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

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7日 07:57

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

按摩手法的名稱和動作因不同流派而異。俞大方主編的《推拿學》中,依據(jù)手法的動作形態(tài)的命名方法為多數(shù)推拿專家所接受。俞氏將按摩推拿手法分為擺動類手法、摩擦類手法、振動類手法、擠壓類手法、叩擊類手法和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等六大類。

目錄中醫(yī)按摩的健康要點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中醫(yī)教你按摩緩解亞健康濕疹患者按摩養(yǎng)生效果佳按摩3個養(yǎng)生穴位有助減肥

1中醫(yī)按摩的健康要點

  如果說一定要給按摩頂一個健康的準則,那就是有針對性的科學按摩。中醫(yī)按摩的健康要點還有如按摩需要一定的按摩的技巧,按摩的力度需適度,按摩的穴位需準確。如果你需要按摩,那么一定要請專業(yè)的人,隨意的揉捏并沒有什么作用,對健康也益處不大。

  中醫(yī)按摩的健康要點

  (1)身體健康沒有必要按摩。

  很多人都不理解,覺得如果乏了累了按摩按摩對身體多好啊!其實并不完全是這樣的,即使是為了解乏也是需要按摩到一定的經(jīng)絡穴位才有效的。如果做不到穴位的拿捏,那么按摩就沒有必要。

  (2) 推拿按摩要力度適中,按摩的操作手法應該是柔中帶剛,用力恰當,力量過重可能會造成軟組織、骨關節(jié)損傷,治病不成反添病。施行這種治療手段的人必須掌握有關生理解剖、神經(jīng)肌肉走向等醫(yī)學知識。所以按摩的人對西中醫(yī)都應有所認識。

  (3) 運用正確按摩的方法。就是先尋找“痛點”(肢體運動到某一體位時最疼的點),醫(yī)者用手指按住這一“痛點”,另一只手對患肢進行拔伸、旋轉(zhuǎn)、屈伸,使患部肌肉纖維和肌腱的方向、位置改變,疼痛緩解直至消失。當這個“痛點”消失后,再尋找稍次的痛點。為了準確掌握痛點的移動,可以及時地在移動的痛點上畫上記號,再進行按摩治療,這樣做可以提高療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按摩要辯證進行。按摩補益方法甚多其目的不外乎進行調(diào)整陰陽調(diào)和,氣血及調(diào)補臟腑功能。使用按摩時要辨證的去做。分清陰虛還是陽虛,氣虛還是血虛。按摩時對于腎虛者則采用益腎固本方法,脾胃虛弱則采用健脾和胃之法。

  (5) 使用適當?shù)慕橘|(zhì)。一般人對于按摩還是可以耐受的。不過對皮膚干燥的、老年和皮膚嬌嫩的嬰幼兒則要使用麻油、按摩膏等介質(zhì)輔助,以防損傷局部皮膚。

  中醫(yī)按摩的健康要點包括正確的認識、按摩的力度、按摩的辯證性、按摩要正確操作等。當然糾正錯誤的按摩認識是第一步的

2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

  1. 推法

  推法是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掌根、大魚際或肘尖著力于體表一定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為直推法。推動時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wěn),速度要緩慢均勻,多配合適量的按摩介質(zhì),速度為每分鐘200次左右,可用于體表各經(jīng)脈循行路線上。

  根據(jù)著力部位及推動方向的差異,可分為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及分推法等。

  指推法

  用拇指端或面著力,按經(jīng)絡或順肌纖維方向直線推動。適用于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常用以治療風濕痹痛、筋肉拘急等軟組織疾患。

  掌推法

  以手掌掌根著力體表的一定部位上,單方向向前推動。可兩手重疊推動,以增大壓強。常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治療腰背酸痛、坐骨神經(jīng)痛、小腿抽筋等。

  拳推法

  握拳,以手背側(cè)示指、中指、環(huán)指和小指的掌指關節(jié)著力,向一定方向推動。此法刺激較強,適用于腰背及四肢部的勞損、宿傷及風濕痹痛而感覺遲鈍者。

