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神經性疼痛的脈沖射頻治療

神經性疼痛的脈沖射頻治療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5日 04:40

放射頻率(Radiofrequency)治療技術,是通過穿刺針精確輸出的超高頻無線電波,穿過細胞電流通過一定阻抗的神經組織時,在高頻電流作用下的離子發(fā)生振動,與周圍質點相互磨擦在組織內產生熱量。調節(jié)射頻消融輸出功率的大小,可使局部達到所需溫度,在組織內形成一定范圍的蛋白凝固灶,影響痛覺信號的傳導,從而達到阻止疼痛發(fā)作的目的傳統(tǒng)射頻熱凝損毀術(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lesioning,RFTL;俗稱“射頻”)。因為高溫效應由電流連續(xù)式產生,故亦稱連續(xù)射頻(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 CRF)。在射頻治療期間,人體變成了射頻電循環(huán)中的一部分,儀器構成了另一部分,即稱為射?電回路,即連接儀器的溫差電偶電極放入絕緣的套管內時,射頻儀產生的射頻電流從電極尖端流向置于病人臀部或腿部表面的彌散電極。溫差電極與彌散電極之間構成射頻發(fā)生器的電壓,人體組織和兩個電極構成電流回路,射頻電流經過組織產生的電場對組織電解質離子產生電作用力,使它們以很快的速度前后移動,離子流在組織內摩擦引起組織生熱。體外實驗顯示在射頻消融加熱下首先阻斷Aδ纖維和C纖維的神經動作電位,然后才阻斷Aα、Aβ纖維的神經動作電位,提出熱損傷可能破壞傳導痛覺的神經纖維而其他神經功能不影響,奠定了射頻消融治療疼痛的神經生理學基礎。周圍感覺神經中直徑3μm ~ 4μm的有髓鞘的Aδ纖維及直徑0.5μm ~2μm的無髓鞘的C纖維主要司痛溫覺傳遞,它們對熱的耐受性差,溫度高于60℃時易受破壞。直徑6μm~17μm 的Aα、Aβ纖維司觸覺傳遞,對熱耐受性較強,即使溫度高達75℃~80℃仍能保持其傳導功能。神經組織局部加熱溫度41-45℃時開始出現(xiàn)傳導阻滯,60℃時較小的感受痛溫覺的Aδ和C纖維傳導被阻滯,70℃-75℃使傳導痛溫覺的Aδ和C纖維破壞而傳導觸覺的Aα、Aβ纖維功能保存,治療后病人則既能緩解疼痛又能保留觸覺。射頻消融治療通過穿刺針精確輸出的超高頻無線電波穿過細胞使其凝固,局部組織被加熱毀損或被切割。神經熱損傷最嚴重的部位是離電極尖端最近處,在熱損傷30分鐘后傷害部位的病理組織學改變主要是血管內膜結構的松弛和腫脹變化,8小時后一些軸突結構破裂和表現(xiàn)早期沃勒變性,24小時后破壞現(xiàn)象更明顯,一周內發(fā)生完全脫髓鞘和軸突的沃勒變性,三周后小纖維會再生,12周后出現(xiàn)連續(xù)的髓鞘再生和軸突變大。當神經被熱凝毀損后可達到長期阻斷或改變神經傳導而解除疼痛,稱為標準射頻毀損(SRL: Standard Radiofrequency Lession)或連續(xù)射頻(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 Lesion CRL)。連續(xù)式電流產生高溫效應,主機系統(tǒng)通過自動控制能量輸出以達到毀損溫度。但神經熱毀損后肯定發(fā)生局部感覺減退,還可能發(fā)生皮膚灼熱、過敏、蟻咬等異感,如果是混合神經則容易影響運動功能,一些病人不能耐受這類新的疼痛。因此,應用射頻治療神經性疼痛之前要讓病人充分知情并征得文字同意,并安排放在其它非創(chuàng)傷性治療失敗之后。江西省兒童醫(yī)院神經內科鐘建民
    Kleef和Slappendel在持續(xù)90秒鐘射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40℃的射頻與67℃的射頻同樣有效,當溫度大于45℃時可引起神經傳導阻滯和治療慢性疼痛。Munglani在1999年進行的四例背根節(jié)脈沖射頻120秒,疼痛減輕90%并維持了7個月。對口服用藥或其他侵入性治療效差的神經性疼痛病人,運用PRF治療可取得顯著效果,并不出現(xiàn)熱離斷效應。在原有監(jiān)測針尖溫度,阻抗,電壓、電流、定時和神經刺激定位等性能的基礎上,Sluijter(1997年)提出了脈沖射頻(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技術。脈沖射頻是間斷射頻電流,由射頻儀間斷發(fā)出的脈沖式電流傳導至針尖的垂直前方的神經,射頻電流在神經組織附近形成高電壓,但在脈沖的間隙時間里組織的溫度被擴散,電極尖端溫度不超過42℃。這種能量傳遞不可能通過蛋白凝固作用而破壞痛覺沖動傳遞的解剖基礎,更不會破壞運動神經功能。根據臨床需要由醫(yī)生選用不同直徑、長短和形狀的穿刺電極針,當穿刺套針到達靶神經附近,經射頻儀的阻抗監(jiān)測和電刺激試驗,準確地調節(jié)穿刺套針和溫差電極的位置。然后應用38-45℃的溫度,2-8Hz的頻率和10-30毫秒/次的參數射頻,達到不破壞神經結構又能鎮(zhèn)痛的作用。為此,脈沖射頻也稱為非毀損射頻,文獻報告對禁忌行熱凝毀損的神經性疼痛病人,可取得顯著效果并且不出現(xiàn)神經熱離斷效應,術后不會出現(xiàn)感覺減退、酸痛、灼痛和運動神經損傷。PRF的止痛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推測可能機理之一是它能對脊髓產生長時程抑制作用。我們的實驗表明:背根節(jié)脈沖射頻對背根節(jié)超微結構及臨近脊神經無破壞性影響,背根節(jié)脈沖射頻使背根節(jié)SP水平下調及脊髓SP水平上調,背根節(jié)脈沖射頻使大腦β內啡肽上調,不同的射頻頻率和時程的脈沖射頻對脈沖射頻背角C纖維誘發(fā)電位LTP有明顯的影響,射頻電刺激引起了脊髓的長時程抑制。脈沖射頻治療的優(yōu)點是:(1)危險小,可經皮穿刺操作,甚至可用于門診病人;(2)可在電刺激和電阻監(jiān)測下進行神經定位,可在靜脈麻醉和鎮(zhèn)靜下進行治療操作;(3)不毀損神經,沒有皮膚木、異感等并發(fā)癥;(4)治療后神經炎及血栓栓塞發(fā)生率低;(5)交感神經毀損時不出現(xiàn)明顯低血壓,腰交感神經節(jié)毀損時不出現(xiàn)尿失禁現(xiàn)象;(6)需要時可反復脈沖射頻治療不會增加操作的難度;(7)雖然不能一勞永逸地根除疼痛,但疼痛可持續(xù)緩解幾個月以上。(8)疼痛復發(fā)時可重復射頻治療,同樣有效。

