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2023年第1期導讀

《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2023年第1期導讀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3日 01:26

藍色字體,關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英文)》(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SMHS),由成都體育學院(CDSU)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SSS)聯(lián)合主辦,是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會刊,為中國第一本運動醫(yī)學領域的英文學術期刊。

SMHS 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研究員擔任榮譽主編,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杰出教授、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ACSM)前主席、美國運動科學院(NAK)院士 J. Larry Durstine 教授和成都體育學院前副校長蘇全生教授擔任主編;組建了來自 17 個國家或地區(qū)的 67 位全球頂級運動醫(yī)學、運動科學領域科學家的編委團隊。

期刊主要刊登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領域的新成果、新理論和新技術,包括原創(chuàng)研究、綜述、病例分析及述評等類型論文。期刊為運動醫(yī)學和健康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科學研究成果提供一個優(yōu)秀的、高質量的全球出版渠道。所有文章在 Elsevier 的平臺 ScienceDirect 數(shù)據(jù)庫發(fā)布。目前,SMHS 已被 DOAJ、Embase、Scopus、PubMed Central 等重要國際數(shù)據(jù)庫收錄和檢索。

骨骼肌是一種代謝活躍的器官,約占總體重的 40%,具有重要的活動和代謝功能。眾所周知,運動訓練在骨骼肌中引發(fā)高度協(xié)調的適應過程,不僅可以滿足未來日益增長的身體和代謝需求,還可以對身體中的其他組織/器官產生多種保護作用,對健康和疾病預防具有明確的益處。本期 SMHS 為讀者帶來 “運動促進骨骼肌健康的分子機制” 專題。該專題的客座編輯是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 Zhen Yan 教授及加拿大約克大學的 David A. Hood 教授。

Hot topics in muscle metabolism and adaptation

肌肉代謝及適應的熱點話題

Zhen Yan*, David A. Hood

本期特刊重點介紹了骨骼肌生理學基本重要領域的全面綜述和研究。骨骼肌對運動,特別是抗阻運動最重要的適應性反應是增加蛋白質合成,這對促進肌肉肥大、防止肌肉萎縮至關重要。這一過程在促進和維持骨骼肌收縮能力和代謝功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Tinline-Goodfellow 等的綜述全面地回顧了肌肉蛋白合成調控的文獻,并聚焦于雷帕霉素(mTOR)復合物1 (mTORC1)通路的機制靶點。作者不僅全面綜述了在生長因子作用、營養(yǎng)物質供應和機械刺激時,mTORC1 對于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的不可或缺;同時文章還提及了需要對骨骼肌外圍區(qū)域關注,包括 mTORC1 募集對該區(qū)域蛋白質合成的促進作用。他們深入研究了其中可能的分子機制,包括骨骼肌合成代謝的空間特異性與基質可用性的連接、信號調節(jié)以及蛋白質的翻譯。這篇文章綜述了當前學術界對機體骨骼肌質量控制調節(jié)系統(tǒng)的理解。

Islam 和 Gillen 的綜述涉及骨骼肌生理學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領域:運動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文章專注了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沖刺間歇訓練(SIT)這兩種相似運動模式的當前發(fā)展。這兩種運動模式近來得到了廣泛關注,它們僅需要耗費較短時間即可達到傳統(tǒng)中等強度連續(xù)訓練的許多健康益處。這篇文章提供了明確的證據(jù)表明,無論是急性運動還是長期運動,HIIT 和 SIT 在促進健康個體和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方面同樣有效。作者對支持分子調節(jié)因子作用的證據(jù)進行了平衡審查,指出其中缺乏因果關系的科學證據(jù)。該綜述還提出了一個關于 HIIT 和/或 SIT 在女性中降低血糖的益處的問題,以及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提高對高強度間歇訓練如何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的理解。