  分推法

  用雙手從某一部位的中間向兩側(cè)分推,稱為分推法。如從前額正中向兩側(cè)分推至太陽穴,稱為分頭面陰陽;從膻中穴向下沿兩側(cè)肋弓分推到身體兩側(cè),稱為分推膻中。

  從腹部中央分推到兩側(cè),稱分腹陰陽。

  2. 按法

  按法是最早應用于穴位按摩的手法之一,也是穴位按摩的主要手法之一。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紋面、掌或肘等部位著力于穴位上,逐漸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輕到重,使刺激充分到達肌肉組織的深層,患者有酸、麻、重、脹、走竄等感覺,持續(xù)數(shù)秒鐘,漸漸放松,如此反復操作??煞譃橹赴捶?、掌按法、肘按法等。具有疏松筋脈、開通閉塞、溫中散寒、活血止痛、滑利關節(jié)等作用。

  操作時用力不要過猛,不要滑動,應持續(xù)有力。需要加強刺激時,可用雙手拇指重疊施術。按法經(jīng)常和揉法結合使用,稱為按揉法。對年老體弱或年齡較小的患者,施力大小要適宜。

  指按法 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按壓,多用經(jīng)穴和阿是穴。此法接觸面積小,刺激強弱易控制調(diào)節(jié),對全身各部均適用,具有明顯的開通閉塞、散寒止痛等作用。

  掌按法 全掌或掌根著力于體表一定部位后用力向下按壓,可單手或雙手重疊按壓。適用于面積大而平坦的部位,治療腰背部疼痛等病癥為主。

  肘按法 屈肘用肘尖按壓,多用于腰部、臀部,如環(huán)跳穴等。治療腰肌勞損、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間盤突出癥等。

  3. 點法

  用拇指指端或屈曲的拇指、示指或中指近端指間關節(jié)突起部按壓一定部位,并深壓揉動,稱為點法。

  拇指端點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緊靠于示指中節(jié),用拇指指端點按治療部位,逐漸垂直用力下壓。

  屈指點法 屈拇指、示指或中指,以突起部(示、中指第一指間關節(jié)突起部)點按體表的治療部位,逐漸垂直用力按壓。

  點壓方向要垂直于治療部位,前臂及腕用力點壓,用力由輕到重,平衡而持續(xù),力量逐漸增加。拇指端點法時,拇指羅紋面必須緊貼于示指外側(cè)緣,以免由于用勁過度而扭傷拇指指間關節(jié)。

  本法接觸面積小,壓強大,是一種刺激很強的手法,用力集中,其操作也較按法省力,適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使用時常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以及操作的具體部位或穴位而定。

  如點頭維、點風池可開竅醒腦,祛除頭風等。若在骨縫處的穴位或足背部,治療手足酸痛麻木等癥,則以用點法為適宜。

  4. 壓法

  用手指、掌、肘著力于施術部位,壓而抑之,稱為壓法。

  壓法和按法兩者動作相似,也有人習慣把兩者結合起來統(tǒng)稱為按壓法。但按法偏于動,操作時常與揉法結合,而壓法偏于靜,壓的力量也較按法重。臨床上壓法常指特定的操作方法,即用肘部按壓治療部位,稱為肘壓法;用前臂尺側(cè)肌肉部著力于施治部位稱為膊壓法;用手指著力于施治部位稱為指壓法;用手掌著力于施治部位的稱掌壓法。

  用肘壓法時,肘關節(jié)屈曲至120°左右。操作時,用力要穩(wěn),力量由輕到重。肩臂肘用力下壓,以患者能忍受的范圍內(nèi)進行。忌粗暴蠻力,壓后繼以揉法。壓法操作中,要根據(jù)治療部位、病情、患者體質(zhì)等情況適當使用。壓法刺激強,適用于腰臀部,具有溫中散寒、疏經(jīng)通絡的功效。

