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推拿療法

中醫(yī)推拿療法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20:37

《中醫(yī)推拿療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醫(yī)推拿療法(22頁珍藏版)》請在素問文庫上搜索。

1、 .中醫(yī)推拿療法一、簡介古代稱推拿為按摩、按喬,是中國起源很早的一種治病防病的養(yǎng)生術。推拿技術發(fā)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隋唐時期,甚至出現(xiàn)了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位。推拿療法的理論依據(jù)是以中醫(yī)的臟腑經(jīng)絡學說為指導的。經(jīng)絡是人體經(jīng)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們在人體彼此緊密相連,縱橫交錯,通五臟六腑、外絡肢體皮毛,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起著興氣血、通陰陽、養(yǎng)臟腑、利關節(jié)的作用。推拿療法就是能夠使經(jīng)絡暢通陰陽平衡,從而使人保持一個健康狀態(tài)。 推拿療法是一門普遍適用于老年、青年、兒童、婦女的治療方式,副作用少,應用圍廣泛,可作為一種普遍應用的自我保健方法。但要達到因人因病施治,對推

2、拿大夫的要求卻很高。要得心應手地運用推拿技術不僅要了解西醫(yī)學中人體骨骼、血脈、肌肉的解剖,還要掌握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牢記各個穴位的位置。 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通常是指醫(y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jīng)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二、治療原則“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也是推拿治病的根本原則。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質,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就推拿臨床具體而言,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本;病變部位和癥狀表現(xiàn)部位,

3、病變部位是本。所以,盡管推拿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有其局限性,治病中還必須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則。 選取穴位和部位。傷外科疾患一般是以痛為輸,局部取穴,因為肌肉、韌帶和關節(jié)的病變,其癥狀表現(xiàn)部位大多即是病變部位的區(qū)域,但如果急性損傷,局部疼痛腫脹劇烈,就應該:先選取鄰近的穴位和部位進行手法操作,待病情稍有緩解,再在局部操作;婦科疾患,需重視循經(jīng)取穴和隨癥取穴,并且又可根據(jù)臟傳入神經(jīng)與體軀傳入神經(jīng)的相互關聯(lián),在體表部位選取手法刺激點;小兒推拿取穴,不外乎按照傷外科疾病和科疾病的不同圍而選部位的深淺以及不同的疾病而決定。一般情況下,如患者體質強,操作部位在腰臀四肢,病變部位在深層,運動器官的舊

4、性損傷等,手法刺激量較大;患者體質弱,小兒患者,操作部位在頭面胸腹,病變部位在淺層,運動器官的急性損傷及婦科疾患,手法刺激量較小。 三、手法1、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zhèn)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著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據(jù)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后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

5、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并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著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于手背上,雙手同時向下加壓,沿著淋巴流動的方向向前推動。 2.指、掌等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wěn),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2、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線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溫經(jīng)通絡,行氣活血,鎮(zhèn)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溫度,增強關節(jié)韌帶的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于按摩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著力于皮膚上。 2.根據(jù)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線的摩動

6、。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jié)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線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3、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著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組織的新代、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關節(jié)、肌腱部。拇、

7、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作圓形或螺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摩動,手腕要放松,以腕關節(jié)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 4、揉捏法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于皮膚上,作環(huán)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螺旋形地向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和新代,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于四肢、臀部

8、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 4、搓法用雙手挾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jīng)通絡,調和氣血,松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jié)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著力于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采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xù)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后,若采用壓力小、頻率緩

9、慢而持續(xù)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 5、按法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著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松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松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復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于經(jīng)絡穴位,臨床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復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后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fā)緊、也用于關節(jié)處,如腕關節(jié)、踝關節(jié)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

10、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松。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示、中、環(huán)指面著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wěn)而持續(xù),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6、摩法用示指、中、環(huán)指指面或手掌面著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jié)奏的環(huán)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jié)腸胃蠕動,活血散瘀和鎮(zhèn)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

11、緩和舒適,常用于按摩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jīng)等病癥。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示指、中、環(huán)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著于被按摩的部位。 2肘關節(jié)要微屈,腕關節(jié)要放松,指掌關節(jié)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xié)調的環(huán)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鐘頻率約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 7、拍擊法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jié)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

