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恰宓禪師:毗婆舍那禪 第五章 清凈的七個階段(七清凈)

恰宓禪師:毗婆舍那禪 第五章 清凈的七個階段(七清凈)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6日 06:24

 返回目錄

恰宓禪師:毗婆舍那禪 第五章 清凈的七個階段(七清凈)

  清凈的七個階段(七清凈)

  為了證悟,我們必須經(jīng)歷七個階段的清凈:

  一、戒清凈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

  第一是戒清凈(sila-visuddhi):指道德行為的清凈。禪修者如果不受持八戒,至少必須受持五戒,這樣他們便可以持戒清凈。五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邪淫,而八關(guān)齋戒中的第三戒是禁止性行為。如果禪修者不戒除性行為,他的心會被貪欲蓋(kamacchanda-nivarana)所染污。只有當心從五蓋中凈化時,禪修者才能了解身心生滅現(xiàn)象的本質(zhì)。

  如果禪修者能受持八關(guān)齋戒更好;如果不能受持,他們可能有許多欲望,有口腹之欲,想要看得到、聽得到的東西,香味和有形的東西,他們心里有五種貪欲(色、聲、香、味、觸)。

  透過受持八關(guān)齋戒,我們可以凈化我們的行為、言語,這是戒清凈。當戒清凈時,心在某種程度上也被凈化了。當心被凈化后,心變得平靜、輕安、寧靜、愉快,而且能專注于禪修的目標;此時,禪修者的心是清凈的,也就是心清凈,這是清凈的第二階段。

  當佛陀的弟子鄔地亞(Uttiya)臥病在床時,佛陀去看他,幷詢問他的健康狀況,鄔地亞告訴佛陀有關(guān)他的病情︰「世尊,我的病沒有減輕,反而更嚴重;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活過今天或明天。因此我想要禪修,在我死以前證得第四果阿羅漢,以便摧毀各種煩惱。請給我簡短的教誨,使我能夠禪修幷獲得阿羅漢果位?!?/p>

  佛陀回答說︰「鄔地亞,你應該從清凈開始,如果一開始就清凈,那么,你會有所成就,也就是能獲得阿羅漢果位?!狗鹜訂枺骸甘裁词情_始?」佛陀自己回答:「戒清凈和正見是開始?!?正見表示接受和相信「因果律」或「業(yè)力」。

  佛陀繼續(xù)說︰「鄔地亞,你的道德行為應該清凈(戒清凈),然后,以戒清凈為基礎(chǔ),你應該修習四念處;如此修習,你的痛苦會止息。」

  佛陀強調(diào)戒清凈,因為這是定力和觀智有所進步的必要條件;當戒清凈時,心變得平靜、寧靜和愉快。如果他修習念處禪,他會比較容易專注于身心生滅的任何現(xiàn)象;因此戒清凈是禪修者獲得進步的必要條件。

  二、心清凈

  第二種是心清凈(Citta-visuddhi)。如果我們想要獲得觀智,必須凈化心中的各種煩惱。當心非常專注在身心生滅的現(xiàn)象時,就能從五蓋中解脫,這是心清凈。

  三、見清凈(Purification of View)

  第三種是見清凈(Ditthi-visuddhi)。當禪修者的心不受五蓋的影響,已經(jīng)凈化時,他能深入觀察身心生滅現(xiàn)象的本質(zhì)。首先,禪修者透過自己的經(jīng)驗,能夠區(qū)分心理和身體 (名和色) 的生滅現(xiàn)象,這是名色分別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當禪修者的定力變得更深,他深入觀察身心生滅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因而能夠了解身心生滅現(xiàn)象的特色。那么,他就不會把身體的生滅過程視為人或自我。因為,他的見解已經(jīng)清凈,他已經(jīng)獲得「見清凈」。

  四、度疑清凈(Purification by Overcoming Doubt)