  指壓法,常用于頭部。掌壓法,常用于胃脘部、胸部。另外用于腰背部,治療脊柱關節(jié)輕微移位等癥。膊壓法,常用于腰臀部肌肉較豐厚的部位。治療腰臀部肌肉僵硬、酸痛、板滯、運動障礙等。肘壓法,常用于腰背部、大腿后側(cè)等部位。治療頑固性腰腿痛肌肉僵痛、脊柱強直等癥。操作時患者取俯臥位,胸前墊軟枕,按壓力量要穩(wěn)而緩,不可突發(fā)暴力,以免產(chǎn)生不良反應和后果,如骨折等。

  5. 拿法

  捏而提起謂之拿。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示、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jié)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和緩而有連貫性。本法適用于四肢及頸項部穴位。

  6. 掐法

  掐法指用拇指指甲重掐穴位,將力量灌注于拇指端。掐前要取準穴位,為了避免刺破皮膚,可在重掐部位上覆蓋一層薄布,掐后可輕揉局部以緩解疼痛。掐法刺激較強,多用于急癥、重癥。

  7. 捏法

  捏法指用大拇指與示、中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夾住肢體的某一部位,相對用力擠壓。在做相對用力擠壓動作時,要有節(jié)律性,力量要均勻、逐漸加大。本法常與拿法結合使用,稱為拿捏法(圖1-45)。其主要作用是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

  8. 滾法

  滾法是由腕關節(jié)的伸屈運動和前臂的旋轉(zhuǎn)運動復合而成。以手背尺側(cè)(第3、4、5掌指關節(jié)背側(cè)、第3掌骨與手尺側(cè)緣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附著在一定部位,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做伸屈和前臂旋轉(zhuǎn)的復合運動。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緊貼體表,不能拖動、輾動或跳動。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要協(xié)調(diào)而有節(jié)律。操作時要注意肩、臂盡可能放松,肘關節(jié)微屈約120°。

  滾法壓力大,接觸面也較大,適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對風濕酸痛、麻木不仁、肢體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療。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jié)、緩解肌肉韌帶痙攣、增強肌肉韌帶活動能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

  9. 摩法

  摩法又可分掌摩和指摩兩種方法。

  掌摩法是用掌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前臂做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

  指摩法是用示、中、環(huán)指面附著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jié)為中心,連同掌、指做節(jié)律性的環(huán)旋運動。

  摩法操作時肘關節(jié)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xié)調(diào)。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

  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部常用手法。對脘腹疼痛、食積脹滿、氣滯及胸脅迸傷等病癥常用本法治療。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diào)節(jié)腸胃蠕動等作用。

  10. 擦法

  用手掌的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摩擦,稱為擦法。擦法操作時腕關節(jié)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的治療部位,以肩關節(jié)為支點,上臂主動,帶動手掌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動,向掌下的壓力不宜太大,但推動的幅度要大。

  本法操作時用力要穩(wěn),動作要均勻連續(xù);呼吸自然,不可迸氣。

  頻率每分鐘100~120次。

  本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jīng)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常用于治療內(nèi)臟虛損及氣血功能失常的病癥,尤以活血祛瘀的作用為更強。掌擦法多用于胸脅及腹部;小魚際擦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大魚際擦法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運用。

  擦法使用時要注意:治療部位要暴露,并涂適量按摩介質(zhì)如潤滑油或配制藥膏,既可防止擦破皮膚,又可通過藥物的滲透以加強療效。

  11. 刮法

  用拇指橈側(cè)面或示、中兩指指面部蘸水或其他按摩介質(zhì)后,直接在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著力,作單方向的快速推動,稱為刮法。

  刮法屬中等刺激手法,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發(fā)汗解表、祛除暑濕的作用,感冒、暑熱、嘔吐、不思飲食等病癥可用本法治療。

  12. 搓法

  用雙手掌面挾住一定的部位,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稱為搓法。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搓法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為常用,一般作為點穴治療的結束手法。具有調(diào)和氣血、舒筋通絡的作用。

  13. 抹法

  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皮膚,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稱為抹法。操作時用力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本法常用于頭面及頸項部。對頭暈、頭痛及頸項強痛等癥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療。抹法有開竅鎮(zhèn)靜、醒腦明目等作用。

  14. 抖法

  用雙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遠端,用力做連續(xù)的小幅度的上下顫動,稱為抖法。

