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發(fā)育】寶寶發(fā)育遲緩
寶寶發(fā)育遲緩
寶寶生長發(fā)育遲緩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
1.新生兒或3月內嬰兒易驚、啼哭不止;
2.哭聲尖銳,或呈尖叫,或無音調變化;
3.厭乳和睡眠困難,早期喂養(yǎng)困難,有流涎;對噪聲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4.在3月大時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握拳,4月仍拇指內收,手不張開,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5月后見物體仍不會伸手去抓,生后4-6周仍不會笑,不認人,反應遲鈍;
5.肌肉松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僵硬,不喜歡洗澡,好打挺,雙側肢體運動不對稱;
6.過早發(fā)育,翻身呈反射性,不是節(jié)段性翻身,爬行意識差,無手支撐爬,無分離動作。多睡,無目的多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
兒童體格發(fā)育指標
小兒生長發(fā)育總的特點為:出生后頭2年身高、體重增長較快,2歲至青春期以前有較為穩(wěn)定的增加,青春期快速增長,以后漸漸停止。體格發(fā)育有頭尾規(guī)律,即:嬰幼兒期頭部發(fā)育領先,隨著年齡的增長,頭增長不多而四肢、軀干增長速度加快。嬰兒期頭部高度占全身的1/4,成人頭高占身高的1/8。 常用的小兒生長發(fā)育指標有:體重、身高、頭圍、胸圍。
1.體重
體重是反映小兒生長發(fā)育的最重要也是最靈敏的指標。因為體重反映孩子的營養(yǎng)狀況,尤其是近期的營養(yǎng)狀況。體重可以受多種因素如:營養(yǎng)、輔食添加、疾病等的影響。體重在出生頭3個月增長最快,一般為月增長600~1000克,最好不低于600克。3~6個月次之,一般月增長600~800克。6~12個月平均每個月增長300克。1歲后小兒生長速度明顯減慢,1~3歲小兒平均每個月體重增長150克。1歲后小兒的體重可用下列公式計算:體重(kg)=年齡(歲)×2+7(或8)
2.身高
身高也是小兒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指標,但它反映的是長期營養(yǎng)狀況,短期內影響生長發(fā)育的因素(營養(yǎng)、疾病等)對身高影響不明顯。它主要受遺傳、種族和環(huán)境的影響較為明顯。身高的增加同體重一樣,也是在生后第一年增長最快,平均年增長25厘米。第二年平均增長10厘米,第三年平均增長4~7.5厘米。 幼兒期孩子的體型由嬰兒期的肥墩型向瘦長型轉變。這期間軀干稍長些,下肢稍短些。幼兒期后,四肢的增長逐漸快于軀干的增長。一歲以后平均身高的公式為:身高(cm)=年齡(歲)×5+80(cm)。小兒的身高與體重都可以用國際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來評價。
3.頭圍
頭圍是反映孩子腦發(fā)育的一個重要指標。頭圍在生后第一年增長最快。出生時頭圍平均34cm;1歲時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長1~2cm。3歲時頭圍平均為48cm,已與成人相差不很多了。由此可看出,腦發(fā)育主要在生后頭3年。 正常小兒后囟門3個月閉合,前囟門1歲~1歲半閉合。過遲閉合要考慮有無佝僂病的可能。有的孩子出生時囟門就較小,閉合也會早些。這與母親孕期營養(yǎng)狀況較好有關。因此要綜合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超量服用魚肝油或超量服用及注射維生素D,一般問題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象人們所想象的那樣:孩子頭越大約聰明,聰明與否和頭圍大小并不成正比。孩子的頭圍在正常范圍內就可以了。頭圍過大則要考慮有無腦腫瘤、腦積水的可能。
4.胸圍
孩子在出生時,胸圍小于頭圍,隨著月齡的增長,胸圍逐漸趕上頭圍。一般在孩子1歲時,胸圍與頭圍相等。但現(xiàn)在由于普遍營養(yǎng)狀況較好,不少嬰兒在未滿1歲時胸圍就趕上了頭圍。影響胸圍增長的因素有:營養(yǎng)狀況不好,缺乏體育活動及疾病造成胸廓畸形,如:雞胸、漏斗胸等。孩子1歲后,胸圍增長明顯快于頭圍,胸圍逐漸超過頭圍。到青春期胸廓發(fā)育很快,向成人體型轉變。
如何治療兒童生長發(fā)育遲緩
首先通過病史、體格和化驗檢查,根據(jù)詳細的資料和化驗結果,綜合分析,判斷引起兒童矮小的原因,最后確定治療原則。原因不同,處理方法也不同:
1.營養(yǎng)不足:應合理營養(yǎng)、全面均衡飲食,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食欲等;
2.全身疾病引起的矮?。?/strong>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
3.家族性矮小和體質性生長發(fā)育遲緩:通過各種調養(yǎng),充分發(fā)揮生長潛力,可酌情使用生長激素;
4.精神因素引起:改善生活環(huán)境,使兒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顧 ;
5.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根據(jù)情況進行特殊治療;
6.甲低、垂體性侏儒、先天性卵巢發(fā)育不全、小于胎齡兒、特發(fā)性矮小等應對癥治療。
發(fā)育遲緩的原因
生長遲緩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系自然過程,有的屬遺傳因素,有的則屬疾病,其中80%~90%的生長遲緩兒童屬于正常的生長變異,如家族性矮身材、體質性發(fā)育延遲以及低出生體重性矮小,這些與先天遺傳因素或宮內的發(fā)育不良有關,其生長速度基本正常,也不需要特殊治療。
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仍應創(chuàng)造良好的后天外部條件,促進生長潛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另外一些原因則是屬于病態(tài)的,如染色體異常(唐氏綜合征、特納綜合征)、代謝性疾病、骨骼疾?。ü擒浌前l(fā)育不全)、慢性疾病、慢性營養(yǎng)不良性疾病、內分泌疾?。ㄈ缟L激素缺乏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等引起的生長遲緩,對于這一部分因疾病原因引起的身材矮小,應去醫(yī)院進行檢查,找出生長緩慢的病因并進行治療。
語言發(fā)育遲緩的3個防治對策
1.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因此,成人要多和小兒說話,訓練小兒模仿成人的語言發(fā)音,要鼓勵小兒敢說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
2.多給予刺激促使孩子講話:比如,開始要孩子喊“媽媽”,如孩子不喊媽媽,媽媽應微笑點點頭,如再不喊媽媽仍用微笑點頭以示意,最后,孩子突然喊“媽媽”了,就應熱情地擁抱或親吻孩子。這樣,就會使孩子體驗到喊“媽媽”得到的疼愛,調動起說話的興趣和積極性。
3.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會使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眼界開闊了,見識廣了,自然就有說話的要求了。如果再配合語言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相應地得到很好發(fā)展。
查看詳情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播放視頻,請升級。
寶寶說話晚跟智力有關系嗎
寶寶吃手
寶寶吃手怎么辦
寶寶大概三個月開始就會開發(fā)出自己的小手,以此作為新的游戲伙伴了。因此在這個階段把自己的這個新的小伙伴放到小嘴里吮吸,成為了一個樂趣是再正常不過了,更何況這是他最唾手可得的小伙伴,更是不能放過了。這個小手是孩子與探索世界的心相連的載體,如果刻意要“切斷”這個“樞紐”,那會對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乎有的寶寶將吃手指當成對奶頭的依戀。吃手指的行為是嬰兒期的合理需求,它無害,是需要大人克制住思維定勢去滿足的行為。以前很多在嬰兒期通過刺激性物品企圖斷掉吃奶吃手習慣的做法是漠視嬰兒感受和成長需求的行為,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這種做法。不過我們今天先不詳細討論這個小手對心理有什么影響的問題,重點解決你希望拯救寶寶吃的發(fā)白的小手問題。
首先為什么你的寶寶會吃小手呢?除了開頭已列出的成長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就是他即將長牙了。從你和我私信的情況看,你的寶寶現(xiàn)在進入“即將長小牙齒”的階段了。這個階段,寶寶會開始流口水,當流出口水漸漸多起來之后,嘴唇四周還會長出紅色的小點點,不用擔心,那是「口水疹」,一般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護理,多擦擦口水保持干燥就可以了。這種情況待到口水不再流了或是皮膚已經(jīng)適應了這個濕度之后就會自行恢復。
在長小牙的初期,寶寶的牙床有點不舒適,甚至慢慢會癢,疼。有的寶寶特別敏感自己的身體變化,他就會不自覺的做出一些對自己舒服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寶寶會一天到晚吃小手,甚至到了「瘋狂」的地步的另一個原因。
現(xiàn)在問題是如何解決呢?我們來看看這些方法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給寶寶挑選一個牙膠,可以帶上寶寶到店里面挑選他感興趣的,或者根據(jù)你的寶寶品位的猜測挑選一款你覺得寶寶會喜歡的。牙膠有多種質地,有的軟有的硬,這視乎寶寶的喜好,要做嘗試,不一定會一步到位的。象我的寶寶當時丟棄了不少牙膠,唯一對一個很硬的玩具圈圈情有獨鐘,我的記憶里充滿著她握著重慶治療生殖器皰疹最好的醫(yī)院圈圈滿地爬的可愛場景。因此,小孩子咬牙膠并不是一周兩周的事情,它甚至會持續(xù)到牙齒全部長全了之后。