最后,Koopmans 等人從肌細胞核作用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肌肉適應的復雜性。這篇綜述詳細描述了在體模型運動刺激中,來自于固有細胞或衛(wèi)星細胞的肌細胞核如何經(jīng)歷轉錄、表觀遺傳、流動性和形態(tài)調控。有趣的是,這篇綜述提供了心肌細胞核可能對過去的訓練適應具有記憶的證據(jù)。作者推測,這種記憶可能是由于 DNA 甲基化或 myomiR 調節(jié)的表觀遺傳修飾。

這些文章提供了骨骼肌對運動適應領域的最新證據(jù),涉及肌細胞核中蛋白質合成的控制、葡萄糖代謝和基因調控這三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希望能引發(fā)更多的討論,促進骨骼肌運動適應的相關研究。

DOI:10.1016/j.smhs.2023.01.004

Going nuclear: Molecular adaptations to exercise mediated by myonuclei

走近肌細胞核:由肌細胞核介導的運動分子適應

Pieter J. Koopmans, Kevin A. Zwetsloot, Kevin A. Murach*

肌纖維是多核細胞,通常認為肌纖維核(肌細胞核)是有絲分裂后的,位于肌纖維的周圍。由于肌細胞及肌細胞核的獨特性,在非應激和應激條件下(如運動),調節(jié)肌纖維內穩(wěn)態(tài)的細胞和分子機制也是獨特的。在運動過程中,肌細胞核起到的一個關鍵作用是基因轉錄。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有能力以高分辨率識別肌細胞核響應體內擾動時的分子變化。美國阿肯色大學的 Pieter J. Koopmans 等人的這篇綜述發(fā)展了肌細胞核對運動適應的分子變化機制,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DOI:10.1016/j.smhs.2022.11.005

The skeletal muscle fiber periphery: A nexus of mTOR-related anabolism

骨骼肌纖維外周:mTOR相關合成代謝的樞紐

Cassidy T. Tinline-Goodfellow, Matthew J. Lees, Nathan Hodson*

骨骼肌合成代謝由許多刺激因素驅動,如生長因子、營養(yǎng)物質(即氨基酸、葡萄糖)和機械應力。這些刺激通過雷帕霉素(mTOR)復合物1 (mTORC1)多級信號轉導整合。近年來,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Nathan Hodson 實驗室和其他實驗室的工作試圖揭示肌肉蛋白合成(MPS)mTOR 相關激活的分子機制,以及骨骼肌細胞內這些機制的空間調節(jié)。這些研究表明,骨骼肌纖維外周是合成代謝(即生長/MPS)的核心區(qū)域。纖維外周充滿了促進肌肉蛋白合成所必需的基質、分子結構和轉譯裝置。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 Nathan Hodson 等在本文中從細胞水平、動物實驗和人體研究中總結了 mTOR 相關的肌肉蛋白合成的激活機制。文章還概述了 mTORC1 對合成代謝刺激的空間調控,并概述了區(qū)分細胞外周作為骨骼肌誘導 MPS 的顯著區(qū)域的因素。建議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營養(yǎng)誘導的骨骼肌纖維外周 mTORC1 的激活。

DOI:10.1016/j.smhs.2022.11.004

Skeletal muscle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improved glycemic control following intense interval exercise and training

高強度間歇訓練改善血糖控制的骨骼肌機制

Hashim Islam, Jenna B. Gillen*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沖刺間歇訓練(SIT)增強了健康成人和心臟代謝疾病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單次或長期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均可改善血糖控制。骨骼肌是胰島素刺激攝取葡萄糖的最大場所,在運動控制血糖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 Hashim Islam 等人在這篇綜述中,總結了一次間歇運動期間和之后骨骼肌的反應,引起血糖控制的改善,并評估了 HIIT/SIT 訓練干預后骨骼肌重塑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之間的關系。最近證據(jù)表明,通過圍繞運動的營養(yǎng)干預,特別是碳水化合物控制,針對骨骼肌機制,可以增強 HIIT 的急性血糖益處。還有一些證據(jù)表明,高強度間歇運動對血糖的益處存在性別差異,在訓練后,女性相對于男性的反應有所減弱。男性和女性之間骨骼肌代謝的差異可能導致 HIIT/SIT 后胰島素敏感性的性別差異,但需要一些控制良好的對照研究以評估胰島素敏感性的骨骼肌機制。鑒于在肌肉生理學文獻中男性的比例更高,還需要進行更多只包含女性群體的研究,以增強學術界對高強度間歇訓練如何影響全年齡段女性肌肉胰島素敏感性的基本理解。

