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醫(yī)學3.0:人人都可成為健康的掌舵者——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醫(yī)學3.0:人人都可成為健康的掌舵者——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3日 13:17

◎林 頤

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把“健康長壽”作為最好的祈愿之一。長壽的前提是健康,否則的話“活著”就可能變成痛苦的折磨。我們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好。統(tǒng)計顯示,目前中國居民的平均壽命是77歲,預計到2035年平均壽命或將達到81.3歲。但是,與此同時,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癥等“老年病”患者人數(shù)也在呈現(xiàn)上升趨勢,并且年齡層在不斷下降,這些疾病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生活的質量。

在《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一書中,健康專家、斯坦福大學醫(yī)學博士、長壽應用科學醫(yī)療研究機構Attia Medical創(chuàng)始人彼得·阿提亞說:“長壽有兩個組成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你能活多久,即你的實際壽命;第二個部分也同樣重要,即你生活得有多好,它關系到你的生活質量?!钡诙糠直环Q為“健康壽命”。本書就是圍繞如何實現(xiàn)“健康壽命”展開闡述。本書是2023年度亞馬遜“科學圖書”NO.1,英文版上市6個月,全球銷量已超100萬冊。書中所有內(nèi)容都來自阿提亞的臨床經(jīng)驗和同業(yè)的研究成果,顯示了作者精湛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縝密的前沿科學論證。

進入“醫(yī)學3.0”時代

作者曾是一名馬拉松游泳運動員,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橫渡過卡特琳娜海峽,然而他也面臨著心臟病早逝的健康風險,事實上,這種疾病一直困擾著阿提亞父系家族中的男性們。

此后,作者開始涉足老年學領域,努力了解衰老過程本身的驅動因素以及如何減緩衰老過程。作者把“健康壽命”面臨的最大威脅概括為“四騎士”:心臟病、癌癥、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2型糖尿病及相關代謝功能障礙。要想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我們必須了解并正視導致這些慢性死亡的原因。

作者認為,西方醫(yī)學史上存在兩個時代。第一個時代,以希波克拉底為代表,在他死后仍然持續(xù)了近2000年,作者稱之為醫(yī)學1.0。這個時代的醫(yī)學結論是基于直接觀察得出的,或多或少是純粹的猜測,其中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則不盡然。在這個時代,醫(yī)學水平相對落后,無法應付很多疾病。從醫(yī)學1.0到醫(yī)學2.0,其轉變過程是由顯微鏡等新技術推動,但更關乎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醫(yī)學2.0是變革性的,自19世紀末以來,人類壽命幾乎翻了一番。但是作者發(fā)現(xiàn),醫(yī)學2.0遵循的邏輯是循證支持,即先發(fā)現(xiàn)臨床問題,然后尋找具體病因,再進行診斷與治療,這種模式適合治療那些急性疾病及損傷,在已由慢性疾病占據(jù)主要病種的當代,這種模式的時間滯后性顯然很不利于治療,尤其“四騎士”一旦出動就往往意味著很難恢復健康。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需要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慢性病,思考慢性病的治療以及如何保持長期健康。我們應該進入“醫(yī)學3.0”時代,其目標不是在發(fā)現(xiàn)疾病之后再給患者打補丁,而是防患于未然,從一開始就掐斷疾病的苗頭。這種說法,類似于我國中醫(yī)里的“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時就預防疾病。

這個理念雖然提出得很早,但是推廣起來比較困難,直到人類進入科技發(fā)達時代,才有了實施的可能性。因為,它的實施關鍵在于技術手段,需要有海量的監(jiān)控數(shù)據(jù)來提供個性化或精準醫(yī)療的方案。除了技術上的支持,作者還強調了思維方式的進化,他概括為四個要點:一是強調預防,而非治療;二是將患者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三是誠實地評估和接受風險;四是醫(yī)學2.0關注壽命主要是為了延緩死亡,而醫(yī)學3.0則更多地關注維持健康壽命和生活質量。醫(yī)學3.0要求人們從更長遠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身體狀況,要求人們成為自己“健康之船”的掌舵者,而不是被動的乘客,更不能只做等待拯救的落難者。

正面布防,應對“四騎士”

本書有雄厚的醫(yī)學論據(jù)。作者的團隊在全球范圍內(nèi)對多位百歲老人進行研究調查?;驕y序等高科技手段顯示,百歲老人不僅活得更久,而且是在更健康的狀態(tài)下活得更久,其關鍵在于恢復力。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健康,抵抗認知和身體的衰退。這帶來一個啟示:普通人盡管不能擁有天生的好基因,但是仍然可以努力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能力。

作者在書中談及CR研究。這項研究有助于揭示與營養(yǎng)和長壽相關的關鍵細胞機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噬”。什么是自噬?打個比方,我們每天住的房子,如果不打掃,很快就會被垃圾吞沒,那就沒法再居住了。自噬就是我們?nèi)梭w的一項自我代謝功能,它會把人體內(nèi)的“垃圾”分解清理掉,保持體內(nèi)環(huán)境的“清潔”和健康運轉。

