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之濱的洞庭山。
碧螺春茶葉采用春季從茶樹采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jié),白毫顯露,色澤翠碧誘人,形狀卷曲像螺,所以命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茶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為出自洞庭山,當?shù)孛耖g最早管這種茶叫洞庭茶。因為茶葉泡后奇香撲鼻,所以又叫“嚇煞人香”。
最早關(guān)于洞庭產(chǎn)茶的文字記錄可見于唐代茶圣陸羽的著作《茶經(jīng)》之中。早在唐朝,碧螺春就被列為貢品之一,因為采摘制作過程極其辛苦,當時人們又稱碧螺春為“心血茶”。
到了清代,根據(jù)清代王應奎所撰的《柳南隨筆》記載: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南巡太湖。巡撫宋犖從當?shù)刂撇韪呤痔庂彽谩皣樕啡讼恪鲍I給康熙品嘗。康熙皇帝細加品味,覺得此茶味道香美,大加贊賞,但是覺得“嚇煞人香”名字不夠文雅,于是將此茶命名為“碧螺春”。
清康熙年間,碧螺春是年年進貢的貢茶。到清朝末年,碧螺春的名氣遠遠超過龍井及六安瓜片。
洞庭碧螺春的產(chǎn)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在種植區(qū)域內(nèi),茶樹和各種果樹交錯種植,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從而使碧螺春茶具有獨特的天然花香果味。
將碧螺春和另一名茶龍井相比較,龍井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特點,碧螺春則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聞名。
和龍井一樣,碧螺春也屬于綠茶,據(jù)有關(guān)保健功效研究認為,碧螺春中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諸如振奮精神、消除疲勞、抗菌抑菌、降脂減肥等。
沖泡碧螺春同樣不宜用溫度過高的水,最好選用80℃左右的水,水溫過高容易使茶芽變黃,亦影響口感。
取一透明玻璃杯,先燙杯,然后將茶葉投入,在微熱的杯子中,茶香即隱隱氤氳而出;將水沿杯壁緩緩注入,水汽升騰,茶香彌漫,讓人好像隨時都能置身于蘇杭溫婉的春天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