把買回來的牙膠系上繩子掛在寶寶的脖子上,讓寶寶能隨時拿到,成為他另一個新來的唾手可得的朋友。如果很多款牙膠都不滿意,寶寶還是最喜歡自己的小手,那么我們可以拓展思路,找各種各樣他有可能需要的,骨頭?小勺子?小布頭?布娃娃的小手?這就需要媽媽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和對寶寶需求的判斷了。寶寶更喜歡磨還是更喜歡啃,亦或是更喜歡吮吸,這些動作的表現(xiàn)往往決定重慶治療性病哪家好給他去咬的東西是否能滿足這些需求。寶寶需要的軟硬度也是媽媽需要注意的。這些往往比長得怎樣更貼寶寶的心。而且根據(jù)口腔發(fā)展還會變化需求品種,這就需要媽媽的觀察和判斷了。
寶寶吃手有什么害處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xiàn)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里,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wèi)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臟東西,一吃手,臟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一般來說,吸手指并沒有不好,但是必須謹慎觀察所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寶寶因為過分吸手指而影響到日后的健康。
1.在吸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恒齒生長,因為吸手指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容易引發(fā)口腔問題。
2.由于施力方向不當,嘴巴的上、下顎可能會因此變形。
3.臉的外觀會隨著咬合不正確而變形,寶寶也許會因此被嘲笑,從而產生自卑等不好的情緒。
4.因為牙齒排列不整齊,講話會漏風或咬字不清,造成講話不清。
5.可能會把病菌帶入嘴巴,寶寶容易得感冒或腸胃炎。
寶寶吃手的原因
吸吮手指對于半歲前的嬰兒和半歲后的嬰兒來說意義是不同的。6個月之前的嬰兒吸吮手指完全是為了滿足吸吮的需要,因而在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和饑餓時的嬰兒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吸吮反射是一種先天性的無條件反射,當觸及三個月前的小嬰兒的口唇邊時,會引起他的吸吮反射,這種反射是為了維持生存的一種本能,興奮性特別強,所以,嬰兒尤其是三個月之前的嬰兒為滿足吸吮的要求,常常會把手指當作刺激物,表現(xiàn)出他特別喜歡吸吮手指。母乳喂養(yǎng)的小嬰兒能盡情地吸奶,有較多時間滿足吸吮的本能,所以在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中,吸吮手指現(xiàn)象較少。
而人工喂養(yǎng)兒,由于使用奶瓶,瓶中的奶吸完后,父母不會讓他吸著空奶瓶,相對來說吸吮的機會較少,因而人工喂養(yǎng)兒的吸吮手指現(xiàn)象就較多見。到了3―4個月時隨著吸吮反射的逐步消失,嬰兒吸吮的要求也就開始逐漸減弱了,到了6―7個月時,一般吸吮手指的現(xiàn)象就自然消失了。如果嬰兒在6個月以后繼續(xù)吸吮手指或開始出現(xiàn)吸吮手指,則不再是滿足吸吮的需求,而是一種自慰需要的表現(xiàn)了。 6個月以后的嬰兒在情感上比較脆弱,他害怕離開父母和身邊熟悉的人,對親人特別依戀,此時又有了自己初步獨立的要求,所以常常會在疲勞、緊張、情緒低落、脫離最親近的人時會出現(xiàn)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來使自己得到安慰。寶寶在8個月以后吃手要比以前少很多。但會固定吃一個手手指頭,長期吃手有一種信號,我們要早一點干預。其他的正常不用過多的干預。老吃一個手指頭是一個信號,玩的游戲中,這個手玩著,那個手吃一些,這種習慣可能要延遲到三四歲。
究其原因,首先是媽媽沒有很好的回應孩子,媽媽經(jīng)常回應孩子,孩子吃手非常少。這種是心理治療,要擾動他的吃手行為。先吃一個手,一旦先把這個勾打開,小孩能夠接受是你最好的方法。你突然不讓吃了,他肯定不接受。先吃其他的,一旦這個開始松動了,這個勾松了,再開始把他的手攢上。他吃的時候可能是有安全感。你先給他做一個口部的按摩,他就自然不吃了。
五六歲以后的孩子還吃手,我們會用牙托,那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吃手很難看,就是控制不了。上大班了,人家都不吃就我吃,吃了覺得寒蟬,不吃的話難受。大的孩子帶牙托,他自己想改變那種狀況,媽媽在幫你帶牙托,他必須要接受。吃手跟抽大煙一樣,感受一定是嘴包著手的感覺才會出現(xiàn)。一旦變成一個鐵的勾了,一吃就扎著了,沒有那種感受他自然不吃了。
寶寶吃手正常嗎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于大腦還沒有完全發(fā)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xié)調能力。
對于2~3個月的寶寶來說,吃手標志著寶寶的心理發(fā)育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手指功能的分化和初期的手眼協(xié)調階段,是智力發(fā)展的一種信號。家長應該為他高興才對呢!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fā)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吃手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2~3個月寶寶正處于口唇快感期,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fā)展,長大以后,很容易出現(xiàn)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xiàn)象。
家長若能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zhèn)靜寶寶的情緒。有的寶寶在淺睡狀態(tài)時,會用吮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傊?,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和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在正常發(fā)育情況下,寶寶不會養(yǎng)成吃手的習慣,家長不必擔心,也無需設法阻止。
防止寶寶吃手的辦法
要預防寶寶過分吸吮手指,最好在嬰兒期就開始行動,如下7個方法都值得重點借鑒:
1、在哺喂寶寶時,要注意不能只給寶寶營養(yǎng),還要提供足夠的關愛和溫暖,而母乳喂養(yǎng)無疑是最佳選擇。
2、如果是人工喂養(yǎng),奶嘴開口的大小要適中,不可太大,以有效控制奶液的流速,要讓嬰兒有足夠的時間來滿足吸吮的需要。
3、媽媽在哺喂寶寶時,心境要保持平和,不急不躁,以免給寶寶造成壓力。
4、在寶寶睡醒后,不要讓他單獨留在床上太久,以免寶寶感到無聊而把手放進嘴里,進而養(yǎng)成吸吮手指的習慣。
5、如果寶寶已經(jīng)出現(xiàn)喜歡吸吮手指的傾向,那么要盡可能及時地把他的手指輕輕從嘴里拿出來,并用玩具或其他東西吸引他的注意力。
6、多陪陪寶寶,利用空閑時間多和他談話、唱兒歌、玩積木或看圖書等,讓寶寶在游戲活動中忘記吮手指。
7、在寶寶剛有吸吮手指的傾向時,把衣袖拉長遮蓋著手指也是可行的措施。
當然,通過在手指上涂上苦、辣味的藥使寶寶放棄吮手指的方法,也不是不可行,但是要特別留神,因為很多外用藥物是不能舔食的,因此要特別小心,以免發(fā)生意外。如果家中的寶寶已經(jīng)有過度吸吮手指的傾向,那又該如何幫助他去戒除呢?
建議家長嘗試如下3大妙招:
妙招1多給寶寶玩具多讓寶寶用手去拉、扯玩具,例如懸吊玩具、手搖鈴等,可提升寶寶的手部能力。他會自然而然地明白,手不是只能放進嘴里,還可以拿、抓、扯,而且做這些動作會比吸吮手指來得更有成就感,于是慢慢就會減少將手放在嘴里的動作。
妙招2提升認知能力讓寶寶多接觸各種不同類型的東西,比如看看花、樹、車子,同時跟他說說話。一方面可以帶著寶寶牙牙學語,另一方面也能讓寶寶多接受周圍事物的刺激,增加他對其他方面的注意力,以免有事沒事只想著去吸吮手指。
妙招3用生動表情來糾正在和寶寶進行溝通時,注意要使用孩子所能夠理解的表情、姿勢和語言。當寶寶開始出現(xiàn)不好的行為時,要用比較嚴厲的語氣、表情和手勢來矯正寶寶的行為。例如對寶寶說:“不可以把手手放進嘴巴!”同時還可做出搖手或搖頭的動作,以表示這是不好的行為。
提示:注意對癥下藥,嚴防操之過急嬰兒在口欲期是需要被滿足的,如此才不致于造成長大后的心理不平衡及缺乏安全感。當然,也不能讓吸吮手指成為長久的習慣,在糾正或幫助寶寶戒除吸手指的習慣時,應該循序漸進找對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太過緊張而導致寶寶產生心理壓力。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態(tài)度不能操之過急,盡量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帶給寶寶,先分析吸吮手指的原因,然后再對癥下藥,才能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查看詳情
寶寶翻身
寶寶翻身問與答
不只是翻身早晚的個人差異問題令媽媽們關心,還有很多關于翻身的疑問,會給媽媽們帶來不安和焦慮。讓我們來嘗試解除這些困擾。
Q:胖寶寶真的難翻身嗎?
A因為胖寶寶身體沉,四肢肉肉的,運動起來比較困難,趴著也很痛苦,所以,胖寶寶翻起身來就顯得相對困難一些。但是,隨著寶寶身體和大腦的發(fā)育、運動量的不斷增大,會讓寶寶逐漸自然地結實起來。因此,父母們千萬不要因為寶寶運動技能的遲滯而過分著急或擔心。另外,即使寶寶不胖,也有討厭趴著而不愿意翻身的。
Q:本來好像是要翻身的,可是最近又不翻了。
A嬰兒和我們成人一樣,也有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的時候,要是你勉強他做某件事的話,很容易就會使他厭惡這件事。所以,觀察寶寶的情緒和狀態(tài),一邊玩兒一邊和寶寶趴著,或是在側躺著的時候推推他的小屁股嘗試著練習他都可以。
Q:趴著睡覺的孩子翻身早?
A盡管有厭惡趴著的嬰兒翻身晚的說法,但是關于寶寶趴著睡覺和翻身的關系目前尚沒有定論。趴著的姿勢最大的隱患就是很容易造成窒息,所以當孩子趴著的時候,即使不是在睡覺,也要注意把枕頭和被子或者是如塑料布等容易堵住鼻孔的東西拿開。如果說只是為了讓孩子早翻身,而讓孩子趴著睡覺,是完全沒有根據(jù)和必要的。
Q:翻過身之后又翻不回來了,幫他可以嗎?
A在這個時候寶寶要是哭了,媽媽幫幫他、抱抱他,把他翻過去是完全可以的。同樣道理,要是孩子胳膊拔不出來了,也可以幫他拔出來。還是那個道理,不要讓他厭惡某件事,不要讓他對某件事產生恐懼心理。不過不管是什么時候,請注意千萬不要過于用力搬動柔弱的寶寶。
Q:寶寶只能往一個方向翻身,是不是有問題?