“四騎士”的產(chǎn)生,與人體自噬功能的衰減息息相關。假如人體內(nèi)那些舊的蛋白質和其他廢棄物長期堆積,就會成為聚集體,聚集體會導致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比如,人體不斷分泌胰島素,試圖從血液中清除多余的葡萄糖,但是,長期的高胰島素水平和高血糖最終會導致“胰島素抵抗”,這意味著人體這列火車已經(jīng)駛入了2型糖尿病的軌道,而胰島素這種強有力的生長信號激素也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癌癥。所以,作者認為,應該把這些疾病都列入“代謝綜合征”的概念范疇,將它們視為一個連續(xù)體的一部分,而不是單一的、二元的疾病,并且在患者真正患上“代謝綜合征”之前就進行干預。

在書中,作者針對“四騎士”提供了相關病例及其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是近年來的前沿探索,其材料的翔實程度和嚴密的論證過程,堪比C刊論文報告。這些新理論和新方法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讓公眾對作者主張的預防戰(zhàn)略給予了更多關注。

比如,作者強調了癌癥和代謝功能障礙之間的聯(lián)系。資料顯示,在全球范圍內(nèi),大約12%至13%的癌癥病例被認為是由肥胖引起的,肥胖本身與胰腺癌、食管癌等13種不同類型的癌癥密切相關。而肥胖、糖尿病和癌癥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由炎癥和胰島素等生長因子驅動的。那么,代謝療法包括降低胰島素水平的飲食控制,是否有助于減緩某些癌癥的生長和降低癌癥風險呢?于是,作者的團隊提出了“餓死癌癥”的研究方向。這個做法與傳統(tǒng)背道而馳,傳統(tǒng)做法是盡量給接受化療的患者攝入他們能夠耐受的食物,通常是高熱量甚至高糖的飲食。而“餓死癌癥”的理念以及與此理念相關的代謝藥物的開發(fā),比如將P13K抑制劑與生酮飲食相結合,被證明可以從多個方面抑制癌細胞,同時也可以將癌癥對任何單一治療產(chǎn)生耐藥性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重塑健康理念

“四騎士”肆意任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們是“現(xiàn)代文明病”,作者稱之為“富足危機”。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糖是很難獲取的能量資源,古老的人類基因必須把每一點糖分都盡可能地儲存為脂肪。其實,現(xiàn)代人的新陳代謝并不具備應對超現(xiàn)代飲食的能力,于是與代謝相關的疾病大量應運而生。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時代背景的解構,第二部分是戰(zhàn)略策略的布防,第三部則是戰(zhàn)術措施的具體規(guī)劃和實施。作者希望讀者“建立適合自己的原則框架”,學會管理自己的運動、營養(yǎng)、睡眠和情緒健康。在書中,作者沒有硬性制訂具體的戰(zhàn)術實施細則,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讀者可以隨時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加以調整,增加戰(zhàn)術實施的靈活性。

雖然沒有提供具體的操作,但是作者仍在書中提供了指導。既然現(xiàn)代人的健康很多都與“代謝”相關,就要從代謝入手。作者認為,以最大攝氧量來衡量的有氧心肺適能峰值,可能是判斷長壽的最有力的指標。相比目標明確、耗盡心力的高強度健身或競技運動,作者更主張身心愉悅的、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量身定制的“百歲老人十項全能”。十項全能是個籠統(tǒng)的稱謂,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甚至包括“自己拿行李”,或者“打開一個罐子”。但是,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可以喚起我們對于日常生活的積極參與感,脫離“躺平”的狀態(tài),讓身體習慣處于一種經(jīng)常性的運動狀態(tài)。

作者還提供了一些訓練方案。比如,從最基本的呼吸開始,建立呼吸意識和加強橫膈膜的練習,然后可以加強握力、重力訓練,或者通過登階運動加強髖關節(jié)連接。又如,將營養(yǎng)生物化學付諸實踐,找到自己的飲食模式,消除那些使血糖過度升高的食物類型。作者還強調了情緒健康的重要性,認為正念冥想練習是可行的一種方法。這些具體方案多種多樣,人們可以根據(jù)自我需求隨時調整,其核心是“是什么塑造了你,你是如何適應它的,以及這些適應現(xiàn)在是如何為你服務的”。

本書的科技含量很高,但它并不是一本局限于科技應用型的科普書籍,而是一本從實際出發(fā),致力于建構“長壽文化”的佳作。它追求高品質的人類生活,強調醫(yī)學發(fā)展所能提供的美好未來的可能,幫助人們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譜寫出自己的生命史。

相關知識

超越百歲,5
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揭秘泉港百歲人瑞的“長壽密碼”
避免5個“久”健康又長壽?百歲老人的養(yǎng)生經(jīng)
【名人養(yǎng)生經(jīng)】百歲楊絳的長壽啟迪
腎虛早衰 看看百歲老人如何養(yǎng)生長壽
百歲老人活到百歲的秘訣
園藝可以成為你的“醫(yī)生”
中國畫畫家長壽秘訣:藝術創(chuàng)作如何促進身心健康?
為什么說70歲是人生的壽命坎?沒得過這4種病,恭喜長壽可期

網(wǎng)址: 醫(yī)學3.0:人人都可成為健康的掌舵者——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http://m.u1s5d6.cn/newsview49290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