DOI:10.1016/j.smhs.2023.01.002

The role of glycogen phosphorylase in glycogen biogenesis in skeletal muscle after exercise

糖原磷酸化酶在運動后骨骼肌糖原合成中的作用

Abram Katz

瑞典運動科學院 ?strand 實驗室的 Abram Katz 在本文中介紹了運動后骨骼肌磷酸化酶對糖原合成的作用。最初,人們認為磷酸化酶在活細胞中負責糖原的分解和合成。糖原合成酶和麥卡德爾病(磷酸化酶活性缺乏)的發(fā)現(xiàn),以及骨骼肌中較高的磷酸和葡萄糖1-磷酸比值表明,糖原合成不能歸因于磷酸化酶反應的逆轉。相反,糖原合成僅僅取決于葡萄糖運輸?shù)郊毎筇窃铣擅傅幕钚?。然而,大量資料顯示,在運動后的初始恢復期,當糖原累積速度最高且不依賴胰島素時,磷酸化酶失活(即去磷酸化),提示,磷酸化酶在糖原積累中可能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直到最近,當學者們研究了 25~35 ℃ 溫度下從重復收縮中恢復的離體小鼠肌肉樣本時,才確定了磷酸化酶失活的定量貢獻。因此在肌肉慢速收縮、有氧氧化和快速收縮、無氧糖酵解中,在重復收縮后恢復的最初幾個小時內,磷酸化酶的失活占糖原積累的 45%~75%。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磷酸化酶失活可能是特定條件下糖原積累的最重要機制。這些結果支持了磷酸化酶在活細胞糖原形成中起定量作用的最初想法。然而,其機制不是通過磷酸化酶的激活,而是失活。

DOI:10.1016/j.smhs.2022.11.001

Globular adiponectin ameliora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 skeletal muscle by enhancing the LKB1-mediated AMPK activation via SESN2

球狀脂聯(lián)素通過SESN2增強LKB1介導的AMPK激活改善骨骼肌胰島素抵抗

Xinmeng Liu, Yang Yang, Heng Shao, Sujuan Liu, Yanmei Niu, Li Fu*

過去 40 年,糖尿病發(fā)病率在全世界顯著增加。胰島素抵抗(IR )在2型糖尿病 (T2DM )的發(fā)病機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目前,許多研究致力于尋找能夠改善高脂膳食誘導機體胰島素抵抗的活性因子,以期研發(fā)治療 T2DM 的有效藥物。其中,脂聯(lián)素已經(jīng)被證實是一種胰島素增敏因子。球形脂聯(lián)素 (gAd )存在于人體血液中,被認為是具有生物活性的主要部分,但脂聯(lián)素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氧運動是改善機體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干預方式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血漿中的脂聯(lián)素水平,還能增加骨骼肌脂聯(lián)素受體1的表達,可能提高骨骼肌脂聯(lián)素信號傳導活性。天津醫(yī)科大學的傅力等人對比了 6 周的 gAd 治療和有氧運動干預對高脂飲食造成的胰島素抵抗小鼠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該研究證明,在胰島素抵抗小鼠中,SESN2 在 gAd 誘導的 AMPK 磷酸化、胰島素信號激活和骨骼肌胰島素增敏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結果為 gAd 或有氧運動逆轉胰島素抵抗的機制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DOI:10.1016/j.smhs.2022.08.001

Chronic training status affects muscle excitation of the vastus lateralis during repeated contractions