A自然而然地就能向各個方向翻身的情況是比較多的,但即使只向一個方向翻身的話,一般是因為孩子自身的愛好和習慣,所以沒什么問題??梢远嘣诹硪粋榷阂龑殞殻屗嬲龜U大他的視野。
Q:翻身時間的早晚和嬰兒以后的運動神經(jīng)發(fā)育有關系嗎?
A:翻身與將來寶寶運動機能和神經(jīng)的發(fā)育在醫(yī)學上是有關系的,但是對于“跑得快不快”等一般意義上的運動神經(jīng)發(fā)展是無關的。翻身時間即使晚些,有的孩子在上了中學后運動神經(jīng)還會很出類拔萃。不要只看孩子翻身早晚這一個階段,要看孩子發(fā)育的全過程,以及各個方面綜合的體能和智力評價。
寶寶會翻身的信號
雖然翻身只是一下子的動作,可在這之前,絕大多數(shù)的寶寶在練習翻身時,會發(fā)出各種想要翻身的信號。如果此時媽媽們看準寶寶要翻身的信號,興許能幫寶寶一把,讓他更容易掌握翻身的要領。
信號一:當孩子趴著的時候,他能夠自覺并自如地抬起頭,而且頭到胸部都能夠抬起來。這說明他的頸部和背部肌肉都已經(jīng)很有力量了。這時如果把玩具舉到比寶寶視線更高一些的位置,寶寶也能夠隨之把頭抬高。這時媽媽可以拿著寶寶喜歡的玩具叫他抬頭。如果媽媽也爬下來和寶寶一起玩兒的話,也有的孩子會因此而喜歡上趴著。不要讓孩子厭惡趴著,也就是說他離翻身不遠了。
信號二:寶寶仰臥的時候腳向上揚,或者總是抬起腳搖晃。開始時寶寶不能很好地轉動腰,所以只是把腳搖來搖去想要翻動身體。這時,媽媽可以幫他推一下屁股,給他一把力,讓寶寶能夠體驗到翻過去的過程和樂趣。如果翻過去后,寶寶因胳膊壓在自己身體下拔不出來而著急或哭喊時,你可以幫他把手拿出來,以后再慢慢鍛煉他自己把胳膊抽出來。
信號三:寶寶若是總向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側躺著。這時寶寶也許已經(jīng)有了翻身的意識,只是還沒有掌握翻身動作的基本要領,或者這個方向對于他來說其實并不容易翻過去。這時,媽媽可以輕輕牽著寶寶的胳膊,往他側身的方向拉他,并教他轉動腰部和屁股;也可以試著在另一個方向叫他,用玩具逗引他,讓他找到一個他最容易轉身的方向。
寶寶學翻身的時間
翻身是嬰兒的第一個移動手段,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不少父母按照“三翻六坐八爬”的俗語,“按時”期待著寶寶這第一個大動作的到來。但實際上寶寶翻身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的,翻身的狀況也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許多媽媽在發(fā)現(xiàn)寶寶脖子立得住、手臂和腰都很有勁的時候,就會期待著“孩子是不是快翻身了!”翻身是嬰兒的第一個移動手段,同時,他也因此而能把他想要得到的東西拿到手。更為重要的是,寶寶自出生之后一直是仰臥的,只能看到上面的世界,當他趴著抬起頭的時候,他能看到完全不同的另一幅新鮮畫面。他能夠用同大人一樣的視線看這個世界,這樣會讓寶寶更積極地拓展自己的興趣范圍,有利于他各方面能力的發(fā)育發(fā)展。
能夠翻身的時間并不是固定的
能翻身的時間是在脖子能夠立住之后,這在4-7個月的嬰兒是比較多的。但是,具體實現(xiàn)翻身動作時間卻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孩子在3個月之前翻過一次之后再也不翻了,有的孩子會跨越翻身或省略掉翻身而直接就開始能坐或是能站了。也有的孩子能站立之后才突然開始學會翻身。還有的寶寶因為被突然翻過去的狀態(tài)嚇了一跳之后就討厭翻身了,或是太胖的孩子翻身很困難。
但是,你完全沒有必要為孩子只是不翻身或是翻身比較晚過分擔心。對于寶寶的成長,父母們要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寶寶運動機能的發(fā)展和腦力、智力的發(fā)育。但是如果還是不放心的話,可以在健康體檢時詢問一下醫(yī)生。
教寶寶翻身的方法
1、練兩臂的支撐力在床的上方60厘米高處,懸掛一個色彩鮮艷的氣球或能發(fā)聲的玩具。讓寶寶先趴在床上,兩臂支撐身體,媽媽在一旁搖動氣球或玩具,逗引寶寶抬頭挺胸往上看,盡量延長每次的時間。
2、練身體各部位運動協(xié)調性待寶寶有了一定的支撐力,媽媽調整氣球高度,使寶寶仰臥在床伸手和腳可以夠到為原則。
3、幫助寶寶把身體自然的扭過去讓寶寶仰臥,媽媽輕輕握住寶寶的兩條腿,右腿放在左腿上,輔助一點力量使寶寶的身體自然的扭過去,變成俯臥。多次練習,寶貝就會學會翻身。
4、逗引寶寶獨立翻身當寶寶側臥時,媽媽在寶寶身后叫他的名字,一邊用有響聲的玩具逗引他,誘發(fā)寶寶尋音順勢翻身。這樣就練習仰臥到側臥之間的翻身動作了。
5、誘導寶寶做完整的翻身動作在寶寶從仰臥翻成側臥抓玩具時,故意把玩具放的遠一點,促使寶寶順勢翻成俯臥。
寶寶翻身的注意事項
被褥、床單務必平整,寶寶周圍不能有塑料布之類的東西,防止引起窒息。
嬰兒床上不要放堅硬物品和小東西小物件,以免寶寶翻身硌傷或誤食。
不要在沒有大人看管的情況下隨意放下嬰兒床的床欄,或是把寶寶放在大人的床上,會翻身的寶寶很容易翻幾下就掉下來。
寶寶為什么不會翻身
1、體重過高:
你知道為什么現(xiàn)在的寶寶比以前的寶寶笨了嗎?以前的寶寶即使父母不教、不注意他們爬的問題,他們也照樣爬得很好。這原因很簡單,以前的寶寶要比現(xiàn)在的輕巧,翻身也少費力點?,F(xiàn)在生活水平好了,寶寶反而不堪重負。別擔心,媽媽們努努力,多試著做幾次翻身操就會成功的。
2、體弱缺鈣:
肌肉和骨骼是動力的源泉。翻身對于寶寶來說也需要力氣,如果肌肉無力,骨骼缺鈣,寶寶就會覺得運動困難了。平時盡可能用玩具逗他多動一下,鍛煉肌肉。都是為翻身積蓄力量的方法。
3、衣服束縛:
寶寶如果穿多了,就像被捆綁起來一樣,想動也動不了。其實,爸爸媽媽們要買一些寬松、柔軟、有伸縮性、吸汗透氣的棉制品或羊毛戎制品等。寶寶在舒適、輕松的感覺中才有運動的欲望。
4、心理障礙:
如果寶寶有嘗試翻身的不愉快的記憶,也許他就沒有翻身的積極性了。最好用引誘”法,用個小玩具在側面逗寶寶去抓,翻身的動作自然就練出來了。
其實,爸爸媽媽們不用過于擔心寶寶翻身晚,我們不能說晚學會翻身的寶寶就不正常了。寶寶翻身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在發(fā)現(xiàn)寶寶有翻身跡象的時候要仔細對待,并積極引導學翻身。
三個月寶寶不會翻身怎么辦
三個月不會翻身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跟發(fā)育沒有太多的關系,媽媽得經(jīng)常的教寶寶,讓寶寶有這個意識,要有耐心。
至于抬頭,媽媽本身要多增加營養(yǎng),因為現(xiàn)在寶寶現(xiàn)在大部分的營養(yǎng)是靠乳汁,可以幫助寶寶練習翻身操,動作要輕柔,但要記得不要選擇喝奶前和喝奶后練習。寶寶進步很快的,幾天就會了,還要多練習趴,這是一定要做的。
六個月寶寶不會翻身怎么辦
一般寶寶6個月還不會翻身,主要原因是缺少訓練,一般情況下寶寶4個月時常試著翻身了,嬰兒學會翻身,標志著運動技能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也可以擴大孩子的視野和接觸范圍,促進智力的發(fā)展。
首先應去能做智力測評的醫(yī)院保健科或神經(jīng)科就診,作智力測評綜合判斷一下孩子的發(fā)育情況。如果智測各方面都正常,只是單純不會翻身,可能與衣服穿得厚、孩子過胖、訓練不到位有關??捎煽祻陀柧殠煾鶕?jù)孩子的個體情況給予專業(yè)性指導訓練。
查看詳情
寶寶流口水
寶寶流口水正常嗎
寶寶流口水是正?,F(xiàn)象。剛出生的小寶寶,由于只吃母乳或奶粉,而這些食品對唾液腺的刺激不大,寶寶分泌的唾液就很少,此時寶寶一般很少有口水流出。但是4個月以后,吃了米粉等含淀粉的輔食,刺激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再加上此時有的小寶寶還喜歡吮吸手指等,更加重了唾液腺的分泌,而寶寶的口腔小而淺,吞咽功能又不健全,不會把流出來的口水咽下去,所以口水就“漫過大堤”。同時,長牙也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導致口水增多。等到寶寶的學會吞咽以后,口水自然會減少。
寶寶流口水的好處
1、潤滑作用
當寶寶剛長牙的時候,牙齦組織難免有腫脹疼痛感,而牙尖又比較嬌嫩,此時寶寶流出來的口水可以起到潤滑的作用,防止牙齒周圍發(fā)炎癥狀的出現(xiàn)。
2、清潔作用
寶寶流出來的口水可以保持口腔潮濕和清潔,也可以對寶寶剛長出來的小牙起到清潔的作用,防止蛀牙的形成。
3、促進作用
口水可促進寶寶味蕾的發(fā)育,從而提高寶寶的食欲;也可促進嘴唇和舌頭的活動,使寶寶盡早會說話;更可促進吞咽動作的成熟與完善。
寶寶流口水的壞處
