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Outlook:肥胖是“心”???“心”病促肥胖?
編者按:
肥胖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健康問題。《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超過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超重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那么,肥胖僅僅是身體健康問題嗎?肥胖與心理健康相關嗎?
今天,我們共同關注肥胖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chǎn)業(yè)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fā)和幫助。
① 抑郁癥和肥胖癥的惡性循環(huán)
自1975年以來,全球肥胖率幾乎增加了兩倍。與此同時,抑郁癥的發(fā)病率穩(wěn)步上升。自2000年初以來,許多研究探究了這兩種疾病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肥胖人群的抑郁癥患病率是健康體重人群的兩倍。
南澳大學澳大利亞精準健康中心主任Elina Hypp?nen認為肥胖癥和抑郁癥之間的部分關聯(lián)是非常直觀的。
她說:“肥胖的人會受到侮辱,這勢必會影響心理健康。這兩種疾病情況也存在一些相同的風險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身體活動、睡眠模式紊亂和藥物濫用?!?/p>
但事實上,肥胖癥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要復雜得多。過去十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著相互交織和重疊的生化反應, 并會導致彼此的惡化。
圖1. 肥胖和抑郁之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② 雙倍炎癥
肥胖人群常常經(jīng)歷慢性炎癥。其脂肪組織內(nèi)存在一系列免疫細胞,這些細胞會產(chǎn)生與炎癥相關的信號蛋白。因此,肥胖人群可能會產(chǎn)生過多的這些分子。其中有些蛋白(如細胞因子)與精神疾病密切相關,這些蛋白往往被認為是抑郁癥的生物標記物1。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細胞因子會通過刺激某一可以改變氨基酸供應的酶,來下調(diào)情緒調(diào)節(jié)的關鍵激素——血清素。
細胞因子效應給肥胖人群為何有更高的抑郁發(fā)生風險提供了生物層面的解釋。但它是雙向的(圖1)。研究還表明,抑郁的人無論他們的體質(zhì)如何,他們體內(nèi)的細胞因子都具有較高的濃度水平。
促炎細胞因子可能會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從而導致2型糖尿病。而且,考慮到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發(fā)胖風險,因此由抑郁癥引起的細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可能也會導致肥胖。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Hubertus Himmerich認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Stephanie Borgland贊同這一說法。“肥胖和抑郁癥患者的促炎細胞因子都有所增加,”她說,“幾乎無法說清楚是哪個導致了哪個?!?事實上,她補充說,這兩種情況都可能會導致另一種情況變得更糟。
③ 壓力關系
皮質(zhì)醇通常被稱為應激激素,因為其往往在人緊張或遇到潛在危險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皮質(zhì)醇會升高血糖水平,為大腦提供更多的葡萄糖。這在短期內(nèi)是一個有益的響應。但研究表明,抑郁癥等情緒障礙的發(fā)作也會引發(fā)這種生化反應。
例如,2016年,科學家觀察了41只獼猴(Macaca mulatta)的行為,每天1小時,為期2周。研究人員對諸如低頭或蜷縮成胎兒姿勢等行為進行了觀察,這些行為被認為是抑郁的潛在指標。他們還采集了獼猴的頭發(fā)樣本,以測量皮質(zhì)醇水平。
其中18只沒有表現(xiàn)出抑郁行為跡象的獼猴被視為對照組。最終結(jié)果顯示,抑郁組23只猴皮質(zhì)醇分泌量顯著高于對照組2。
在人們身上也看到了類似的結(jié)果。在2019年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評估了89名男性的心理健康狀況,并采集了血液樣本來測量皮質(zhì)醇激素。他們發(fā)現(xiàn)皮質(zhì)醇水平與抑郁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3。
這代表了肥胖和抑郁癥之間的另一個關鍵聯(lián)系,精神病學研究Valerie Taylor說,因為皮質(zhì)醇除了應激反應之外還有許多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增加食欲。
“皮質(zhì)醇的產(chǎn)生會使你體重增加,”Taylor說,“它有自我安慰的作用。這就是為什么當有人和你分手時你會渴望巧克力冰淇淋,而不是胡蘿卜。抑郁癥可能意味著這種情況的延續(xù)。”
因此,如果抑郁癥會增加皮質(zhì)醇,那么肥胖可能是一種連鎖反應。但是,與細胞因子一樣,皮質(zhì)醇效應也會向另一個方向流動。
與抑郁癥無關的肥胖也與高皮質(zhì)醇濃度相關。一項針對肥胖而非抑郁的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體重指數(shù)每增加2.5,頭發(fā)樣本中的皮質(zhì)醇就會相應增加9.8%4。與抑郁癥有關的高皮質(zhì)醇濃度會加劇肥胖,反之,與肥胖有關的高皮質(zhì)醇濃度也可能會加劇抑郁癥。這一惡性循環(huán)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英國諾丁漢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家和研究員理Richard Morriss說:“肥胖和抑郁是雙向的和多因素的,所以很難分開剖析。對于肥胖和抑郁的人來說,真正的難點在于,抑郁癥的根本特征是失去動力,但要解決肥胖問題,你需要這種動力來吃得更好和進行鍛煉?!?/p>
