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陽虛體質的中藥調理方

陽虛體質的中藥調理方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4日 13:58

 陽虛體質 陽虛體質如何調理 中醫(yī)體質養(yǎng)生

  陽虛體質總體特征

  總體特征: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fā)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發(fā)病傾向: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心陽虛

  【癥狀表現】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虛欲絕等。

  【病因】指由發(fā)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臟氣日衰、病后體虛所致心氣虛,進一步發(fā)展為心陽虛。

  【調理方劑】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子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甘草9克(炎),生姜9克(切),大棗3枚(擘),附子6克(炮)。

  【用法】上6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溫服。

  【功效】適用于發(fā)汗大過,遂致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

  脾陽虛

  【癥狀表現】脘腹疼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喜熱飲、大便清稀、倦怠神疲、納食減少;或泛吐清涎、或水腫、或婦女白帶量多而清稀;舌淡胖或有牙痕、苔白滑、脈沉弱。

  【病因】本證多因脾氣虛衰進一步發(fā)展而來,也可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因寒涼藥物太過,損傷脾陽,命門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調理方劑】理中湯。

  理中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人參6克(現用黨參),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術12克。

  【用法】上藥切碎。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200毫升,每日3劑。

  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溫,勿揭衣被。

  【加減】如泄瀉較頻,方中白術改用土炒,以增加澀腸止瀉的作用。如虛寒較甚,而見,面色蒼白,手足不溫,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強溫陽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補陽祛寒之力更大。

  【功效】脾胃虛寒證,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jié)M不食及中寒霍亂,陽虛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虛證,胸痛徹背,倦怠少氣,四肢不溫?,F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竇炎,潰瘍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屬脾胃虛寒者。

廣告  X

相關知識

調理陰虛體質的幾種中藥材
陽虛體質的冬季如何調養(yǎng)?
陰虛體質如何調理?中醫(yī)教你做到“陰陽平衡”
腎陰虛腎陽虛如何區(qū)分 腎虛的中醫(yī)調理方法
陰虛體質的表現及調理方法
如何通過中藥調理體質改善健康
氣虛體質的表現及調理方法
各類型中醫(yī)體質調理處方
陽虛體質的人怎么養(yǎng)生
中醫(yī)如何調理人體的體質?中醫(yī)體質辨識對健康管理有何意義?

網址: 陽虛體質的中藥調理方 http://m.u1s5d6.cn/newsview5679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