12、肥厚處。緩緩的拍打和叩擊,常用于運動后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xù)時間短的切擊。,常用于運動前提高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攏,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掌指關節(jié)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向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攏,尺側面向下。 2 兩手有節(jié)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發(fā)力,著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xié)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fā)力。叩擊時肩、肘、腕要

13、放松;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xié)調、連續(xù)、靈活。 8、抖法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xù)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具有疏筋通絡、放松肌肉、滑潤關節(jié)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jié),常用于消除運動后肌肉疲勞,是一種按摩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 1.用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xù)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

14、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xù)、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 9、運拉法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關節(jié)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jié)近端肢體,在關節(jié)的生理活動圍作被動性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潤關節(jié),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關節(jié)粘連,改善關節(jié)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jié)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及頸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jié)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jié)屈伸不利等疲勞性酸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者一手握住關節(jié)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jié)近端肢體。 2在關節(jié)的生理活動圍作被動性的運動。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jié)的運拉法。 (1) 肩關節(jié)

15、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關節(jié)作外展、收、旋、旋外及環(huán)轉運動。(2)肘關節(jié)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后,然后使肘關節(jié)屈伸及旋轉運動。 (3)腕關節(jié)運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關節(jié)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關節(jié)作屈伸、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髖關節(jié)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臥位,髖、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髖關節(jié)的屈、伸、外展、收和環(huán)轉運動。 (5) 膝關節(jié)運拉法:被按摩者取仰臥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關節(jié)上,然后使膝關節(jié)作屈伸與旋旋外等運動。 (6) 踝關節(jié)運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臥位

16、。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關節(jié)的屈伸、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二)動作要領 1運拉時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wěn);動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動圍做到由小到大。 2作環(huán)轉運動時,可沿著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 10、拿法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jié)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解表發(fā)汗,鎮(zhèn)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于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于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

17、與其他四指指面著力。 2 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jié)律的提拿。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松,腕要靈活,以腕關節(jié)和掌指關節(jié)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xù)時間宜短,次數(shù)宜少,拿后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 11、滾法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突起部分著力,附著于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jié)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為滾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和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本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較

18、廣,適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療運動損傷及消除肌肉疲勞。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手指背側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突起部分著力于皮膚上。 2通過腕關節(jié)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關節(jié)微屈約120,即腕關節(jié)屈曲、前臂旋后時向外滾動約80,腕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前時向滾動約40。 2著力要均勻,動作要協(xié)調而有節(jié)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約140次。 12、刮法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的手法為刮法。松解粘連,消散瘀結,改 善病變部位的營養(yǎng)代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

19、。常用于治療髕骨腱末端病。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幣、匙等代替)著力于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曲作單方向的勻速刮動。 (二)動作要領 1刮動時用力要均勻。 2刮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 13、掐法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xù)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的手法為掐法。具有消腫,防止粘連及開竅醒腦,提神解痙,行氣通絡的作用,適用于消除局部腫脹。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端著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續(xù)或間斷的力垂直向下按壓。 (二)動作要領 1用于局部消腫時,必須從腫脹部位的遠心端開始,以輕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

20、切壓皮膚,依次向近心端移動,移動的速度宜緩慢,用力不可過大。 2用于點掐穴位時,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緊貼示指橈側緣,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針)著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漸加重,以引起“得氣”為度,掐后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感。 3用于急救時,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膚。 14、彈筋法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為彈筋法。具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解痙止痛,對局部神經(jīng)有強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療肌肉酸痛和肌肉痙攣等。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彈墨線一樣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動作要領 1.

21、用指腹著力,切勿用指端用力掐。 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l3下,然后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 15、撥法用雙手的拇指指端陷壓于一定部位上,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來回撥動的手法為撥法。具有分離粘連,消腫散結,解痙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損傷。撥與揉結合,即撥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雙手拇指或單拇指的指端陷壓于一定部位上。 2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端要深按于韌帶或肌肉、肌腱的一側,然后做與韌帶和肌纖維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好象彈撥琴弦一樣。也可沿筋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動

22、彈撥,使局部有酸脹感,并能耐受為度。 16、理筋法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jīng)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的手法為理筋法。具有調和氣血,順筋歸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 2.順著肌纖維、韌帶或神經(jīng)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傷部應盡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傷部的健側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著韌帶、肌纖維和神經(jīng)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順理,也可以從傷部的上端向下端順理,反復數(shù)遍; 2用力必須均勻持續(xù),指腹移動必須緩慢。 17、捏法1.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稱為捏法。 2.用力較輕,適用