長期訓練狀態(tài)會影響反復收縮時股外側肌的興奮

Sunggun Jeon, Stephanie A. Sontag, Trent J. Herda, Michael A. Trevino*

表面肌電圖(EMG )是對覆蓋在主動運動單位 (MUs )上的皮膚的肌電信號記錄。肌電圖信號的振幅受肌電圖招募和放電速率的影響,因此,表面肌電圖可以提供有關MU控制策略的信息。有充分證據(jù)表明,訓練會引起依賴于運動方式的適應。為此,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 Sunggun Jeon 等人研究了長期有氧運動 (AT )、抗阻訓練 (RT )和久坐不動 (SED )個體反復次最大膝伸肌時的肌電振幅 (EMG RMS )和力的關系。研究招募了 15 位成人 (5人/組 )以 50% 的最大力量進行 20 個等距“梯形”肌肉收縮。記錄肌肉活動時的股外側肌表面肌電圖 (EMG )。對于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成功完成的收縮,線性回歸模型擬合對數(shù)變換后的 EMG RMS -力關系,并計算 b 項 (斜率 )和 a 項 (y截距的反對數(shù) )。EMG RMS 在穩(wěn)定力下取平均值。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一次收縮期間,在線性增長和下降階段,抗阻訓練的 b 項大于有氧運動和久坐不動。對于最后一次收縮,在線性增長和下降階段中,抗阻訓練的 b 項大于有氧運動。久坐不動的 b 項由線性遞增段到線性下降段顯著增加。而 a 項無訓練類型、變化階段或收縮差異。在力穩(wěn)定階段,EMG RMS 從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收縮增加,在不同訓練狀態(tài)下大幅下降。b 項區(qū)分了 EMG RMS 隨訓練組間力量增加的變化率,表明在重復收縮的線性增加和線性減少的部分,抗阻訓練需要比有氧訓練對運動神經(jīng)元進行更大量的肌肉刺激。

DOI:10.1016/j.smhs.2022.12.005

Chrono-exercise: Time-of-day-dependent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xercise

時間-運動:不同時段運動的生理學反應

Hyeon-Ki Kim*, Zsolt Radak, Masaki Takahashi, Takayuki Inami, Shigenobu Shibata

運動是預防和改善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的有效策略。運動增加身體的代謝需求。運動的許多代謝健康益處依賴于骨骼肌的適應,同時運動也可通過肝臟、脂肪組織和胰腺發(fā)揮其許多代謝作用。因此,運動是器官間信號傳導最重要的生理狀態(tài)。相比之下,哺乳動物的晝夜節(jié)律與幾個生理和生物功能的調節(jié)有關,包括體溫、睡眠-覺醒周期、體力活動、激素分泌和代謝,這些都是由時鐘基因控制的。據(jù)報道,葡萄糖和脂質耐受性呈現(xiàn)晝夜變化,晚上比早上低。因此,在一天中不同時間運動對底物代謝的影響可能不同。匈牙利體育大學的 Hyeon-Ki Kim 等人在這篇綜述中,從運動時間的角度,探討了運動時機的重要性。

DOI:10.1016/j.smhs.2022.11.003

Benefits and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frican women: A systematic review

非洲女性體力活動的益處與阻礙:系統(tǒng)綜述

Ogechi Christiana Obi*, Augustine Chibuikem Nnonyelu, Avwerosuoghene Onobrakpeya, Olajumoke Joy Ogundele

長期以來,體力活動一直被認為是生命的良藥,可以預防各種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臟代謝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由于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和尖端技術的出現(xiàn),體力活動相對減少,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慢性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增加。盡管體力活動有大量益處,但美國黑人/非裔女性的體力活動水平可能比白人女性更少。研究表明,個人、人際、社會和環(huán)境等因素限制了婦女參與體力活動。在制定干預措施時,對影響體力活動行為的文化、社會和背景因素需要進行全面的了解。為此尼日利亞大學的 Ogechi Christiana Obi 等人檢索了 PubMed、WoS 等數(shù)據(jù)庫,納入了 33 篇文章進行了系統(tǒng)綜述研究影響非洲女性體力活動的益處和阻礙。研究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對肥胖、心血管健康、高血壓和其他在黑人/非裔美國女性中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有明確的益處,但身體形象感知、頭發(fā)護理問題、性別規(guī)范、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恐懼和家庭責任等限制了她們體力活動的參與。

