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839年荷蘭化學家葛哈德?穆德勒發(fā)現(xiàn)含氮化合物開始,蛋白質(zhì)就是所有營養(yǎng)素中最受重視的成分,也被視為所有營養(yǎng)素中最神秘的東西。直到今天,人們也常常帶著一種敬畏感來看待蛋白質(zhì)。可以說,這個神奇的名字貫穿于營養(yǎng)科學的歷史和今天。
專家的誤解
或許你想不到,獲得美國癌癥研究終生成就獎的坎貝爾教授,早年也是個蛋白質(zhì)的忠實擁護者。從早期的農(nóng)場生活,直到研究生畢業(yè),坎貝爾教授都沒有懷疑過那些有關蛋白質(zhì)的理論。他花了三年時間完成的博士課題,就是研究怎樣改進高品質(zhì)蛋白的供給,讓牛羊生長的效率更高,讓肉制品供給更充分。他一直堅信:增加高品質(zhì)蛋白的攝入,特別是動物來源蛋白的攝入,是項惠及人類的非常重要的任務。當然,到了后來,坎貝爾教授醒悟過來,并成為健康飲食的倡導者。
貧窮的局限性
不僅西方如此肯定動物性蛋白質(zhì)和肉食的作用,我國從古至今,特別是貧窮的人,也是一直追求著一種天天吃肉的生活,這與我國大部分時間經(jīng)濟水平落后,食物欠缺,人們吃不飽飯,因而夢想著追求更多的肉食有關。
在我國絕大部分時候,老百姓生活窘迫,食物資源匱乏,能吃飽飯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一般老百姓僅僅在過年、過節(jié)、辦喜事或者祭祀的時候,才能偶爾沾點葷腥,很多時候,普通老百姓沒有條件,也吃不起肉。同時在貧困時期,能吃得上肉的,往往是地主、有錢有勢的人家,所以人們往往通過一個人吃什么來衡量他的富裕程度和身份地位。
可以說,重葷輕素民風不僅僅反映了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同時這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認知偏見。其對人們的影響一直至今。
味覺的偏好
其實,人們認為動物性食物好,除了其含有足量的動物蛋白、脂肪等高營養(yǎng)物質(zhì)外,也與其美味有關系。我們都知道,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烹調(diào)起來更美味,如做雞湯時,即使不加味精,其味也鮮美無比!而蔬菜呢?如果就這么烹調(diào),什么味精、雞精之類的增鮮劑都不加,很多人認為那就是一鍋淡而無味的雜物罷了。相信對于普遍重口味,飽嘗美味的現(xiàn)代人來說,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喝那種寡淡的菜湯水了。故人們都說雞湯鮮美,沒有人認為青菜湯美味的。因此大凡看一些大廚做美味羹湯,常常是用豬骨頭、雞肉、魚等葷食同鍋熬幾小時,然后再用這種鮮湯作為其他食物的湯底,食物那就美味可口了,沒有大廚反其道而行之,用蔬菜熬制鮮湯的。
古賢智慧:能甘淡薄才健康
現(xiàn)代人經(jīng)常品嘗各種重口味的美食佳肴,其味覺神經(jīng)早已麻痹,已經(jīng)感覺不出淡味的健康。
其實,古人早就對淡味的健康作用有所論述。陳繼儒的《養(yǎng)生膚語》道:“天地養(yǎng)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務為濃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鼻宕摹娥B(yǎng)小錄》也指出:“本然者淡也,淡則真?!闭J為淡味乃是食物的真味和本味?!昂裎秱藷o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淡薄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钡词怪赖吨?,可習慣了濃厚重味的現(xiàn)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夠接受寡淡之味呢?或許我們在貪圖美味的時候,并不知道重口味會損傷人體健康,而淡薄之味才具有真正的補益作用。
須知,素淡結合的飲食,對健康才是最有益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