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星:心理危機與健康調適
一、心理健康的涵義及標準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有合理、正常的行為,非健康的心理必然導致異常的言行。一個稱職的領導干部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業(yè)務素質和工作能力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政德、政才、政
績的基礎條件。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其《世界衛(wèi)生組織憲章》中對健康進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tài),而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表現?!彼^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四個方面的因素,這四者之間是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的。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huán)境中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tài),并在與不斷變化的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達到與環(huán)境的平衡與協調,并在其中漸次提高心理發(fā)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質。心理健康是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xù)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能做出良好的反映,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發(fā)揮其身心潛能;狹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適應良好的一種狀態(tài),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協調一致的過程,即認識、情感、行為和人格完整協調。心理健康的三個層次:最低層次:沒有心理疾病。即個體的心理活動表現沒有達到臨床心理學對有關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疾病癥狀。中間層次:心理功能健全,社會適應良好。最高層次(理想狀態(tài)):自我實現。世界心理衛(wèi)生聯合會曾具體明確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huán)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yè)中,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現代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使人有了關照自己心靈的可能,另外現代生活的心理壓力日益增大,使人產生了關照自己心靈的需求。這就是人們在今天格外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原因。日本學者松田巖男認為,心理健康是指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即人對內部環(huán)境具有安定感。所謂內部環(huán)境指的就是自身的狀況,比如有穩(wěn)定的情緒、自信、樂觀、向上等。對外部環(huán)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進行適應。比如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能正確的認識、理智的對待、積極想辦法解決等。能保持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就可以說是心理上的健康狀態(tài)。
需要明確的是,一個人的健康問題,不僅要用身體健康的眼光去看待,還要從人格的視角去審視和估價。我國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健康人格的基本條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一般智商在80分以上),才能進行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才能客觀、完整、準確地認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心理行為和其年齡有關,不同年齡段的人,其心理行為的模式不同,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明顯偏離其年齡特征,其人格心理肯定是處于病態(tài)之中。2、正確的自我意識。正確的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身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是認識、情感、意志的綜合體。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充滿自信,注重自我的確立,能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并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平衡;而缺乏正確自我意識的人常常表現出沖突、矛盾的心理,缺乏自覺性,很難置于自我意識的調節(jié)與控制之下來指導自己人格的發(fā)展。3、情緒穩(wěn)定樂觀。情緒穩(wěn)定樂觀是指以積極肯定的情緒體驗為主導,并保持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等情緒;情緒較穩(wěn)定,善于控制與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緒反應與環(huán)境相適應。這種心理狀態(tài)使人思維敏捷,記憶力較強,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希望;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處于消極悲觀、悶悶不樂的精神狀態(tài)之中,使人喪失信心、反應遲鈍,對前途感到黯淡渺茫。4、人際關系融洽和諧。擁有健康人格的人,在與不同對象的交往過程中,能夠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自己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場合中的位置。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于取長補短;寬以待人,樂于助人;積極的交往態(tài)度多于消極態(tài)度,交往動機端正。5、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標志著人格的成熟程度。