脈沖射頻治療神經痛現(xiàn)狀:
    三叉神經痛:CRF是特發(fā)性三叉神經痛保守治療失敗時最有效的治療之一,而PRF治療更安全。Van Zundert[12]報道了最先接受PRF治療的5位特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高?;颊叩拈L期療效。這些患者年齡較大或存在合并癥,先前進行過介入或外科手術治療?;颊呔涍^長時間的藥物保守治療無效,或藥物治療有無法耐受的副作用。患者知情同意后,給予鎮(zhèn)靜藥物,在X線透視指導下定位電極,喚醒患者通過50 Hz電刺激測試感覺域。然后用45V的發(fā)電器發(fā)射120s、電極頭溫度不超過42℃的PRF電流。其后測定面部及角膜的感覺。如有必要可進行第二次PRF。對患者的療效、副作用(特別是感覺缺失和感覺遲鈍)和并發(fā)癥進行了長期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9.2個月(10~26個月)。3位患者疼痛顯著緩解(90~100%)并且不需要附加藥物或介入治療。有一位患者疼痛部分緩解,15個月后經第二次治療癥狀消失,疼痛強度和發(fā)作頻率均下降,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我科對5例非典型面痛和20多例三叉神經痛施行外周支PRF,顯示有效率> 70%。