  第四種是度疑清凈(Kavkhavitarana--visuddhi)。Kavkha指疑;visuddhi指清凈;vitarana指克服。當禪修者已經(jīng)獲得第二觀智:把握因緣智(Paccayapariggaha- bana)時,透過他的親身經(jīng)歷,他觀察身心生滅的現(xiàn)象,他不再懷疑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世是否有永久存在的靈魂或自我。根據(jù)因果律,他知道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生中,什么也不存在,除了身心生滅的現(xiàn)象,因此,他克服了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懷疑。這是「度疑清凈」。

  為了獲得這種觀智,在每一個行為或動作之前,他必須觀察每一個意圖(intention)、想要(wanting)和希望。這是為什么在每一個動作之前,我們必須先以正念觀察每一個意圖。當我們有提起腳的意圖時,我們應該觀察「打算,打算」,然后才「提起,提起」。當我們有彎曲手臂的意圖時,我們應該觀察「打算,打算」,然后才「彎曲,彎曲」;當我們進食時,我們有張開嘴吃東西的意圖,然后,我們應該先觀察「打算,打算」,接著才「打開,打開」。在張開嘴的過程中,意圖是因,而張開嘴是果。

  如果沒有意愿或想要來這里,你會來這里嗎?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意愿是因,來這里是果。又你為什么坐在椅子上?是的,因為有意圖所以你會坐在椅子上。有坐的人嗎?如果你認為有人坐在椅子上,那么,我們應該從醫(yī)院的太平間帶一具尸體來,讓他坐在椅子上;因為沒有意圖,就不可能坐下。是因為有意圖,有這種心意引起行動。因此坐的姿勢是男生、女生,還是沙彌或比丘?都不是。在坐的姿勢中,有風大(the wind element)支持身體;坐是一種身體的變化過程,在這過程中,既沒有男生也沒有女生。

  如果我們想要坐,首先,我們必須觀察「想要,想要」,然后才「坐,坐」。在我們觀察意圖后,所有坐的動作都必須觀察。當我們彎曲手臂,我們必須先觀察意圖,然后才做彎曲手臂的動作。當我們伸開手臂時,我們必須先觀察意圖,然后再做伸展的動作:「伸展,伸展,伸展」。

  當我們的定力夠強時,由于能夠覺知意圖和其后的行為、動作,我們了解到:沒有任何事物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所有事物的發(fā)生(產(chǎn)生)一定有原因。因此,所謂的人、男女只是因果現(xiàn)象,沒有行為者,沒有做任何事情的人;如果我們相信有「人」坐著,這是「身見」或「我見」。如果我們徹底了解因果關(guān)系,我們知道這只是自然的過程;那么,就沒有「人」成為一位總統(tǒng),沒有「人」成為一位國王。

  然而,過去有什么東西存在?過去,只有因果的過程;那么,我們對我們過去世的存在便不會懷疑;對我們現(xiàn)在和未來的「存在」亦然。以這種方式,我們就能克服我們對過去生的懷疑;因此,這種克服懷疑的清凈稱為度疑清凈(Kavkhavitarana-visuddhi)。  .

  有些禪修者發(fā)現(xiàn):在每一次的行動前,先觀察意圖是很難的,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為了觀察,我們一定要有耐心,我們要有耐心在每一次的行為或動作之前先觀察意圖。在提起我們的腳之前,我們先觀察意圖時,我們會了解意圖與提起腳的關(guān)系如何;又我們在放下腳之前,先觀察意圖,我們也會了解意圖與放下腳的關(guān)系如何。當我們了解因果關(guān)系時,我們幾乎完全了解因果律;透過了解,我們克服有關(guān)是否有永恒的自我或?qū)嶓w的疑惑。因此,真正存在的只是因果的現(xiàn)象。

  當我們繼續(xù)密集禪修,漸漸的我們了解身心生滅過程的三種特性:無常、苦、無我。我們體驗劇烈的疼痛,我們觀察疼痛的開始、中間和最后階段,以及發(fā)現(xiàn)疼痛很明顯的消失。以此方式,我們正確了解名法和色法的特性,我們?nèi)鐚嵙私馓弁春推渌硇纳鷾绗F(xiàn)象的本質(zhì):無常、苦、無我。最后,疼痛消失了,這是「思惟智」(Insight-knowledge of comprehension)。

