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康復路上,溫暖同行 ——主動式社區(qū)治療理論下精防社工助力哺乳期精神障礙患者康復

康復路上,溫暖同行 ——主動式社區(qū)治療理論下精防社工助力哺乳期精神障礙患者康復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7月12日 17:07

在此案例中,個案是一名初為人母,獨自照顧孩子的精神障礙康復者,在介入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鏈接民政、婦聯(lián)、精防醫(yī)生等工作人員介入,為其提供幫扶服務,科普嬰幼兒的生理知識,幫助其了解嬰幼兒的心理需求,提升個案的自我認知,服藥管理能力,避免危機再現。

一、背景介紹

(一)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姓名:周女士

性別:女

年齡:29歲

籍貫:湖南

學歷:大專

婚姻:已婚

疾?。壕穹至寻Y

居住情況:與丈夫、三個月大嬰幼兒同住

(二)個案背景資料

1.接案原因

個案為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疫期間,精神衛(wèi)生信息系統(tǒng)新下轉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產后停藥二個月,出現精神疾病癥狀:有幻覺、有被洞悉感,自認為其內心所想的事,未經語言、文字表達就被他人知道了,自覺自己被他人監(jiān)視,易發(fā)脾氣,在家里摔東西,不承認自己患病,拒絕服藥治療,個案家里有一名3個月大小的嬰幼兒,個案丈夫白天外出工作,個案在家獨自照顧嬰幼兒。

精防社工與精防醫(yī)生家訪評估一致認為個案目前自知力較差且存在病情復發(fā)跡象,聯(lián)系個案丈夫加強監(jiān)管時發(fā)現其對于精神疾病的了解欠缺,目前個案單獨與嬰幼兒待在一起,嬰幼兒的安全存在極大威脅,綜上考慮,精防社工決定將其納為個案進行精細化跟進。

2.重要事件

2020年3月26日,個案離家出走,工作人員找到個案時發(fā)現個案懷抱嬰兒坐在馬路上,表現嗜睡,目光呆滯,不能交流,無自知力,社區(qū)關愛幫扶小組聯(lián)系個案丈夫,做通其工作,為個案開通綠色通道,協(xié)助個案丈夫將個案送精神??漆t(yī)院住院治療。個案出院后,個案公公在北京遭遇到意外離世,個案丈夫離開深圳處理喪葬事宜,個案再次面臨獨自照顧嬰幼兒的情況。

3.行為表現

個案表現為飲食、睡眠差,人很懶散,不洗梳,不做家務,不承認自己患病,有離家出走的行為。

4.人際關系

個案原生家庭家屬都在廣州,家里有一弟弟,未婚,租住在廣州天河區(qū),是某公司業(yè)務員,其父親在廣州天河區(qū)某工地上班,母親在廣州天河區(qū)某醫(yī)院做護工,一家人能相互支持,關系正常。除丈夫和嬰幼兒外,個案在深圳無其他親友,與丈夫自由戀愛,感情基礎牢固。

5.情緒狀況

情緒欠穩(wěn)定,不理人,易打砸家里物品,固執(zhí)不聽勸說。

6.精神病記錄

精神分裂癥,病史5年,住院治療一共三次。

7.健康狀況

精神異常,身體狀況良好。

8.經濟條件

個案自身無工作,無收入來源。丈夫兼職做快遞員,每月收入不穩(wěn)定,約5000元左右,除租房、家庭日常開支、個案治病外,需要給嬰兒購買奶粉、尿不濕、衣服、玩具、用品等,個案沒有其他系統(tǒng)資助,經濟比較困窘。

9.暴力傾向

個案病情發(fā)作時無自我分辨能力,見嬰兒哭,自覺嬰兒活著辛苦,曾用被單差一點捂死嬰兒,有持刀行為、有打砸社區(qū)車輛等暴力傾向。

10.支援網絡

個案丈夫、父母及弟弟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欠缺,對個案疾病癥狀表現不能理解,個案不服藥,家屬只表示無可奈何,順著個案。此外,由于工作原因,轄區(qū)精防醫(yī)生、精防社工及幫扶小組會定時聯(lián)系個案丈夫,了解個案情況。   