④ 關于治療
同樣難以理解的是這些研究結(jié)果到底對治療意味著什么。首先,Morriss認為人們對肥胖和抑郁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不足。他認為,人們應該像對待厭食癥一樣嚴肅對待肥胖。
“太瘦被視為一種心理健康問題,”他說道,“但如果你太胖了,它卻仍然主要被視為一個身體健康問題?!?/p>
Morriss補充說,當患有抑郁癥的肥胖患者接受治療時,這兩種情況通常會分開處理?!耙钟舭Y的心理治療往往忽略了肥胖因素。”他說。為改善某一疾病情況的干預可能會無意中對另一種疾病情況產(chǎn)生負面影,因此應密切關注兩種情況。
體重增加幾乎是所有抗抑郁藥的副作用,這讓事情變得復雜化。Taylor解釋道:“你服用藥物來減輕抑郁癥,但它會導致你體重增加,從而使你的抑郁癥惡化,然后你需服用更多的抗抑郁藥,不斷惡性循環(huán)?!?/p>
對于服用抗抑郁藥的肥胖者來說,體重增加并不是唯一的問題。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中,Morriss和他的同事調(diào)查了32,000多名患有肥胖癥和抑郁癥的成年人的醫(yī)療記錄。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服用抗抑郁藥的人患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包括糖尿病和心血管等問題5。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推動了這一趨勢,但Morriss表示擔憂。
“我們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們應該在服用抗抑郁藥12個月后接受檢查,”他補充道,“我們試圖阻止他們產(chǎn)生‘應該永久服用抗抑郁藥’的想法?!?/p>
其他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使用抗抑郁藥時,這些健康問題的相對風險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上升6。
這并不是說抗抑郁藥不能發(fā)揮重要作用。事實上,Taylor建議優(yōu)先考慮抑郁癥而不是肥胖癥?!澳惚仨毷紫戎委熞钟舭Y,因為在你精神狀態(tài)良好之前,你無法對生活方式做出重大改變,”她說,“當你情緒低落時,你無法減肥?!?/p>
她補充說,想要采取整體方法治療的醫(yī)生,需要考慮抗抑郁藥可能對肥胖患者產(chǎn)生的潛在不利影響。
解決肥胖問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21年,Himmerich和他的同事對24項關注肥胖和抑郁癥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性回顧7——超過3,200名患者的數(shù)據(jù)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節(jié)食減肥是否具有減輕抑郁癥的額外好處。
Himmerich認為關于哪種飲食最能幫助人們擺脫抑郁存在很多爭論。關鍵問題包括是否要專注于減少卡路里,以及omega-3脂肪酸和維生素等補充劑是否有幫助。
Himmerich認為沒有直接的答案。“尚未有清晰的科學結(jié)論,因為有很多相互矛盾的研究,”他說,“但我們的系統(tǒng)評價表明,限制卡路里的飲食會降低人們的抑郁評分?!?/p>
然而,對于那些減肥過快的人來說,有一個重要的注意事項?!叭藗冊趪栏駵p肥后會迅速恢復體重,最終可能會比開始時更糟,” Himmerich說,“因此需要有一個維持階段來對引導和指導人們?!?/p>
令人惋惜的是,對于絕大多數(shù)肥胖和抑郁癥患者來說并不存在這種量身定制的療法?!盎颊咧荒苷业娇梢詭麄兺瓿刹糠致贸痰娜??!盡orriss說。他認為在治療技術發(fā)展到能夠解決和管理這兩個問題之前,肥胖和抑郁癥的綜合問題不太可能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 Lichtblau, N., Schmidt, F. M., Schumann, R., Kirkby, K. C. & Himmerich, H. Int. Rev. Psychiatry 25, 592–603 (2013).
2. Qin, D.-D. et al. Sci. Rep. 6, 30187 (2016).
3. Jia, Y. et al. J. Nerv. Ment. Dis. 207, 271–276 (2019).
4. van der Valk, E. S., Savas, M. & van Rossum, E. F. C. Curr. Obes. Rep. 7, 193–203 (2018).
5. Morriss, R., Tyrer, F., Zaccardi, F. & Khunti. K. PLoS ONE 16, e0245722 (2021).
6. Coupland, C. et al. BMC Med. 16, 36 (2018).
7.Patsalos, O. et al. J. Pers. Med. 11, 176 (2021).
原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2207-8
作者:Benjamin Plackett
編譯:熱心腸小伙伴們
審校:617
編輯:豫小魚
相關知識
肥胖是“心”???“心”病促肥胖?
肥胖人群易患心理疾???
糖尿病+肥胖=糖胖病
肥胖癥是什么病
肥胖是病,別忽視
高脂高糖飲食讓你變胖又變老?Nature 子刊:每月「禁食」5天,即可逆轉(zhuǎn)肥胖重塑健康
肥胖是種病,得治!肥胖會有這些危害!
肥胖與心理疾病有關系嗎
肥胖是一種病嗎
肥胖癥的病因
網(wǎng)址: Nature Outlook:肥胖是“心”???“心”病促肥胖? http://m.u1s5d6.cn/newsview223851.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