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
有關《易筋經》的來源,流傳在少林寺的故事是:1500年前,達摩祖師在嵩山面壁9年。達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鐵盒,內藏兩部梵文薄書,一曰《易筋經》,一曰《洗髓經》。后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幫忙把《易筋經》翻譯成了中文,達摩的傳人、二祖慧可則翻譯了《洗髓經》,大家發(fā)現(xiàn)兩經實為一體,《易筋經》主修外,《洗髓經》主修內。
但《易筋經》中,卻閃爍著十分明顯的道家思想,央視《發(fā)現(xiàn)之旅》節(jié)目提到:有些《易筋經》版本中,還涉及養(yǎng)生目的的房中術,這顯然不可能出自僧人的手筆。還有種說法認為,《易筋經》為明代天臺宗紫凝道人假托達摩所作,亦無據可考。
對于來源,經過幾年調研后得出結論的石愛橋說:“我們認為,《易筋經》應該產生于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于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余,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間‘少林版’《易筋經》開始流傳于民間?!笔瘣蹣虮硎?,僧侶們對《易筋經》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發(fā)展,但學術界基本否定了《易筋經》源自達摩的說法。 [4]
易筋經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后,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由于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于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只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僅少林寺《易筋經》版本就有六十多種。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衛(wèi)生要術》中的《易筋經》十二勢。
易筋經
《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并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并且強調說并非“漫語”。至于“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目前流傳最早的圖十二勢《易筋經》刻本是清中期“來章氏輯”本《易筋經》。
來章氏輯本《易筋經》分上、下卷,后面還附有《洗髓經》,具體刊刻時間尚未明了,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寫的《嵩山少林傳習的和匯輯的體操》中認為是清“道光年間出版”。
其首頁右有“宋少保岳鵬舉鑒定”字樣,“總論”右有“西竺達摩祖師著西竺圣僧般刺密諦譯義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訂正”字樣,有李、?!靶蛭摹薄3R姷那濉氨狙貌匕濉笨局小皝碚率陷嫛彼淖忠娪凇兑捉罱洝贰案戒洝毕戮?。
來章氏輯本《易筋經》是流傳較廣刊刻本,刊印的《易筋經》,有的即以此為底本,例如,清江蘇吳縣人潘霨于咸豐八年(1858)刊印《衛(wèi)生要術》,清人王祖源于光緒七年(1881)刊印《內功圖說》,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重慶人周述官編輯《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1917年由上海大聲書局出版《少林拳術精義》等書籍中“易筋經十二勢”應始于此本,只不過圖示服裝由俗裝變?yōu)樯b。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后,“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并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后,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后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經和外經兩種鍛煉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經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采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zhí)阶?、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
易筋經外經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于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式:韋馱獻杵第一勢
少林易筋經韋馱獻杵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huán)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第二式:韋馱獻杵第二勢
少林易筋經橫擔降魔杵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后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式: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松,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腭舐,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第四式: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后挺;呼氣時,全身放松,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xù)5~10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背后。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氣時,兩拳兩臂放松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后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次。
訣曰:兩腿后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于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第六式: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后翹;呼氣時,臂掌放松。連續(xù)8~12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松。左右交換。反復5~10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式: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并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腭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式:青龍?zhí)阶?/p>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xù)5~10次。
訣曰:青龍?zhí)阶?,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式:臥虎撲食勢
易筋經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并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后收,重心后移,蓄勢待發(fā)。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xù)5~10次后,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wèi)生。
第十一式: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后部,手指彈敲小腦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于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腭,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式:掉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彎,目上視;然后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于心,息調于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1.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huán)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①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五指自然并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松,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松,軀體各關節(jié)及內臟放松,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松,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松。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元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松。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涌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涌出。
