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點茶、擊拂——《文會圖》揭秘正宗茶道

點茶、擊拂——《文會圖》揭秘正宗茶道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9月23日 22:03

茶始于神農(nóng),興于唐,熾盛于宋。宋時開啟全民飲茶之風,自天子以至庶民,皆以飲茶斗茶為樂,由此連帶出不少與茶相關的文化現(xiàn)象、風俗或觀念,極大地豐富了宋人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活。宋朝及后世的諸多畫家都曾執(zhí)筆描繪過日常生活中的茶事,其中將茶事繪入丹青而成翹楚者,不得不提及宋徽宗趙佶,他的《文會圖》就清晰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宋朝當時的飲茶習慣。

《文會圖》宋代 趙佶 絹本設色

茶桌之下置有一白釉瓷酒經(jīng)瓶,茶桌之上有數(shù)只青白釉茶盞、黑漆盞托,桌前一侍者正手持長柄茶匙從茶罐中舀取茶末放置茶盞中;爐上煨火煮水的湯瓶前置有水甕、茶篋,茶篋半開,內(nèi)可見茶飲器具;左下方有一位雙丫發(fā)式的茶童坐在矮墩上的,或許是又累又渴,正端著碗,旁若無人的暢飲。

文會圖 局部

這個局部的描繪正向觀者展示了宋朝當時流行之『點茶』的備茶片段。所謂點茶即是把竹青色的茶末倒入茶盞中調(diào)成膏狀,然后使用湯瓶多次輕點沸水調(diào)茶,這一過程是為『點』。

然而具體實施起來相對復雜,據(jù)宋徽宗趙佶在其兩千多字的專著《大觀茶論》中『點茶』步驟記載:『點茶不一,而調(diào)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均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云「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趙佶認為點茶須得湯注擊拂七次,看茶與湯水調(diào)和后的濃度輕、清、重、濁適中方可。

宋徽宗像(圖片源于網(wǎng)絡)

宋徽宗在書中提到的『擊拂』是整個點茶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俗地講是使用一種名為『茶筅』的工具,此物一般為竹制,一端削成竹篾,用細線將竹篾捆綁、加固呈喇叭狀后,用其在沸水沖點的茶湯里不斷攪動,使茶湯產(chǎn)生豐富而綿密的泡沫,這個過程就是擊拂。

點茶『擊拂』工具主要有兩種:茶匙和茶筅。北宋初期『擊拂』茶湯主要用金屬制的勺狀茶匙??梢钥吹?,《文會圖》中備茶侍者從茶罐舀茶的即為茶匙。茶匙原先用來量取,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擊拂』茶湯的功能。北宋中期茶筅取代了茶匙,宋徽宗在其《大觀茶論·筅》記載了竹制茶筅的選擇和制作:『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圖片源于網(wǎng)絡)

可知茶筅最適以老竹制作,筅身根粗厚重,筅刷部分是剖開的細密竹條,形狀有平行分須和圓形分須。茶筅的這種細長竹刷結(jié)構(gòu),可在之前茶匙擊拂茶湯的基礎上同時對茶湯水紋進行梳理,結(jié)合湯瓶中的沸水,甚至可調(diào)制出類似現(xiàn)代花式咖啡『拉花』般的視覺效果。

原文作者:常雷(本文作者系魯迅美術學院講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文章來源:《榮寶齋》2018年12月刊《作為史實的圖像再現(xiàn)—從《文會圖》管窺北宋茶事及其器具》(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舉報/反饋

相關知識

點茶、擊拂——《文會圖》揭秘正宗茶道
四大紅茶大揭秘:正宗紅茶種類及功效詳解
正宗酥油茶的做法大揭秘
前門街道開展茶文化知識講座活動
湯達人&春拂綠茶助力2024沈陽皇姑馬拉松,一口元氣滿滿一口春風拂面
普洱茶與黑茶背后的秘密:揭秘茶葉行業(yè)內(nèi)幕
黑茶的傳奇與歷史揭秘
探尋黑茶正宗產(chǎn)地:哪里的黑茶最地道?
探秘鐵觀音:誰才是正宗之源?揭秘鐵觀音正宗產(chǎn)地
宗教與茶文化:佛教與茶

網(wǎng)址: 點茶、擊拂——《文會圖》揭秘正宗茶道 http://m.u1s5d6.cn/newsview182086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