二、需求分析

社區(qū)康復模式---主動式社區(qū)治療理論,是以患者在社區(qū)日常生活中的整體需要為基礎設計長期的綜合服務,采用的是一種全人視角,涉及兩個生活維度的全覆蓋:同一時間不同生活層面橫向維度的全覆蓋,以及不同時間不同成長要求縱向維度的全覆蓋;二是轉變了之前國內精神障礙患者社區(qū)康復服務的方式,不是等待精神障礙患者主動聯(lián)系服務機構,尋求幫助,而是走進精神障礙患者家庭和社區(qū)主動開展服務,在患者需要的第一時間、第一場所提供必要的支持,因為最迫切需要幫助的患者,往往缺乏主動尋求幫助的能力。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開案,目的是讓精神障礙患者重新認識自己、建立正面自我形象及重建有意義生活的康復過程,在個人層面重視個人優(yōu)勢和個性化服務,強調患者個人的責任和參與;在支援層面強調家庭為本,重視朋輩支援和抗污名;在普及層面重視康復的整全性,強調患者在病情起伏中成長并重獲希望。

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精防社工同精神科醫(yī)生、社區(qū)關愛幫扶小組及個案丈夫等相關人員分別進行了探討,對個案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如下分析:

一是,在個人層面,個案缺乏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需加強個案對自身康復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在康復進程中積極主動,不被動接受社區(qū)的服務,可自主選擇與決策針對自身特點的個性化服務。

二是,在支援層面,需加強丈夫在康復進程中支援作用,個案同時缺乏朋輩支援。另外,由于認識偏差,導致個案與丈夫有較強的病恥感,在社區(qū)內也存在一定的污名和歧視。

三是,在普及層面,個案對精神疾病的認識較為片面,重視消減病癥,需培養(yǎng)其個人社會角色能力,減少病情反復發(fā)作,引導其對康復充滿期待和希望。

三、服務目標

(一)從各層面

1.個人層面

(1)個案對自我康復過程負起個人責任。

(2)個案全面參與針對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和進程。

2.支援層面

(1)增強個案家庭支援能力。

(2)增強個案朋輩支援力量。

(3)消減個案病恥感與社區(qū)污名。

3.普及層面

(1)個案對社區(qū)康復模式理解加深,無需等待病征完全消解,重拾個人和社會角色。

(2)個案在康復過程中獲得持續(xù)性成長,重建自身價值,對未來充滿希望。

(二)服務策略

1.個人層面

(1)通過每月1-2次的密集訪視,工作員與個案及丈夫建立互相信任與協(xié)作的關系。

(2)精防社工同個案及其丈夫一起討論、制定和執(zhí)行個性化的康復計劃。

2.支援層面

(1)通過免費服藥、監(jiān)護補助政策減輕個案及其丈夫的經濟壓力。

(2)鏈接精神科醫(yī)生提供康復指導,強化丈夫照料和家庭支援功能。

(3)鼓勵個案參加社區(qū)活動,拓展個案的病友社交,增強朋輩支援力量。

(4)通過健康教育消減個案病恥感,通過反歧視宣傳消除社區(qū)污名。

3.普及層面

(1)鼓勵個案先愛自己,看見自己是需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輕松看護好嬰幼兒,把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打理滿意,促進其社會功能康復。

(2)回顧康復進程,加深個案對疾病康復的理解,幫助個案獲得成長和希望。    

四、服務實施

(一)第一階段:個人康復計劃階段

1.介入目標

(1)精防社工與個案及丈夫建立良好的服務與協(xié)作關系。

(2)推動個案參與制定和落實個人康復計劃,提升其責任意識并踐行自身選擇的權利。

2.介入重點

融入社區(qū),家庭照顧的需求點個人化、自主參與選擇、培養(yǎng)其責任心。

3.介入方法和過程

(1)主要的介入內容

精防社工在獲得個案及其丈夫的同意后,通過與個案及其丈夫直接溝通、觀察個案動態(tài)、與轄區(qū)精防醫(yī)生溝通討論等方式,了解個案的病情狀態(tài)。個案住院治療后,遵醫(yī)囑規(guī)律用藥病情穩(wěn)定,精防社工每月1-2次的面訪,多次微信關注、電話問詢,逐漸與個案及丈夫建立起了良好的服務關系。

在與個案和丈夫多次訪談過程中,精防社工引導個案參與訂立了以“病情長期穩(wěn)定、遵醫(yī)囑規(guī)律服藥、嬰幼兒的輔食制作和教養(yǎng)方法、非暴力溝通技巧的演練、緩解壓力、舒緩情緒、愉悅身心靈、恢復社會功能”為目標的個人康復計劃,個案在精防社工的鼓勵和支持下,認識到自己在疾病康復過程中應發(fā)揮主要作用,個案丈夫、精防社工和社區(qū)相關工作人員是支援性力量,自己可以善用個人優(yōu)勢和支援逐步達成目標。