②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jié)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后,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腭,面帶微笑。
2.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①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于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松,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3.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腭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①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腭,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②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涌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4.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①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腭,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②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后與雙手擎天連續(xù)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fā)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5.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后伸前屈,小腹運氣放松,用力在于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①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于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腭。
②導氣下達兩拳放松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勞宮穴發(fā)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涌泉穴。
③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6.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于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腭,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腭,配以緩緩吸氣。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①右手后背,掌心朝外,置于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后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腭,稍停片刻。
②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腭,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8.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腭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①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鐘氣功即脫胎于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視,全身放松。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壯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9.青龍?zhí)阶?/p>
(一)口訣:青龍?zhí)阶?,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10.臥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wèi)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lián)渖?,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fā)"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xié)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后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11.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后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后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后,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后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氣。
12.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于心,息調于鼻,定靜乃起,厥功準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后,彎腰前俯,繼續(xù)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tài),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xù)俯仰3~5次,以后逐漸靠近地面。
最后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于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易筋經
易筋經總論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3]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凈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jié)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lián)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制,節(jié)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征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圣域矣。
般剌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chuàng)造一語。后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 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于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yǎng)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于人生乎,又況于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煉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后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yǎng)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于氣,勿逆于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煉氣,而筋膜泥而不起;煉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于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俟煉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于皮,固于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yǎng),豈曰全功也哉。