  操作時顫動幅度要小,頻率要快。

  本法可用于四肢部,以上肢為常用。臨床上常與搓法配合,作為治療的結束手法。治療作用與搓法相同。

  15. 振法

  振法又分掌振法和指振法兩種。

  用手指或手掌著力在體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力地靜止性用力,產(chǎn)生振顫動作。用手指著力稱指振法,用手掌著力稱掌振法。操作時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動的頻率較高,著力稍重。

  本法一般常用單手操作,也可雙手同時操作。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積、和中理氣、消食導滯、調(diào)節(jié)腸胃功能等作用。

  16. 捻法

  用拇、示指羅紋面捏住一定部位,兩指相對做搓揉動作,稱為捻法。操作時動作要靈活、快速,用勁不可呆滯。

  本法一般適用于四肢小關節(jié)。具有理筋通絡、滑利關節(jié)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療指(趾)間關節(jié)的酸痛、腫脹或屈伸不利等癥。

  17. 拍法

  操作時手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jié)微屈,以虛掌平穩(wěn)而有節(jié)奏地拍打患部,稱為拍法。

  拍法適用于背肩、腰臀及下肢部。對風濕酸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癥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18. 擊法

  用拳背、掌根、掌側(cè)小魚際、指尖并以腕關節(jié)帶動、有節(jié)奏地叩擊體表,稱為擊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擊體表,為拳擊法;手指自然松開,腕伸直,用掌根部叩擊體表,稱為掌擊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用單手或雙手小魚際部擊打體表,稱為側(cè)擊法,又稱小魚際擊法;用指端輕輕打擊體表,如雨點下落,稱為指尖擊法;用桑枝棒擊打體表,稱為棒擊法。

  擊法用勁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在叩擊體表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jié)奏。

  拳擊法常用于腰背部;掌擊法常用于頭頂、腰臀及四肢部;側(cè)擊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擊法常用于頭面、胸腹部;棒擊法常用于頭頂、腰背及四肢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局部感覺遲鈍,肌肉痙攣或頭痛等癥,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19. 搖法

  使關節(jié)做被動的環(huán)轉(zhuǎn)活動,稱為搖法。搖法包括頸項部搖法、肩關節(jié)搖法、髖關節(jié)搖法、距小腿關節(jié)(踝關節(jié))搖法等。

  只要是可以活動的關節(jié),都可以做搖法。具體操作方法因不同部位而略有差異。頸項部搖法,操作時用一手扶住患者頭頂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頦,做左右環(huán)轉(zhuǎn)搖動。肩關節(jié)搖法,操作時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做環(huán)轉(zhuǎn)搖動。髖關節(jié)搖法,要求患者仰臥位,髖膝屈曲;醫(yī)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做髖關節(jié)環(huán)轉(zhuǎn)搖動。距小腿關節(jié)(踝關節(jié))搖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大趾部,做距小腿關節(jié)(踝關節(jié))環(huán)轉(zhuǎn)搖動。

  搖法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wěn),搖動方向及幅度須在患者生理許可范圍內(nèi)進行,由小到大。本法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及頸項、腰部等。對關節(jié)僵硬、屈伸不利等癥,具有滑利關節(jié),增強關節(jié)活動功能的作用。

  20. 彈撥法

  多以拇指指端著力,余指附著在治療部位;或以示指、中指著力,將著力的指端按于肌筋縫隙之間,或肌筋的起止點,由輕而重,頻率均勻地如彈撥琴弦動作。

  本法可適用于全身各部,具有舒筋活絡、松解痙攣粘連、活血止痛的作用。對肩關節(jié)周圍粘連,坐骨神經(jīng)痛、痹證、扭挫岔氣、各類疼痛及外傷后局部痙攣、粘連等癥常用本法治療。

3中醫(yī)教你按摩緩解亞健康

  現(xiàn)今很多人都會患上亞健康,亞健康一般會出現(xiàn)什么癥狀呢?專家認為,如若出現(xiàn)失眠、乏力、無食欲、易疲勞、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經(jīng)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等等。處在高度緊張工作、學習狀態(tài)的人應當特別注意這些癥狀。

  足三里:

