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現代人的健康問題,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那就是“濕氣重”。四肢沉重,精神不振,濕疹難愈,為了健康我們與“濕”展開了搏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濕”。
一、什么是“濕”?
通俗地講,“濕”就是我們身體內不斷堆積的垃圾,這些煩人的垃圾粘滯在人體內,驅除不走,就會影響健康。
濕,有內濕和外濕。
外濕,是來自自然界的濕邪;內濕,是我們身體自己產生的濕邪。南方多外濕,北方多內濕。
長期處于潮濕的環(huán)境,自然界的濕氣入侵人體,造成外濕。而我們人體的氣機運動遲緩,臟腑失常,垃圾粘滯體內,就形成內濕。
常有人說“十人九濕”,就是因為我們現代人飲食無節(jié)制,貪寒涼之物,睡眠無規(guī)律,運動量又少,常此以往,必遭濕邪困擾。
說到濕,就不得不再次提到我們人體內那個小小的、勤勞的器官—“脾”。
運化水濕首要責任在脾,濕氣重,脾就要不斷地勞作,久而久之脾也累壞了,就形成了“脾虛”,濕氣長久纏身則可能會引發(fā)肺弱、肝弱、腎虛,所以你看這就為什么“濕”為什么會被稱為“萬惡之邪”的原因。
二、千寒易去,一濕難除
“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中,中醫(yī)最怕“濕邪”。因為“濕”不但極易滲透人體,而且喜歡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
比如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容易變成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很難祛除。即將到來的夏天“濕”就喜歡與“熱”手拉手,形成“濕熱”。不僅會引發(fā)頭暈頭沉、胸悶氣短、體倦乏力,還易導致消化道、泌尿系統(tǒng)以及皮膚病等多種問題?!皾瘛迸c寒結合,就易形成“寒濕”,困擾女性的許多婦科疾病,比如痛經、白帶異常、瘙癢等,都因寒濕而起。
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春夏季節(jié)天氣濕熱,人們愛喝冷飲,愛吃涼菜,有些人還喜歡席地而坐,消散身體的熱氣。一杯冰鎮(zhèn)飲料下肚,從里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隱患。
為什么現代人的病那么復雜,那么難治?就是因為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里應外合,糾纏不清!所以,中醫(yī)常說:濕氣不除,后患無窮!
三、濕氣重的表現?
1、頭發(fā)愛出油、面部油亮
2、睡覺留口水、口臭、身體有異味
3、渾身無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4、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5、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沖掉)
6、感到累,連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7、眼袋下垂,肥胖,減肥后反彈
8、臉色蒼白,原本紅潤的臉頰不見了
9、小肚子大(常有脹氣),身體浮腫
10、耳內濕(耳禪濕)毛發(fā)粗糙,易脫落
11、舌頭邊緣有鋸齒,俗稱“裙邊舌”
12、女性陰部潮濕(瘙癢異味)菌類腐敗,男性陰囊潮濕。
13、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男性陽痿早泄。
對照一下吧,如果您有其中2--3種表現,就說明體內有濕氣,就要注意調理了。
四、如何防濕、祛濕?
1、適當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能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等運動,有助于活化氣血循環(huán),增強體內水分代謝。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因為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fā)濕熱病癥。
2、清淡飲食少鹽,避免寒涼之物
腸胃系統(tǒng)關系到營養(yǎng)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適量、均衡飲食。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fā)炎。甜食、油炸食品、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在烹調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最好加入蔥、姜,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如果體內攝取了過度的食鹽,那么很容易引起水腫,并且體內濕氣增加。所以日常飲食最好不要放太多的食鹽,這樣有助于腎臟排水、去濕氣。
3、不要長期處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
保持居住環(huán)境的干燥,家中的被褥要經常晾曬,要常開窗通風;洗完澡之后要立即擦干水分,注意腳也要擦干。
4、劃重點:要祛濕,須健脾
“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有些人喝了好多祛濕的粥啊、茶啊,為什么沒有效果,就是因為不知道“要祛濕,須健脾”。 有濕只忙著祛濕,而不懂得健脾,導致舊濕氣走了,新濕氣又來,一直除濕但一直都除不完。祛濕與健脾形成良性循環(huán),才能真正有效果。
祛濕健脾的食藥材推薦:
1、白扁豆:溫脾止瀉,和中化濕;
2、山藥、茯苓、去心蓮子:補腎脾、祛濕;
3、荷葉:助脾胃,散淤清腫,清肝平熱祛濕;
4、赤小豆、薏米:去脾濕,排濕邪;
5、白芷:祛風濕,活血排膿,美容肌膚;
6、蘆根:療肺癰,滲濕行水,化痰。
溫馨提醒:中醫(yī)的核心是辯證施治,而人分體質,藥有偏性,所以本號推薦的食療方、驗方、推拿按摩手法等,均需對癥使用,懇請大家注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