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白肉健康、紅肉致癌”?肉類健康與否跟肌紅蛋白沒任何關系

“白肉健康、紅肉致癌”?肉類健康與否跟肌紅蛋白沒任何關系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4日 08:29

每到過年總是少不了美食,當你咀嚼著各色大魚大肉時,你可能又會想起來“白肉健康、紅肉致癌”的說法,很多人甚至被嚇得再也不敢吃紅腸和熟的蝦蟹——因為這些都是“紅色的肉”。

然而這其實是個翻譯來的誤會:歐美人喜歡吃牛羊和雞魚,而牛羊肉肌紅蛋白含量較高,所以生肉多為鮮紅色,熟了之后是紅褐色,歐美人就將其稱為“紅肉”,并常用來泛指一切哺乳動物的肉;而雞魚的生肉多為淡紅色到白色,熟了之后往往更白,于是禽肉和魚肉在歐美都叫“白肉”。

很明顯,這個“紅白肉”的分法非常模糊籠統(tǒng)和不科學,除了帶來誤解幾乎沒啥用:歐美人自己也經常被這分類搞懵,很多被嚇得不敢吃金槍魚和火雞——這倆雖然不是哺乳動物,但肉類中肌紅蛋白含量也很高,所以也很紅;而作為哺乳動物的豬,肉中肌紅蛋白含量反而較低,熟了之后偏白色,也讓歐美人疑惑:是不是該算白肉?

實際上哪些肉類不健康這個問題,和肌紅蛋白就沒有任何關系。所以一開始就不該把“紅白肉”這么莫名其妙的概念翻譯過來,簡直是徒增煩惱——只需要粗暴地記住,有致癌風險的是獸肉(哺乳動物);其他肉類不管黑白紅黃藍綠,都沒有這個風險(雖然和本文無關,但如果真碰上了綠肉,建議還是小心為好)。

哺乳動物的肉

但這樣問題就來了,到底為啥吃哺乳動物的肉就會有風險?

獸肉攝入量增加,與患癌風險提高相關,這確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統(tǒng)計學證明。后來的臨床研究也都支持這一觀點,如今獸肉已經被列為2A類致癌物。但其背后的生物學原理,直到近些年才剛剛確定:簡單來說,我們的祖先曾經歷過一場超級瘟疫,很有可能是某種瘧疾。

在這場超級瘟疫的篩選下,人類細胞膜上的一種唾液酸發(fā)生了變異:變異以后的個體無法再合成這種唾液酸,能大大降低瘧原蟲感染率。但這種唾液酸分子又非常關鍵,是哺乳動物細胞膜多糖鏈的重要組成。所以人類不能直接丟掉它,而是用前驅物來代替其功能。

而前驅物和原來的唾液酸分子長得幾乎一樣,只相差一個羥基,身體因此常常分不清二者。當人類捕食其他哺乳動物時,就會攝入舊唾液酸分子。由于太相近,會被身體合成進細胞。而這些細胞因為多糖鏈差異,會被免疫系統(tǒng)當成外來入侵物,從而遭到攻擊,導致輕微炎癥。十年的長期炎癥,就有可能誘發(fā)細胞癌變。而只要吃一次獸肉,全身就會發(fā)生一次輕微炎癥,這就是“獸肉與癌癥風險升高相關”的原理了。

不過,哺乳動物以外的肉類,不會被身體錯誤識別,所以吃水產和禽肉不會有輕微炎癥(魚卵除外)。

既然炎癥是因為兩種唾液酸分子過于相近導致的,那如果完全沒有區(qū)別,不就沒事兒了?——也就是說,吃人肉應該不會導致輕微炎癥?

這說法邏輯上沒錯,但眾所周知,同類相食容易導致朊病毒(其實是一種蛋白)傳染,這可是不治之癥——好在全球人類普遍攜帶有抗朊病毒基因,似乎暗示祖先們確實有過一段人相食的歲月。

此外除了人肉,以下哺乳動物的肉也不含有舊型唾液酸,不會引起炎癥,可以放心食用:鴨嘴獸、新大陸猴、某些西方犬種、雪貂(吃這些不致癌,但可能會進局子)。

以及,魚素者和素食者更安全也更危險:因為攝入獸肉很少,所以他們的輕微炎癥也更少;但反過來他們只要吃一獸肉,就會遭受比普通人更嚴重的炎癥反應——因為經常吃獸肉的人,免疫系統(tǒng)已經麻了,炎癥要稍微輕一些。

以后基因改造技術發(fā)達了,沒準可以修改人類的基因,讓人類的唾液酸和豬的一樣;或者修改豬的基因,讓豬的唾液酸和人的一樣,這樣就能消除吃豬肉致癌的隱患了。

瘧原蟲大感染是修得人身的代價

此外還有新研究發(fā)現(xiàn),最近1萬年流行的惡性瘧原蟲又反過來了,更容易感染唾液酸突變過的個體——如果篩選時間足夠久,可能把人類篩回突變前的狀態(tài),這樣吃獸肉也不致癌了。

