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
在載人航天初期,對于航天環(huán)境耐力和適應性選拔訓練,美蘇兩國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隨著載人航天經驗的增多和航天器性能的改善,美國在后來的載人航天計劃中,針對航天環(huán)境的訓練有所減少。俄羅斯雖然一如既往,但也從單純提高人對各種航天環(huán)境因素的耐力,發(fā)展到綜合提升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作好準備。時至今日,盡管有些項目被取消了,如航天飛機航天員不再進行轉椅訓練,有的訓練負荷和強度減少了,如俄羅斯航天員的超重耐力訓練由原來的+12Gx減少到+8Gx,但這些項目仍然是航天員特別是駕駛員選拔和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航天員對航天飛行環(huán)境的耐力與適應能力,以及返回地面后的再適應能力。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與體質訓練的有機結合及共同作用,可以使航天員的身體素質達到勝任飛行的目標。目前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項目主要有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前庭耐力訓練、失重適應性訓練等。安排這些訓練時,特別注重因人而異和實際訓練效果,一般都是根據個體情況,確定訓練的方法、強度和次數。若未達到訓練要求,則適當加大訓練強度和訓練次數;若已達到訓練要求,則只做維持性訓練。
(1)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
通過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可以使航天員掌握正確的呼吸對抗動作,增強和維持航天員抗超重的能力和穩(wěn)定性。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主要是進行胸-背向耐力維持訓練和抗胸-背向過載呼吸動作訓練,一般每年進行2次左右,貫穿于航天員訓練的全過程。在飛行前半年左右,還要按真實的飛船正常上升和返回的超重曲線進行訓練,使航天員實際體驗載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過程中超重作用的過程、特點和反應。
超重訓練的主要設備是載人離心機。航天員訓練時,訓練教員在控制室內觀察和記錄航天員的表情、通話、各種生理指標和反應動作情況,當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中止訓練。訓練結束后,教員將根據受訓航天員的主客觀反應,對其超重耐力和反應特征作出科學的評價。
(2)前庭功能訓練
航天運動病是航天員進入太空最初幾天可能遇到的麻煩問題,其發(fā)病率較高,會使航天員產生嚴重不適癥狀,影響其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多數學者認為,航天運動病與前庭系統(tǒng)有關,而且實踐證明,前庭功能訓練可以增強航天員前庭功能的穩(wěn)定性,提高前庭器官對運動刺激的耐受能力,避免或減少航天運動病的發(fā)生,或減輕航天運動病的癥狀,這是預防航天運動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圖2-8)。
圖2-8 航天員正在進行前庭功能訓練
前庭功能訓練分為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主動訓練與體質訓練相結合,主要進行一些多方向自體旋轉的運動,如彈跳網、滾輪、旋梯等,這些項目可以鍛煉航天員前庭器官感受器和運動系統(tǒng)的功能。被動訓練主要在秋千和轉椅上進行,使受訓者經常反復地接受線性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的刺激,提高人體對運動刺激的耐受性,達到避免或減輕眩暈和錯覺的目的。前庭功能訓練通常采用主動和被動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訓練期間,每年進行2~3次該訓練。飛行前,根據航天員的個體情況和任務特點,可對訓練的方法、負荷和安排進行適當的調整。此外,針對航天運動病的物理防護措施,如呼吸調節(jié)、穴位按摩等,還要安排相應的訓練,使航天員掌握預防航天運動病的方法和技巧,預防航天運動病的發(fā)生,或緩解航天運動病的癥狀。我國和俄羅斯都非常重視前庭功能訓練,美國則取消了前庭功能訓練,改為給航天員注射藥物(如非那根),以防止航天運動病的發(fā)生。
(3)失重適應性訓練
失重除了會使人產生不適反應外,還會給人的操作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人在失重狀態(tài)下的運動和操作,與地面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地面上,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失重環(huán)境,或模擬失重環(huán)境(如中性浮力水槽),或模擬失重狀態(tài)下人的某些生理反應(如利用轉床模擬血液的重新分布,或頭低位臥床),使航天員了解和熟悉失重環(huán)境,體驗失重的漂浮感和人體的某些生理反應。熟悉和掌握失重環(huán)境下的運動和各種操作技巧,對順利完成航天飛行任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進行失重適應性訓練的主要目的。
