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抗擊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項目系列培訓第21講
疫情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抗擊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項目
系列培訓第21講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共同發(fā)起了“抗擊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訓系列課程。本次培訓課程的第二十一講:《疫情的社會心理學分析》課程由孫時進老師講授?,F(xiàn)將整理好的課程內(nèi)容共享給大家。
本期課程講師
孫時進 教授
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復旦中西醫(yī)結(jié)合研究院健康與醫(yī)學心理研究所所長
前 言
壹
科技的進步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當物資充裕,科學技術水平充分提高的時候,感覺人類真的是可以無所不能。但是,在看到人類偉大的同時,一定要學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對他人的敬畏。在人類覺得依靠人類自己的力量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往往也就是災難要來臨的時候。確切地說,我們必須常存敬畏之心,知道我們自身的局限,才有可能超越我們的極限,這也是我們的力量所在。
貳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些人身上所蘊含的勇氣可能是驅(qū)使人類逐步壯大、走向文明的力量,是社會的發(fā)動機,起著推動人類發(fā)展的作用。當我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可能會掉隊。就在你自以為無所不能的時候,可能會像駕車時忘記了剎車和方向盤,也許就是車毀人亡的時候。失去了道德支撐的科學是非常危險的。好似 “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淵”,我們會面臨危險的處境。
東方道家強調(diào)“內(nèi)圣外王”,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道德、我們的善良,是我們的“內(nèi)圣”,也是我們的方向盤,更是我們的發(fā)動機;而我們的科學、我們的技術,以及強大的對客觀外界的把控能力是“外王”?!皟?nèi)圣”與“外王”這兩者如果能協(xié)調(diào)配合還好,但是如果不能有機地結(jié)合,悲劇就可能會發(fā)生。

叁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的物質(zhì)文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轉(zhuǎn)化到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但如果精神文明如果跟不上,就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當前的疫情也許是一場考驗,科技固然有力量,但僅僅靠科技和藥物是不能夠控制住疫情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染病者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然后合大家之力讓它止步——即需要科技和人文道德的合力。

多難能否興邦,取決于遭難的人群在面對這些用生命和血淚換來的東西,能不能反思和成長。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
第一、希波克拉底談疾病
希波克拉底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知道是什么樣的人得病比知道一個人得的是什么病更為重要。同樣中醫(yī)有云“下醫(yī)治病,中醫(yī)治人,上醫(yī)治國”,即只看到疾病,看不到人和背后的社會環(huán)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分析疾病的意義和希望。

- 希波克拉底雕塑
及誓詞
《疾病的希望》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有的時候疾病也有可能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第二、疾病與其他災難的不同

疾病,尤其是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它跟一般的災難不同,獨特之處在于它幾乎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在你身旁,關鍵是人們不知道它將持續(xù)多久。另外,它也跟其他的災難(如洪水、地震等)不同,疾病可能只傷害人,并不太破壞或摧毀周圍的物體。而且,疾病的嚴重程度可大可小,也是未知的。
第三、疾病的兩面性

但是,疾病、疫情、災難,都有兩面性。作為人類最可怕的敵人,疾病在嚴重的時候?qū)θ祟惖膫ι踔脸^各類戰(zhàn)爭,有的時候可能會殺死一個國家近一半的人口。在《疾病的希望》這本書中,作者把疾病比喻為“朋友”,它用最嚴厲的語言告訴我們一些問題。在整個人類的發(fā)展進程中,人類通過與疾病的斗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了人類和自然關系的變化。
每當災難、疾病來臨,人們能充分看到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它展示了人類的強大和渺小,在放大了人性的丑惡的同時也彰顯了人性中的光明、善良和愛。所以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在黑暗中有時一根火柴可以劃破所有的黑暗” 。我覺得這也是人類的希望所在,如果沒有善良,沒有愛,如果沒有這種道德的東西,人類可能都存活不到今天。
死亡、疾病、衰老,有時候是不可以戰(zhàn)勝的,但是我們可以接納它,超越它。所以,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聽懂這位嚴厲的“朋友”的語言,能否看到疾病、災難、疫情的兩面性,從而把它轉(zhuǎn)化成人類成長進步的動力。
第四、疾病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啟發(fā)

