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5個少數(shù)民族各有一道代表菜,這些菜里有些為我們所熟知,有些作為云南人估計都沒聽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其中10個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習(xí)俗。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xì)”等。建國后,以“彝”作為統(tǒng)一的民族名稱。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白族柳蒸豬頭
2.白族柳蒸豬頭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jié)特制的糕餅,用發(fā)酵面團(tuán)加佐料蒸制而成。
哈尼族竹筒雞
3.哈尼族竹筒雞
據(jù)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地區(qū)物產(chǎn)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fēng)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fēng)味菜肴還有蜂蛹醬、暴腌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松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壯族寧明壯粽
4.壯族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壯族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傣族火燒干巴
5.傣族火燒干巴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檸檬撒、鬼雞、炸牛皮、香茅草烤魚、芭蕉花等。
苗族酸湯魚
6.苗族酸湯魚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fā)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7.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稻田養(yǎng)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nèi),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
德昂族酸筍燉雞
8.德昂族酸筍燉雞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正式改名為德昂族。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diào)味。受當(dāng)?shù)貪h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fēng)味的腌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基諾族芭蕉肉
9.基諾族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xiāng)及其附近地區(qū)?;Z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yǎng)家畜或做烤酒。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蒙古族烤全羊
10.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zé)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