23、于淺表的肌膚組織。 3.捏法應用于脊部稱為“捏脊”。較長用于幼兒,可治療消化不良。 18、扳法1.用雙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jié)伸展或旋轉,稱為扳法。 2.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四肢關節(jié)功能障礙及脊椎關節(jié)小關節(jié)錯縫等癥。 3.常有: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關節(jié)扳法(收、上舉) 19、拉法1.拉法屬于牽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稱為牽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較多應用于中醫(yī)傷科的正骨方面。 3.應用時動作要穩(wěn)而持續(xù),不可用一突發(fā)性的猛力;要根據(jù)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適當控制牽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頸椎拔伸法、肩關節(jié)拔伸法、腕關節(jié)拔伸法、指間關節(jié)拔伸法。 四、作用中醫(yī)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

24、滑利關節(jié)。素問血氣形志篇中說:“形數(shù)驚恐,經(jīng)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彼貑柵e痛論中說:“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贬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說:“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jīng)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經(jīng)絡遍布于全身,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溝通和聯(lián)結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再通過氣血在經(jīng)絡中運行,組成了整體的聯(lián)系。推拿手法作用于體表局部,在局部通經(jīng)絡、行氣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氣血循著經(jīng)絡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響到臟及其他部

25、位?,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區(qū)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局部組織發(fā)生生理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神經(jīng)反射與體液循環(huán)的調節(jié),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fā)性反應,從而產(chǎn)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效果。 推拿對局部組織的作用,據(jù)觀察,直接接觸肌膚操作的摩擦類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強皮膚光澤和彈性;強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細胞蛋白質分解,產(chǎn)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加上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促使毛細血管擴,增強局部皮膚肌肉的營養(yǎng)供應,使肌萎縮得以改善,損害的組織促進修復;手法的斷續(xù)擠壓,可增快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

26、循環(huán)。由于病變部位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的改善,加速了水腫和病變產(chǎn)物的吸收,使腫脹攣縮消除;牽拉、彈撥、整復等一些手法,如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可解除軟組織的痙攣、粘連、嵌頓和錯位。 通過神經(jīng)、體液,局部操作的推拿手法能對整體和其他組織產(chǎn)生作用。推拿能調整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和抑制的相對平衡。緩和較輕而又節(jié)律的手法,反復刺激,對神經(jīng)有鎮(zhèn)靜抑制的作用。急速較重、時間較短的手法,對神經(jīng)有興奮的作用。推拿尚可引起血液成份和代變化。 綜上所述,推拿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機體的功能,但并不是推拿只能治療功能性疾病,對器質性疾病無能為力。我們知道,所謂的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病變,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人體某一組織發(fā)生器質性病變,必然

27、表現(xiàn)出功能性障礙;被稱為功能性的疾患,也可能有形態(tài)改變。治療疾病,有的是直接改善器質的病變,使障礙的功能得到消除;有的是通過調整功能,使器質病變得到恢復。推拿治療器質性疾病的途徑是后者。五、特殊診斷(略)六、注意事項及禁忌中醫(yī)推拿的注意事項1.辯證施補,按摩補益方法甚多,其目的不外乎在于調整陰陽,調和氣血及調補臟腑的功能。在使用按摩補益時,要辨證施補,分清陰虛還是陽虛,氣在還是血虛,要辨清病在哪個臟腑。腎虛者則采用益腎固本的方法,脾胃虛弱則采用健脾和胃之法。 此外,不同的季節(jié)也要有所側重。春天的按摩補益.則要采用疏肝利膽,養(yǎng)血柔肝之法;而秋天的按摩補益,則要用補益肺氣,滋陰潤燥之法。在辨證施補

28、時,要把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有選擇性的進行。 2.集中注意力,調勻呼吸 集中注意力,調勻呼吸是按摩補益施術者和使用按摩方法實施自我補益者必須注意做到的。在自我按摩補益時,只有在注意力集中、呼吸均勻的情況下才能細心體會到機體在實行了自我按摩后的反應、變化,從而及時調整按摩手法、力度、頻率等等,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在給他人使用按摩的方法進行補益時,施術者更要集中注意力,仔細觀察和了解被按摩者的感受及機體的反應、以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手法。不可邊按摩邊聊天說笑.也不可按按停停,或隨意中斷治療.去干別的事,而要精力集中,連續(xù)完成預定的全部程序,以確保按摩補益的效果。 3.循序漸進,堅持不懈 在養(yǎng)生保健

