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味長三角|江南飲食中的“糕文化”
年關(guān)歲末,糕團點心店鋪門口再度排起長龍。
生長在江南的人,是用糕點來記憶節(jié)日時令的:吃了湯圓正月才算圓滿;草長鶯飛的清明需帶上青團踏青;九月九登高少不了花糕;而過年的餐桌上,年糕壓軸出場,好為來年討個喜氣洋洋的彩頭。
青團(本文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
糕點由稻米制成,雖為煙火“俗物”,卻在水氣淋漓的江南里沾染上溫雅的書卷之氣,精致細(xì)膩,柔韌且含蓄。輕輕一嘗,便知江南水鄉(xiāng)。
江南與糕點的結(jié)緣
地理氣候特征使我國形成了北方盛麥,南方足稻的特點。而水網(wǎng)遍布、河道縱橫的江南,最適宜種植稻谷和水生作物。地利之便,百姓火耕水耨,飯稻羹魚,稻作文化由此產(chǎn)生。
先秦古籍《周禮·天官》中,記載了將稻米、黍米搗成粉后制作的“糗餌粉粢”,這大概是最早對于糕點的記述。后來飴蜜被用作甜味劑加入飲食中,江南糕點有了甜味的底調(diào)。
《楚辭·招魂》中道:“粔籹蜜餌,有餦餭些”,說的就是吳越一袋的甜米粑。
唐代貞觀年間,蔗糖從西域傳入,加上茶風(fēng)鼎盛,精致的茶食糕點應(yīng)運而生。由于唐朝的王公貴族幾乎都是北方人,所以喜食面餅,而虢國夫人以一道湖州透花糍作為貢品祭祀,狠狠為江南糕點帶了一波貨,很快,長安出現(xiàn)了糕點鋪、專業(yè)的餅師,糕點開始商品化,成為市井飲食。
在中國糕點史上,文人氣質(zhì)最為濃郁的兩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zhuǎn)折時期。良種水稻的引進、農(nóng)耕技術(shù)的提升,糕點興盛于宋,天時地利人和。
大文豪蘇東坡也是江南糕點的擁躉,經(jīng)典糕點蜜三刀、枕頭酥的制作和命名,與他或深或淺有關(guān)。除此之外,他曾描寫桂花茶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又為一位賣環(huán)餅的阿婆寫下一首七言絕句:“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油炸的市井糕點被詩文一加持,竟也沾染上了風(fēng)雅之氣。
直至南宋遷都杭州,糧食供應(yīng)“仰給江南”,米糕食俗蔚然成風(fēng)。出現(xiàn)了炙、烙、炸、蒸等不同種類的糕點,制作上也有酥皮摺迭、漿皮酥松、包餡成型等復(fù)雜工藝。
光是《武林舊事》“市食”一章中紀(jì)錄民間糕點19種: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麥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線糕、間炊糕、干糕(宋刻"糕干")、乳糕、社糕、重陽糕……加上科舉盛行,進士糕、狀元餅等專為進京趕考的糕點也應(yīng)運而生,并流傳至今。
江南糕點的種類動輒上百,清末民初僅蘇州一地,糕團點心鋪便達(dá)上百家之多,頗有聲譽的有數(shù)十戶,尤以黃天源、顏聚福、樂萬興、謝福源、柳德興更為聞名?;騽儆谖?,或長于形,或擅著色,或優(yōu)于繪,靠著各自的絕活手藝立足于巷弄街坊。
粘性強、顆粒飽滿的糯米是糕點制作的主要原料,但大多數(shù)時候為了口感更細(xì)膩,會摻入少部分粳米。一般年糕用純糯米粉;糕團為七成糯米粉、三成粳米粉,不過最具江南特色的青團,則是八成糯米粉、二成粳米粉。
除了日常食用外,部分用于時令慶祝、祭祀祈福的糕點,手工工序更為繁復(fù):有揉捏、搟壓、盤卷、立塑、嗑印、鑲嵌、點繪、暈染等造型手法。雕刻精細(xì)的木質(zhì)糕模在塑形上最為常用,取材和用料以嘉興地區(qū)最為講究,多用上好的白桃木,圖案以魚最多,其他象征吉祥的器物、花卉和鳥獸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色彩也是江南糕點錦上添花、討得好“口彩”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傳統(tǒng)的江南糕點用天然色素著色,從小麥葉、紅米、蒲公英、南瓜、赤豆中分別提析出綠、紅、棕、黃、紫色,再通過臥、套、透、噴、刷、點、印等加工手法,可以獲得豐富的色彩效果:
“單色”,即糕點通體一色,如青團,要染制出油綠如玉外皮,地道的做法是要用江南水鄉(xiāng)的河岸、溝渠、田埂邊的野生漿麥草,浸泡一段時間后,撈出搗爛擰出青汁,用晾干的糯米粉揉和拌勻,加上點漿適當(dāng),做出的青團才能碧綠青純,存放幾天糯韌綿軟、不破不裂,清香帶甜。
“綴色”,即糕點以一種色彩為主,另有他色作為輔助和點綴,使糕點有畫龍點睛之感;“臥色”與“透色”,是指糕點表面與餡心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有些必須通過咬食方能呈現(xiàn),如雙釀團內(nèi)外兩層皮既白且薄,幾乎透明,皮之間是摻了糖的芝麻屑,豆沙餡心隱約可見。
