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荒實驗”讓人觸目驚心。
長期節(jié)食對人的大腦和身體有什么短期和長期影響?75年前的一個史無前例的饑荒實驗給出了殘酷的答案。
在卡路里過剩的時代,減肥是許多人的口頭禪。不過,長期節(jié)食對人的大腦和身體有什么短期和長期影響?75年前的一個史無前例的饑荒實驗給出了殘酷的答案。
撰文 | 七君
來源 | 把科學帶回家(ID:steamforkids)
你可能不知道,二戰(zhàn)中死于饑荒的人數和戰(zhàn)死的軍人數量不相上下。根據都柏林大學學院經濟學家 Cormac ó Gráda 的估計,在二戰(zhàn)中至少有2千萬人死于饑餓。
二戰(zhàn)期間,荷蘭因為納粹的控制而實行了口糧配給制,每人每天的能量攝入只有400卡路里,僅為現(xiàn)代人的五分之一不到。而在列寧格勒圍城戰(zhàn)期間,每天有近一千人死于饑餓。平民不僅開始吃寵物、皮帶和書,甚至開始吃人。
為了為歐亞戰(zhàn)后紓困和重建做準備,盟軍迫切需要營養(yǎng)學的指導。但是,當時和饑荒相關的科學研究少得可憐。雖然19世紀時就有科學家開始研究斷食,不過那時候的研究手段比較原始,大多是稱稱體重,測一測尿里的氮含量,大家并不知道饑餓對身心的更具體的影響,也不知道什么樣的方案才能恢復患者的健康。
為了尋找答案,美國政府找到了在生理學界小有名氣,并曾經為美軍設計了行軍盒飯K-口糧(K-ration)的明尼蘇達大學的生理學家 Ancel Keys。
在美國軍方的資助下,1944年11月 Ancel Keys 開始做一個現(xiàn)在沒有科研機構敢做的實驗:嚴格控制36個健康年輕人的卡路里攝入,讓他們經歷6個月的饑荒。
而因為這個研究是在明尼蘇達大學的足球場做的,它后來被稱為明尼蘇達饑荒實驗(Minnesota Starvation Experiment)。這是人類首次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長期節(jié)食對人體的影響。
一年后,32個參與者離開了明尼蘇達大學,他們的經歷永遠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他們自己。
前無古人的饑荒實驗
明尼蘇達饑荒實驗的招募廣告:你愿不愿意為了這些孩子能吃上飯而挨餓? 圖片來源:Mad Science Museum
在招募志愿者的時候,Keys 發(fā)出警告:實驗可能會對健康有嚴重的影響,也沒有補貼,但是依然有400多個人報名。
Keys 從中選了36個精神和體能都極為健全的年輕人,他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這些人不會因為節(jié)食而倒下。
明尼蘇達饑荒實驗參與者留影 圖片來源:Mad Science Museum
在實驗前,所有36個人都未曾經歷饑荒,也從未節(jié)食。這36人大多是20歲出頭的熱血漢子,最年長的也不過33歲。他們的智商均值為130,超過普通人(人群IQ均值為100),等同于哥倫比亞大學統(tǒng)計學研究生的腦力。
Keys 設計了一個被試內設計的實驗,先給參與者3個月的控制期,然后再讓他們吃嚴格的減肥食譜,最后再讓他們逐漸恢復飲食。
在3個月的控制期內,每個人每天攝入大約3200千卡路里的食物,超重或體重不足的人的飲食會相應地調整。
參與者只能在大學食堂里吃分量和內容被嚴格規(guī)定的食物,而且一定要在研究者眼皮底下吃完。他們的食譜和普通西餐差不多,比如牛排、羊肉、蔬菜沙拉、冰淇凌什么的。
接下來就是節(jié)食期。
1945年2月12日,這些人開始為期6個月的節(jié)食。Keys 的目標是通過飲食把這些小伙子的體重減少25%。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把每人每天攝入的能量控制在1570千卡路里左右,每天只能吃2頓。從現(xiàn)在的標準看,每天1570千卡路里的能量攝入是普通男性每日攝入(約2500千卡)的六成。研究者會根據每個人每天的體重調整他們的飲食,使其體重符合預期的曲線。
而節(jié)食食譜也是相當單調,幾乎還原了戰(zhàn)爭時期歐洲平民的生存狀態(tài):卷心菜、土豆、豆子湯、通心粉和奶酪,飲食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構成的,蛋白質含量比較少。
為了模擬真實的日常生活的能量消耗,在整個實驗期間他們每周要在跑步機上散步35千米,從事15小時和學習有關的活動,比如在大學聽課。其他時間,他們可以在校園里自由活動,看電影或者找點事做。