1)失重飛機飛行訓練。用高性能失重飛機做連續(xù)的開普勒拋物線飛行,可以反復產生失重環(huán)境,用于航天員訓練。如俄羅斯的伊爾-76失重飛機,1個起落可飛15~20個拋物線,每個拋物線可產生約30秒的失重時間;美國的KC-135失重飛機,1個起落可飛20~30個拋物線,每個拋物線可產生25秒左右的失重時間。失重飛機是由高性能的噴氣式飛機改裝而成的,機艙內比較寬敞,兩邊裝有把桿,鋪設有厚厚的軟墊,并備有降落傘以防萬一。失重訓練內容分為兩類,一是失重條件下機體的一般感受和反應體驗、漂浮訓練、定向能力訓練等,目的是提高航天員對失重應激的生理、心理穩(wěn)定性,并學會在失重條件下保持姿態(tài)平衡和運動的方法,使之從生理、心理和身體運動方面適應失重環(huán)境。二是操作技能訓練,包括穿脫航天服、進食和飲水、轉移物體、閱讀書寫、攝影錄像、操作儀器設備及使用工具等訓練,目的是提高航天員在失重條件下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使其在操作方面適應失重環(huán)境。由于失重飛機做拋物線飛行時是超重和失重交替進行的,因此受訓者要特別注意,避免受傷。失重飛機訓練是一項負荷較大、艱苦而且有一定風險的訓練,對航天員的身體和意志也是一種考驗。
2)血液重新分布適應性訓練。除了失重飛行之外,利用轉床進行體位改變的訓練,可以模擬失重時血液往頭部轉移引起的生理反應,使航天員體驗和適應失重條件下血液重新分布和由此產生的各種效應。訓練時,航天員取仰臥位固定于轉床上,轉床每隔幾分鐘改變一次角度,這樣反復進行,可以不斷地給心血管感受器施加刺激,鍛煉心血管的調節(jié)機能,直至達到對這種血液快速重新分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為止。利用轉床進行體位改變訓練,一般安排在航天員執(zhí)行航天飛行任務年進行,這對于減輕航天員在航天飛行初期,特別是前24小時的不良反應,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十分有益。
除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以外,航天員每周還要進行多次體質訓練。航天飛行對人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體質訓練是提高航天員身體素質并使其勝任飛行的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基礎性的訓練手段。體質訓練不僅能提高和鞏固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強航天員對航天環(huán)境的耐受能力和適應性,培養(yǎng)航天員良好的心理品質,使航天員在漫長的訓練期內能夠保持良好的體能和旺盛的精力,較好地完成其他各項訓練。體質訓練貫穿于航天員訓練的全過程,一般每周訓練2~3次,每次訓練約2小時。
航天員體質訓練項目很多,分為一般體質訓練和特殊體質訓練兩大類。一般體質訓練是為了提高航天員的速度和耐力,改善他們的形體、力量,以及身體的柔韌性、靈活性、協(xié)調性和整體調控能力,項目主要有田徑、游泳、爬山、形體訓練、體操、健身操、各種球類運動、彈跳網運動等。特殊體質訓練主要是輔助提高航天員對航天環(huán)境的耐力,其中前庭耐力訓練有旋梯、滾輪、蹦床、浪木、旋轉秋千、三維翻滾機、趣味田徑活動等,超重耐力訓練有專門加強胸部、腹部和四肢肌肉力量的訓練項目。此外還包括提高缺氧耐力的訓練,如游泳和登山等。
航天員體質訓練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針對性很強,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訓練計劃;二是特別注意保障航天員的安全,避免運動損傷,以降低訓練期間的淘汰率。正因為如此,航天員在訓練前要進行體檢,并在訓練過程中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關知識
環(huán)境養(yǎng)生:適應環(huán)境變化,預防環(huán)境性疾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頁平臺系統(tǒng) 陶春靜
高溫環(huán)境下如何跑步訓練和比賽?
心理韌性訓練,提升應對生活挑戰(zhàn)的能力
環(huán)境保護應急演練方案(通用10篇)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不同訓練人群的應用效果
急性高強度間歇訓練(HIT)的反應及長期訓練負荷管理
訓練傷防治員為健康護航
社交技能訓練在發(fā)育障礙兒童學校適應中的重要性與實施
全國減肥訓練營排名,減肥訓練營推薦
網址: 航天環(huán)境適應性訓練 http://m.u1s5d6.cn/newsview228564.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