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千年流淌的史詩

寫在前面
人參,“王者歸來”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風吹稻浪,鼓點激昂。這個收獲季節(jié),呈現了吉林大地最美的豐收圖景,更展現了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xiāng)村更美麗的優(yōu)美畫卷。
以節(jié)助力振興,今天,我們以歡慶“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為契機,采擷白山松水間一株最美的花朵——人參,以饗讀者。
人參被譽為“百草之王”,我省是全國人參主產區(qū)、人參文化發(fā)源地。近年來,我省深入挖掘人參文化精髓,通過實施人參品牌打造、培育、價值提升、文化傳播等舉措,使“長白山人參”成為全國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
世界人參看中國,中國人參看吉林。眼下,吉林省正舉全省之力,從源頭抓起,引導行業(yè)自律,有效規(guī)范市場秩序,更好培育維護人參品牌,加快構建人參一二三產業(yè)深度融合發(fā)展體系,徹底解決當前“人參賣成蘿卜價”等問題,真正把長白山人參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參”機無限,未來可期。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作為三寶之首的人參,凝聚著悠久的歷史底蘊,與人參有關的生產勞動、醫(yī)藥飲食、經濟貿易、民風民俗、神話傳說、藝術創(chuàng)作等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人參文化。
歷史文化在古老習俗中的印記人參是一味神奇的植物,不僅僅在于它的藥效和藥性,更在于它區(qū)別于其他植物而產生獨有的文化。
西漢末年《春秋緯》有“瑤光星散為人參,廢江淮山澤之祠,則瑤光不明,人參不生”之句,把人參的生長與天象結合起來,可謂是人參文化的最初萌芽。
在吉林,人參文化獨特而厚重。
據《太平御覽》記載,早在公元3世紀中葉,長白山區(qū)已經有人采挖人參。在長期尋采山參的過程中,長白山區(qū)的勞動者形成了一套包括專用語言、行為規(guī)則、道德操守、挖參技術、操作禁忌、野外生存技能、專用工具器物等多方面內容的獨特習俗,在采參者中以口傳身授方式相沿至今。
習俗必遵,山規(guī)必行。年過七旬、有40余年采參經驗的“參把頭”公方興介紹,長白山獨特的采參習俗是在漫長的時間堆壘之下逐漸形成。入山后要搭建老爺府,跪拜山神老把頭求得護佑?!袄场边M山時,人數去時為單,三、五、七、九不等,以求歸時為雙,因為挖的人參也是“人”。抬參工具前邊一律加“快當”快當扦子、快當刀子、快當斧子、快當繩子。發(fā)現人參,有儀式,一人喊山:“棒槌——”;同伴接山:“幾品葉?”回答:“五品葉!”賀山:“快當!快當!”之后,用紅絨繩系之,再開始抬參,而且必須抬大留小。有成熟的種子,要播于地下,留給后人。下山時,住過的窩棚不得拆掉,余剩的米鹽不能帶走,以留他人來用。也許人參奇特的藥用功效,從始至終的采參規(guī)則,近似宗教的虔敬儀式等令采參人心生膜拜之意,從而生出一套沿襲至今的習俗文化。
每年農歷六七月份,長白山山麓的采參人都會帶上充足的食物和水,踏上采參的旅程,他們稱之為“放山”。2008年6月,這種獨特的、古老的長白山采參習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省民俗學家曹保明表示,這一套沿襲至今的習俗文化所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放山的種種禁忌,更是對大自然的敬畏,極大地影響著當地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華為長白山獨特的人參文化,這也是放山人的崇拜信仰、道德規(guī)范、環(huán)境意識、價值認同。
醫(yī)藥文化在中醫(yī)藥學中的應用我國有藥用價值的草本植物有4900種左右,為什么單單有人參文化?長白山有2000多種植物,而形成神話傳說的只有人參。
這離不開人參的藥用價值。據人參文化研究專家通化師范學院孫文采教授2013年研究成果表明:中國人參的應用史已有五千余年。十六國時前秦隴西安陽人王嘉在《拾遺記·炎帝神農》中這樣記載:“神芝發(fā)其異色,靈苗擢其嘉潁?!薄办`苗”即人參。
在古老的中藥典籍中,人參的名字頻繁出現,被稱為“百草之王”。我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認為,人參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千年來,中藥典籍中人參都被奉為上品。
漢代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的113首處方中,用人參的處方有21首。唐代藥王孫思邀的《千金方》收載的5300首處方中,配有人參的處方有358首。