1、寶寶流口水,不僅會把臉弄得很臟,衣服上也會很臟,渾身濕答答的,讓人看了都不喜歡。
2、寶寶流口水,皮膚會容易受損。由于口水偏酸性,里面含有一些具有腐蝕性的消化酶,寶寶的皮膚又比較稚嫩,所以一旦口水流出接觸到寶寶的嘴角、臉頰等部位,時間長了就會出現(xiàn)下巴發(fā)紅等癥狀。
寶寶流口水什么情況是疾病征兆
情況一:如果流口水的時侯伴隨口角長水泡,寶寶可能得的疾病是口腔潰瘍或者口腔炎。因為口腔潰瘍比較疼,因此寶寶可能會拒絕吃飯或者出現(xiàn)吞咽困難,父母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比較軟爛的流食食用。
情況二:如果一邊流口水一邊伴有發(fā)燒、流鼻涕,可能是咽喉炎或者扁桃體炎。扁桃體炎往往會伴隨著咽喉部的紅腫不適,從而導致寶寶吞咽困難。這時候,建議父母讓寶寶多喝水,必要時上醫(yī)院檢查。
情況三:如果流口水伴有口角潰瘍,那寶寶患上的可能是水痘或者手足口病。寶寶在感染水痘或者手足口病后,可能在口腔或者舌頭上出現(xiàn)潰瘍,因為潰瘍會很疼,所以寶寶就會表現(xiàn)出吞咽困難,如果寶寶拒絕進食,可以多讓寶寶喝些牛奶和米糊,補充營養(yǎng)。
情況四:當寶寶流口水的同時,還伴有行為異常,如昏迷等,那父母就得格外注意了。寶寶有可能是患了神經(jīng)方面的疾病,如智障、面部神經(jīng)麻痹,腦膜炎后遺癥等。
寶寶流口水如何護理
1、及時擦拭
寶寶一旦有口水流出,應馬上用小毛巾給擦拭掉。由于寶寶的皮膚比較嫩,擦的時候要小心,最好是“沾”。選擇的小毛巾也應是質地柔軟、吸水強的棉布手帕。 Tip:用過的小毛巾要經(jīng)常洗燙,并放在陽光下晾曬以殺菌。要避免用含香精的濕紙巾擦拭,以免刺激寶寶皮膚。
2、勤洗勤涂,勤換勤曬
寶寶流口水流到的地方,適當涂上潤膚霜或油脂類的東西,保護寶寶稚嫩的皮膚。寶寶弄濕的衣服、枕頭、被褥要經(jīng)常換,防止細菌滋長。如果想減少洗衣服的次數(shù),不妨給寶寶戴個圍嘴,防止口水把衣服弄臟。其實媽媽們也可以自己制作簡易圍嘴。不過要選擇柔軟的、吸水性強的棉制品。 Tip:圍嘴也要經(jīng)常換洗,保持清潔和干燥。
3、在寶寶流口水的階段不要常捏寶寶臉頰
跟寶寶嬉戲玩耍時不要總是捏寶寶兩邊胖乎乎的臉頰,那樣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加重寶寶流口水情況。 鍛煉寶寶吞咽能力添加輔食時,媽媽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其吮吸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寶寶長牙以后,要想法設法提高寶寶的咀嚼能力。比如給寶寶吃磨牙棒、雞蛋餅等固體食物。
查看詳情
微量元素檢查
微量元素是什么
人體由60多種元素所組成。根據(jù)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同,可分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0.01%以上的元素,如鈣、磷、鎂、鈉等,稱為宏量元素;凡是占人體總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碘、硒、錳等,稱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真是微乎其微,如鋅只占人體總重量的百萬分之三十三,鐵也只有百萬分之六十。雖然鈣是宏量元素,但因為鈣的代謝障礙在嬰幼兒期的寶寶中較常見,所以,在目前的微量元素檢測項目中,鈣也是其中必查的一項。
寶寶微量元素檢查
一般微量元素主要檢查:鈣、鐵、鋅、銅、鎂和血鉛。
當爸媽拿到孩子的微量元素檢驗報告,一般都會關注兩組值,一組是寶寶體內某項微量元素的含量,另一組是該微量元素的正常參考值范圍。爸媽不僅需要關注寶寶的檢測數(shù)值是否在正常值以內,更要關注它們是不是在正常值中間的位置,這樣才能很好地滿足寶寶快速成長的需要。
1、鈣:鈣在血液中的分布只占1%,在骨骼中則占99%。當人體鈣不足時,骨骼中的鈣就會轉移到血液中,保持血液中的鈣濃度穩(wěn)定。因此,如果爸媽看到寶寶血中鈣的值正常,可能并不代表孩子體內不缺鈣。爸媽還要注意觀察寶寶有沒有多汗、夜驚、煩躁、肋骨外翻等表現(xiàn),同時,還需要檢查骨密度、堿性磷酸酶以及25羥維生素D等其他指標,來綜合判定。
2、鐵:關注寶寶體內鐵的數(shù)值時,因為寶寶處于快速生長期,需要大量的鐵來造血、運送氧氣,所以當鐵的數(shù)值低于正常值的中值時,寶寶可能也會出現(xiàn)一些癥狀,尤其是在6個月2歲大時最多見,包括臉色蒼白疲乏、頭暈、食欲不振、口炎、注意力不集中等。在發(fā)生貧血以前,鐵減少就可能已經(jīng)對機體的多項功能造成影響了。
3、鋅:鋅參與構成體內200多種含鋅酶,影響核酸、蛋白質、糖和骨鈣的代謝,起著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組織修復、維持正常味覺等重要作用。寶寶如果鋅攝入不足會發(fā)生鋅缺乏癥,而鋅攝入過多也可引起中毒。在大量出汗時很容易丟失鋅,腹瀉會妨礙鋅的吸收,發(fā)熱、生長發(fā)育時鋅的需要量會增加。因此,鋅的數(shù)值也應在正常值范圍的中間以上,才能很好地滿足寶寶的需要。
4、銅:銅是參與造血和骨骼發(fā)育的元素,一般很少出現(xiàn)缺乏。即使缺乏,大多也是由于食物過于單一而出現(xiàn)的,所以,只要注意讓寶寶多吃橙、紅、黃色的食物即可。不過,當銅的數(shù)值過高時,也會影響鈣鐵鋅的吸收。因此,一般在正常值中間就好。
5、鉛:鉛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能引起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使寶寶表現(xiàn)出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干擾寶寶的骨骼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時甚至還會影響寶寶的腎臟和心臟,使智力下降。寶寶鐵不足時,可使鉛進入體內的速度提升4—6倍。一般月齡越小的寶寶,體內的鉛含量應該越低。鉛的正常值是0—100ug/L,但一般寶寶的這項檢查值最好不要超過50ug/L。
微量元素檢測只是一種篩查手段,檢測結果并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依據(jù),只能是一個參考。因為孩子體內的微量元素含量是一個動態(tài)水平,需要結合臨床癥狀才能作出診斷,不能簡單地看檢測報告單上的數(shù)值就作判斷。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被檢測者近一兩天的飲食狀況也會影響到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而包括檢測設備、操作人員水平等在內的因素也會影響其結果。
微量元素檢查多少錢
微量元素檢查并不貴,大概是50—100元之間,但也要看醫(yī)院的等級和設備情況,而且每個地方的消費都不一樣,爸媽最好還是直接去醫(yī)院咨詢一下,取結果時間可能需要1周。
寶寶多大需要做微量元素檢查
寶寶半歲后需要重視微量元素檢查。目前寶寶進行的微量元素檢查主要是在定期體檢時,通常是半歲以后的檢查很重要,每年檢查一次。
6個月以內的寶寶一般以母乳為主,完全可以確保充分補充各種微量元素,不必做檢測。6個月以后,寶寶開始添加輔食,可能會出現(xiàn)添加不及時或不足的情況,這時醫(yī)生會通過詢問爸媽的喂養(yǎng)情況,結合寶寶的身體表現(xiàn),決定是否進行檢測。對再大一點的寶寶,醫(yī)生則會根據(jù)是否挑食、偏食,是否反復生病,是否先天不足等情況進行檢測。
寶寶體內微量元素缺乏的癥狀
1、鋅缺乏:厭食,生長發(fā)育慢
表現(xiàn):食欲降低是嬰幼兒缺鋅的早期表現(xiàn)之一。缺鋅的孩子味覺減退,對酸、甜、苦、咸分辨不清;生長發(fā)育遲緩,身材矮小,體重不增;抵抗力差,反復感冒或腹瀉;易患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缺鋅還會損害孩子的味蕾功能,出現(xiàn)厭食。
富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生蠔、山核桃、扇貝、口蘑、香菇、羊肉、葵花子、豬肝、牛肝等。
2、鐵缺乏:貧血,注意力下降
表現(xiàn):缺鐵性貧血對于育齡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影響非常嚴重,重度缺鐵性貧血可增加兒童和媽媽的死亡率。缺鐵會損害兒童智力發(fā)育,使嬰幼兒易激動、淡漠,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還可造成兒童、青少年注意力、學習能力、記憶力異常。鐵缺乏的幼兒,鉛中毒的發(fā)生率較無鐵缺乏的兒童高3—4倍。
