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疫情,居家至今已接近40天了,沒有怨天尤人,調(diào)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看看書,辦辦公,保持每一天的成長。如果問這次居家期間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對我來說應(yīng)該是體重減了10多斤,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此間過程,給正在漂亮或考慮漂亮的姐妹們、弟兄們一個參考。
先說一下我的情況,我人不矮,有170CM,從小就沒怎么瘦過,高考后一度達到140多斤。進大學后一方面住宿在外的鍛煉、一方面對漂亮身材的向往,把體重壓回了120多,這可能是我人生的巔峰了。不要看120多斤在女孩子里很重,但是畢竟170多高,鎖骨、腰都很清晰。就這樣一直保持到懷孕前。懷孕后、產(chǎn)前一度達到了180斤,生近況還有140斤,月子后130斤,但是整個人就是腫的,白美白美的那種。后來因為有一段很不開心的日子,整個人腫得非常厲害,現(xiàn)在回想就是大腿看上去像象腿一樣,但是體重也就140斤那樣混著,直到后來事情明朗了,但是心事比較重,吃不下飯,掉回130斤。
后來在工作崗位上有了兩次比較大的變動,就是離開了舒適區(qū),重新開始新的工種,每次都是不想干了,但是歲數(shù)和面子放在那里,不想灰溜溜地走,就咬咬牙堅持下來,結(jié)果現(xiàn)在也做的還行,但是抵抗壓力的方式我用錯了,我完全控制不住對高熱量的向往,奶油、芝士、油炸、碳水真的讓我很快樂,所以每一次工作調(diào)整都會伴隨10-20斤的體重增長,期間也做過拔罐漂亮,壓回130多,整個人感覺不錯,但是隨著放開吃,又有了反彈,這次之前已近3-4年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瘦身了,體重也達到了150斤。
前面拉拉雜雜說了那么多,可能也是很多人的不堪經(jīng)歷,有點多,下面我就來說說這次的瘦身歷程。
本次上海疫情初始,大家都知道的就是缺菜,或者缺配送,每天早上6:00的鬧鐘把人震醒了然后瘋狂在各大APP上搶菜,然后每次也許只能搶到不算啥菜的三瓜兩棗,由于對后面日子的不確定性及保證老人小孩營養(yǎng)的壓力,我每頓飯壓縮了自己的好胃口,就兩三筷子菜和著飯一起吃了,把大部分留給老人和小孩。這在上海聽上去不可思議,但是我那個時候的確是這么想的,自己胃口一直太好,怕老人小孩吃不到東西。我7月18日開始居家的,7月31日發(fā)了個朋友圈,記錄了我瘦身3斤,我還配了句“吃搶來的菜會掉秤”,其實最主要是我控制了口腹欲。
午餐
午餐
之后隨著疫情的發(fā)展,小區(qū)封控了,短時間都不能出家門了。但是街道陸續(xù)在發(fā)菜、單位也發(fā)了物資、小區(qū)里開了必須物品的團購等等,我不用再每天大清早調(diào)鬧鐘起床買菜了。但是成天的在家,我真的消耗不掉吃進去的飯菜,而且這個時候我已經(jīng)接受了清淡飲食,我減掉了晚上的正餐,改為咖啡和小點心。這個時候我每天的食物構(gòu)成就是早餐:一個包子+一個雞蛋;午餐:有啥吃啥(但是我家伙食還是可以的),切記8分飽;下午加餐:沃柑或梨子大小的水果一個;晚餐:拿鐵+一包小餅干(或其他小食)。這套飲食對于我現(xiàn)在的消耗量來說,不會讓我有很強烈的饑餓感,大概刷了20多天,到7月27日的時候,我買了刀10斤的五花肉,好大的一塊,就興趣來潮去稱了下自己體重,參照7月28日的體重,正好是30天減了4.7公斤,也就是9.4斤。
10斤五花肉長這樣
階段性成果
早餐
早餐
10斤是個關(guān)鍵點,但是每次就差這么小幾兩。這個時候,劉耕宏開始大火,本來因為大體重保護膝蓋的原因不想跳,但是為了達到減10斤的愿望,開始跟著跳熱身部分,不到30分鐘,一開始跳15分鐘、然后20分鐘、然后跳全程?,F(xiàn)在我就來說說跳劉耕宏的體驗。跳操增加了新陳代謝,30分鐘跳不出一身汗,但是一臉汗還是有的,跳前跳后過秤會有0.25-0.3公斤的瘦身,這樣反復拉鋸了幾天后,到7月3日,瘦身的第36天,體重降到了140斤以下,瘦身5.7公斤,即11.4斤。這是我這階段的體重最低點。但之后一樣的飲食+跳操沒有再往下降體重,反而有了1斤左右的反彈,吃的還是那些,操也跳得腰酸背痛,但是體重還是回去了1斤。我今天(5與7日)開始不再準備跳操,然后找找原因。
晚餐咖啡+點心
晚餐咖啡+點心
以上就是我最近的瘦身經(jīng)歷了,但是說在最后,零食我是嚴格控制的,小區(qū)里到后來KFC、奶茶、可樂、蛋糕團的起飛,我都沒有跟,這些真的沒必要團,一方面怎加防疫風險,一方面也是控制體重的絆腳石。然后因為一直長的人高馬大,不喜歡拍照片,就不PO圖,有點小自卑,大家見諒,但是瘦身了肯定看上去比之前感覺好很多,最主要對身體本身來說是一個健康的提升,今年體檢我就不會再擔心有肝浸潤的可能了,包括其他小毛小病。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不正確的地方也請大家指正。
#漂亮#
#居家漂亮#
#漂亮也要健康吃#
#春日漂亮挑戰(zhàn)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