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民眾渴望健康、加強鍛煉的意識大增,到處能見到鍛煉的人群,健康成了當前各階層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不管早晚,小區(qū)里、廣場上都是為長壽而奮斗的人們但是人們對鍛煉的認識存在許多的誤區(qū)。
我們提倡“運動”,卻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運”,什么是“動”。
“運”是指運化,胃腸道搬運食物,轉(zhuǎn)化為自身能量,也就是消化食物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要劇烈活動;而“動”是指活動,如走路、跑步等,這個過程血液分布到四肢,胃腸功能減弱,就沒法“運”。也就是說“運”和“動”是無法同時進行的。
許多人為了促進消化,“飯后百步走”,這是指放松地散步,如果慢跑、到健身房做劇烈活動,就不合適了所以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講“運動”,何時何時“動”要拎得清。
進一步講鍛煉分為三個層次:練“體”,二練身”,三練“心”。
先說練“體”,就是練四肢,就是廣場上跳舞的、健身房里舉杠鈴的人們,大多數(shù)人是在這個層次上忙活。高一個層次的是練“身”,也就是人體的軀干,這里有我們的肝脾肺、腎,也有胃、大腸、小腸、膽、膀胱,所謂五臟六腑。一棵樹沒有樹枝還一樣生長,但沒有主干就死掉了。人也是一樣,缺胳膊少腿一樣活著,但肝、心、肺、腎少一樣都不行,所以,保持五臟的良好功能比四肢的強健重要多了。
觀察一棵樹就會明白,在干旱季節(jié),最先枯干的是樹梢,舍車保帥,要讓樹干活著。人也是這樣,俗話說“人老先老腿”,也是從末梢開始。
比保持“身”的健康更高一層次的是練心,有了好的身體,如果沒有健康的心神統(tǒng)領(lǐng),渾渾噩噩,生活沒有樂趣,也就沒有生活質(zhì)量。我見過許多從小患支氣管擴張、哮喘、甚至駝背畸形的患者,雖然身體不健康,但心態(tài)平靜、不急不躁,有著堅強的意志力,一樣能長壽。
這種心態(tài)是由心神決定的,中醫(yī)認為“兩精相搏謂之神”,從受孕那一刻起,神就產(chǎn)生了,人的生與死,并不是指身體是否正常,而是指神是否還在。所以中醫(yī)認為,一個人的神沒有了,也就死亡了?!鞍笥谛乃馈?,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心已死。那些失神嚴重的人即使不抑郁跳樓,也生不如死。這些人有個好身體又有何用?
現(xiàn)在人們熱衷的是練四肢,而不重視五臟六腑之根本更不用說練心了。四肢的發(fā)達是看得見的,跑得快、跳得高是可以炫耀的,可以得金牌的,是人們追求虛榮、急功近利,所以現(xiàn)在的“健身房”其實是“健體房”。里面的一整套設(shè)備都是用來鍛煉肌肉的,還要制訂一系列的鍛煉計劃,今天專門練肱二頭肌,明天是腓腸肌。結(jié)合科學的飲食配方,讓皮下的脂肪燃燒掉,讓肌肉塊更加明顯,增加“炫”的資本。
殊不知這并不利于健康。皮下脂肪是對我們內(nèi)臟很好的保護,如果缺少了這層保護層,一陣小風就能透到體內(nèi),導(dǎo)致傷風感冒。有的人還很奇怪,“我天天鍛煉怎么還容易感冒呢?”這是時代的錯誤引導(dǎo),現(xiàn)在的選美比賽、競技體育引領(lǐng)人們以此為美?!俺鹾眉氀?,百姓多餓死。”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奧運會也是比賽“體”的大會。從來不會產(chǎn)生肝功能冠軍、腎功能冠軍,更不用說比賽“心神”的能力了。
不過射擊、射箭比賽有點例外,比的是凝神靜氣的能力,而不是比四肢的發(fā)達程度。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鍛煉呢?