在實驗期間,Keys 對他們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檢查,智商、性格(用的是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心臟大小、血容量,聽力視力,體脂率,甚至精子數量都被詳細記錄下來。他們每天還被要求記日記,寫下自己的內心感受。
研究人員正在測量參與者的生理指標 圖片來源:Mad Science Museum
1950年,Keys 把這項研究整理成了2冊出版,書名為 The Biology of Human Starvation。這個研究使他在生理學界聲名鵲起。而明尼蘇達饑餓實驗的重要結論也被美軍制作成了小冊字,在戰(zhàn)后的歐亞分發(fā)。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這是饑荒研究史上最為細致的案例?,F(xiàn)在要想復制這個研究的話,不論從規(guī)模還是倫理上來看都不太可能。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研究得到的一些重要結論。
餓到心臟縮水
在節(jié)食開始前,所有36人的體重都在正常范圍內,平均是69千克,身高體重指數BMI(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在18.4-25.4之間,平均是21.9,不胖不瘦。
而節(jié)食開始后,本來身材勻稱的他們看起來瘦骨嶙峋,身體棱角分明,非常可怕。
節(jié)食期結束后,他們的BMI均值為16.4,有人甚至只有14.9。要知道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建議,BMI在18.5以下屬于體重過輕,和患有神經性厭食癥的人的BMI差不多。
在節(jié)食期,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體能和腦力進行測量。圖片來源:Mad Science Museum
和后來許多研究的結果一致,這些人的基礎代謝率也下降了。比如,這些人的心率顯著下降,從每分鐘55掉到35下。為了保存能量,他們的便便次數也降低到了每周一次。血容量下降了10%,心臟也縮水了。
節(jié)食帶來的另一個可怕的影響,就是他們眼球中的血管收縮,這導致他們的眼球變白。根據 Keys 的描述,他們的眼睛在節(jié)食末期看起來亮白得不自然,像是瓷器做的。
其中一些人皮膚還變得粗糙,常感到眩暈耳鳴,身體不協(xié)調,還會發(fā)冷。而因為臀部缺乏脂肪,他們也無法久坐。
節(jié)食對身體造成的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后果就是體能衰退。從后擺腿測力計測得的數值來看,他們的力量減少了21%。這些人也抱怨感到衰老無力。
Keys 認為,這些人的生理狀態(tài)和患有飲食障礙的人十分相似,他進而提出,一些心理障礙可能是營養(yǎng)不良的結果。
Keys 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節(jié)食帶來的有趣現(xiàn)象。
在這個研究之前,民間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饑餓的人的感官會變得敏銳。為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科學,Keys 也測量了他們的聽力和視力。
和傳言相反,Keys 發(fā)現(xiàn)饑餓對視力沒有影響,但是卻奇怪地提高了聽力,尤其是對低頻聲音的敏感度。Keys 對此的解釋是,由于耳部組織萎縮,耳道變大,耳屎變少,因此聽力有所提升。
餓著,笨著
喬布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他的本意是鼓勵大家求知若渴。但是放到明尼蘇達饑荒實驗的語境中,這句話就有了別樣的理解:餓著的人的學習能力反而衰退了。
節(jié)食對這些人認知能力的打擊讓 Keys 感到錯愕。Keys 發(fā)現(xiàn),在進入節(jié)食期短短幾周后,這些人的注意力、學習效率和判斷力都下降了。
在2003年的斯坦福大學的精神病學家 Regina C Casper 和同事的回訪研究中,所有18人都同意這個結論。其中12人還表示,他們在節(jié)食期間對智力活動的需求降低了,也就是說他們不再那么愛學習了。
好奇心的減弱伴隨著抑郁的爆發(fā)。節(jié)食幾周后,36個參與者很快陷入了抑郁。他們在日記里記錄下兩餐之間的時間是多么難熬,他們感覺多么無力疲勞。