(2)過程中的特殊情形處理

精防社工與個案首次會面時,個案表示不信任、不耐煩,經過送診服務,陪同復診及多次交流育兒經驗后,逐漸贏得了個案的接受,開始愿意主動進行友好的交流,并最終與精防社工建立了良好的服務與協(xié)作關系。

4.介入效果

精防社工通過與個案和丈夫的溝通,并征求了精神科醫(yī)生及社區(qū)關愛幫扶小組的建議,最終與個案達成一致,初步擬定了個人康復計劃。該計劃在制定過程中,個案參與了討論并認同“病征管理只是康復的一部分,應以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的多面康復為目標”。通過參與制定個人康復計劃,個案學習到自身在康復過程中應履行的個人責任,踐行個人自主選擇權利。

(二)第二階段:支援網絡建設階段

1.介入目標

(1)減低個案和家庭經濟壓力,強化個案家庭支援功能。

(2)凝聚個案朋輩支援力量。

(3)消減個案病恥感與社區(qū)污名。

2.介入重點

家人參與、朋輩支援、尊重與抗污名

3.介入方法和過程

(1)主要的介入內容

在獲得個案及丈夫信任后,精防社工協(xié)助個案先后申請了免費服藥和監(jiān)護補助政策,減輕其家庭經濟壓力。在家訪過程中,精防社工鏈接精神科醫(yī)生一同登門訪視,并進行健康指導和康復教育,提升個案看護嬰幼兒、丈夫照料個案情緒的技巧。免費服藥點的醫(yī)生也與個案借助每次取藥時機進行藥物知識教育,以增強個案的醫(yī)療資源支持,強化個案家庭支援功能。

在社交資源方面,精防社工鼓勵個案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多來參加社區(qū)開展的康復活動及小組團體的活動,并每次到服藥點取藥時,精防社工都會介紹一些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給個案認識,通過多與他人的交流、與病友的聊天中,個案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歸屬感,朋輩支援力量得以增強。

個案在與精防社工及社區(qū)病友互動中感受到了彼此間的尊重,認識到患有精神疾病確實不幸,但并不是“恥辱”的事,只要通過堅持治療,精神疾病也可以得到控制,患病的人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為了減輕精神疾病在社區(qū)內的污名化,減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精防社工協(xié)助關愛幫扶小組在社區(qū)開展了精神障礙反歧視宣傳活動,進一步消減了精神障礙患者社區(qū)污名化現象。

(2)過程中的特殊情形處理

個案最初去服藥點取藥時,不喜歡與其他人交流,總是自己一個人玩手機。后來,精防社工找來一名年齡、病情與個案相仿的一名患者,名叫“小陳”。小陳是一名病情康復良好的患者,精防社工請小陳與個案多交流,逐漸與個案交上了朋友,個案開始有了一定的朋輩支援力量,并在服藥點取藥和團體活動中交往了更多朋友。

4.介入效果

在開啟個案服務之前,個案經常一個人悶在家里看孩子,孩子一哭,心就慌,與父母溝通有限,也沒有朋友可以交流。在接受了精防社工的個案服務后,個案交了新朋友,也學習了很多精神衛(wèi)生知識,有時也參加一些社區(qū)組織的團體活動,個案覺得“現在生活比以前充實了許多,帶小孩也懂得用方法,不容易焦慮?!?/p>

(三)第三階段:保持穩(wěn)定期,提升生活質量

1.介入目標

(1)個案學會與疾病癥狀共存,正常工作、生活。

(2)個案在病情癥狀穩(wěn)定中獲得成長,重塑個人希望。

2.介入重點

在康復中成長、改進自己的溝通技巧,用優(yōu)勢視角來看待遇到的事情。

3.介入方法和過程

(1)主要的介入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個案與丈夫因沒有關好冰箱門相互指責,有情緒,個案主動來找精防社工傾訴,精防社工引導個案換位思考,重新演練當時情境,教導其正確的溝通方法;個案有一次按照網絡視頻指導學做了紅燒魚,自認為沒有父親做的美味,是自己的失敗,精防社工稱贊其有積極學習的心態(tài),敢于去嘗試制作美食,得到精防社工的肯定,個案想起自己幾年前自學考了大專文憑的經歷,逐漸能用優(yōu)勢視角來看自己。在這個介入階段,精防社工始終鼓勵個案,與疾病和平共處,接納疾病、接納自己。

(2)過程中的特殊情形處理

精防社工變著方式鼓勵個案,遇到問題,協(xié)助其思考解決方法,精防社工還向個案推薦了一些電影,如《美麗心靈》、《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等,鼓勵個案學習電影中的主角,雖然精神癥狀猶存,但可以正常工作、生活,經營好自己和家庭,甚至是取得偉大成就。