人對疾病、衰老、死亡(包括對這次疫情)都心懷恐懼,而恐懼其實對人類的發(fā)展也是有幫助的。人們被迫去思考一些平時不思考的問題——這可能是任何一個文件、任何一個課堂、任何一個老師都無法做到的。
十九大提出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實際上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開始意識到一個用詞的變化,“社會管理”變成“社會治理”,我們當前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立是在整個社會治理背景下具體實施的。
什么叫共建?其意味著全民參與是非常重要。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應該在社會治理背景之下,參與整個社會的建設。這也就提醒我們只是依靠醫(yī)學的、醫(yī)療的、個體的心理健康是遠遠不夠的。

這也就是說,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物質(zhì)需求的滿足之外,我們也越來越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民主、公正,以及民眾的參與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知情權(quán)等等。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政府到到各個社會機構(gòu)、組織,都要學會一種新的治理模式,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管理的水平。在社會管理治理層面,我們用科學的方式確保全民能更好地參與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構(gòu)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此次疫情發(fā)生后,民間的力量也顯示出了巨大的積極力量,積極動員起各類民間組織、凝聚大中小企業(yè)等。比如說民間群眾的組織動員能力(以韓紅為例,她一個人的動員能力甚至超過了很多組織,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力量)。所以,參與社會治理的同時,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同樣,不能把社會心理學服務體系簡單地看成心理健康服務,而是要著眼整個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對心理學的學習和實踐也應從“下醫(yī)治病”一直上升到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上醫(yī)治國”的層面。這次疫情是一場戰(zhàn)役,同時也是一場檢驗,我們現(xiàn)在可以邊做邊思考。

