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新教育實驗:拓展生命“長寬高”,中小學生命教育的25年實踐

新教育實驗:拓展生命“長寬高”,中小學生命教育的25年實踐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7月25日 01:18

  閱讀約需8分鐘

  袁衛(wèi)星,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校長

  馮建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盧 鋒,江蘇省蘇州市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鄭曉芬,廣東省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蒲刑幹魅?/p>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zhàn)略主題部分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2021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2021年,教育部又印發(fā)了《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校參與和實踐生命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困境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生命教育概念尚未形成共識,理論體系尚不健全;生命教育主要以學科滲透及各類主題活動形式開展,缺少體系化建設,內容零散、隨意性強,忽視了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整體性、連貫性;家校社育人合力不足等。

  由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教授發(fā)起成立的民間教育改革實驗——新教育實驗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就積極關注和探索生命教育。其項目團隊在近25年的實踐與探索中始終以理論為先導,以建設生命教育課程、開展生命教育為要務,以課題研究為抓手和推手,聯(lián)合課程實踐共同體不斷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從課程建設、共同體構筑、示范引領、推廣輻射等方面逐步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廣大中小學深入推進生命教育提供了典型樣板和經驗。

  一

  探索歷程:從校本實踐到共同體建設

  本團隊關于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期,經歷了初步探索、課程建構、區(qū)域推動、輻射推廣、深入探索等階段,取得了一定成績。

  2000-2005年,是初步探索階段。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開展理論研究,立足中國教育實際,初步明確了本土生命教育理念。二是推動課程研發(fā),將生命教育融于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及學校建設,以學校為陣地開展主題教育、班團隊活動,推動校本化實踐,并開展敘事研究。三是出版“生命課”系列叢書,組織召開全國生命教育研討會,開啟德育與生命教育關系的研究,自覺搭建生命教育理論與一線教師之間的“橋梁”。

  2005-2010年,進入課程建構階段。一是研制綱領性文獻,研發(fā)《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指導綱要》,全面梳理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二是緊扣呵護自然生命、完善社會生命、滋養(yǎng)精神生命的價值追求,編寫符合本土實際的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全學段的生命教育課程實驗用書。三是讓生命教育走出學校,走進家庭、走進社會、走進學生生命,開發(fā)相關課程資源,不斷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促進生命教育課程的完善。

  2010年以后,開始進行區(qū)域推動。一是成立蘇州市中小學生命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開展教師培訓、課堂教學觀摩,多次承辦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高峰論壇等活動。二是經由蘇州市教育局批準并授牌26所生命教育基地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實踐,培育生命教育種子教師,研發(fā)地方版生命教育教學資源。三是啟動課程共建,參與籌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編寫《生命教育教師培訓手冊》,整體推動區(qū)域生命教育實踐。

  2015年以后,進入輻射推廣階段。一是成立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后更名為“新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組建專家及骨干教師團隊,成立顧問委員會,開展課程建設與研發(fā),開展教師培訓。二是組建由全國160多所生命教育基地校組成的課程實踐共同體,影響并輻射全國5000多所新教育實驗學校、數百個新教育實驗地區(qū)。三是深化課題研究,讓理論研究和課程實踐螺旋上升。

  2020年至今,為深入探索階段。一是探索建設可持續(xù)、新常態(tài)網絡課程。我們出版了《新生命教育(抗疫版)》免費電子書,組織發(fā)起23講“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講座”。二是編寫出版中小學《生命安全與健康》系列讀本和網絡課程資源。三是依托深圳云端學校積極籌建生命教育網絡學習中心,構建“名師+本校教師雙師協(xié)作、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生命教育新模式。四是建設生命教育體驗館,打造集優(yōu)質生命教育體驗空間、生命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生命教育線下功能教室、生命教育類資源收藏館、衍生產品服務孵化基地為一體的體驗式生命教育空間樣本。我們與深圳市寶安團區(qū)委合作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校外實踐基地,深入探索建立“家庭-學校-社會”聯(lián)動機制。