  是人體足陽明胃經(jīng)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cè)一橫指處。

  足三里是個保健穴,經(jīng)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飲食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此穴主治:胃病、腰痛、腹瀉、痢疾、便秘、頭痛眩暈,下肢癱瘓,半身不遂,膝脛酸痛,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常用保健手 法是穴位點按、艾灸。點穴法:可用雙手大拇指指肚點按足三里,每次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艾灸法:取中草藥“艾”為燃料,將艾絨點燃,直接或間接溫熱 感穿透肌膚入穴。此法有時出現(xiàn)燙傷甚至化膿不干,難以結痂。中醫(yī)講:“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干”即指此而言。此法屬“自討苦吃”類,但效果優(yōu)于點穴法和針 灸。

  涌泉穴:

  是人體少陰腎經(jīng)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足趾屈時,足底前凹陷處。

  涌泉穴是人體長壽大穴,經(jīng)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fā)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并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撅、頭痛、休克、中暑、偏癱、耳鳴、腎炎、陽萎、遺精、各類婦科病和生殖類病。

  涌泉穴與人體生命息息相關。涌泉,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zhì),水有澆灌、滋潤之能。據(jù)現(xiàn)代人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穴 位的分布結構獨特,功用玄妙。人體肩上有一“肩井”穴,與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條直線,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應,從“井”上可腑視到“泉水”。有水則 能生氣,涌泉如山環(huán)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給人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揚,維護著人體的生命活動。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來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滿面搓,以感覺發(fā)燙發(fā)熱為度,搓畢,再用大拇指指肚點按涌泉49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末了,再用手指點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命門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位于后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qū)域。

  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補命門人的藥物叉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

  經(jīng)常擦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lián)系,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并能治療陽萎、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癥。

  命門穴的鍛煉方法有二。其一是用掌擦命門穴及兩腎,以感覺發(fā)熱發(fā)燙為度,然后將兩掌搓熱捂住兩腎,意念守住命門穴約10分鐘即可。其二是采陽消陰法:方法是背部對者著太陽,意念太陽的光、能、熱,源源不斷地進入命門穴,心意必須內(nèi)注命門,時間約15分鐘。

  會陰穴:

  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

  會陰穴,為人體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jīng)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shù)陌贂橐恢本€,是人體精氣種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tǒng)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nèi)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經(jīng)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nèi)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huán),對調(diào)節(jié)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等癥。

  會陰穴的保健方 法有三。其一是點穴法:睡前年臥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點按會陰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其二是意守法:姿勢不限,全身放松,將意念集中于 會陰穴,守住會陰約15分鐘,久之,會陰處即有真氣沖動之感,并感覺身體輕浮松空,舒適無比。其二是提腎縮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氣時小腹內(nèi)收,肛門 上提(如忍大便狀),會陰隨之上提內(nèi)吸,呼氣時腹部隆起,將會陰肛門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百會穴:

  是人體督脈上的要穴。它位于頭部,在兩耳廓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后正中線的交叉點。

  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jīng)過鍛煉,可開發(fā)人潛能體增加體內(nèi)的真氣,調(diào)節(jié)心、腦血管系統(tǒng)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并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jīng)衰弱、中風失語、陰挺等癥。

  百會穴的保健方 法有四。其一是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fā)熱為度,每次108下。其二是扣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扣擊百會穴,每次108下。其二是意守法: 兩眼微閉,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會穴并守住,意守時以此穴出現(xiàn)跳動和溫熱感為有效,時間約10分鐘。其四是采氣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會穴 打開,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和陽光清氣源源不斷地通過百會進入體內(nèi),時間約10分鐘。

  神闕穴:

  即肚臍,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后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 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煉者把二穴稱為水火之官。人體科學研究表明,神闕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潛藏部位,人們通過鍛煉,可啟動人體胎息,恢復先天真息能。

  神闕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我們知道,母體中的胎兒是靠胎盤來呼吸的,屬先天真息狀態(tài)。嬰兒脫體后,臍帶即被切斷,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開始。而臍帶、胎盤則緊連在臍中,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人體一旦啟動胎息功能,就猶如給人體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diào)節(jié),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經(jīng)常對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癥等有獨特的療效。