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情緒反應適度,保持愉快、滿意、欣慰的心境,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的能力,保持情緒的相對穩(wěn)定并富有幽默感,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合情合理地宣泄、轉移和升華。6、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格健康的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主動面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各種挑戰(zhàn),當與社會現實產生矛盾時,個體能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妥善地處理環(huán)境與自身的關系,創(chuàng)造條件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融于現實,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7、人格品質相對穩(wěn)定。人格品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并在一切活動中顯示其區(qū)別于他人的獨特性,在沒有重大變故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如果一個爽朗、樂觀、外向的人無緣無故地突然變得沉悶、悲觀、內向,那就可能是他的人格模式在發(fā)展或完善中出現了問題。
當然,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我們在理解和運用心理健康的標準時,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首先,一個人的心理不健康與有不健康的心理活動行為表現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種持續(xù)的不良狀態(tài)。我們不能僅根據一人的一時、一事而簡單地給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結論。其次,“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不是涇渭分明的截然對立,而是一種連續(xù)或交叉的狀態(tài)。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從嚴重的心理疾病、輕度的心理障礙、心理健康狀況一般到心理健康良好,這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在許多情況下,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變態(tài)心理與常態(tài)心理這兩極之間只有相對標準,沒有絕對界限。第三,心理健康狀態(tài)具有動態(tài)性。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并非靜止的、固定的,而是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如果人們不注意心理健康保健,經常處于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會下降,甚至出現心理變態(tài)和患上心理疾??;反過來,如果心理有了困擾或出現失衡時,能及時自我調整和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就會很快恢復到心理良好的狀態(tài)。隨著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環(huán)境的改變,心理健康狀況也會有所改變。
心理學家說:“隨著社會向商業(yè)化的變革,人們面臨的心理問題對自身生存的威脅將遠遠大于一直困擾于人們的生理疾病?!爆F實生活中,每個人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系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有健康的心理,必須正視此類問題的存在,并通過自身努力去克服它。
二、領導干部常見的心理不適癥狀
心理健康的關鍵是協調與平衡,一旦心態(tài)出現不協調或是不平衡的狀況,這個人就有可能出現了心理問題,也就是說心理失調了。所謂心理失調,是指人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病理性的變化。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體會出現心理困惑或精神不適,而且伴隨著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適應不良的行為特征。
我們能感覺到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在生理方面似乎越來越有保障,而在心理方面卻恰恰相反,反而是社會越進步心理困擾越多。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為了準確掌握各級領導干部心理健康狀況,更好地關心愛護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不少地區(qū)都針對領導干部的實際情況做了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從調查情況分析,總的看,各層面的干部心理是健康的,絕大多數表現出堅定執(zhí)著、樂觀自信、沉穩(wěn)平和、奮發(fā)有為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但也要看到,確有少數干部因為心理負擔過重,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問題,甚至個別干部心理嚴重失調,導致精神崩潰。這樣的例子不少,給大家舉2個。安徽蚌埠市統(tǒng)計局局長劉某,因本市GDP統(tǒng)計數字受到上級質疑而精神崩潰,于2005年2月18日,從市政府辦公樓9層跳下身亡。48歲的劉某提拔為局長后經常感到壓力大,多次向身邊人訴說“真不想活下去”的念頭。劉某的同事說:“他原來是個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積極,責任心強。但自從調任統(tǒng)計局長之后,就變得沉默寡言了,死前還說過‘壓力大、睡不好、不想活了’等話?!彪S后,當地公安局就有了結論,自殺的原因是精神焦慮癥。河南省新鄭市委副書記、市長白虎林因工作壓力大,長期得不到釋放,精神恍惚,于2006年1月27日,在其公寓自縊身亡。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僅在2004年上半年,國內非正常死亡的各級領導干部就超過了1250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呈逐年攀升的趨勢。在非正常死亡的人里邊,除了因意外事故喪生和牽扯腐敗問題畏罪自殺這兩種人以外,絕大部分是因為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心病難除,最后只好一死了之。以上事實告訴我們,在注重加強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加強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德、能、勤、績、廉以及心理素質,都能符合黨和人民事業(yè)的要求。