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電擊傷的發(fā)病機制

電擊傷的發(fā)病機制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8日 00:50

電流的類型可影響受傷的嚴重程度。一般,直流電(dc)的頻率為零,但是間歇的或脈沖式的,它比在美國普遍應用的交流電(ac)的危險性小。ac對人體的作用主要取決于頻率,普遍應用的50~60hz(周/秒)的低頻電流常比高頻電流危險,比相同電壓和安培的dc危險3~5倍。dc易引起痙攣性收縮,并常迫使觸電者遠離電源。60hz的ac(家用電流)則使肌肉強直,常使手"固定"于電流源,導致接觸時間延長。若電壓高則引起嚴重電灼傷。

一般情況下,dc和ac的電壓和安培越高,損傷的程度越嚴重。高電壓(>500~1000v)電流易引起深部灼傷,而低電壓則易導致"固定"于電路。手對dc的感覺域值約為5~10毫安(ma),而對60hz的ac的域值約為1~10ma。觸電后能引起手臂屈肌收縮,但仍能使觸電者松手而脫離電源的最大電流強度稱為"放走"(let-go)電流。對70kg體重的男性而言,其dc"放走"電流約為75ma;而對ac的"放走"電流約為15ma,并可隨肌群大小而異。在60hz低壓(110~220v),較低電流強度(60~100ma)的ac電流穿過胸部<1秒鐘即可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而dc則需約300~500ma。電流經(jīng)直接通路進入心臟(如經(jīng)心導管或起搏器電極),則很低強度(<1ma的ac或dc)的電流就可引起心室顫動。

人體的電阻(以ω/cm2 為單位)主要集中于皮膚,故電阻隨皮膚的情況而異。干燥,角化良好的完整皮膚,其平均電阻為2萬~3萬ω/cm2 。厚而胼胝化的掌面和足底可高達200萬~300萬ω/cm2 ;濕而薄的皮膚約為500ω/cm2 。若皮膚被穿破(如割破,擦傷或針刺),或電流觸及濕潤的粘膜(如口腔,直腸,陰道),電阻可低至200~300ω/cm2 。若皮膚電阻低,雖然引起廣泛灼傷少見,但電流到達心臟,則可發(fā)生心跳停止。若皮膚電阻很高,則電流通過時很多能源在表面消散,造成電流入口及出口處的大面積灼傷和出入口之間組織的炭化(熱=電流強度2 x電阻)。內(nèi)部組織的灼傷程度取決于它們的電阻;神經(jīng),血管和肌肉的導電性遠比致密組織(如脂肪,肌腱和骨)好,故容易受傷。

電流經(jīng)過體內(nèi)的途徑可決定損傷的性質(zhì),電流經(jīng)過從一臂到另一臂或從臂到足時,很可能通過心臟,因此比從足到地危險得多。頭部電擊傷可引起癲癇發(fā)作,腦室內(nèi)出血,呼吸停止,心室纖維震顫或心跳停止,晚期效應可出現(xiàn)白內(nèi)障。

電流進入人體最常見的入口點是手,其次是頭。最常見的出口點是足。對交流電而言,出入點的用詞欠妥,因為無法定電流入或出的位置。稱為"電源”。(實習編輯:楊薇)

相關知識

電擊傷后截肢患者上肢康復訓練的健康教育
游泳肩的發(fā)病機制、診斷與防治
手機、電腦等產(chǎn)生的電磁輻射,會對人體有傷害嗎?
電子病歷管理制度.docx
新型拳擊沙袋的制作方法
電子病歷質(zhì)量控制系統(tǒng)
電擊療法就是電擊?說說那些被誤解的心理療法
肥胖的病因與發(fā)生機制有哪些
Uzi開始健身了!電競選手傷病滿身,年輕的他們急需保護
武磊膝傷不斷,何以避免運動員的職業(yè)傷病危機?

網(wǎng)址: 電擊傷的發(fā)病機制 http://m.u1s5d6.cn/newsview35080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