Keys 記錄道,在實驗前,這些小伙子都有強硬的政治觀點,但是進入節(jié)食階段后,他們關心的話題就剩下了食物,世界局勢對他們來說變成了身外之事。
在控制期,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會社交和戀愛,但隨著節(jié)食的深入,他們變得社恐孤僻,不愿意和別人互動,戀愛的沖動似乎也成了上輩子的事有,溫飽思淫欲看來沒有說錯。
一些參與者開始收藏烹飪書,每天晚上挑燈夜讀,仿佛這樣可以畫餅充饑。他們的夢境也統(tǒng)一更換成了食物相關的主題。在白天,他們因為腦子里想著吃的而無法專心做事,甚至連聽到笑話也笑不出來。
一天的兩頓飯變成了高光時刻。為了讓食物看起來份量更足,他們常常會兌水,舔盤也是常規(guī)操作。
晚餐時,參與者在舔盤。圖片來源:Mad Science Museum
雖然被招募時這36人被認為有堅強的意志,但節(jié)食真正開始后,有兩人出現(xiàn)了嚴重的精神問題,被送到了大學醫(yī)院的精神科。
其中一個叫做 Samuel Legg 的參與者用斧頭砍掉了自己的手指。另一個叫做 Franklin Watkins 的24歲小伙餓到開始做吃人的夢,而他也在自由活動時間瘋狂作弊,跑到鎮(zhèn)上偷吃冰淇淋和奶昔,甚至威脅要殺掉 Keys。最后,Keys 不得不把他倆,以及另外兩個疑似作弊者的數據剔除。
后來因為精神異常而退出實驗的 Sam Legg 在節(jié)食前和節(jié)食中的樣子。圖片來源:Mad Science Museum
Keys 還發(fā)現(xiàn),雖然在常人眼中這些人已經瘦到皮包骨頭,但是他們并不覺得自己體重過低,相反還認為別人都太胖了。后來的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這一點在厭食癥患者身上普遍適用,厭食癥患者并不覺得自己瘦削,反而覺得他人肥胖。
反彈的脂肪
糟糕的事還在后頭。
節(jié)食期過后進入了12周的恢復期,Keys 開始慢慢增加他們的每日攝入能量,并觀察他們的變化。
除去離開的4人,32個參與者被分成了4組,每組采用不同的營養(yǎng)補充方式,每天分別比節(jié)食期增加400、800、1200和1600千卡路里攝入。
幾周后 Keys 發(fā)現(xiàn),每天增加400千卡路里的那個組的組員身體根本沒有恢復,而他們的抑郁情緒的持續(xù)時間也最長。一番考慮后,他為所有4個組又增加了每天800千卡路里的能量。
這樣一波操作后,大家看起來才有了元氣。因此 Keys 總結道,對于經歷過饑荒的人,每人每天需要4000千卡路里才能恢復健康。
但是細究的話,這種“康復”實際上是病態(tài)的。
首先,在3個月的恢復期結束后,32人中沒有任何一人的體重恢復到控制期的水平,他們的平均BMI只有18.4,依舊體重過輕。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瘦子”恢復的體重大多是脂肪,他們身體的脂肪含量是控制期的1.4倍。這可是真的“越減越肥”。
相對于控制期體重(黑點)和身體脂肪數量(白點)的變化(%),C代表控制期,S代表節(jié)食期,R代表恢復期,數字代表周。 圖片來源:Keys et al. (1950)
1945年10月20日,到了離別的日子,大家可以放開肚皮隨便吃了。
雖然已經恢復了飲食上的“自由”,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這些人依舊感到饑腸轆轆。Keys 對其中12個人進行了8周的追蹤,他發(fā)現(xiàn)這一打人每天吃超過5000千卡路里的食物;有人甚至一天饕餮了11500千卡路里,相當于吃了5人份的食物。
而在實驗結束后的第10周(也就是圖片中的第58周),其中8人的體脂量依舊超過控制期,其他人因為沒有繼續(xù)參加后續(xù)研究而沒有留下數據。
實驗結束后,Keys 本以為他們會很快回歸正常生活,但是他的預計錯了。
2003年,36人中還有19人還在世,同年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 Regina C Casper 、明尼蘇達大學的精神病學家 Elke Eckert 和同事對其中18人進行了回訪。根據訪談,其中一人出現(xiàn)了暴食癥,有次因為吃太多進了醫(yī)院,還差點死掉。
雖然這18條好漢都不后悔當初參與這個饑荒實驗,但和實驗前的體重相比,回訪的18人回憶,他們在實驗結束的10周后平均增重10千克,許多人在接下來的半年到5年里一直在和不正常的飲食習慣作斗爭。
這就是長期節(jié)食的真相。
原標題:看完饑荒實驗,才知道長期節(jié)食有多傷腦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