經過組織部門調研、分析和歸納,目前在各級領導者中常見的心理不適癥狀包括焦慮、強迫、恐懼、抑郁和其它身心疾病,而長期的心理緊張狀態(tài)則成為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焦慮心理。焦慮是應激狀態(tài)下最容易產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個人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或威脅的存在,產生的緊張、憂慮、害怕等。焦慮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當社會與環(huán)境因素提出的挑戰(zhàn)越高時,人們的焦慮感也就越強。焦慮已經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墒呛芏嗳嗽诮箲]情緒產生時,往往不曉得自己正處在焦慮的狀態(tài)。一個人心中感到焦慮,意味著他有壓力了。焦慮時人處在壓力底下的一種生理及情緒上的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覺。焦慮是一種復雜的心理,它始于對某種事物的熱烈期盼,形成于擔心失去這些期待、希望。焦慮不只停留于內心活動,如煩躁、壓抑、愁苦,還常顯示為行為方式,表現為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夢中驚醒等。
另外,對于領導者來說,焦慮多疑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肌體不如年輕時健康,一些領導干部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過分重視,一有不適就妄加猜測,擔心自己患上難治之癥,經常為此焦慮不安。另一方面,表現為對肌體衰退下的能力的焦慮,總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應對自己承擔的工作,為此焦慮不安。有的基層領導干部面臨如大面積拆遷、群眾集體上訪、班子做工作效果不理想等嚴峻情況時,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張,急躁易怒。例如,前年北京某個區(qū)的機關,甚至有個別領導干部因不滿班子成員和干部的工作狀態(tài),出現下令停止機關全體干部的午飯供應,沒收機關所有公務用車的鑰匙等做法。心理上長期處于焦慮狀態(tài)之中,就有可能導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因此,我們一定要警惕焦慮的到來。
(二)強迫心理。強迫癥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癥。明知道沒有太大必要性,仍要反復多次進行同一件事,多見于腦力勞動者,特別是辦事認真的人。是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征,患者明知強迫癥狀的持續(xù)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理,卻不能克制的反復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強迫癥的具體行為體現:當下列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癥狀持續(xù)存在影響正常生活時,就應該考慮找心理醫(yī)生進行咨詢和治療了:經常對病菌和各種疾病敏感,并毫無必要的擔心;經常反復洗手而且洗手的時間很長,超過正常所需要;有時會毫無原因的重復相同的話語好幾次;覺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飯,走路時要遵循特殊的順序;經常沒有必要地反復做某些事情,例如檢查門窗,開關,煤氣,錢物,文件,表格,信件等;對自己做的大多數事情都要產生懷疑;經常不自覺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或想法,使人不能擺脫;經常認為自己的細小的差錯就會引起災難性的后果;時常無原因地擔心自己患了某種疾病等等。專家認為,正常人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強迫癥狀,例如:數電線桿、記車牌號等等。正常人的強迫癥出現時間短,癥狀較輕,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這些人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強迫癥”癥狀耿耿于懷。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強迫現象只是輕微的或暫時性的,不算病態(tài),也不需要治療。容易出現強迫心理的人大多是完美主義者,并且行事刻板。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凡事要求“十全十美”。他們?yōu)槿酥斏?、墨守成?guī)、太過理性;他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要求很高,結果總是批評別人不好,懷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常因此而無法接受自己強烈矛盾的內心沖動而崩潰。真正意義上的“強迫癥”是有生物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兩方面誘因形成的。
(三)恐懼心理。恐懼癥是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癥。恐怖對象有特殊環(huán)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當接觸這些恐怖對象時即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緊張的內心體驗?;颊呱裰厩逍?,明知其不合理,但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時,就會反復出現恐怖癥,無法自控,并且產生回避行為。脫離該情境,癥狀就會逐漸緩和消失,間歇期基本如常。當事人極力回避所害怕的處境,恐懼反應與引起恐懼的對象極不相稱,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過分的、不應該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發(fā)作。
恐懼也是一種正常情感成分??謶中郧榫w反應是一種具有自我防護,回避危害,保證生命安全的心理防衛(wèi)功能,人皆有之。