  二

  核心主張:以“拓展生命長寬高”理念凝聚共識

1

  聚焦生命的三個維度

  團隊認為,完整的生命具有自然、社會、精神三重屬性,人的自然生命(自然屬性),生老病死、飲食生息,關乎生命的長度;人的社會生命(社會屬性),各種角色、權利義務,關乎生命的寬度;人的精神生命(精神屬性),生涯規(guī)劃、價值追求,關乎生命的高度。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xù)存在的時間,是鍛造人類生命鏈環(huán)的重要基礎;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經驗,是實現人類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精神生命之高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構筑人類精神高地的根本手段。

2

  確立生命教育的三級目標

  團隊確立了生命教育的三級目標: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成就人生。將生命教育理解為以人的生命成長為主線,呵護人的自然生命、完善人的社會生命、滋養(yǎng)人的精神生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高揚生命的價值。以提升生命質量為價值追求,圍繞生命活動和生活組織教學,讓受教育者擁有健康的身體、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過有意義的人生。旨在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將生命教育從保全生命上升到發(fā)展生命,將“小我”培養(yǎng)成“大我”,讓有限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的成長”。

3

  明確生命教育的三大基準

  一是明確提出將推動、實施全人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基本思想。我們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致力于促進生命的統(tǒng)整與和諧發(fā)展,呵護自然生命、完善社會生命、滋養(yǎng)精神生命,實現立德樹人。

  二是明確兒童生活是生命教育的基礎內容。生命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我們從兒童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生命發(fā)展中的關鍵主題,引導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問題,體驗成長中的美好,過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快樂的、幸福的生活。

  三是確定實踐活動為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生命的發(fā)展是一個自覺的過程,只有通過活動實現生命的覺悟、身體的參與,才能真正促進生命的發(fā)展。

4

  提出生命教育的四項原則

  生命教育課程是一門生活化、生成性的通識課程,多主題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以實踐為主要形式的活動性課程,也是一門幫助學生感受生命意義與美好的人文性課程。生命教育的開展必須遵循與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一致原則,認知、體驗與實踐相結合原則,發(fā)展、預防與干預相結合原則,學校、家庭與社會相結合原則。

  三

  主要舉措:系統(tǒng)構建生命教育實施體系

  針對生命教育體系不完備、課程資源不充足、課程內容碎片化等問題,團隊積極探索生命教育內容,開發(fā)生命教育專設課程,形成了以專設課程為主,專設課程與學科課程及教育活動有機結合、共同推進的生命教育實施體系(見下圖)。

生命教育實施體系

1

  創(chuàng)設“三大領域、六大主題”的生命教育專設課程體系

  團隊圍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開發(fā)了“安全與健康”(自然生命)、“養(yǎng)成與交往”(社會生命)、“生涯與信仰”(精神生命)三大領域、六大主題,構建了“3維度、6版塊、144主題”的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一體化內容體系(詳見《中國基礎教育》2024年第7期),并以此為大綱編寫生命教育專設課程的實驗用書《新生命教育》,貫穿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共22冊,助推生命教育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帶動了學校教育、教材建設、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

  在教學設計上,我們將發(fā)展性理念貫穿始終,強調預防為主。我們認為,在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中,“責任>意識>技能>知識”,強調“事前負責任重于事后付代價”的理念,課程目標首先是讓學生“防范、警惕、預防、留意、遠離、避免、求助”,其次才是告訴學生如何自救與他救,了解和掌握必備的技能和知識。

  在教學實施上,我們強調課堂要注重“游戲性+互動性+體驗式+生成性”。教學采用基于活動化的“自我測評-互動體驗-走進生活-牽牽大手(生活拓展)”的體驗式、互動式教學方式,設置做一做、演一演、說一說、比一比、辯一辯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參與,而必要的知識、技能作為小貼士進行補充,體驗重于記憶,參與重于識記,以實現學生全程化體驗式學習,充分保障生命教育課程的體驗式和參與性。

  在課程評價上,我們提出了綜合性、形成性、開放性、包容性、動態(tài)化等原則。依據生命教育的三級總目標,團隊設置了分類目標與階段目標,各年段的評價指標與內容標準的要求相一致。課程的評價目的是幫助學生成為自我生命的呈現者、反思者,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傾聽者與協(xié)助者。在遵循評價原則的前提下,團隊采用觀察、談話、描述性評語、成長記錄袋、情境測驗等評價方法,在教育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在日常生活中考察其對生命問題的關注程度。除教師評價外,團隊更提倡和重視學生的自我發(fā)現、自我評定、自我矯正,以自我評價推動生命的自我發(fā)展與自我超越。