般剌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lián)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于筋;肉與膜較,膜勁于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于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
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于積氣也。積氣者,專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詳后。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于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于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弛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于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剌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3]
揉 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節(jié)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xiàn)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氣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人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蕩,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癍疿;深則傷于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3]
采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恒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閑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茍無間斷,則仙道不難于成。其所以采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昃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后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準前法,于戌亥時,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3]
中國國際武術交流大會在海口開幕 易筋經震撼全場
2012年第四屆中國(??冢﹪H武術交流大會暨2012海南——中華武術文化展于11月30日晚在??跁怪行穆≈亻_幕。
一、精神放松,形意合一
習練本功法要求精神放松,意識平靜,不做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導。通常不意守身體某個點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隨形體動作的運動而變化。即在習練中,以調身為主,通過動作變化導引氣的運行,做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起到健體養(yǎng)生的作用。同時,在某些動作中,需要適當地配合意識活動。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手上托時,要求用意念觀注兩掌;“摘星換斗勢”中要求目視上掌,意存腰間命門處;“青龍?zhí)阶Α睍r,要求意存掌心。而另一些動作雖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卻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識思維活動。如“三盤落地勢”中下按、上托時,兩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勢”中伸肩、撐掌時,兩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勢”中拽拉時,兩膀如拽牛尾;“打躬勢”中脊椎屈伸時,應體會上體如“勾”一樣的卷曲伸展運動。這些都要求意隨形走,用意要輕,似有似無,切忌刻意、執(zhí)著于意識。
習練本功法時,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以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氣和及身體的協(xié)調運動。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執(zhí)著于呼吸的深長綿綿、細柔緩緩,則會在與導引動作的匹配過程中產生“風”、“喘”、“氣”三相,即呼吸中有聲(風相),無聲而鼻中澀滯(喘相),不聲不滯而鼻翼扇動(氣相)。這樣,習練者不但不受益,反而會導致心煩意亂,動作難以松緩協(xié)調,影響健身效果。因此,習練本功法時,要以自然呼吸為主,動作與呼吸始終保持柔和協(xié)調的關系。此外,在功法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中也要主動配合動作進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韋馱獻杵第三勢”中雙掌上托時自然吸氣;“倒拽九牛尾勢”中收臂拽拉時自然呼氣;“九鬼拔馬刀勢”中展臂擴胸時自然吸氣,松肩收臂時自然呼氣,含胸合臂時自然呼氣,起身開臂時自然吸氣;“出爪亮翅勢”中兩掌前推時自然呼氣,等等。因為人體胸廓會隨著這些動作的變化而擴張或縮小,吸氣時胸廓會擴張,呼氣時胸廓會縮小。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配合動作,隨胸廓的擴張或縮小而自然吸氣或呼氣。
三、剛柔相濟,虛實相兼
本功法動作有剛有柔,且剛與柔是在不斷相互轉化的;有張有弛,有沉有輕,是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如“倒拽九牛尾勢”中,雙臂內收旋轉逐漸拽拉至止點是剛,為實;隨后身體以腰轉動帶動兩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為虛。又如“出爪亮翅勢”中,雙掌立于胸前呈擴胸展肩時,肌肉收縮的張力增大為剛,是實;當松肩伸臂時,兩臂肌肉等張收縮,上肢是放松的,為柔;兩臂伸至頂端,外撐有重如排山之感時,肌肉張力再次增大為剛,是實。這些動作均要求習練者在用力之后適當放松,松柔之后尚需適當有剛。這樣,動作就不會出現(xiàn)機械、僵硬或疲軟無力的松弛狀況。因此,習練本功法時,應力求虛實適宜,剛柔相濟。要有剛和柔、虛與實之分,但習練動作不能絕對地剛或柔,應做到剛與柔、虛與實的協(xié)調配合,即剛中含柔、柔中寓剛。否則,用力過“剛”,則會出現(xiàn)拙力、僵力,以致影響呼吸,破壞寧靜的心境;動作過“柔”,則會出現(xiàn)疲軟、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
四 循序漸進,個別動作配合發(fā)音習練本功法時,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身體條件的練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各勢動作的活動幅度或姿勢,如“三盤落地勢” 中屈膝下蹲的幅度、“臥虎撲食勢”中十指是否著地姿勢的選擇等等。習練時還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另外,本功法在練習某些特定動作的過程中要求呼氣時發(fā)音(但不需出聲)。如“三盤落地勢”中的身體下蹲、兩掌下按時,要求配合動作口吐“嗨”音,目的是為了下蹲時氣能下沉至丹田,而不因下蹲造成下肢緊張,引起氣上逆至頭部;同時口吐“嗨”音,氣沉丹田,可以起到強腎、壯丹田的作用。因此,在該勢動作中要求配合吐音、呼氣,并注意口型,吐“嗨”音口微張,音從喉發(fā)出,上唇著力壓于齦交穴,下唇松,不著力于承漿穴。這是本法中“調息”的特別之處。
功法問答
一、易筋經能單個動作練習嗎?一天練習幾遍最合適?
答:《易筋經》是一套完整的套路式鍛煉功法,練習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進行全套完整練習,或有選擇性地進行單個動作的練習。根據《易筋經》原文的要求:初練者,“日行三次”為宜。即:早、中、晚三次。但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與古時相比已有很大程度的差別,“日行三次”很難堅持。筆者通過練功實踐提出:日行1~2次,每次練2遍。
首先,日行1~2次,是指早晚各行一次。晨練空氣好,情緒相對穩(wěn)定,是練習的黃金時段。晚練,在完成了一天的事務后,自由支配的時間寬裕,練習后可以更好地促進睡眠。如果每天早上或晚上練一遍,只要堅持也是可行的。
其次,每次練2遍是因為《易筋經》屬意、氣、形高度協(xié)調的練習方法。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看,易筋經屬于小強度運動項目,每次只練一遍對內臟器官有一定的鍛煉價值,而每次練2遍則能獲得更好的鍛煉效果。
二、易筋經適合什么樣的人群習練?
答:經過實驗研究和專家鑒定,易筋經適合中、青、老年人群習練。針對不同健康水平的人群,個別難度較大的動作可以通過不同的動作幅度和調息次數來適應。
三、如何配合音樂練習?
答:易筋經習練音樂古樸、大氣、悠揚、空靈,配樂練習有助于更好地入靜,提高練功效果。但在配樂練習中應做到有音樂而不唯音樂。既要順著音樂的旋律又不能受音樂節(jié)奏所限制。易筋經的特點之一就是自然流暢并無明顯的節(jié)拍。如果規(guī)定每個人都按一定的節(jié)拍進行練習,那就把“功”變成“操”了。由于每個人的體能、情緒、精神、健康狀況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練習體驗和習練行進速度。即使是同一個人,由于以上因素的改變,也會產生不同的習練體驗。所以《易筋經》原文說“人各成其人也,而人勿為陰陽所羅(限制)”。在練功中,陰陽都不能所“羅”,又怎么能為音樂所“羅”呢?因此,在配樂練習中,要做到有音樂而不唯音樂。
四、易筋經習練中應注意什么問題?
