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研究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研究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8月18日 07:20

摘要:幼兒心理教育是幼兒園的重點工作,同時也離不開幼兒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幼兒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自卑、情緒不穩(wěn)定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和支持,可能會對他們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信心產(chǎn)生負面影響。而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幼兒園與家庭作為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huán)境,承擔著關鍵的責任,需要共同努力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礎。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

引言

幼兒教育作為教育工程中的基礎階段,除了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參與者,幼兒教師應該以尊重、平等、合作為原則,調(diào)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直接關系到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為此,幼兒園與家長應該關注幼兒各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征,并在生活和學習中給予幼兒心理引導,促使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1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

1.1家長的態(tài)度未能成功轉(zhuǎn)換

部分家長對家園共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認為普通家長是局外人的占比還很高,且在活動中出現(xiàn)不積極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使得家園共育的實施面臨困難,也影響了幼兒心理安全感的培養(yǎng)。這可能是由于家長對家園共育的理解不足,或者是由于家長對自己在家園共育中的角色認識不清。在實際操作中,家長可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角色是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忽視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中也有重要的責任。同時,家長可能也對家園共育的具體操作方式和效果存在疑慮,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不積極的態(tài)度。

1.2家園共育的實施存在教師參與度不均的問題

在家園共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度存在顯著的差異。一些教師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家園共育的活動中,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共同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支持。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師可能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充分參與到家園共育的實施中。這種差異可能會影響到家園共育的效果。

2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合作的策略

2.1開展親子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識

部分家長因忽視與孩子有效溝通的重要性,未能尊重孩子的自我想法,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對孩子的語言、行為等進行判定。此種過于武斷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幼兒在缺乏關愛的家庭氛圍中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針對此種情況,幼兒園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為家長與孩子提供溝通交流的機會。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不會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問題,雙方未能建立信任機制,導致幼兒出現(xiàn)不良心理狀況。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親子活動,讓幼兒在該活動中模仿父母教育自己時的情景。通過此次親子活動,很多家長看到了孩子眼中的自己,同時對自己不良的言行舉止進行反思,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學會理解孩子、呵護孩子。親子活動能夠幫助家長改變“獨斷專權(quán)”的傳統(tǒng)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引導家長掌握正確、科學的家庭育兒觀念,尊重幼兒的各種想法與意見,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減少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問題,為構(gòu)建更為親密的親子關系奠定基礎。

2.2探討家庭中情緒管理和沖突解決實踐策略

在家庭教育的實踐探索中,家長與幼兒之間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沖突,但是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且科學地處理,很容易使幼兒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對此,幼兒教師就要加強與家長的積極溝通。首先,教師可以模擬一些常見的家庭沖突場景,并演示一些積極的沖突解決策略,如傾聽對方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尋求妥協(xié)和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等。通過實際演示和討論,教師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如何在與幼兒的沖突中保持冷靜、理解幼兒的情感需求,并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其次,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一些有關情緒管理和沖突解決的專業(yè)書籍、文章或在線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和學習有關育兒過程中的情緒管理和沖突解決的技巧和策略。教師可以在家長會上分享這些資源,并提供相關討論和反饋的機會。最后,教師可以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定期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情緒管理和沖突解決情況。通過定期溝通,教師可以了解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挑戰(zhàn)和進展,并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和支持。引導家長掌握更科學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讓家長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助力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2.3加強宣傳工作,適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加強家園共育的宣傳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將幼兒園和家長聯(lián)系起來。首先可以利用各種媒介向社會大眾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如:公眾號、視頻號、報刊等。其次是開展一些活動,讓父母參與其中并了解自己孩子的優(yōu)點與不足,再次就是在幼兒園內(nèi)設立專門的家園共育宣傳欄,通過海報墻進行宣傳教育,在宣傳欄中可以設計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圖畫,以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面臨得問題,并方便及時進行糾正。最后就是利用微信、QQ群等網(wǎng)絡平臺,將幼兒園和家長聯(lián)系起來,通過這些形式來讓大家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層次地認識。

2.4總結(jié)家園合作效果,持續(xù)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確保家園合作模式能夠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幼兒園園長定期帶領教師對每個階段的教育成果進行歸納總結(jié),并對現(xiàn)在實施的家園共育合作機制進行反思,找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并結(jié)合本園幼兒的實際情況提出整改措施。例如,幼兒園定期邀請當?shù)赜變盒睦斫】到逃龑<遥槍τ變旱男睦斫】到逃M行研究并開展講座進行分享。除了日常關注新入園幼兒的哭鬧問題、家中長輩寵溺問題,還要提醒家長在家庭教育環(huán)節(jié)重視對幼兒自信心的建立,避免家長無意中打擊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對自己的各種能力產(chǎn)生懷疑?;诖?,教師應該指導家長掌握樹立幼兒自信心的有效方法,引導家長學會正確鼓勵幼兒,在接納幼兒優(yōu)點的同時,對幼兒自身的不足予以正確引導,以便幼兒在面對挫折時擁有解決問題、迎難而上的勇氣。由此可見,要想發(fā)揮家園共育模式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家園共育機制。

結(jié)語

家園共育不僅為幼兒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也為家庭和幼兒園之間的合作搭建了橋梁,促進了雙方的良好互動。在具體實踐中,幼兒教師需不斷探索新的方法,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心態(tài)、健康的人際關系和適應能力,共同攜手助力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培養(yǎng)他們成為快樂、自信和獨立的個體。

參考文獻

[1]王愛琿.家園共育,助力幼兒成長[J].幼兒教育科學,2021,3(01):18-20.

[2]朱小敏.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策略[J].廣西教育,2022(34):23-25.

[3]李冕.基于家園共育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1(06):126-127.

相關知識

淺談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
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
幼兒家庭教育中親子游戲現(xiàn)狀的研究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及發(fā)展策略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母親育兒焦慮與幼兒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幼兒教育效果研究
關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研究論文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男性幼兒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pptx

網(wǎng)址: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研究 http://m.u1s5d6.cn/newsview169505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