1.法于陰陽,天人合一
這是道家的口號。有一位老師,以前很少鍛煉,幾年前曾患心肌梗死,出院后一年四季都堅持不懈地跑步,我想這并不科學。一年有四季變化,一天當中有晝夜節(jié)律,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必然要遵循天地的節(jié)奏,現(xiàn)在是秋天,需要收斂,過幾天立冬后,就要減少活動,不要出汗,進行閉藏了。等春天驚蟄后,蟲子出來活動的時候,你也跟著開始活動,夏天則盡情地鍛煉,出再多的汗也不會難受。而在冬天堅持跑步,甚至出汗,就是逆于陰陽的做法。
我經(jīng)常聽身邊的人講,自己每天堅持鍛煉,上午一般沒有時間,晚上至少鍛煉一小時,很有毅力。其實一天當中的晚上,相當于一年當中的冬天,傍晚也對應(yīng)著深秋了,是一下該睡覺了,此時不要把陽氣激發(fā)起來。老百姓講的早晨吃姜,賽過參湯”,但是“晚上吃姜,賽過砒霜”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三十年前,一位高校的老師,有堅持跑步的習慣,在冬至那天,因心梗發(fā)作倒在操場的雪地上。冬天是人一年中陽氣最弱的,能夠保證軀干的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就可以了,非得通過跑步動員到四肢末梢,心肌缺血的概率大大增加,并且冬至那天又是一年中陰氣最重的一天。
我們有必要學習一棵植物,如一棵苦菜,秋天到了,葉子落了,養(yǎng)分儲存在根里,靜待冬天過去,春天再開花,夏天盡情展示生命的活力。
2.尊重年齡段特點
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鍛煉也一樣,到什么年齡,做什么事。《內(nèi)經(jīng)》中講道:“三十歲,故好步;四十歲,故好坐;六十歲,故好臥?!泵總€年齡段有各自的特點,六十歲以后就要少動了,現(xiàn)在的人長壽,這個時間段要延長,大約七十歲時就不要跑步鍛煉了。我經(jīng)常在小區(qū)里看到有老人咬著牙在跑步,有時在冬天穿得也很少,直至鍛煉到汗?jié)褚卤?。這是很不適宜的,并不舒服,但一想到這樣會利于健康,于是違背自己的“心”,迎合自己的“意堅持跑下去?!吧怼笔擒|干,里面有五臟六腑,和鍛煉四肢正相反。
3.如何練“身
練內(nèi)臟需要的是靜,而不是動。練“身”的過程,其實也是在練“運”對應(yīng)的是“身”,而“動”對應(yīng)的則是“體”。
運的時候就不能動,動的時候,就不能運,練身的時候顧不了體,練體的時候顧不了身。所以四肢發(fā)達了,頭腦就會簡單。想長壽,就是“身、心”健康,而“體”是為“身、心”服務(wù)的,不能本末倒置。
4.如何練“心”呢?
我們常說“修身養(yǎng)性”,這個“性”就是“心”。書法講究借字磨心,借字調(diào)心。其實音樂、繪畫、太極、靜坐站樁都是在干這一件事—“練心”。謂之大道相通。
人生下來,心神是聚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許多人把老子這句話理解錯了,認為說的是嬰兒的皮膚很柔軟,這要讓老子聽見,真是無語了。這句話是說嬰兒精力集中的時候,誰也比不上。所以兒童對感興趣的事情,學習得非???。后來在生活的折磨下,心神慢慢就散了,支離破碎,到老了,需要慢慢地再把心神收回來,能收回來的人就謂“得道”高人,活明白了。
當然最高境界是不讓自己的心神散了,從小就“獨立守神”,恬淡虛無,淡泊名利,只是一般人做不到,總有“過把癮就死”“玩的就是心跳”的沖動。結(jié)果身心俱損,一身傷病,再回來修補支離破碎的心神。這就是許多歷經(jīng)坎坷的人遁入空門的原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說的也是這個事,不做點錯事,就談不上幡然悔悟。能認識到如何補救還不錯,更多的人并沒有遁入空門,繼續(xù)拼搏,折騰這顆“破碎的心”,最終也不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
我們隨時都可能修煉這顆心,不一定要達到借字磨心的高雅,也沒有必要穿上道家服裝在深山里打太極。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跡》里就提到許多例子,洗碗的時候仔細體會洗碗的過程,吃飯的時候仔細體會飯的味道,不要想其他就可以了。一些簡單的動作,并不容易做到:如在家吃飯的時候,關(guān)掉電視機;電話鈴響的時候,數(shù)三下再接;等電梯的時候,不看手機這些做法,就像顏真卿的字,看著簡單,其實是有難度的,也不那么容易做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