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3日 04:31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出現(xiàn)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將對他們的一生的成長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在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我們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全面發(fā)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fā)展。健康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括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具有健康的心理是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關鍵,因此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目前,小學生存在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等,種種情況都表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必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管理自己;認識、掌握周圍環(huán)境,同環(huán)境相適應;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應付危機,擺脫困難,增強面對環(huán)境與壓力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去除特殊癥狀、改善行為、化解負面的思想與情感;指導學生選擇、決策和制定行動計劃;鼓勵學生通過探索,尋求生活意義,認清自己內(nèi)在的潛能,使其能過健康的有意義的、自我滿足的生活。
其次,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根據(jù)小學生特點,其教育內(nèi)容一般包括五個方面: 1 、健康與身體發(fā)展問題; 2 、學校教育與生活問題(學習缺乏計劃性、學習習慣欠佳、讀書不專心、厭惡學習、逃學曠課等); 3 、人格問題(多愁善感、害羞、自卑、過分自信、粗心大意、缺乏同情心、與人不能相處、情緒不穩(wěn)定等); 4 、家庭與家屬關系問題(父母獨裁,對子女不能控制,破碎家庭,與學校不合作的家庭等); 5 、社會與道德問題(說謊、不禮貌、小偷小摸、常提綽號、打架、欺負女生等)。
其三,要掌握幾項原則。
1 、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指導、協(xié)助和服務,來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當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工作做得有成效時,學生的問題便少發(fā)生,或容易解決。因此在制訂教育計劃時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確定健康教育內(nèi)容時要考慮大多數(shù)學生共同需要與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活動時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特別是要給那些內(nèi)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xiàn)的機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尊重,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尊嚴,尊重每個學生平等的權利。理解,則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tài)度,按學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所感受的本來面目去了解學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師生之間達到心靈溝通,從而產(chǎn)生一種 " 遇到自己人 " 的感覺。只有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如果被教師尊重和理解,他就會信任教師,愿意向 老師傾吐內(nèi)心的思慮、惶恐、苦悶。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獲得成效的基本條件。
貫徹這一原則注意以下三點:
c 、運用同感的態(tài)度和技術加深對受輔學生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 " 透過受教學生的眼睛看世界 " ,要把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
3 、學生主體性原則。
在教育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需要為出發(fā)點,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 " 唱主角 " 。要鼓勵學生發(fā)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應避免說 " 你聽我說 " 、 " 我告訴你 " 之類的命令式的口吻,應用鼓勵性、商量式的語氣說話。如 " 我能體會 " 、 " 原來如此 " 、 " 請繼續(xù)講 " 、 " 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 、 " 請聽聽我的意見 " 、 " 我想作一點補充 " 、 " 我同情你的處境 " 等。
4 、差異性原則。
承認學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要進行分類指導,以滿足其不同心理需要。尤其是對有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個別指導。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強調(diào)對學生的個別化對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來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wèi)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認真做好個案研究。積累個案資料,提高個別教育的實效。根據(jù)不同個體制訂個別化教育目標。
其四,利用好幾條途徑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yōu)化學生心理環(huán)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其心理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也是學生心理活動過程、心理發(fā)展過程。同學校其他心理教育形式相比,課堂心理健康教育在內(nèi)容上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針對某一種心理缺陷來有針對性地輔導、咨詢或訓練,而是對學生的整個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隱形的,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靈活性。
二是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學生多參與教學活動,突出活動,但又不是純粹的活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認識他們面對的一切,讓學生獲得心理體驗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生心理素質(zhì)發(fā)展不是靠 " 聽 " 得到的,它是通過主體自身的活動實現(xiàn)的。在各種活動中,學生所有心理器官都直接與客觀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從而豐富心理世界,發(fā)展心理素質(zhì)。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關活動,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動為主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的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心理健康的知識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
三是利用好家庭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局限于校園內(nèi),應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改變家長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好的舊觀念,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創(chuàng)造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使學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
發(fā)布于 2017-09-16
相關知識
健康心理學的發(fā)展
青少年發(fā)展心理學:兒童期心理發(fā)展與心理健康
發(fā)展心理學嬰兒心理的發(fā)展.ppt
發(fā)展心理學嬰兒心理發(fā)展
學生心理發(fā)展指導中心開展2024級新生心理健康系列講座
學生心理發(fā)展指導中心開展2023級新生心理健康系列講座
學生處心理健康發(fā)展中心開展愛情心理主題講座
外國語學院“心理解壓室”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
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
網(wǎng)址: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http://m.u1s5d6.cn/newsview226513.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
資訊熱點排名
資訊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