(四)抑郁心理。在人格障礙中,抑郁癥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目前在全世界的發(fā)病率約為11%,有人把它稱為“心靈的感冒”。多表現為情緒低落、苦悶、行動遲緩、反應遲鈍、語速緩慢或整日沉默不語;感到力不從心,對什么事都沒有興趣,自卑甚至絕望、厭世。與一般的悲傷反應不同,抑郁比悲傷,也比痛苦、羞愧、自責等任何一種單一的負性情緒更為強烈和持久,給人帶來的影響更深重。處于抑郁狀態(tài)的人,如果能進行調節(jié),就有可能克服抑郁情緒,重新適應環(huán)境,恢復正常的生活。然而在顯示生活中,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積極調整心態(tài),長期籠罩在抑郁的陰影下無力自拔,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能力,這時他們就患上了抑郁癥。抑郁癥的確與我們通常生活中的負性生活事件密切相關,而且常常在應激性生活事件之后發(fā)生。當然,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各種生活事件的強度是否構成傷害也是不同的。常見的不良生活事件包括:長期工作壓力、失業(yè)、家庭不和、離異、親友重病或亡故、家庭經濟困難、遭受意外事故等。例如,我們大家知道的,2008年10月3日,北川縣委農辦主任董玉飛在暫住地自殺身亡。董玉飛自殺身亡,是震后首例自殺的北川干部,而半年后,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也選擇了和董玉飛同樣的道路——自殺。再次引發(fā)人們對災區(qū)基層干部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事實上,馮翔的遭遇和董玉飛十分相似,經歷地震解難,遭受喪子之痛,臨危上任,工作壓力大,而類似的遭遇在災區(qū)干部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災區(qū)重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地震給災區(qū)人們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越來越隱蔽。所以現在對災區(qū)的干部的確要投入更多的重視,更多的心理扶持,因為他們要比其他人承擔更多的壓力。
另外,常見的不良生活事件還包括不能適應新環(huán)境,人際關系緊張等等。這些導致人們緊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應激性生活事件的持續(xù)存在,使得個體在身心兩方面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此時當事人極力調動一切潛能去應付,長此以往就會感到精神疲憊,無法支撐,于是就逐漸出現了精神活動“衰竭”的現象。比如情緒消沉沮喪,產生消極悲觀的念頭,時常感覺不開心,生活沒興趣,無心做事情,這些都是心理方面的變化。抑郁癥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興趣索然、精力喪失、自我評價過低,并由此導致生活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抑郁經常出現在個人的期望與現實情況發(fā)生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有的干部面臨難點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當任務完不成、領導不滿意時,心里會產生較強的挫折感、失落感;還有的干部自認為能力很強,應該被提拔重用,卻還在原地踏步,感到很失意,逐漸喪失工作興趣。領導干部在面對重大任務、重大事項的拍板決策或重大社會矛盾的處理時,由于擔心處理不當,或感到難以處理甚至無能為力,有可能辜負社會給予的良好預期時,內心的負面情緒就會無處發(fā)泄、無法疏導,心境灰暗,憂愁,憂郁,甚至會黯然神傷。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情緒,抑郁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然而較長時間的抑郁會讓人悲觀失望、心知喪失、精力衰竭、行動緩慢。患了抑郁癥的人長期生活在陰影中無力自拔。只有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才能走出抑郁的陰影,重見燦爛的陽光。
(五)軀體化趨向較強。軀體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發(fā)的身體不適,表現為反復出現的頭痛、胸悶、心悸和心血管、胃腸道不適等等。有研究表明,經常感受緊張、煩躁、壓抑等不良情緒而又無法發(fā)泄或釋放渠道較少時,會轉而表現為軀體的不良反應。我們知道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tài)度或內心體驗。凡能符合或滿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會引起人的積極態(tài)度,產生肯定性質的情緒,如滿意、愉快、喜愛、振奮等;反之,就會引起人的消極態(tài)度,產生否定性質的情緒,如悲哀、恐懼、憤怒、厭惡、焦慮、憂郁等。強烈的或持續(xù)的不良情緒對身心健康有重大影響:我國古人早就指出:“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情緒致病的原因。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十二直腸潰瘍病因很多,除生理因素外,生活壓力下長期的情緒緊張,也是形成消化潰瘍的主要原因。偏頭痛是一種比緊張性頭痛更為強烈的慢性頭痛。表現為一側跳動性復發(fā)性頭痛,患者大多為女性。情緒因素在發(fā)病上起重要作用,特別是憤怒、焦慮和挫折情境??茖W家發(fā)現,特定類型的惡劣情緒反映可引起一定類型的癌癥:有科學家觀察到,患肺癌的人比較多疑、急躁,尤其是表現克制和壓抑的人,即使吸煙不多也易患肺癌;我國食管癌患者中,56.5%有憂慮、急躁情緒,發(fā)病前52%的人有重大精神刺激;還有的醫(yī)生調查了大量的乳腺癌病人,指出極度的憂郁悲傷和焦慮,多發(fā)生在癌癥前的一年左右。美國有位醫(yī)生調查了250名癌癥病人,發(fā)現其中156人在發(fā)病之前曾受到過強烈的心理刺激。
中醫(yī)有句古話,叫“百病皆由心生”?,F代醫(yī)學也證明,人的許多軀體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春秋時期,楚國大將伍子胥,被敵兵追至昭關,陷入進退維谷之中,因為擔心完不成復國報仇的大業(yè),以致焦急憂慮過度,一夜之間須發(fā)皆白。我們在中學課本學過吳敬梓寫的《范進中舉》的故事。當范進從青年考到老年,終于考中舉人時,卻因情緒過于興奮而瘋了。以上這些例子說明,一個人無論是悲傷、焦慮、恐懼,還是高興、歡樂,只要心理出現極端狀態(tài),就會危及身心健康。這是因為人的心理處于極端狀態(tài),常會導致身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和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下降。如果我們不能自我調節(jié),疾病就會發(fā)生。因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相關知識
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五)
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胡月教授為我校教師開展壓力調節(jié)專題講座
中醫(yī)情志調理與女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高考之后心理調適這幾招要牢記
危機時刻:心理咨詢師如何應對心理健康挑戰(zhàn)?
繼續(xù)教育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考試答案(全)
孕期心理調適與全程保健【全本
高危妊娠與心理健康
孕期心理調適與全程保健
【心理健康】心理壓力克星:“478”呼吸法
網址: 胡月星:心理危機與健康調適 http://m.u1s5d6.cn/newsview67676.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