在明代嘉靖到萬歷年間,醫(yī)藥論著大批問世,其中與人參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他整理出67個運用人參的處方,就其內容精深和字數浩繁而言,“人參”項下所載數量超出了《本草綱目》中任何一味藥。
明代醫(yī)學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里收載的2218首處方中,含人參的處方為509首。清代許多中醫(yī)中藥典籍里,都把人參放在第1頁第1味藥的位置,使人參成為“中藥之王”。
人參既是治療藥,又是保健品。人參被譽為“滋補之寶”,這并非言過其實。它含有豐富的人參皂苷、人參多糖、人參酸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
而長白山人參被應用的1700多年歷史中,人們的基本共識是:人參是采天地之精華,具有大補元氣、扶正固本、抗疲勞、抗衰老、抗缺氧、抗癌等多種功能。
傳奇文化在人文歷史中的傳承人參的傳奇文化最早見于《春秋運斗樞》的記載,南北朝時已形成人參傳說的簡單情節(jié)?!读簳酚涊d:“陳留孝子阮孝緒,因母病到鐘山采參,鹿引獲此草,服之遂愈?!薄短接[》亦載:“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里,但一人參枝首,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狀,去之,后呼聲遂絕。”
明朝李言聞作《人參傳》,清代陸烜作《人參譜》,更是獨具匠心,彌足珍貴。但要想內容鮮活生動,還必須走進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
原始森林中,疲憊的放山人經過一整天跋涉奔波,只有到夜晚才能放松小憩。他們在篝火邊說見聞、聊驚險、話感慨,形成了人參故事的藍本。
近代以來,長白山地區(qū)成了大量人參故事流傳所在。它主要是從事挖參的勞動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舊的盛傳不衰,并不斷產生新的人參故事。穿紅肚兜的“人參娃娃”、頭插紅花的“人參姑娘”、善良的“白發(fā)老翁”等人物,以優(yōu)美的形象、善良的品質、神奇的魔力,出沒于深山密林,幫助辛苦的參農戰(zhàn)勝敵人、增收致富,或獲得愛情、健康和幸福。
“家住萊陽本姓孫,翻山過海來挖參……”老把頭孫良的絕命詩在參鄉(xiāng)婦孺皆知。孫良究竟是什么人?撫松縣王德富等學者在山東省萊陽市穴坊鎮(zhèn)西富山村找到了孫良的家譜與后人,參鄉(xiāng)與梨鄉(xiāng)都為之喜悅驕傲。2008年,北京奧體中心,故事短片《孫良闖關東》在吉林祥云小屋循環(huán)播放,每天有5萬多人數觀看。
從文學到文藝,從文藝到文化,從文化到文明。茫茫的原始森林,美麗的人參故事、古老的人參歌謠,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記憶中的永恒。
書籍《人參怎么吃》《中國人參實用寶典》,小品《老哥倆放山》《放山奇遇》,根雕《人參如意》《參纏萬貫》,剪紙《百參圖》《人參十二生肖》……人參文化融進了血脈,又醞釀為作品。
在日前舉辦的省歌舞團成立70周年專場演出中,一段曼妙多姿的舞蹈《人·參》獲得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精彩演出使觀眾在藝術享受和審美愉悅中多維度了解吉林人參文化、吉林地域文化。“人參是吉林的符號,它代表著吉林獨有的民俗、歷史?!?導演之一唐文娟表示,“我們用時尚手法重新包裝,融入大量的傳統(tǒng)東北舞蹈元素,讓古老傳說煥發(fā)新生?!?/p>
為慶祝第36屆人參節(jié),撫松人參文化展展出了2000多件藏品,網友在線上留言,“一定要到長白山去看一看!”
唐代詩人溫庭筠也寫過一首關于長白山的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其中有一句“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相信,流淌千年的人參文化,必將源遠流長。
來源:吉林農村報
相關知識
印度瑞詩凱詩 心靈瑜伽
流淌的“綠色明珠”:長江流域的茶與茶文化
沒想到,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就有了中醫(yī)養(yǎng)生的內容
穿越三千年醇香,西安黃桂稠酒:歷史的味道,今日的傳承!
八千年的歷史孕育了秦安人文,也孕育了一道美食,酸辣好喝又健康
“藥食同源”——木瓜的人文歷史
學者眼中的中華詩詞進校園
為什么國外把板栗當作“人參果”?
詩詞中的養(yǎng)生之道
驢友評選出來的十大史詩級徒步路線,讓你走的每一步都不是虛度!
網址: 人參,千年流淌的史詩 http://m.u1s5d6.cn/newsview713040.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