  五、道非道智見清凈(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Path and What is Not Path)

  第五是道非道智見清凈。在這個階段的觀智,你有非常好的經(jīng)驗:愉快、平靜、輕安、寧靜等;有時你會覺得你的身體變輕了,好象身體被舉起,你好象在天上飛。你的觀察非常敏銳;你的「精進」是適度、堅定、穩(wěn)定的,既不懈怠,也不會過度嚴厲,而且與「定根」平衡。

  此時的定力深,因此你會體驗到輕安和喜樂等,這是禪修者必經(jīng)的良好階段。此時的身體是輕安的,有時是輕飄飄的。禪修者也會看到光,有時他們看到像一盞燈的光,有時是看到燦爛的光等等。這個階段的觀智非常敏銳,可以清楚的觀察身心生滅的現(xiàn)象;同時對佛、法、僧三寶也生起強而堅定的信仰。他們有強烈的欲望,想去鼓勵親戚朋友來修習毗婆舍那禪。

  由于這美好的經(jīng)驗,禪修者可能認為:「這一定是涅槃,真棒,我以前從未經(jīng)歷過;現(xiàn)在,我已證得涅槃。」他非常高興,幷執(zhí)著這種境界,因此,他們不想繼續(xù)修行,他們滿足于這種美好的境界,事實上,他們所到達的只是通往涅槃的中途而已。所以這些體驗被稱為十種「觀染」。如果禪修者勇猛精進,密集禪修,這階段大約在四周內(nèi)可以經(jīng)歷到。

  透過禪師或他人的教導,禪修者才了解這些是「觀染」。當禪修者了解:喜歡這些經(jīng)驗幷非正道,只有觀察這些經(jīng)驗才是正道,然后,他會繼續(xù)密集禪修。只有這時,他才能克服「觀染」,進一步的朝向目標,這是「道非道智見清凈」。

  六、行道智見清凈(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Course of Practice)

  第六是行道智見清凈。Patipada指修行的過程;Bana是智的意思;dassana 是見的意思。Bana和dassana在這里是同樣的意思,為了強調(diào)觀察力,經(jīng)文用兩個相同意思的字:智知見。因此,Patipada--banadassana- visuddhi 指「行道智見清凈」。這表示當我們通過「道非道智見清凈」時,我們正通往阿羅漢果位或止息痛苦的正道上。

  當禪修者通過「道非道智見清凈」時,他可以非常清楚的觀察身心生滅的現(xiàn)象。有了較深的定力,禪修者了解身心非??焖俚纳鷾纭I院?,他只看到色法的消失,而沒有看到他們的生起;禪修者觀察的心只看到色法的最后階段,色法生起的初始、中間階段幷不明顯。大部分的時間,禪修者不知道頭、手、腳和四肢的形狀,他看到色法在六根門不斷的消失。

  當禪修者的「壞隨觀智」越來越敏銳清晰時,他會心生怖畏,他覺得所有的色法是令人畏懼的,因為他們不斷的壞滅、消失。禪修者了解名法和色法的滅去后,變得很沮喪、憂愁、憂郁,因此他想要舍離所有的色法,他有強烈的欲望,想從所有的色法中解脫出來。結(jié)果,同一個姿勢他無法坐很久,他經(jīng)常改變姿勢。他覺得好象無法找到逃離色法的地方。

  為了從色法中解脫,禪修者在修行上會更精進。他越精進,他的觀智會越敏銳,他會更精楚的了解身心生滅現(xiàn)象的本質(zhì)。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心變得更有定力,更穩(wěn)定,更平靜,觀智也會變得更清晰,更清楚,能夠很容易的觀察色法的生起和滅去。他對色法既不會心生喜樂,也不會不悅,舍心(equanimity)于是生起。

  在這個禪修階段,不需要特別精進去觀察色法的生起和滅去。此時,色法非??焖俚纳鷾?,而觀察的心也非常清楚的觀察色法的生滅現(xiàn)象。當禪修者繼續(xù)修行,身心生滅現(xiàn)象非??焖俚纳鹩譁缛?,而觀察的心也能時時刻刻觀察他們。