4.介入效果

個案現在與丈夫相處發(fā)生矛盾時,會先考慮自己怎樣可以做的更好,帶著微笑去化解矛盾,不被事情惡化情緒,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四)第四階段:結案階段

1.介入目標

與個案回顧個案工作的過程,總結經驗,順利結案。

2.介入重點

處理離別情緒、依賴情緒。

3.介入方法和過程

(1)主要的介入內容

精防社工預先告知個案結案,在最后一次面談中,帶領個案回顧自己的變化,讓其說出自己的改變,日后的計劃。

(2)過程中的特殊情形處理

個案對精防社工仍有一些依賴,精防社工稱贊其進步很大,并提醒個案身邊有家人和朋友,精防社工依然提供社工服務,只是不再像跟進個案一樣那么精細。

4.介入效果

個案表示會“積極、正?!钡毓ぷ骱蜕?,也同意結案。

五、評估總結

(一)采用的評估方法

1.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

精神科醫(yī)生采用此表評估,認為個案大部分精神癥狀均已消失,某些部分癥狀雖然存在但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

2.優(yōu)勢為本評估:

從精神健康、工作學業(yè)、日常生活、人際關系、身體狀況、經濟、家居環(huán)境及其他方面對個案進行評估,個案各方面優(yōu)勢逐步增加,康復情況良好。

(二)介入目標達成的情況

1.個案在個人層面自主參與了個性化的康復計劃,發(fā)揮了個人作用。

2.個案在支援層面獲得了成長,自身優(yōu)勢、丈夫支援、朋輩支援均得到了增強,社區(qū)污名化現象有所消減。

3.個案在普及層面重新找回了個人價值和希望,恢復了社會角色,獲得了持續(xù)性成長。

(三)個案的滿意程度

個案現病情平穩(wěn),其嬰幼兒已開始學步走路,個案目前可以獨自帶著嬰幼兒去社康打預防針,規(guī)律生活,買菜做飯,做好家務,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經營好家庭,常??梢娖淠樕涎笠缰鴿M足的笑容。個案對精防社工的服務,在滿意度評估量表中表示“十分滿意”。

(四)工作成效及反思

在此案例中,個案是一名初為人母,獨自照顧孩子的精神障礙康復者,在介入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鏈接民政、婦聯(lián)、精防醫(yī)生等工作人員介入,為其提供幫扶服務,科普嬰幼兒的生理知識,幫助其了解嬰幼兒的心理需求,提升個案的自我認知,服藥管理能力,避免危機再現。為個案宣教精防政策,為其辦理監(jiān)護人補助,申請免費服藥,交流遵醫(yī)囑規(guī)律服藥,定期復診對穩(wěn)定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逐步接納藥物治療。

值得分享的經驗有:一是精防社工可以用個人經歷同理個案和推動個案成長。精防社工自己的小孩已上初中,有陪伴孩子成長的經驗,更能同理到個案初次育兒經驗不足,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精防社工分享的經驗對于個案來說較為受用,同時容易獲得個案的信賴。二是精神康復者的跟進需要精防社工給予更多耐心。此個案中個案個人問題解決能力較差,不管是多么微小的問題,精防社工都會耐心協(xié)助個案去面對、解決和總結經驗。三是哺乳期精神障礙患者的跟進重點是個案情緒管理能力的提升,產后女性容易出現情緒問題,重點需要先穩(wěn)定個案情緒,讓其以正常的情緒與周圍人進行溝通,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在此前提下,精防社工逐步引導個案以優(yōu)勢視角看待自己,梳理自身的優(yōu)勢。

(投稿單位:深圳市龍崗區(qū)春暖社工服務中心)

相關知識

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投向隱匿角落的溫暖光束
精神障礙患者社區(qū)康復——日常生活技能訓練如期進行
社工個案: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 靜待花開
保亭縣創(chuàng)新 “植物療愈” 助力精神康復患者社區(qū)康復
文登區(qū)免費開展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項目
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社交技能訓練和藝術治療如期進行
好心情健康參與職業(yè)治療與康復會議 助力精神障礙患者回歸社會
“健康中國行動——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科普活動周”在陜西舉行
精防社會工作:精神疾病患者職業(yè)康復訓練八步曲
社區(qū)康復 讓精神障礙人員走向“陽光”

網址: 康復路上,溫暖同行 ——主動式社區(qū)治療理論下精防社工助力哺乳期精神障礙患者康復 http://m.u1s5d6.cn/newsview154315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