  神闕穴的保健方 法有三。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于肚臍,順時針揉轉(zhuǎn)(女子相反),每次360下。其二是聚氣法:端坐,放松,微閉眼, 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zhuǎn),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其二是意守法:放松,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于神闌,每次半小時以上,久 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fā)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4濕疹患者按摩養(yǎng)生效果佳

  (1)百會(位于頭頂中央)

  作用:對該穴位實施按摩對各種病癥都有效果:

  操作:醫(yī)者包住患者頭部,用兩手拇指指壓,指壓力度給人感覺似要垂直如同穿過身體1中央一般。與天柱、肩 等穴一起按摩,對臉部濕疹的治療效果顯著。

  (2)大椎(位于頸根部中心的頸椎最下部)

  作用:按摩可緩解濕疹的癥狀。

  操作:醫(yī)者一手支撐患者背部,另一手拇指指壓穴位。過敏性體質(zhì)而皮膚敏感的人,在本穴位會有硬結,只要揉軟即可。

  (3)肩井(位于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醫(yī)者以抓住患者肩膀的方式,用拇指稍加力量指壓。但此部分若有濕疹或麻疹(【麻疹】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qū)易發(fā)生流行約2~3年發(fā)生一次大流行。臨床上以發(fā)熱、上呼吸道炎癥、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xiàn)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及疹退后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征。),對該穴位施灸效果更佳。

  (4)陽池(在腕背部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cè)凹陷處)

  作用:對手部所生成的濕疹、麻疹更有效,是改善手部濕疹的有效果穴位。

  操作:醫(yī)者或患者握著手腕而以拇指用力刺激。

  (5)合谷(位于手背虎口處)

  作用:對于一切濕疹、麻疹治療都有效果的穴位。

  操作:醫(yī)者一手支撐患者的手腕,以另一手與患者握手的方式,拇指用力指壓手背。

  溫馨提示患者朋友,保健建立在正確的治療基礎之上的,沒有治療護理并不能讓濕疹病癥減輕,專家建議患者到專業(yè)的醫(yī)院進行治療,以免不恰當?shù)乃幬锝o自己帶來副作用。

5按摩3個養(yǎng)生穴位有助減肥

  減肥穴位1:上脘穴

  功效:為食道減負

  上脘穴的最大功效就是刺激腸道蠕動,經(jīng)常刺激此穴位,是對食道的最佳保護,可避免飲食過快,造成食物淤積于胃部,產(chǎn)生消化不良,從而導致體重上升。該穴位置:在胃的上部,肚臍上方5寸的位置。將食指和中指并攏,按照順時針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鐘,就可以達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為自己準備早餐時,就可以隨手按壓此穴位。

  減肥穴位2:中脘穴

  功效:加快胃蠕動

  常刺激中脘穴,胃部蠕動會加快,還可提高人體免疫力。該穴位置:肚臍上方4寸的地方。除了按摩此養(yǎng)生穴位外,還可以將姜切薄片熏烤,讓姜汁通過熱度滲入皮膚,刺激中脘穴。

  減肥穴位3:下脘穴

  功效:讓毒素不滯留

  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轉(zhuǎn)過程。如果此處不通暢,容易讓體內(nèi)毒素逐漸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處的脂肪堆積。該穴位置:在肚臍上方2寸處。不妨每日用雙手大拇指輪流按壓此養(yǎng)生穴位,讓食物順利完成初步切碎,到徹底消化的全過程。

相關知識

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些
按摩養(yǎng)生方法
按摩養(yǎng)生的方法有哪些 促進健康的全方位指南
按摩自我保健方法 保健按摩的手法都有哪些
養(yǎng)生經(jīng)絡按摩方法有什么
如何養(yǎng)生按摩?養(yǎng)生按摩的幾種手法推薦
按摩有哪些常見的手法
按摩養(yǎng)生健康手法
辦公族養(yǎng)生防病的按摩方法
有哪些按摩瘦腿方法

網(wǎng)址: 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有哪 http://m.u1s5d6.cn/newsview12935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