“配色”,則是指糕點具有兩種及以上比例相當(dāng)?shù)纳?,如定勝糕,配色飽和度一般較低,一糕兩色,一半粉紅,一半白,呈現(xiàn)出自然素凈之美。
定勝糕
江南糕點的集大成者,自然是水網(wǎng)最密集的蘇湖兩地,四時魚鮮、八節(jié)水產(chǎn),民富豐足。在這方水土里,糕點佳肴,不僅僅是小吃饌食,還是供人賞玩,“茶飲之所以盡興,酒食之多以合歡者”。其中,蘇式船點和嘉湖細(xì)點便是食而精則雅的代表。
蘇式船點
得水網(wǎng)之便,自古江南乘船游湖上是一件非常時尚的事情:春賞兩岸百花,夏乘湖上涼風(fēng),秋看水中明月,冬嘆斷橋殘雪。
游玩時間較長,船后梢都備有炊具爐灶,船夫搖船撐篙,船娘掌刀顛勺。船點外形多為菱角、荸薺、荷花等水鄉(xiāng)植物,也有白兔、蝴蝶、鯉魚等有美好寓意的動物;餡心甜口有玫瑰、豆沙、糖油、棗泥,咸口有火腿、蔥油、雞肉等。
蘇式船點
船娘深諳席間吃客心理,泛舟湖上的人非富即貴,對于糕點的需求也是陽春白雪,食趣最是重要,于是苦練剞刀技法:穗花刀、蓑衣花刀、菊花刀、荔枝花刀……制作出的糕點,力求精巧雅致,既有觀賞之美,又有美食之味:一道傳統(tǒng)蘇式船點的刺猬包,小小糕團上需要做出99根刺,才能算是合格。
嘉湖細(xì)點
能與蘇式糕點的雅致分庭抗禮的,當(dāng)屬嘉湖細(xì)點。周作人在《再談南北的點心》一文記云:“點心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dāng),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xì)點’?!?/p>
對于蘇湖以外的人來說,可能會疑惑為何周作人會把它作為南方糕點的代名詞,但若得知平日閑食的糖糕、定勝糕、橘紅糕、云片糕……統(tǒng)統(tǒng)都是嘉湖細(xì)點,便一下了然。
嘉湖細(xì)點
這個自清代沿用至今的稱謂,包含了嘉興、湖州等地民間傳統(tǒng)“茶食”,以米制品為主,為水點、干點、糖食等。
細(xì)點之細(xì),貴在精巧,這吃食中間心思之靈巧,并非虛名。清代《湖雅》中提及的“歸安云片糕”,“大至橫三寸,縱二寸許,雪白的糕片上,有五彩人物,好像舊書上的木刻套印,非常古樸。須眉畢露,制作精美。”
但也正由于費工費時難以師承,這種云片糕技藝已在 20 世紀(jì) 50 年代失傳,只留下耄耋老人對記憶中糕點的咂摸與叨念。
很多人籠統(tǒng)以為,北咸南甜,至于江南糕點,更是僅甜一味。
要知道,江南幾乎所有的飲食都離不開時令與新鮮,糕點自然也不例外,遵循著春餅、夏糕、秋酥、冬糖的食俗。除了黏膩香甜之外,口感或香甜醇熟,或鮮咸濃厚,不一而足。
流傳在平湖的《十二月節(jié)令》道:“正月里,鬧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里,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腳粽子箬葉包;六月六,大紅西瓜顏色俏;七月七,巧果兩頭翹;八月八,月餅小紙包;九月九,重陽糕;十月十,新米圓團新米糕;十一月,白糖圓子桂花澆;十二月,糖蕈糖元寶,吃仔就滾倒?!?/p>
撐腰糕
不同的季節(jié)食用相應(yīng)的糕點,是稻作文化的遺留與印記,使糕點成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儀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供佛祭祖、歲時節(jié)令,糕點糕點,寓意在“高”,過去造房,上梁之際總要行“拋梁”儀式,拋梁用的,便是方糕;而添子祝壽,更是“戚友率饋糕團,多至數(shù)石,其家受之分送親友,數(shù)日始畢”,糕點為禮之俗,全面參與了江南的民俗與生活。
方糕
稻黃米白飯如霜,唯有糕點,是江南的風(fēng)物所化,生活氣息的濃縮,把水鄉(xiāng)的滋味包裹得如此美麗與黏稠。
一口江南糕點,盡嘗綿延數(shù)千年的文化珍饈。
(作者阿七為美食作者)
相關(guān)知識
文化尋根·約會江南飲食文化⑥|軟糯香甜,傳承文化技藝
文化尋根·約會江南飲食文化⑥丨
軟糯香甜,傳承文化技藝
植根江南飲食文化 堅守傳承無錫味道
糕點文化價值之審美
【江蟹炒年糕】江蟹炒年糕的做法
為什么江南飲食被譽為“中國最健康的飲食”?
回族飲食文化
糖在中國甜食文化中有什么作用?不僅是調(diào)味品,更有美好的寓意
廣東民俗:廣東八大特色地域文化與廣東當(dāng)?shù)氐娜宋娘L(fēng)俗
流淌的“綠色明珠”:長江流域的茶與茶文化
網(wǎng)址: 風(fēng)味長三角|江南飲食中的“糕文化” http://m.u1s5d6.cn/newsview739422.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chǔ)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