2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生命教育體系

  團隊通過雙向同構、內拓外聯(lián),開設專設課程與學科滲透、主題教育、班團隊活動、綜合實踐有機結合的顯性課程,挖掘“家校社”的三重責任和三方參與的隱性課程資源,促使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滲透、同向同行。以校園生活、新父母學校、網絡課程等形式探索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生命教育體系,形成以人為本、多元參與、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協(xié)同開展的生命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從而構建立體化生命教育實施體系,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結合校園生活開展主題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在校本探索過程中,我們通過體育“1+N”課程、晨誦午讀暮省課程、電影課程、班會課程、每月一事課程、生日課程、生死課程、生命敘事課程等豐富多樣的課程形態(tài)完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校本實驗中,團隊注重環(huán)境育人,開展生命教育讀書沙龍等活動;以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為綱領,形成國旗下演講系列活動,發(fā)揮升旗儀式的育人功能;以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契機,舉行系列生命教育活動,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的熱愛;開辟勞動陣地“鋤禾園”,結合勞動教育開展生命教育;求助學生管好“校鴨”方法,借力踐行生命教育……同時,我們長期開展留守兒童生命教育公益活動,讓孩子們在幫助他人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價值和責任,拓展生命的寬度和高度。生活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內容,團隊積極利用一切機會適時地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為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課程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范本。

  由學校向家庭延伸,辦好生命教育新父母學校。團隊開展“家校合作共育”行動,以新父母學校為載體,以生命教育為內容,積極研發(fā)新父母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各學段均有相應的主題。同時,創(chuàng)造性開設生命教育電影課,邀請親子共同觀影,觀影后邀請專家學者舉行現場沙龍,分享生命教育先進理念,促進父母、孩子與教師共同成長,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目前,已形成父母學?!氨匦?選修”菜單課程,幫助父母提升科學養(yǎng)育能力。

  建設生命教育網絡課程。團隊著力建設生命教育網絡課程,完善生命教育的可持續(xù)新常態(tài)。其一,開發(fā)微信公眾號“生命長寬高”“袁衛(wèi)星工作室”共享課程資源,并在實驗學校交流使用。其二,共享電子書,彌補實驗用書網絡資源的不足。其三,組織線上課程,共享課堂資源。我們把面向新安中學(集團)5個校區(qū)開設的一系列有關疾病防控、珍愛生命、敬畏自然等主題的生命教育課程全網共享。邀請朱永新、周國平、孫云曉等專家面向全國青少年開設23節(jié)“大疫面前,勇敢成長”生命教育線上公益課,系列線上講座和公開課受眾超1000萬人次。

  20多年來,新生命教育團隊由校本探索走向區(qū)域推動,由區(qū)域推動走向共同體建設,并將由實驗共同體走向未來學習中心。未來,團隊將利用學校為教育部“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校等優(yōu)勢條件,建設好生命教育線上線下資源庫,以便更好地服務實踐共同體,服務全國師生。

  2022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獎

  成果名稱:

  拓展生命“長寬高”——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建設20年實踐探索

  成果完成者:

  袁衛(wèi)星

  其他成果持有人:

  馮建軍、盧鋒、鄭曉芬、何潤秋、朱永新

 ?。▉碓矗骸吨袊A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fā)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lián)系。

相關知識

新教育實驗:拓展生命“長寬高”,中小學生命教育的25年實踐
小學生性別角色悅納教育實踐研究.doc
打造高效學生健康教育課堂的創(chuàng)新實踐.docx
《教育理論與實踐》
拱宸中學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讓學生幸福成長
給生命以陽光的底色!哈爾濱順邁學校初中部落實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開展“積極人格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劉鐵芳:育中國少年 成生命氣象 ——中國少年培育實踐體系建構
戶外拓展,強身健體——次塢鎮(zhèn)中心小學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合肥市螺崗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實踐活動
【中國教育報】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扎實推進醫(yī)學人文教育的生動實踐

網址: 新教育實驗:拓展生命“長寬高”,中小學生命教育的25年實踐 http://m.u1s5d6.cn/newsview159750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