《助推》是一本關于行為經(jīng)濟學的經(jīng)典著作,作者是2017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美]。
塞勒在這本書中指出,政府需要用行為經(jīng)濟學方面的知識對政策進行優(yōu)化設計,制作出更便民的公共政策的工具,引導人們在教育、投資、衛(wèi)生保健及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做出讓人們更健康、更富有、更快樂的決策,以及對社會乃至全球都有助益的選擇。
提問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Q1如何看待疾病是人類的“朋友”?
這只是一個比喻。首先疾病有非??膳拢浅P皭旱囊幻妫诟亩窢幹?,有的時候有些疾病、有些疫情,你可以把它變成你的一個朋友,只是它最終是用最嚴厲的語言提醒你該注意了。也就是提醒我們思考,從疾病到疫情到災難(比如洪水的肆虐),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不是對植物、環(huán)境、大氣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是否要考慮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小到疾病、大到災難,有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提醒我們思考一些以前沒有去想過的問題。
Q2是不是所有的社會事件都能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對于任何的問題學會去反思,是人類進步的一大特點。而任何一個危難可能都是一個機會,但是,如果沒有去反思的話,危難永遠只是危難,“多難”并不能簡單地“興邦”。而如果有細致地分析,是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的。所以在我看來,很多問題都是可以做相關的社會心理分析,而不只有個體心理能做社會心理的分析。
Q3 請問孫老師,作為一線的家屬,我們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感人的和陰暗的真實事件,內(nèi)心會被兩者撕扯,作為心理工作者怎樣面對和積極影響身邊的人,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有人說人是佛魔一體的。作為一個心理學的工作者,我也一直在思考,當這些災難像顯影劑一樣時,那么顯示出來的這些善良怎么能夠固化下來?暴露出來的丑陋的東西,怎么能夠轉(zhuǎn)化(而不僅僅是消滅)?因為心理學要求有具體的方向和技術,所以我覺得轉(zhuǎn)化是很重要的。
作為一線工作人員的家屬,首先要有一個共同體。比如我們這個志愿者組織,你把你的問題帶來了,寫出來,然后跟自己對話,清晰你的恐懼是什么?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你有自己的思考,并非一定要給別人做心理咨詢;而且正常的驚恐,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它是必要的。事實也證明,不是所有的人在經(jīng)歷過災難之后,都會留下心理問題,只是很少量的一部分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實際上人類本身有非常頑強的康復能力,而且這個時候出現(xiàn)一些驚恐、害怕、擔心、不安,以及情緒上的起伏,都是正常的反應。你需要做的是做好你的本職工作和當下應該做的事情,去接納自己的任何情緒,然后跟它對話。
當我們面對邪惡或者充滿了憤怒的指責時,也需要我們反思自己內(nèi)心為什么會這么憤怒?當我們自己也充滿憤怒的時候,從我們自己的轉(zhuǎn)化做起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再一次強調(diào),不是說從我們面對邪惡就不拍案而起了,我這里強調(diào)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覺(內(nèi)觀)”,眼下能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學會和自己的情緒對話,無論是恐懼還是憤怒。所以,特別喜歡顧城的這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可以讓我們在這種問題面前看到和激發(fā)了我們內(nèi)在力量和智慧。
Q4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對于個體來說可以從哪一個層面參與?個體可以主導開展嗎?
實際上我覺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需要全民參與的。如果說回到初心,我們黨的成功經(jīng)驗是什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fā)動群眾,“六億神州盡舜”。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之中去。
如果回到對于自身的覺醒,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里邊有好多不但有理論,還有技術跟方法,都來幫助到我們怎么參與進去,
當然大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政府的主導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在經(jīng)濟取得突飛猛進發(fā)展,在物質(zhì)已經(jīng)取得了相對來說令人矚目的成就時,政府、企業(yè)以及學術界能不能產(chǎn)、學、政、研一體化的聯(lián)手是很重要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涉及全人群的,從社區(qū)到單位、到學校、到特殊人群以及個體等。社會服務體系建立的過程也是我們發(fā)動群眾和依靠群眾的一個過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積極的參與者。
所以,我覺得提問題的同學,是以主人公的態(tài)度參與的。具體來說就是,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去學習,而且學習的時候未必說是你要變成一個這樣的專業(yè)工作者,而是你能把學習到的觀點、視角用到你的工作跟生活中,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Q5如何給社區(qū)的大眾去做心理危機干預的培訓,有沒有這個必要?
我覺得當前是非常時期。眼下的當務之急,我們可能還是應做好隔離,保護好自己。如果還能做點別的,那就去做我們的熱線志愿者。
也就是建議大家根據(jù)眼下的一些情況去行事,去做一些我們擅長的社會有需要的事情。我覺得心理學工作者們,現(xiàn)在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做著這樣的一些事情,盡管在每個地區(qū)、每個社區(qū)、每個地點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因人因地而異,很難給一個一致的回答。
文稿整理 | 任丹玉
文稿校審 | 吳衛(wèi)國
叢鳳嬌
文案編輯 | 吳衛(wèi)國
桑 紅
心理援助最新進展匯報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與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共同發(fā)起“抗擊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行動開展以來,1月29日至2月20日,開展23天,完成在線心理援助相關培訓50批次,總培訓時常72.6小時,參訓人數(shù) 277593人次,最大同時在線人數(shù) 9829人次。在這里要特別感謝Zoom云視頻會議平臺,為疫情下的心理援助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
2020年2月2日清晨6時,本公益項目與中國聯(lián)通攜手開設“抗擊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熱線:400-680-6101 正式開通!截止2月20日24時,熱線撥打共2406次!特別感謝北京六合心理研究中心大力支持。
2020年2月9日清晨6時,針對一線醫(yī)務人員及家屬的心理援助專線正式開通!咨詢請撥打熱線400-680-6101,醫(yī)務人員及家屬請撥7,其他人員請撥9!為“最美逆行者”護航,24小時守候與相伴!

相關知識
疫情當前,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視!(附全國心理援助熱線)
陸林: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
中國科學報: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復工作刻不容緩
道外開展防控疫情心理健康疏導工作
疫情環(huán)境下如何做好心理調(diào)適?
疫情防控心理干預和疏導要做好
全國心理援助熱線查詢
學校做好疫情期間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工作總結(jié)三篇
北京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印發(fā)2022年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體檢與心理援助服務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
疫情下的老年人心理關懷
網(wǎng)址: 疫情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抗擊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項目系列培訓第21講 http://m.u1s5d6.cn/newsview204723.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