DOI:10.1016/j.smhs.2022.12.001

Do exercise therapies restore the deficits of joint position se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踝不穩(wěn)的本體感缺陷,已有運動療法是否有效?系統(tǒng)評價和meta分析

Xiao'ao Xue, Weichu Tao, Xiaoyun Xu, Zhengbiao Jin, Qianru Li, Yiran Wang, Xicheng Gu, Ru Wang*, Yinghui Hua*

踝關節(jié)扭傷是最常見的肌肉骨骼損傷之一,盡管該扭傷通常易被忽視,但高達 74% 的初次扭傷患者會發(fā)展為慢性踝關節(jié)不穩(wěn)定(CAI),并伴有持續(xù)的癥狀(如反復感覺踝關節(jié) “打軟腿”,持續(xù)疼痛,以及反復扭傷)。CAI 中的長期關節(jié)不穩(wěn)定也與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和進展相關,從而導致沉重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因此,對于 CAI 患者和骨科臨床醫(yī)生來說,研究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來治療 CAI 是很重要的。復旦大學華山醫(yī)院的華英匯和上海體育學院的王茹等人在本文中探究了與非訓練對照組相比,現(xiàn)有的運動療法是否可以恢復 CAI 患者的 JPS 缺陷。截止到 2022 年 2 月 17 日,研究者對 7 個數(shù)據(jù)庫(PubMed、Embase、Cochrane、CINAHL、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 和 Scopus)進行了檢索。用 “AND” 分組的四串關鍵詞作為搜索策略,使用與(1)踝關節(jié),(2)損傷,(3)本體感覺和(4)運動療法相關的術語。在每個字符串中,所包含的術語通過 “OR” 連接。本研究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與非訓練對照組相比,現(xiàn)有的運動療法可能對關節(jié)位置感(JPS)有積極的影響,但這些改進是否能恢復 CAI 中的 JPS 缺陷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DOI:10.1016/j.smhs.2023.01.001

The effects of low-volume combined training 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outcomes in active young adults: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低量聯(lián)合訓練對體力活動活躍的年輕人健康相關體適能的影響:臨床對照試驗

Ricardo Martins*, Nuno Loureiro

聯(lián)合訓練(CT )是指在同一時段抗阻訓練 (RT )和有氧訓練 (AT )相結合的訓練。這是一種發(fā)展運動表現(xiàn)相關體適能的策略,同時也被廣泛研究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和腎臟疾病等以改善患者的病理狀況,而且聯(lián)合訓練在預防慢性疾病和改善健康方面也很有效。在常規(guī)訓練中加入聯(lián)合訓練的另一個好處是,與僅做抗阻訓練或有氧訓練相比,它能更有效地降低全因死亡率,還可以在減少以不同方式進行抗阻訓練和有氧訓練總時間的同時,而不影響對機體對運動的慢性適應。聯(lián)合訓練被公認為是改善健康狀況和運動成績的優(yōu)秀的訓練方法,低量訓練對體適能有較好的改善,但目前缺乏證據(jù)分析每周低量聯(lián)合訓練對健康指標的影響。為此,葡萄牙貝賈理工學院的貝賈理工學院 Ricardo Martins 和 Nuno Loureiro 在本研究中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探討了 6 周低量聯(lián)合訓練對年輕活躍成年人的身體成分、握力、心肺耐力和情感反應的影響。

DOI:10.1016/j.smhs.2022.12.004

Use of nasal tampons for on-field management of nasal bleeds (epistaxis) in sports