惡性瘧原蟲是如今最兇險的一種瘧疾,約50%的瘧疾都是因為感染了它,在某些地區(qū)(比如漠南非洲)甚至是100%。它不僅致死率高,而且還會致癌:感染惡性瘧原蟲后即使僥幸痊愈,患血癌(伯基特淋巴瘤)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瘧原蟲雖然屬于藻類,并不是獸肉,但也被劃入了“2A類致癌物”。

是的,瘧原蟲其實是一種“黑化”的藻類,其祖先在數(shù)億年前附著在了動物身上,利用動物排泄出來的含氮廢物來光合作用。然而守著這么一大塊肥肉,還去自己光合作用那就太虧了。所以這玩意兒順理成章變成了吃肉的寄生蟲,還把用來光合作用的紅質體改造成鉆頭,一頭鉆進了動物體內,最后跟著我們的祖先一起離開海洋上了岸。離開了海水,這些藻類就無法繁殖和傳播了。于是它們繼續(xù)深入“鉆研”,最后鉆進了血液當中,又鉆進紅細胞來躲避免疫系統(tǒng),并依靠蚊子來繁殖傳播,成為了臭名昭著的瘧原蟲。

到了約300萬~250萬年前,其中一支瘧原蟲在人類祖先身上制造了大感染,最終讓我們的唾液酸分子成了哺乳動物中的另類。而300萬年前這個時間點,正好和我們的古猿祖先從樹上下來的時間重合。所以大概是環(huán)境變化,導致了新瘟疫的暴發(fā)。如此說來,這簡直算是成為人類的代價——讓我們?yōu)槟切┏晒Χ山佟靶薜萌松怼钡墓旁匙嫦葌児S設醮。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反過來的惡性瘧原蟲,是約1萬年前才從大猩猩那里傳播過來的,而更早的時候這是一種鳥類瘧原蟲。1萬年前正好是農業(yè)起源的年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因之劇變,這又是另一個獲得文明的代價。

不用避食獸肉/紅肉

總結一下。

如果想避免吃肉引起的輕微炎癥,可以多吃非脊椎動物,以及脊椎動物的非合弓綱后代。包括各種貝、觸手怪、蝦、蟹、蟲子、魚、蛙、龜鱉、鱷魚、現(xiàn)生恐龍(俗稱鳥類)等等。

我下頓飯就準備吃辣子恐龍丁和鹵恐龍腿來養(yǎng)生一下。

最后,不用太擔心吃獸肉/紅肉的致癌風險。

仔細讀過各種調查的原始數(shù)據,你會發(fā)現(xiàn)風險提高看上去很嚇人,實際一算變化不大——比如每天攝入獸肉增加100克,癌癥總體風險增加17%。但是我們知道,癌癥本身就是低風險的疾病,總體發(fā)病率約為0.186%。在此基礎上就算再提高百分之十幾,也只不過是改變了小數(shù)點后好多位的幾個數(shù)字。避開基數(shù)談比例上升也是耍流氓。

有的研究還會煞有介事地聲稱“永遠不吃加工肉類和獸肉,可使全因死亡率降低10%”——然而僅僅是將日?;顒訌拿刻?500步增加到10000步,全因死亡風險就會降低50%-60%,和這比起來不吃獸肉的效益實在太低了。

至于《柳葉刀》推薦的每日攝入獸肉不宜超過14g,怎么說呢,這個數(shù)值雖然嚴謹,但從實際操作上來看,不如直接推薦別吃來得簡單。14g,一個肉包都不止這點肉啊。

所以說,獸肉雖然確實會升高患癌風險,但是和抽煙、喝酒、熬夜什么的比起來,這點風險完全不算個事兒。

如果要問:熬夜和抽煙喝酒居然是一個級別嗎?那當然不是,熬夜要更嚴重一個級別:你應該見過抽煙的長壽老人,也見過喝酒的長壽老人,但你見過作息不規(guī)律,沒事老熬夜的長壽老人嗎?

狂喝一個月酒狂抽一個月煙,你可能住院;狂熬一個月夜,你可能往生。

所以啊,如果連戒煙戒酒不熬夜都做不到的,就不用考慮少吃獸肉了——豺狼當?shù)?,安問狐貍?/p>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南海墨

責編 陳斌

相關知識

如何區(qū)分白肉和紅肉?
紅肉是指哪些肉類?一文揭秘紅肉的種類、營養(yǎng)和健康風險
植物蛋白一樣對肌肉健康有益
植物蛋白肉能否替代肉
少吃紅肉,多吃植物蛋白和乳制品可以改善心臟健康
你了解不同肉類與健康的關系嗎?
科學網—7類更健康非肉蛋白質食物
如何科學攝入蛋白質,保持肌肉健康?
健身優(yōu)質蛋白(肉類)基礎備餐方法一丨健康·三餐
秋季蛋白質攝入——維持肌肉健康的關鍵!

網址: “白肉健康、紅肉致癌”?肉類健康與否跟肌紅蛋白沒任何關系 http://m.u1s5d6.cn/newsview513193.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