答:《易筋經》原文指出:“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息,至神氣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本毩曋小氨匾陨褙炓庾?,毋得徒具其行,若心君妄動,神散意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式,必心力兼到”。易筋經全套功法習練過程中要求形意相合,伸筋拔骨。所以在練習前和練習中對習練者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應做好習練前準備,如穿上合適的服裝(最好是寬大、有彈性的),排除二便(不要忍便習練)。
其次,要做好準備活動,如壓腿、踢腿、活動各關節(jié),使人體在生理上產生“預熱”,以免在練習中由于過度牽拉而受傷,尤其是冬天或天氣寒冷的情況下準備活動就更為重要。
第三是心理上,練功前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動逐步由復雜趨于簡單,習練中要做到眼隨手走,神貫意注,心力兼到,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習練效果。若在練習中神散意馳,心君妄動,形意不合,就會徒具其行而不能獲實效了。
第四,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習練中絕對不能因為追求某一標準動作而不顧動作要領。有些動作暫時達不到標準可以先做“意到”,在熟悉動作要領的基礎上再逐步達到標準動作的要求。
《易筋經》是一部介紹強身健力導引法的專著,清道光年間始有刻本。此前抄本雖多,卻無本得同,不明其源。
通過考訂日本藏"沈校本",發(fā)現(xiàn)此本當為清康熙前半期所抄,早于西諦本,很有可能就是《易筋經》的原始祖本。
抄本的年代與成書年非常接近,其成書可能在清順治年間,下限肯定在清康熙中期以前。卷后之"問答"屬作者對相關學術問題的解釋,可作為原始祖本的旁證。
該書為清初海岱游人整理,也不排除就是作者的可能性。 [2]
書名:易筋經
出版時間:2009-8-1
ISBN:9787536465367
開本:16開
定價:16.00元
內容簡介
易筋經是一種內外兼練的醫(yī)療保健養(yǎng)生功法,相傳為梁武帝時代印度和尚達摩所創(chuàng)?!兑捉罱洝肪褪侵父淖兘罟堑姆椒ǎ洺>毩暋兑捉罱洝房梢允盏椒乐渭膊?、延年益壽的效果。
道光年間后的武俠小說常常提到《易筋經》,極力地渲染了練成后的神奇功用,這對我們認識和理解易筋經的功能上造成了一些誤解和分歧。此書編委意在還原《易筋經》內外兼練、強身健體的養(yǎng)生功法實質,強調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便于更多的功法養(yǎng)生愛好者學習和掌握。
圖書目錄
第一式 拱手環(huán)抱
第三式 掌托天門
第四式 摘星換斗
第五式 出爪亮翅
第六式 倒拽九牛尾
第七式 九鬼拔馬刀
第八式 三盤落地
第九式 青龍?zhí)阶?/p>
第十式 臥虎撲食
第十一式 打躬式
第十二式 掉尾式
相關知識
疏通經絡 選拉筋法養(yǎng)生
氣功能治百病者,其道理在使大腦休息,易筋經,導引術,八段錦
睡覺腿腳經常抽筋是怎么回事
氣功,健身,運動,養(yǎng)生,拍打拉筋,中醫(yī),經絡,養(yǎng)生,八段錦
面筋健康嗎?面筋的優(yōu)點、缺點是什么?
養(yǎng)筋湯:古方新解,筋骨更健康
宗筋推拿按摩療法
腿上有青筋的解決方法 消除腿上青筋的做法
橡皮筋瘦臉法真的有效嗎?橡皮筋瘦臉法是怎樣的?
有哪些預防抽筋方法
網址: 易筋經 http://m.u1s5d6.cn/newsview452405.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