富含鐵的食物:動物性食物,如肝臟、血和瘦肉;豆類、綠葉蔬菜、紅糖、禽蛋類。人乳的鐵吸收率高達70%。
3、鈣缺乏:發(fā)育不良
表現(xiàn):鈣是兒童膳食中最容易缺乏的營養(yǎng)素之一??焖俪砷L中的嬰幼兒長期攝食鈣過低并伴有維生素D缺乏,日曬少,可引發(fā)生長發(fā)育遲緩、骨骼畸形、牙齒發(fā)育不良。
富含微量元素鈣的食物:牛奶、奶酪、雞蛋、豆制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
4、碘缺乏:智力低下
表現(xiàn):缺碘可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兒童可表現(xiàn)為體格發(fā)育遲緩、智力低下、嚴重的可導致呆、傻等。
富含微量元素碘的食物:干海帶、海魚、海藻類及瘦肉、家禽、乳制品。
微量元素缺乏怎么辦
膳食均衡是預防孩子微量元素缺乏最有效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孩子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可以通過食物進行補充。比如,缺鐵可多吃動物肝臟、血制品及肉類;補鋅可多吃一些動物肝臟及貝殼類海產品;補碘可通過食用碘鹽、海帶等補充。而且,補充微量元素并不是說吸收很快,或者說補完馬上就能升上來,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還是食補最好。
爸媽沒必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微量元素檢測結果是否正?;虿徽I厦妫鴳摱嚓P注些這樣的問題:了解各種食物中都含有哪些微量元素,含有哪些營養(yǎng)素,如何搭配好一日三餐,這才是最好的和最安全的。
查看詳情
寶寶多大會抓東西
寶寶幾個月會抓東西
抓握是一項重要的寶寶發(fā)育里程碑,只有學會抓握,他才能開始玩耍。抓握也是寶寶自己吃飯、看書、寫字、畫畫和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雖然寶寶在剛出生時就知道本能地抓握東西,但至少要到1歲時,他才具有用手撿起東西并牢牢抓住的協(xié)調能力。寶寶從3個月起,就開始集中精力學習抓握,并且每個月都會有進步。
如何訓練寶寶抓東西
抓握是一項重要的寶寶發(fā)育里程碑,只有學會抓握,他才能開始玩耍。抓握也是寶寶自己吃飯、看書、寫字、畫畫和照顧自己的第一步。
雖然寶寶在剛出生時就知道本能地抓握東西,但至少要到1歲時,他才具有用手撿起東西并牢牢抓住的協(xié)調能力。寶寶從3個月起,就開始集中精力學習抓握,并且每個月都會有進步。
出生~2個月
小寶寶天生具有抓握反射能力,你用手指碰觸寶寶的小手掌,他就會蜷起自己的小手指去握住你的手指。但在寶寶8周大之前,這些動作都只是出于本能,是不自主的行為。
在這段時間里,寶寶的小手大部分時間會保持握拳狀態(tài),但他很快會開始有意識地練習開合,并研究自己的小手。他甚至可能會試著抓一些軟的東西,比如絨毛玩具。
3個月
這個階段,盡管寶寶仍然不能準確地抓住他想要的東西,但他可以一遍一遍地拍打玩具。寶寶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也在提高,他會盯著自己想拿的東西,并且試著去夠它。你可以在地板上放上游戲墊,這樣寶寶就可以躺在柔軟的墊子上,去擊打掛在他面前的玩具了。
4~8個月
4個月大時,寶寶可以抓起大的物品,比如積木。他這時還不能抓住豌豆類的小東西,那還需要等到他的手指發(fā)育得更靈活才能辦到。寶寶在快長出第一顆牙(通常在3~12個月)時,就會開始到處抓東西往嘴里塞了。
如果你的寶寶開始吃輔食了,雖然還不能很穩(wěn)地抓住勺子,但他會努力嘗試。寶寶能把東西往自己的方向劃拉,還會開始把東西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從這時候起,你最好把貴重物品都收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并且確保有一個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以防止寶寶把小東西塞到嘴里,造成窒息。
9~12個月
現(xiàn)在,寶寶輕易就能把東西揀起來了。這時候,寶寶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對左手或右手的偏好,但直到兩三歲時,你才能確定他是不是左撇子。寶寶還在不斷完善捏取物品的動作,即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小東西捏起來。隨著寶寶協(xié)調能力的提高,很快他就能相當熟練地使用勺子和其他餐具吃飯了,不過,他可能更喜歡用一只手握著勺子,而用另一只手的手指來抓東西吃。
寶寶能很好地抓握之后,很快就會開始扔東西了,所以你要小心哦,很多寶寶喜歡使勁扔他們的玩具。當寶寶1歲時,他會喜歡玩球、套塔或敲打東西。到寶寶2歲時,他的藝術天分就會顯露出來了,他會迷上蠟筆,琢磨怎么用來寫寫畫畫。到了3歲時,寶寶的協(xié)調能力已經(jīng)能夠嘗試寫字,甚至還可能會寫自己的名字了。
抓握幫助寶寶觸覺發(fā)育
要點1:觸覺是最重要的感覺
觸覺是人體發(fā)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覺,也是人體分布最廣、最復雜的感覺系統(tǒng)。觸覺是新生寶寶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透過多元的觸覺探索,有助于促進動作及認知發(fā)展。因此,良好的觸覺刺激是寶寶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寶寶從出生后就需要持續(xù)的觸覺刺激,通過爸爸媽媽的擁抱與撫摸,寶寶可以獲得滿足感和舒適感,產生被愛和安全的感覺。
觸覺系統(tǒng)首先感應到的部位就是皮膚,每個人的皮膚接受程度不一,傳遞信息的速度也不一樣,所以給予感覺刺激必須因人而異。
要點2:胎兒就已經(jīng)有觸覺
觸覺是人類最早出現(xiàn)的感覺之一,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就已經(jīng)有觸覺了。當媽媽撫摸肚子時,胎兒就可以感覺得到。一般來說,胎兒到了7周大左右時,口腔就開始對外來的觸覺刺激有所反應,并能通過皮膚感覺周圍的環(huán)境。而另一個較早成熟的系統(tǒng)則是控制平衡感的內耳系統(tǒng),胎兒亦可通過該系統(tǒng)接受母體搖動所傳來的刺激。
由于早產兒出生的時間比較早,錯過了在媽媽肚子里最后發(fā)育成熟的時機,因此對外界的刺激顯得比較敏感。建議媽媽每天在固定時間給寶寶一定的肌膚刺激,以促進觸覺能力的發(fā)展。
要點3:新生寶寶觸覺發(fā)展
在寶寶出生后,其觸覺發(fā)展會逐漸擴展。在0~2個月大時,其觸覺發(fā)展主要以反射動作為主,這些反應都是為了覓食或自我保護。等到3~5個月大時,寶寶可以將反射動作加以整合,利用嘴巴與手去探索,并感受到各種觸覺的不同,開始懂得做簡單的辨別。等到6~9個月大時,寶寶的觸覺發(fā)展已經(jīng)遍及全身,會用身體各個部位去感受刺激、探索環(huán)境。等到10個月大之后,寶寶的觸覺定位越來越清晰,開始分辨出所接觸的不同材質。
爸爸媽媽擁抱初生寶寶,這是建立親密接觸的良好開始。寶寶出生后要面對不同于子宮的全新環(huán)境,難免會有不適應的無助之感。如果多將寶寶擁在懷中,讓他感受溫暖的肌膚接觸、聆聽熟悉的心臟跳動,自然能降低適應新環(huán)境的焦慮。
要點4:觸覺刺激的好處
通過對皮膚的撫觸刺激,可同時刺激到寶寶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特別是大腦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而產生整合和成熟化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寶寶的成長來說,爬行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可獲得豐富的觸覺刺激和經(jīng)驗。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的大腦還會將所接受到的刺激加以整理、比較,進而促進腦部發(fā)育。
要點5:觸覺VS本體覺