在運動賽場上使用鼻衛(wèi)生棉條處理鼻出血

Jaime A. Teixeira da Silva

2022 年國際足聯(lián)男足世界杯上,加拿大對陣克羅地亞的比賽令人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激烈的比賽場面,還因為加拿大隊隊長 Atiba Hutchinson 在下半場開始時使用了鼻衛(wèi)生棉條來止血。在 PubMed 上搜索用鼻衛(wèi)生棉條阻止或改善流鼻血的相關研究,檢索到了 528 和 247 個結果,但未發(fā)現(xiàn)直接在運動中使用鼻衛(wèi)生棉條的論文,使用谷歌學術搜索 “鼻衛(wèi)生棉條 運動” 找到了一些相關結果,其中一些將在下文中提到。

使用鼻墊或鼻塞(即NT)的鼻腔填塞被廣泛用于控制前鼻出血,特別是在緊急情況下,如術后鼻血,盡管 NT 的臨床療效可能因所使用的商業(yè)產品、填塞材料、厚度和其他因素而異,所使用的材料也會影響插入或取出 NT 時造成的疼痛或不適。在體育運動中,為了達到止血效果,有效的 NT 可能具有以下實用的特性:(1)不輕易掉出鼻腔通道;(2)能快速有效地吸收血液;(3)在插入和取出時,對運動員造成最小的疼痛或痛苦。

NT 在醫(yī)療環(huán)境的療效已有廣泛記錄,如鼻部手術(包括鼻中隔成形術)的術后恢復,它們在運動中的應用表明,即使運動員正在運動,NT 也可作為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減少或停止鼻出血,并實現(xiàn)止血,而不中斷比賽。需要對涉及多種運動項目和具有不同文化和醫(yī)學背景的運動員的研究進行評估,以便更好地了解這種簡單的醫(yī)療設備在各種運動中的使用效果。在足球、橄欖球、武術、摔跤或拳擊等涉及高強度的身體接觸和鈍性的身體接觸,并可能會造成鼻損傷的運動中,即使 NT 可能會暫時停止鼻出血,但也可能發(fā)生其他損傷,如鼻骨折,這需要其他解決方案和治療方法。

在評估運動中使用 NT 作為前鼻出血的臨時解決方案時,除了對鼻梁施加壓力外,還需要考慮使用鼻填充物引起的潛在呼吸并發(fā)癥,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治療方法。從美學上講,建議將通常連接在棉條一端的繩子(如陰道衛(wèi)生棉條中用于取出棉條的繩子)進行修剪,以減少其與女性產品的視覺聯(lián)系,至少在體育觀眾的心目中是這樣。

如果有更多可靠的研究支持鼻衛(wèi)生棉條在運動比賽中控制前鼻出血的有效性,應該使其成為隊醫(yī)醫(yī)療包中的一個小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將鼻損傷與其他頭部損傷分開量化,或區(qū)分不同類型的頭部損傷(如橄欖球比賽),也是值得的。

DOI:10.1016/j.smhs.2022.12.003

歡迎關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主辦雜志

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英文版

轉載來源: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英文版

原文文字 : 王 宇

原文校對 : 李 新

原文編輯 : Jackie

學會編輯:徐璠奇

排版初審:郭 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知識

遵義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門診部2024年第八期健康大講堂
2024年(第四屆)國際運動醫(yī)學與健康學術會議
濱州醫(yī)學院與德國柏林健康與運動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生簡章(2023)
《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英文)》期刊正式出版
科學網(wǎng)—2023醫(yī)療健康十大新聞·時事政策
科學運動與健康
科學網(wǎng)—2023醫(yī)療健康十大新聞
科學運動與健康.ppt
昆明醫(yī)科大學海源學院:新增運動與公共健康、衛(wèi)生檢驗與檢疫兩個本科招生專業(yè)
陜西省營養(yǎng)學會運動營養(yǎng)分會2023年全民營養(yǎng)周科普講座成功舉行

網(wǎng)址: 《運動醫(yī)學與健康科學》2023年第1期導讀 http://m.u1s5d6.cn/newsview22323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