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把科技和藝術看做是人類進步的兩翼。在達·芬奇逝世500周年的日子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不禁重新思考:人類文明的進步,究竟是更多依賴科學技術發(fā)展給我們帶來的物質財富,還是依靠文化藝術讓我們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更接近科技永遠達不到的至臻境界?
人類的藝術從來就不是少數天才靈感迸發(fā)的產物,它既是不同時代觀念、文化的映射,更與科技的進步相扶相生,二者共同改變了人類文明影響下的世界。
藝術機構在推動美育發(fā)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藝術的需求、審美的需求是物質基礎上高層次的內在需求。
收藏,是一個藝術機構的展示文脈,是構建藝術體系的憑借,也是塑造自我的實踐。同時,收藏,也許能夠通過對歷史的書寫,進而成為社會美育最好的參照。
藝術市場最讓人驚奇的發(fā)展無疑是其快速的全球化,在歐美之外,新興藝術品市場蓬勃發(fā)展。打造一個健康的藝術市場機制,藝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藝術院校,是孕育藝術靈魂的搖籃。德國的杜塞爾多夫,是歐洲文化藝術的心臟,是德國人均擁有畫廊最多的城市,甚至將藝術和文化的推廣視為憲法目標。
倫敦藝術大學開設新學院,以科技探索全新藝術課程。以藝術為支點,以科技為動力,進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無疑是這個時代的大勢所趨。
數字化和多媒體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不可或缺的藝術表達,新媒體藝術的潛能有待更富想象力的實踐與開發(fā),這樣既可以加強觀眾參與程度,也將會極大地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藝術觀。
所有的藝術活動,跟藝術相關的工作都是有情感的工作,它無法被替代。因為每一個藝術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手作者,每一個線條,每一筆繪畫,都存有每個藝術家的情感。
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教育都非常重視學習的自發(fā)性,但是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只有社會教育不具有強制性。根據個人的意愿進行自主學習。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