本體覺主管肌肉、肌腱、關節(jié)、韌帶、骨骼等身體組織的綜合動作,有助于統(tǒng)合觸覺與前庭覺的感覺訊息。寶寶會通過本體覺與觸覺的接觸,了解到手或腳伸出去后還可以收回來,進而學會控制身體四肢。良好的觸覺經(jīng)驗有助于本體覺的發(fā)展,能讓寶寶日后的各項動作更加熟練。
要點6:觸覺VS前庭覺
前庭覺主管身體平衡、動作的速度感、身體的空間概念等,能感覺到頭部位置的改變及維持身體姿勢,同時也會影響眼球、頭部、四肢的運作,因此與寶寶的動作、平衡及協(xié)調等能力有關。
在爬行時,寶寶需要運用手臂和腿部肌肉的力量、頸部的支撐力,而且會通過觸覺刺激去認識周圍的環(huán)境。因此,當寶寶擁有良好的觸覺經(jīng)驗之后,也有助于刺激前庭覺,增強平衡感和動作的敏捷程度。
要點7:觸覺失調的影響
觸覺發(fā)展狀況會影響寶寶的區(qū)分和辨別能力。凡是觸覺敏感的寶寶,對外界刺激的適應力都比較差,甚至對輕微的碰觸也產生負面情緒。這類寶寶比較黏人、怕生,進而可能出現(xiàn)許多令人費解的行為。而觸覺遲鈍的寶寶則比較笨拙,大腦的分辨能力比較弱。這類寶寶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容易跌跌撞撞,無法有效保護自己。
通過觸覺傳遞給大腦的訊息,對情緒發(fā)展也有重要影響。如果爸爸媽媽經(jīng)常給寶寶輕柔的安撫,就能讓寶寶產生安全感,不僅情緒比較穩(wěn)定,注意力也比較容易集中。反之,如果寶寶接觸到的是負面的觸覺刺激,則會造成情緒不穩(wěn),長大后也變得容易緊張、神經(jīng)質。
要點8:主動提供觸覺刺激
越是年齡小的寶寶,越需要接受多樣的觸覺刺激。父母平時可以多給寶寶一些擁抱和觸摸,一方面?zhèn)鬟f愛的訊息,一方面增加寶寶的觸覺刺激??梢杂貌煌馁|的毛巾給寶寶洗澡,讓寶寶接觸多種材質的衣服、布料、寢具等,給寶寶不同材質的玩具玩。
在大自然里有許多不同的觸覺刺激,那是一般家庭環(huán)境所缺乏的,如草地、沙地、植物等。父母不妨多找機會帶寶寶外出,充分接觸大自然,這對觸覺發(fā)展大有幫助。
0-6歲寶寶觸覺發(fā)育的里程碑
1個月:寶寶出生一周,觸覺敏感性已經(jīng)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寶寶對身體接觸,特別是對手心和腳心的接觸非常敏感。大人用手輕觸寶寶的手心和腳心,寶寶會有反應。一周后,寶寶對觸摸和包裹的方法也十分敏感,喜歡柔軟而不是粗糙的感覺,不喜歡被粗魯?shù)拿АJ孢m的尿布和柔軟的衣物布料會比粗糙的衣服更讓寶寶安靜。
2個月:由于先天反射還沒消失,會經(jīng)常賺著拳頭。
3個月:寶寶伸出大拇指或食指,寶寶會抓握。大人將手指或能發(fā)出聲響的帶有柄的物體放入寶寶手中,看寶寶是否抓握。同時會主動伸出小手拍打玩具,玩具在手中停留的時間延長。給寶寶提供玩具,但以質地柔軟的布玩具為佳。
4個月: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逐漸完善,條件反射性反應逐漸消失,會主動伸手抓住逗引他的東西。多和寶寶玩耍,拿東西逗寶寶抓握,他會主動伸手抓握。
5-6個月:觸覺越來越敏銳,對人的撫摸和抱抱很敏感。抱寶寶的時候宜輕柔,力度大或者用力不當時寶寶感覺不舒服時會有排斥等表現(xiàn)。喜歡和爸爸媽媽和看護他的親人的接觸。陌生人和寶寶互動,寶寶明顯不喜歡,而爸爸媽媽的擁抱會讓寶寶感覺安全舒服。
7-8個月:看到東西伸手就去抓,不管什么都會往口里放;手的動作從被動到主動,由不準確到準確。給寶寶準備一些能拿著、搖著、轉著玩的玩具,如皮球、不倒翁、塑料娃娃、喇叭、鈴鐺等等,觀察寶寶是否流暢地抓握玩耍。手眼協(xié)調能力增強,能將眼睛看到的和自身的身體動作建立聯(lián)結反應,寶寶清醒時經(jīng)常在玩自己的雙手,兩手在眼前握著,手指亂動狀。向寶寶做鬼臉,觀察寶寶會試圖模仿與否;和寶寶對坐,問寶寶五官位置,讓寶寶指五官;剛開始可能會知錯,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訓練,寶寶可以準確指出五官。
9-10個月:孩子9個月時,能用眼睛去找從手中掉下的東西;手上拿著一根小棒去敲打另一個物品,尤其喜歡敲打能發(fā)出聲音的玩具。10個月時,寶寶的的手指會更加靈活,如果玩具掉到桌下面,還會知道去尋找丟掉的玩具。在碗里放一些小珠子,引導寶寶抓起,觀察寶寶能否順利抓握。
1歲左右:這時寶寶常常是小手高高舉起,過一段時間小手才會慢慢放下來,最后才能甩開膀子”行走自如。這是寶寶在依靠小手尋找平衡。
2-3歲:寶寶開始對自己排泄器官的觸覺信息開始敏感,會有意識地用手觸摸排泄器官,解便的過程會讓寶寶感到快意。
3-6歲:逐步走向規(guī)范的活動。這個時期,在人類對觸覺刺激的兩大反應中,當識別系統(tǒng)的發(fā)展終于超越了防御系統(tǒng)時,學習能力將有突破性的進展。這時,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為寶寶提供各種安全玩具讓他把玩,以促進手的辨識能力的發(fā)展,同時輔助視知覺,從而進一步推進手眼協(xié)調能力的提高。此外,父母還要經(jīng)常與寶寶一起游戲,開展有意義的對話和互動,這對于寶寶觸覺的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促進寶寶觸覺發(fā)育的五大方法
爸爸媽媽一邊要發(fā)展寶寶的觸覺,一邊又很擔心寶寶。寶寶的小手這里摸摸,那里碰碰,小嘴更是咬咬這個,舔舔那個,忙個不停。天哪,要傷到了寶寶,或者寶寶誤吞了什么東西可怎么辦?所以爸爸媽媽要從專業(yè)的角度為寶寶培養(yǎng)觸覺。
1.撫觸
父母可以找專業(yè)人士指導,按照一定的步驟給寶寶按摩,做撫觸操?;蛘呓?jīng)常輕柔地捏捏撓撓寶寶的小腳小手小耳朵小臉,摸摸寶寶的身體,根據(jù)寶寶的大小以適當?shù)牧Χ葘殞毐г谛厍埃@些都是非常好的促進寶寶觸覺發(fā)育的方式。
2.物體刺激
使用各種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或不同質料的布,輕輕地摩擦寶寶的四肢、背部,強化及增加觸覺刺激的效果;給寶寶買一些不同質地的玩具,讓寶寶抓握或者啃咬;利用家里常用的一些用品,鼓勵寶寶用小手摸一摸,用小腳丫踩一踩來發(fā)展寶寶的觸覺。
3.地板
鋪上不同材質的地板,比如塑膠、布料、木地板、蓬松棉等等,為寶寶提供一個爬行的小環(huán)境,讓寶寶在爬行的過程中促進觸覺的發(fā)育。如果有條件,可以在家里設置一個球池,里面放上大大小小、軟硬度、粗糙度不一、材質不一的球,讓寶寶在球池里玩耍。
4.觸摸大自然
帶寶寶走進大自然,讓他摸摸泥土、石塊、樹干、樹葉、小草、小動物的皮毛等等各種純天然的東西,給寶寶準備一些玩沙戲水揉泥巴的小玩具,增加寶寶玩的樂趣。
5.涂鴉
給寶寶一些安全的顏料,讓寶寶用自己的小手、小腳丫蘸顏料涂涂畫畫也是非常受寶寶歡迎同時又效果顯著的促進觸覺發(fā)育的好游戲。
查看詳情
嬰兒嗅覺與味覺發(fā)育
0-12個月寶寶嗅覺與味覺發(fā)育的指標
1個月:新生的嬰兒的嗅覺和味覺都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寶寶在出生最初幾天就存在味覺的性別差異,女寶寶比男寶寶更喜歡甜味。一周后能區(qū)別母乳香味,對刺激性氣味表示厭惡;味覺發(fā)育成熟較早,偏愛甜味。
2個月:可區(qū)分五味(酸、甜、苦、辣),對刺激的氣味會產生排斥反應。適當給孩子聞一些大人可以聞到的任何氣味。
3個月:嗅覺和味覺繼續(xù)發(fā)展,能辨別不同味道,并表示自己的好惡,遇到不喜歡的味道會退縮,回避。在棉棒上沾少許稀釋過的醋,讓寶寶舔舐,觀察寶寶是否出現(xiàn)回避退縮等行為。
4-5個月:喜歡嘗試,想把所有東西放到嘴里,藉由舌頭學習與物品間的關系,對食物的微小改變已很敏感。留意寶寶拿握在手里的物品,觀察是否有口水的痕跡。喂輔食的時候,仔細觀察便可以發(fā)現(xiàn)寶寶對不同味道的細微反應。
6-9個月:味覺:處于極為發(fā)達的狀態(tài),6個月之后最為發(fā)達,過了嬰兒期會慢慢衰退。
9-12個月:這階段會表現(xiàn)出對甜味和鹽味的愛好。分辯氣味的能力還會進一步提升。
寶寶嗅覺的訓練方法
方法一 :聞花的氣味
帶寶寶到戶外聞聞各種花的氣味。邊聞邊說“花香、花香”。
方法二 :聞生活用品
可以將寶寶的生活用品,如香皂、爽身粉、香水等給寶寶聞一聞。這種訓練可以促進寶寶的嗅覺能力的發(fā)展。
方法三 :聞一聞酸味和臭味
可以讓寶寶聞一聞香醋,以感受酸味;聞一聞腐乳制品,以感受臭味。
爸媽在鍛煉寶寶的時候別心急,要順其自然,因為寶寶也會用自己的味覺和嗅覺發(fā)現(xiàn)無窮的樂趣。爸媽有機會一定要帶寶寶出去認識新的氣味,感覺大自然的氣息,帶寶寶去秋天的樹林、春暖曉夏的湖邊,這樣既可以鍛煉寶寶的嗅覺和味覺,也可以享受親子之樂哦!