29、方面,無論是運動養(yǎng)生,還是飲食養(yǎng)生都有個持之以恒的問題。按摩補益亦是如此,也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或一曝十寒,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因此,開始時用力可小一些,摩的次數(shù)少一些,以后再逐漸增加。另外,按摩一段時間后,補益的效果可能不明顯,或開始效果明顯,以后并不十分明顯,因此有的人就喪失信心,這是不可取的。其實按摩補益與飲食補益等其他補益方法一樣,有的能立竿見影,有的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按摩補益健身,則更需長期堅持,持之以恒,有的甚至要終生堅持,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4.時間適當,早晚尤佳 按摩補益,具有簡便、有效的特點,如能選擇適當?shù)臅r間,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按摩補益

30、,無論是自我按摩,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按摩,一般均宜安排在早晚進行,效果尤佳。一是一般白天要工作,時間較緊,而早晚,尤其是晚上時間相對寬裕,有利于集中精力靜下心來實施按摩。二是因為歷代養(yǎng)生家認為,早晨是陽氣生發(fā)之時,此時實施自我按摩可以外引陽氣,振奮精神。晚上按摩則有利于消除疲勞,促進睡眠,提高睡眠的質量。 5.因人而異,適度進行 在實施按摩補益時,要按照輕、緩為補的總原則,并要根據(jù)自身或被按摩者的體質等情況,確定按摩的手法、力度和持續(xù)時間。如對年老體弱、久病體質較差者,按摩時手法要輕,同時用增加按摩次數(shù)和延長按摩時間的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對于身材高大、肥胖者,手法則要重,用適當加重手法的

31、辦法,以防力度過小收不到效果。 6.使用介質,防止損傷 按摩補益時,對一般人而言,由于手法較輕,不會引起局部皮膚損傷。但對于皮膚干燥的人、老年人和皮膚嬌嫩的嬰幼兒,則要使用麻油、按摩膏等介質,以防損傷局部皮膚。 7.避風保暖 無論是自我按摩,還是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按摩,都要注意選擇溫暖無風的舒適環(huán)境。 若在冬天按摩,更要注意施術時先將雙手搓熱再進行;夏天按摩,不可將電扇、空調的風直對被按摩者。 中醫(yī)推拿的禁忌按摩補益適用絕大多數(shù)人,但對于某些特定的患者和部位,是不能進行按摩的。 1.凡皮膚病的病變部位及水火燙傷等所致的皮膚損傷部位,嚴禁按摩。 2.凡患有血液病及有出血傾向者,嚴禁按摩,以防引起出血。 3.凡久病及嚴重的心、肺、腦病患者,胃、腸穿孔患者,癌癥患者,高齡、體質極度虛弱者不能按摩,以防發(fā)生危險。 4.凡在極度疲勞或醉酒的情況下及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也不能按摩。 5.患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關節(jié)結核、嚴重的骨質疏松癥及急、慢性傳染病患者的傳染期,不能按摩,以防感染擴散,破壞骨質或感染傳染病。 6.由結核菌、化膿菌所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癥不宜進行推拿; 7.婦女在懷孕期和月經(jīng)期,腹部和腰骶部不宜使用推拿手法; 8患者饑餓時及劇烈運動后,推拿時需防止暈倒。 三義衛(wèi)生院 2016年9月20日Word 文檔

相關知識

中醫(yī)推拿治療小兒咽炎
中醫(yī)推拿按摩有什么手法 7個中醫(yī)推拿按摩手法大全
中醫(yī)推拿學
推拿療法是什么
推拿的中醫(yī)常識
中醫(yī)推拿,身體健康之道:探究古老療法的益處
中醫(yī)推拿治療小兒夜驚
保健推拿(按摩)與醫(yī)療推拿,你真的懂嗎?
德州市中醫(yī)院小兒推拿 “綠色療法”守護兒童健康
孩子厭食試試中醫(yī)推拿方法

網(wǎng)址: 中醫(yī)推拿療法 http://m.u1s5d6.cn/newsview19344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