  成熟的智慧

  如果我們繼續(xù)修行,不久我們會來到邊界,這里的邊境指凡人和圣人之間的邊界。如果你想要繼續(xù)修行,站在邊界上,你展望未來和回顧過去,你會知道:「如果我繼續(xù),所有的痛苦會止息,我應該繼續(xù)嗎?」你會考慮。答案是:是的。因為多生累劫(kappas)以來,你一直在受苦。

  Kappas這個字指無數(shù)的存在。當你處在圣凡的邊界時,你會思考過去的經(jīng)驗:「多生累劫以來,我一直在痛苦中輪回、受苦。我厭惡這種輪回之苦,我必須結(jié)束這種痛苦?!鼓敲?,你的注意力會朝向痛苦的止息。這種邊界智稱為種姓智(Gotrabhu-bana),Gotra指子孫、后裔。在這圣凡的邊境上,凡夫的后裔完全被切斷,不再是凡夫。一旦你通過這條邊界,你便成為圣者,因為你已經(jīng)斷除凡夫的痛苦煩惱。向智(Nyanaponika)長老把它翻譯為成熟的智慧,因為禪修者的智慧已經(jīng)成熟得足以證「道」。事實上,我們可以照原文把它譯為「已經(jīng)切斷凡夫世系之智」。

  當凡夫世系已經(jīng)被切斷,禪修者已經(jīng)獲得須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成為一位圣者。此時,「道智」立刻生起,這是徹底了解四圣諦的智慧,是須陀洹道智,是第一種道智,也是第一種出世間的智慧,而且完全斷除「身見」(有人、我等錯誤的觀念)和疑(對佛、法、僧三寶的疑惑)。

  如果我們修行的方法錯了,我們會停在「道非道智見清凈」上。因為我們已經(jīng)走在正道上,我們必定會獲得第九觀智(欲解脫智),幷逐漸接近目標,因此我們可以判斷我們修行的過程(行道)是正確的。我們對修行的過程沒有懷疑,這種疑惑已經(jīng)被「行道智見清凈」所摧毀;所以這個階段是「行道智見清凈」。當你到了這個階段時,你已經(jīng)獲得第十二個階段的觀智:隨順智(Anuloma-bana, knowledge of adaptation))。

  七、智見清凈(Purif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第七種是智見清凈(Banadassana visuddhi);Bana是智,dassana是見,visuddhi是清凈。證得須陀洹道智的圣者了知四圣諦,他的智見是清凈的,所以稱之為「智見清凈」。在獲得第一種道智之后,果智(phala-bana)立刻隨之生起;然后生起觀察智(Paccavekkhana- bana)。

  以這種方式,禪修者獲得七個階段的清凈,成為須陀?。⊿otapanna)。Sota是流,apanna是進入者;所以Sotapanna是入流者的意思。當禪修者獲得初果的道智,他已經(jīng)預入圣流,所以稱之為「預入圣流者」;只有此時,他才獲得「智見清凈」。

 返回目錄

-----------------------------------------------------------------------------------------------------------------

更多恰宓禪師佛學內(nèi)容

-----------------------------------------------------------------------------------------------------------------

相關(guān)知識

傳統(tǒng)保?。憾U與氣功養(yǎng)生
【養(yǎng)生篇】“空腹禪”中的健康養(yǎng)生之道——病分三類
佛家健康養(yǎng)生五大秘籍
“禪行普陀”——海島健康游活動規(guī)程
孕期做瑜伽 生活小清新
古印度瑜伽與宗教: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交融史是如何開始的?
你是否嘗試過七日瘦身湯?
酵素養(yǎng)水=(廉價的凈水器)
禪城區(qū)“環(huán)保管家”貼心體檢幫扶——助力重點行業(yè)整治提升
瑜伽冥想的五個步驟(轉(zhuǎn)帖)

網(wǎng)址: 恰宓禪師:毗婆舍那禪 第五章 清凈的七個階段(七清凈) http://m.u1s5d6.cn/newsview30651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