寶寶味覺的訓練方法
方法一 :喂果汁
適當喂寶寶喝一點各種水果榨成的汁,一是可以刺激味覺的發(fā)展,二是可以增加維生素,為以后學會吃各種輔食作好味覺適應的準備。
方法二 :及時增加輔食
寶寶4個月時,不管母乳是否充足,都要開始逐漸增加輔食,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寶寶身體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寶寶除了習慣于母乳或其它乳品的味道以外,要讓他的味覺早一點適應其它食品的味道(這些味道有咸的、甜的和酸的),為以后斷奶作準備。有的寶寶很難斷奶,依戀母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及時給他增添輔食,使寶寶的味覺只適應母乳,而對其它食物的味道一概反感所致。
方法三 :吃水果肉
寶寶從4個月開始,就可以用小勺刮一點蘋果汁或果肉喂給他吃;還可以喂一點香蕉肉、桔橙肉等給寶寶吃,以促進他的味覺發(fā)育。
方法四 :適當吃一點苦味
寶寶生病時,在他吃藥時,告訴他藥是苦的,讓他體會食物的苦味。
查看詳情
嬰兒大腦發(fā)育
嬰兒期大腦的發(fā)育情況
寶寶出生以后,大腦就進入了長質量的時期,腦細胞的體積和其他很多東西還會長起來。出生之后,由神經(jīng)細胞連接的“突觸”開始形成,突觸在三個月的時候數(shù)量達到高峰,到三個月時灰質脂肪沉積完成,6個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個月,少突神經(jīng)膠質細胞達到成人的70%。
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形成
神經(jīng)纖維的髓鞘像電線的絕緣層,可以使神經(jīng)元準確傳遞信息,速度非???,分工明確,效率也更高。那么剛出生的時候,神經(jīng)纖維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經(jīng)纖維也非常短,非常少,到3~4周歲的時候,才完成神經(jīng)纖維髓鞘化的過程。
神經(jīng)元表面積的60~80%被突觸占領,神經(jīng)元如果沒有突觸作連接,就沒有價值,數(shù)量再多也沒有意義。在出生時突觸的數(shù)量只有50萬億個,到3個月時達到高峰,大概是在10000萬億個,是3歲時的十倍。
促進孩子大腦發(fā)育的營養(yǎng)素
1、脂肪。脂肪是構成腦組織的極其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在大腦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2、蛋白質。蛋白質是腦從事復雜智力活動的基本物質。
3、維生素A。維生素A可以促進腦的發(fā)育,缺少維生素A可使智力低下。
4、鈣。充足的鈣質可使大腦持續(xù)工作。
5、糖。糖是大腦活動能量的來源,具有刺激大腦的活動能力的作用。
6、維生素B族。維生素B族物質可預防精神障礙。
7、維生素E。維生素E具有保護細胞膜的作用,還能防止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
8、維生素C。充足的維生素C可使腦功能敏銳。
可以幫助嬰兒大腦發(fā)育的行為
1、父母說寶寶語可刺激嬰兒大腦發(fā)育
初生嬰兒的父母,很喜歡跟他們的子女,有一句沒一句的“un-gu-gu”、“bu-be-bu”的說話,這些話在旁人眼中看似毫無意義,但原來對嬰兒的大腦發(fā)育有實際幫助。當嬰兒聽到父母有意識地跟他們說話的時候,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
2、愛撫是促進嬰兒大腦發(fā)育的最好方法
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第一次交流和第一語言的發(fā)展都是通過皮膚。所以,關注和撫摸是孩子的一種需要,也是孩子感受他人的一種語言方式,是一種較好的溝通方式,它不僅是父母對孩子愛護、關懷的表現(xiàn),而且還能滿足孩子肌膚饑渴”的心理需求,使孩子享受到父母無聲的愛。在各種開發(fā)嬰兒早期智力的方法中,促進嬰兒大腦發(fā)育的最好方法是——愛撫。
查看詳情
嬰兒智力發(fā)育
嬰兒智力發(fā)育參照
1個月
大運動:拉著手腕可以坐起,頭可豎直片刻(2秒)。精細動作:觸碰手掌,他會緊握拳頭。適應能力:眼球會跟紅球過中線(稍有移動即可)、聽到聲音有反應。語言:自己會發(fā)出細小聲音。社交行為:眼睛跟蹤走動的人。
3個月
大運動:俯臥時可抬頭45度、抱直時頭穩(wěn)。精細動作:兩手可握在一起、撥浪鼓在手中留握0.5秒。適應能力:眼睛跟紅球可轉180度。語言:笑出聲。社交行為:模樣靈敏、見人會笑。
5個月
大運動:輕拉腕部即可坐起、獨坐頭身向前傾。精細動作:抓住近處玩具。適應能力:拿住一積木注視另一積木。語言:對人及物發(fā)聲。社交行為:見食物興奮。
7個月
大運動:獨坐自如。精細動作:耙弄到小丸(直徑約0.5公分)、自己取一積木,再取另一塊。適應能力:積木換手、伸手夠遠處玩具。語言:發(fā)da—da、ma—ma無所指。社交行為:對鏡有游戲反映、能分辨出生人。
9個月
大運動:會爬、拉雙手會走。精細動作:拇指、食指捏住小丸。適應能力:從杯中取出積木(正方形,邊長2cm)、積木對敲。語言:會歡迎、再見(手勢)。社交行為:表示不要。
10個月
大運動:會拉住欄桿站起身、扶住欄桿可以走。精細動作:拇指、食指動作熟練。適應能力:拿掉扣住積木的杯子,并玩積木。找盒內的東西。語言:模仿發(fā)語聲。社交行為:懂得常見物及名稱、會表示。
11個月
大運動:扶物、蹲下取物。獨站片刻。精細動作:打開包積木的紙。適應能力:積木放入杯中。模仿推玩具小車。語言:有意識的發(fā)一個字音。社交行為:懂得不。模仿拍娃娃。
12個月
大運動:獨自站立穩(wěn)。牽一只手可以走。精細動作:試把小丸投入小瓶。全掌握筆留筆道。適應能力:蓋瓶蓋。語言:叫媽媽、爸爸有所指。向他/她要東西知道給。社交行為:穿衣知配合。
有些寶寶智力發(fā)育有問題,但媽媽不一定能夠及早發(fā)現(xiàn),尤其是比較小的寶寶,更容易被忽視。老人們常常稱贊那些不哭不鬧,不給大人添麻煩的孩子為“乖”,殊不知這正是孩子行為障礙的表現(xiàn)之一。這種乖是因為他們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注意力和反應能力較差的表現(xiàn)。由于爸媽的誤解,致使這些孩子在早期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所以早期觀察孩子的智力發(fā)育情況非常重要。
影響嬰兒智力發(fā)育的因素
影響因素一:遺傳
一般說父母智商高,孩子的智商也不會低。這種遺傳因素還表現(xiàn)在血緣關系上,父母同是本地人,孩子平均智商為102。而隔省結婚的父母所生的孩子智商達109。父母是表親,低智商的孩子明顯增加。
影響因素二:母乳
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fā)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fā)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據(jù)調查,吃母乳長大的兒童比吃代乳品長大的兒童智商要高出3—10分左右。有調查發(fā)現(xiàn)吃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普遍智商較高,平均比吃代乳品的孩子多10分。奧秘在于母乳中含有多種可促進兒童大腦發(fā)育的活性物質,特別是一種叫做牛磺酸的特殊氨基酸,不僅能增加腦細胞的數(shù)量,促進神經(jīng)細胞的分化與成熟,還有助于神經(jīng)節(jié)點的形成。與牛奶相比較,母乳中?;撬岬暮扛叱?0倍多。
影響因素三:飲食
吃肉過多或貪吃的孩子智力會減低。不吃早餐的孩子智力會受到影響,這是因為早餐攝入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是健腦的重要成份。
影響因素四:體重
體重超過正常兒童20%的孩子,其視覺、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會處于較低的水平。這是因為肥胖兒過多的脂肪進入腦內,會妨礙神經(jīng)細胞的發(fā)育和神經(jīng)纖維增生。
另外,也有不少孩子骨瘦如材,同樣也對大腦的發(fā)育不利,進而影響智力的發(fā)育。這些孩子中除了少部分是由于疾病因素所致,大多與挑食、厭食有關?,F(xiàn)在多數(shù)獨生子女家庭或多或少存在寵孩子的現(xiàn)象,不少孩子往往一日三餐不正常,零食倒不離嘴,營養(yǎng)不良在所難免。
有研究顯示吃早餐后兩小時參加高難度考試的學生,其得分明顯高于空腹的考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可以從堅持吃早餐開始。早餐是體內空腹一夜之后,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各器官獲得能量補充的第一餐,吃進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利用率高于其他兩餐。
影響因素五:環(huán)境
生活在枯燥環(huán)境里的兒童,如棄嬰,得不到母愛及良好的教育,智商會較低。據(jù)研究調查表明,這類孩子3歲時平均智商僅為60.5,反之,處于良好環(huán)境的3歲兒童智商平均為91.8。
影響因素六:藥物
某些藥物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如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可使智商偏低,當停藥若干年后,智商便會有所提高。
影響因素七:人體生理節(jié)律
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從出生起一直到生命終止,身體內一直存在著體力、情緒及智力三方面的周期性變化,這種周期性的變化為人體生理節(jié)律。
人體處于生理節(jié)律低潮期或低潮與高潮期臨界日時,身體易疲倦,并情緒不穩(wěn)、做事效率低、注意力難以集中或健忘、判斷力下降。同時,身體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侵擾,感染疾病的幾率增大。受孕時,如果夫妻一方處于高潮,另一方處于低潮,易生出健康和智力情況一般的孩子。如果夫妻雙方都處于低潮期或低潮與高潮期臨界時,易生出體弱、智力有問題的孩子。
嬰兒智力發(fā)育遲緩怎么辦
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方法一:看一看:“萬紫千紅”
做“萬紫千紅”時,父母問孩子:“紫羅蘭在哪里?”孩子就要從公園的花卉中找出紫羅蘭,或問“紅玫瑰在哪里?”孩子就要找出紅玫瑰,路上的一草一木,公園里的一樹一鳥,都可以作為尋找的對象。
在找“萬紫千紅”的過程中,孩子的視覺不斷受到刺激,尋找視覺對象時,更不停地培養(yǎng)了觀察和辨別的能力。為了使孩子充分發(fā)揮他的視覺能力,父母在跟他玩“萬紫千紅”時盡量不要加以暗示,要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身邊的東西,認出尋找的視覺對象。當父母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對象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發(fā)現(xiàn)了一只紅色的小鳥,你知道它的嘴巴是什么顏色?”這樣一來,孩子得先發(fā)現(xiàn)那只鳥,接著還要觀察那只鳥的嘴巴是什么顏色。
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方法二:聽一聽:“自然之聲”
在室外,孩子接觸自然界聲音的機會大增,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注意聽某種聲音,例如草中的啁啾聲,讓他知道這是蟋蟀的鳴叫聲。自然界的聲音千變萬化,動物的鳴叫聲,山溪的流水聲,風聲和雷聲,都是做聽覺刺激的好教材。
在城市里也有許多聲音,如機車開動聲,計程車按喇叭聲,蓋房子的敲鑿聲,救護車的長鳴等等,都可以用來刺激孩子的聽覺。
孩子聽熟這些聲音后,更進一步可以讓他同時聽數(shù)種聲音而加以辨認,“你聽這些鳥叫的聲音中有沒有麻雀的聲音,有沒有喜鵲的聲音?”