    脊神經痛和脊神經后支痛:脊神經后支卡壓或受刺激會發(fā)生慢性頸腰背痛,神經根毀損可致傳入神經阻滯性疼痛,會引起毀損神經支配區(qū)的皮膚感覺麻木或異感,所以該療法僅僅作為持續(xù)疼痛并影響生活的中重度疼痛的最后治療方法。一般不主張輕易進行頸4以下的脊神經后根節(jié)射頻毀損,因為會不可避免地引起病人難以接受的上肢感覺麻木,應用時射頻毀損務必注意:①頸部背根節(jié)射頻治療不能代替外科的開放型手術; ②背根節(jié)損傷后常伴隨術后短暫的觸物感痛,以及偶發(fā)的永久性傳入神經阻滯性疼痛。在疼痛減輕前的四到六周,有可能出現(xiàn)疼痛加重,治療前應預先告知病人;③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神經根的疼痛顯然也不是好的適合證,因為椎間盤機械性壓迫癥狀能夠有效地應用其他方法解除疼痛并且不會引起皮膚異感,所以基本不應首選背根節(jié)松解術。⑤連續(xù)射頻DRG通過高溫蛋白凝固作用破壞痛覺沖動傳遞的解剖基礎而達到止痛目的,高度警惕有損傷鄰近司運動的脊神經前根的危險。⑥老年人血液動力學不穩(wěn),行后根節(jié)射頻消融治療可能會因局部血流的改變而影響臨近脊髓的氧供,出現(xiàn)射頻消融部位對側的不全麻痹,有認為應列為相對禁忌癥。因此,近年來已將非毀損的脈沖射頻代替了連續(xù)射頻消融治療。報道對36例腰椎手術失敗病人進行了DRG的PRF治療,86%病人疼痛緩解大于50%,且無感覺及運動缺失并發(fā)癥發(fā)生。用脈沖射頻調節(jié)治療則可以避免上肢的麻木無力。頸2水平的脊神經后根節(jié)毀損可以有效地治療頸2神經性頭痛和頸1~2小關節(jié)痛。1999年對四例難治性神經痛的病人于DRG或脊神經根處行PRF,疼痛完全減輕或減輕90%,最長隨訪時間7個月,仍保持治療后即刻效果。2003年報道18例使用PRF治療的慢性頸源性疼痛綜合征患者調查結果顯示,疼痛緩解大于50%的時間為2~30個月(9.2±11.2)。其中13例(62%)獲得8周,6例(33%)獲得超過1年的滿意效果。Mikeladze G]對114例經PRF治療的慢性腰背痛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女性82例,男性32例,平均年齡52.8±12.6歲,疼痛平均持續(xù)時間7.52±5.26年。PRF成功的標準是疼痛緩解超過50%(VAS評分),并且緩解時間超過1.5個月。方法是在局麻下對內側支診斷性阻滯陽性后,對脊神經后支的內側支進行PRF120s,溫度42℃。46例患者疼痛緩解<50%,68例患者PRF治療成功,疼痛緩解時間達到3.93±1.86個月。18名患者在再次PRF治療時獲得了與初次PRF一樣的療效。先前的手術治療、疼痛持續(xù)的時間、性別、疼痛的節(jié)段(腰或頸)及疼痛的強度對結果沒有影響。我科觀察了30多例頸腰脊神經后支PRF和20多例根性疼痛患者的PRF,優(yōu)良率達70%以上。
Cohen報道在3個腹股溝痛或睪丸痛的患者當中用PRF電流對支配該區(qū)域的神經進行治療,在治療后的6個月隨訪過程中,3個病人均獲得完全緩解。Shah [21]報道一個男性創(chuàng)傷性頭痛患者的蝶腭神經節(jié)(SPG)進行了PRF治療,結果頭痛緩解了17個月。許多原因可以導致殘肢痛和手術后遺留的背痛。少數病人可能與毗鄰的神經節(jié)段存在病理改變或者是術前存在的解剖學異常復發(fā)有關,多數手術失敗的原因是在解剖學異常得到矯正之前損傷已經形成。殘肢痛歸因于神經根病,而感染或者前方的硬膜外腔瘢痕形成在殘背痛的原因中占主要方面。傳統(tǒng)CRF在這方面的應用受限是因為兩個原因:①射頻破壞自然結構;② 前方的硬膜外腔受竇椎神經的支配,與主要的神經節(jié)段靠得太近。因為PRF對于暴露于射頻電場的組織沒有破壞性,非常適合用于神經性疼痛及竇椎神經起始部位的病變。
近年來DRG射頻用于治療脊柱源性頑固性疼痛日益增多并取得滿意效果,英國 Mulglani報道腰及胸段DRG脈沖射頻治療頑固性的腰腿痛及胸部痛病人效果顯著,且無感覺及運動障礙。

相關知識

疼痛的康復治療方法
疼痛患者的福音。疼痛治療的革命突破。
微創(chuàng)治療疼痛
疼痛的康復治療有哪些方法
慢性疼痛康復
腫瘤病人的疼痛治療
康復治療在坐骨神經痛治療中的作用
身心健康遠紅外磁電脈沖治療儀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藥物治療專家共識(2020版)
第十二章 慢性疼痛康復

網址: 神經性疼痛的脈沖射頻治療 http://m.u1s5d6.cn/newsview53528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