張,機體能力得到增強,對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有著積極作用。

美育對于身心健康教育同樣有著明顯的積極作用。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潛意識會在無意中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行為存在較大的可認知空間,創(chuàng)作過程與心理治療過程高度吻合,而藝術表達也是情緒抒發(fā)手段之一,能夠很好地緩解壓力,減輕焦慮。除了個體藝術,群體舞蹈、團體體操等體藝結合的團體心理療愈活動能夠體現社會關系、社交狀態(tài)與人際關系,從而讓學生學會管理情緒,增強心理抗壓能力。

人體身心健康與審美之間原本就關系密切。人的心理現象往往能夠映射到大腦中,而大腦作為人體的高級中樞,對身體機能、活動起到重大支配作用。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情緒劇烈的波動,會打亂大腦功能的正常發(fā)揮,使得身體內部機能失調,引起許多疾病。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頑固的、沉重的憂悒和焦慮,定會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毙睦頎顟B(tài)不僅僅影響大腦,還會影響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甚至腸胃系統的機能。心理狀態(tài)對身體機能的影響尚且如此巨大,就更不要說對于審美的影響了。美學與心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審美心理學,就是側重于研究人類從事各種審美活動時的心理活動和特征的。

如何進一步加強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的跨學科融合?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強育人思維的融合。要充分認識到跨學科融合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意識到融合的育人效果遠遠大于單獨學科的育人效果,從根本上把原來割裂的育人理念融合起來,真正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創(chuàng)新性地開發(fā)設計跨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

二是加強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融合。傳統的心理教育、體育、美育分屬不同的學科與施教部門,往往各司其職,沒有融合。在跨學科融合的新課程體系中,要打破原有職能部門之間的壁壘,甚至可以將相應職能部門合并成一個融合教育部門,大大提升跨學科融合的效率。

三是加強教學方法的融合。要轉變原有各自的教學方式,一切圍繞跨學科融合課程的需要,設計出線上與線下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個體與團隊融合、講授與互動融合、學習與競賽融合、班級與社團融合、嚴肅認真與喜聞樂見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合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挖掘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研究、主動轉變。

(謝波,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

相關知識

彭?。盒睦斫】到逃c德育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
“體育+醫(yī)療”跨界融合:運動康復深度融合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推進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實驗研究發(fā)現——體育鍛煉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中的融合與實踐
社區(qū)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體育教學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促進健身與健康有機融合
建設五育融通課程 促進學生人格健全
融合健康理念:高校體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fā)展—園藝療法》項目式教學: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網址: 促進身心健康教育與美育跨學科融合 http://m.u1s5d6.cn/newsview94198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