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方法三:摸一摸:“觸物猜名”
在室外游玩時,自然會遇見許多材料、形狀、大小都有極大差距的東西,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東西來促進孩子的觸覺發(fā)育。
讓孩子把兩手的掌心相托放在背后,父母把各種撿到的小物件放在孩子的掌心里,讓他先形容手中的感覺,然后說出手中的是什么。例如孩子在摸了鵝卵石后說:“我摸到一個硬硬、光滑、愣愣、重重的東西,感覺好像是石頭?!比缓笞尯⒆幽玫角懊婵纯醋约翰碌膶Σ粚?。
玩這個游戲時不一定要用靜物,動物也可以,孩子能不能猜出在他掌上爬行的是小毛蟲?螞蟻,或是一只蚱蜢。
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方法四:動一動:“投物入圈”
好的動手能力通常都有某種程度的空間準確度,例如把手中的東西放在自己想要放的地方,畫圖形時想畫方形就會正確地畫出方形,這種控制要配合眼睛所看清的位置和目標,這也是一般所指的“手眼協(xié)調”,“投物入圈”是一個在室外很容易做到的活動,在泥土上用石頭畫一個直徑30厘米直徑的圓圈,讓孩子在1米外站好,然后撿一些石頭投入圈中,看看孩子能成功地投入幾塊石頭,每次玩“投物入圈”時可先讓孩子投10塊石頭,如果他已能把半數(shù)以上的石頭準確地投入圈子,就可以讓他站得更遠一點,漸漸把距離延長,一直到他能在3米外百發(fā)百中。也可以距離不變,但卻把圓圈的范圍逐漸畫小,由30厘米變成15厘米,甚至更小的直徑等等。
“投物入圈”是一種很好玩的手眼協(xié)調游戲,孩子們常能樂此不疲。
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方法五:說一說:“遠距離通話”
拿兩只一端已去掉蓋的小空罐,在室外各距幾米的空間玩“電話”交談。父母可以問孩子現(xiàn)在你看到什么?看到的東西在做什么?這事情要怎么處理?之類的問題,題材當然要盡量利用在室外接觸到的事物。
“遠距離通話”促進語言發(fā)育的關鍵在于一個“問”字,父母在和孩子通話時要不斷地向他問問題,這樣才會給孩子更多開口回答的機會,不要一味對孩子發(fā)表長篇大論而不給他回答的機會。因為讓他多說這樣他控制語言的大腦構造才會因多鍛煉而強大。
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方法六:跑一跑:“馳騁四方”
控制運動構造包括大腦前后中央腦回、小腦、眼睛,以及耳朵里面的三對半規(guī)管,這些構造都會因孩子“馳騁四方”而很快得到強大。
玩“馳騁四方”時就是讓孩子朝著一個選好的目的(例如一棵樹,一塊巖石等)像野馬馳騁般用力跑過去,由爸爸和媽媽陪著孩子跑,如果把這個過程當作賽跑玩,父母須記得總要故意讓孩子得勝。這樣他會更喜歡玩這種游戲,跑到目標后可以選另一個目標再跑,一直跑到孩子開始喘氣才可休息。
“馳騁四方”會使孩子深呼吸而增加送往大腦的氧氣,使他的頭腦更為靈活,而所培養(yǎng)的大小肌肉協(xié)調,視力、平衡能力等都會促進孩子的運動發(fā)育。
查看詳情
嬰兒視力發(fā)育
嬰兒視力發(fā)育
雖然嬰兒出生時眼睛已經(jīng)能夠看見東西了,但他的大腦還不能處理這些視覺信息,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寶寶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模模糊糊的。
隨著寶寶大腦的發(fā)育,他看到的東西也越來越清楚,這樣他就擁有了理解和掌握周圍世界的工具。雖然寶寶剛出生時,只能看到抱著他的人的臉,但隨著寶寶一個月一個月地長大,他能看清的范圍也會越來越大的。
寶寶視力發(fā)育指標
1個月內:出生一周,寶寶的視力趨向于近視,可以把視力集中于 8 至 15 厘米遠的物體上,還能夠用眼追隨移動的物體。1個多月時嬰兒能看清眼前15—30厘米內的物體,能注視物體了。
2個月:到了2個月時嬰兒視覺集中的現(xiàn)象就越來越明顯,喜歡看活動的物體和熟悉的大人的臉。能協(xié)調的注視物體,能區(qū)分顏色,但不能分辨深淺,在90度范圍內眼球能隨著物體運動,當有物體很快地靠近眼前時,會出現(xiàn)眨眼等保護性反射,注視小手5秒以上。
3—4個月:3個月時能固定視物,看清大約75cm遠的物體,視力約為0.1。注視的時間明顯延長了,視線還能跟隨移動的物體而移動。對顏色很敏感,嬰兒對色彩有偏愛,喜歡看明亮鮮艷的顏色,尤其是紅色,不喜歡看暗淡的顏色。他們偏愛的顏色依次為紅、黃、綠、橙、藍等,
5—6個月:眨眼次數(shù)增多,可以準確看到面前的物品,還會將其抓起,在眼前玩弄。將手搖鈴掛在搖籃或嬰兒床旁邊,當孩子不小心碰到手搖鈴時,觀察寶寶是否會因聲音注意到某處有個東西。6個多月時,目光可向上向下跟隨移動物體轉動90度。這時候孩子的視力可達0.1,能注視較遠距離的物體,如街上行人、車輛等。
7—8個月:能辨別物體的遠近和空間;喜歡尋找那些突然不見的玩具;跟寶寶玩躲貓貓”的游戲,觀察寶寶的興奮程度和反應及時與否。
9—10個月:視線能隨移動的物體上下左右地移動,能追隨落下的物體,尋找掉下的玩具,并能辯別物體大小、形狀及移動的速度。能看到小物體,能開始區(qū)別簡單的幾何圖形,觀察物體的不同形狀。開始出現(xiàn)視深度感覺,實際上這是一種立體知覺。
11—12個月:視線能隨移動的物體上下左右地移動,能追隨落下的物體;1歲時視力可達0.2。
1—2歲:1歲后,喜歡看圖書,能區(qū)別物體,會模仿動作。在外界環(huán)境光線的不斷刺激下,孩子的視力逐漸在發(fā)展,到1.5歲時,他的視力可達0.4,能看見細小的東西如爬行的小蟲、蚊子,能注視3米遠的小玩具。還能區(qū)別簡單的形狀,例如圓形、三角形、方形。
2—5歲:這階段的孩子能判斷出物體大小、上下、內外、前后、遠近等空間概念。
2——3歲:雙眼視覺發(fā)育最為旺盛。2—3時,視力大約達到0.5—0.6,已經(jīng)快接近成人視力,但此時極易使視力喪失。 四五歲時,視力大約為1.0,各種眼部生理反射已形成并趨于穩(wěn)固,此時已不易喪失視力。
6歲:六七歲時進入成人的視覺。而立體視功能到9歲才可達到正常。
寶寶視力有問題的癥狀
寶寶現(xiàn)在還太小,他還不能判斷自己是不是有視力問題。因此你需要保持警惕,注意觀察存在潛在問題的危險信號。
如果寶寶出現(xiàn)以下情況,建議你帶他去看醫(yī)生,醫(yī)生會判斷寶寶的眼睛是不是真的有問題。醫(yī)生可能會幫寶寶檢查眼睛,篩查視力。如果有必要,醫(yī)生會建議你帶寶寶去看眼科專家。
1、你給他讀書的時候,需要你把書靠他非常近;
2、眼睛經(jīng)常斜視;
3、需要歪著頭才能看得更清楚,比如看照片的時候;
4、不睏的時候,也揉眼睛;
5、好像流眼淚特別多;
6、閉上一只眼才能看得更清楚,比如看書的時候;
7、不愛做需要近看的活動,比如涂鴉;
8、不愛做需要遠看的活動,比如看天上的鳥或飛機;
9、好像對光過度敏感;
10、看起來好像是對眼,或者兩只眼睛好像視線不一致;
11、眼睛發(fā)紅,幾天都不好,有時候眼睛還疼或者對光線敏感;
12、好像行動特別不靈巧;
13、在用閃光燈給他拍的照片里,他的眼睛里總是有一個異樣的點。這個點不是普通的紅眼,而可能是一個白點一類的;
14、眼皮耷拉,好像從沒有完全睜開過;
15、瞳孔里有白色、灰白色或者黃色物質;
16、眼睛凸出;
17、眼睛流膿或者有結痂;
18、眼睛外觀出現(xiàn)了任何其他變化;
19、說眼睛疼或者眼睛不舒服。
促進視力發(fā)育的方法
0—6個月—“黑白期”
新生寶寶只能看到光和影,吃奶的時候剛好可以看到媽媽的臉,再遠則不見。3個月大時已具有三色視覺,但這個時候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對比強烈的黑白兩色,尤其是黑白相間的圖案,所以此時最好在寶寶眼前20—38厘米處放一些具有黑白對比色的玩具。
6—12個月—“色彩期”
這是寶寶辨別物體物象細微差別能力(簡稱視敏度”)的發(fā)展關鍵期,此時他們需要的是顏色對比鮮明的圖像和玩具。
1—3歲—“立體期”
孩子能直立行走了,開始對遠近、前后、左右等立體空間有了更多認識,這時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3D玩具,如特別推出的美贊臣3D視窗玩具,引導寶寶視覺從二維向三維轉化,激發(fā)想象力,如各種積木幾插接式、鑲嵌式的玩具都是對此時的孩子有啟智作用的玩具。
3—6歲—“空間期”
通過視覺,孩子能判斷出物體大小、上下、內外、前后、遠近等空間概念。這個時候,爸媽應利用游戲發(fā)展孩子的空間視覺能力,如走迷宮、識別各種標志、各國國旗、學地圖、找不同(辨別兩張看似相同卻有五處不同的圖畫)等,同時,讓孩子使用油畫棒、毛筆、橡皮泥等進行繪畫訓練,是將視覺啟智和美育教育相結合的方式。
查看詳情
相關知識
寶寶發(fā)育遲緩 發(fā)育遲緩的癥狀表現(xiàn)
寶寶發(fā)育遲緩
寶寶生長發(fā)育遲緩怎么辦
寶寶運動發(fā)育遲緩
寶寶發(fā)育遲緩怎么治
7個月寶寶發(fā)育遲緩
寶寶發(fā)育遲緩的原因
寶寶發(fā)育遲緩是腦癱嗎
什么是發(fā)育遲緩?發(fā)育遲緩的寶寶以后會怎么樣?家長要牢記
如何判斷寶寶生長發(fā)育是否遲緩
網(wǎng)址: 【成長發(fā)育】寶寶發(fā)育遲緩 http://m.u1s5d6.cn/newsview381178.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