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心理疾病的社會學分析

心理疾病的社會學分析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5月07日 00:31

心理健康與疾病這一主題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lǐng)域。美國社會學會早在1992年就專門成立了心理健康社會學分會,專門探討和研究社會因素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和影響;2011年創(chuàng)辦了《社會與心理健康》雜志(Society and Mental Health),致力于對心理健康與疾病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的學術(shù)探討。如若追溯社會學的發(fā)展史,涂爾干用實證主義方法對自殺現(xiàn)象進行分析,被認為是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首個精確的社會學研究。實際上,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疾病之間有著非常強烈的相互依存關(guān)系。區(qū)別于心理學或醫(yī)學模式對心理問題的研究,社會學研究者認為心理疾病的成因,不僅與個體的特質(zhì)有關(guān),而且也受到社會環(huán)境各方面的影響:個體所屬的團體、所處的時代、所秉持的文化等,都極大影響著個體心理疾病發(fā)生的可能性。因此,社會學對心理疾病的研究,主要探討社會結(jié)構(gòu)或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心理障礙或疾病的發(fā)生。當前,社會學領(lǐng)域的研究者們對于心理疾病成因的解釋,可以從解釋目標(個體,反應者)以及癥狀的本質(zhì)(獨立于文化,依賴文化)上劃分為四種取向[1]。見表1。

1 作為一種致病因素:社會結(jié)構(gòu)

社會病原學視角的聚焦點不是對心理障礙的定義,而是對個體所處的社會地位如何引發(fā)心理疾病的關(guān)注。這一研究視角主要探討心理疾病在不同的社會分布、團體或者社會角色上的發(fā)生率。19世紀中期,美國流行病學家賈維斯(Edward Jarvis)曾在美國完成了一項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在精神病學領(lǐng)域首次報告了人口中精神障礙的流行情況,指出相對于中上層人口,窮人、移民以及身處社會底層的人更容易患上嚴重的精神障礙。這項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引起了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環(huán)境與心理疾病關(guān)系的重視。大量研究也已經(jīng)重復證明身處不利社會狀況中的個體,更傾向于患有心理疾病[2]。

1.1 結(jié)構(gòu)緊張理論

作為其中的代表性理論,結(jié)構(gòu)緊張理論(structural strain theory)把心理疾病視為個體對結(jié)構(gòu)緊張或者對社會整合程度的一種適應性反應,認為社會結(jié)構(gòu)或組織在心理疾病的起源和流行上起著重要作用,最終會成為心理疾病產(chǎn)生的原因。其中,美國社會學家默頓(R.K.Merton)[3]的失范理論(anomie theory of deviance)就試圖解釋包括心理疾病在內(nèi)的越軌行為。默頓認為美國文化把成功和財富作為重要的價值,導致人們渴望在經(jīng)濟上的成功遠重于其他目標。然而,現(xiàn)實卻是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已經(jīng)看到通往成功的道路被系統(tǒng)阻斷,窮人和少數(shù)群體得到的教育資源有限且條件相對較差,缺少財政支持等其他資源,在學校和勞動市場中會遭受階層或種族上的歧視。因此,這類人群就更容易因挫折采用越軌的方式來獲取想要的成功,進而更容易患有心理疾病。

1.2 兩種假說

這一視角中主要存在兩種假說:機會與壓力假說(opportunity and stress hypothesis)和漂流假說(drift hypothesis)[4]。機會與壓力假說認為,處于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人,遭受著更多的生活壓力事件并且缺乏緩解壓力和不利狀況的有效途徑,進而使自身處于更易發(fā)展出心理疾病的環(huán)境中。這一假說把具有對抗性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作為某些個體易于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例如,社會邊緣群體和少數(shù)群體遭受著更多的偏見和歧視,這就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挫折和失敗,最終會通過患上心理疾病來反抗這種不利地位。漂流假說則認為,某些具有易感基因的個體傾向于流動到這種不利環(huán)境中,并且不能從這種環(huán)境中逃離,因此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換言之,心理疾病之所以在社會底層中發(fā)病率更高,乃在于這一階層中不良的社會流動性的結(jié)果。這種流動過程可以在代際內(nèi)和代際間出現(xiàn):代際內(nèi)的心理疾病會在成年人之間傳遞,并導致他們向下流動到更低的社會經(jīng)濟階層;代際間的心理疾病可以傳遞給后代。雙生子收養(yǎng)研究也表明,在心理疾病的形成方面,基因和環(huán)境有著潛在的因果作用[5]。此外,這兩種假說也被用來解釋為何精神分裂癥多發(fā)于處在劣勢地位的城市地區(qū)。

2 個體不能承受之重:社會文化與壓力的影響

2.1 社會文化的作用

在社會心理學視角中,文化背景大體上塑造了個體經(jīng)歷及其表現(xiàn)出的精神癥狀的類型。以霍妮(Karen Horney)、弗洛姆(Erich Fromm)以及沙利文(Henry Stack Sullivan)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學派批判了傳統(tǒng)的精神病學觀,強調(diào)了社會文化在塑造心理癥狀上的作用,指出了社會和文化結(jié)構(gòu)決定了個體的性格特征、癥狀以及神經(jīng)癥。伴隨著精神分析中的社會文化學派的發(fā)展,人類學研究中也出現(xiàn)了文化和人格學派。這一傳統(tǒng)強調(diào)社會化、習俗以及社會組織如何塑造了正常和異常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當代人類學研究假設(shè)了文化通過提供思維和互動意義的象征性表達從而塑造了心理疾病,文化力量不僅塑造了心理癥狀的外在方面,如妄想(delusion)的內(nèi)容,而且也決定了心理疾病的本質(zhì)方面。例如,中國人傾向于采用外顯的軀體癥狀表達內(nèi)在的心理痛苦,而西方人則傾向于通過心因性的術(shù)語來表達相同的痛苦;歐美女性中常見的神經(jīng)性厭食癥(anorexia nervosa)就很少出現(xiàn)在肯尼亞當?shù)貗D女的身上[6]。根據(jù)這一視角,只有從個體所處的相關(guān)文化背景出發(fā),才能有效解釋個體所患有的心理疾病。

社會心理學對文化的強調(diào),突出了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疾病本質(zhì)的影響,其優(yōu)勢在于能表明不同癥狀如何反映了潛在的相同疾病,潛在的文化和社會因素又如何塑造了特殊癥狀,這就可以對心理障礙進行更加有效的對比研究。不過,這一視角還未發(fā)展出用來比較不同社會和文化間癥狀的標準,并且也不能詳細闡明社會和文化中具體哪些方面導致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心理疾病。

2.2 社會壓力理論

由于社會文化同樣會對個體提出各種不同的要求,當個體本身不具有履行或?qū)崿F(xiàn)這些要求的資源時,壓力就會產(chǎn)生。因此,社會壓力理論也成為了社會心理學視角中解釋心理疾病如何產(chǎn)生的主要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心理疾病是由于個體暴露在由社會和早期生活經(jīng)驗所導致的社會壓力中引起,擁有低社會支持、低自尊或者低控制感的個體,因其應對壓力的能力和資源有限,因此壓力易感性高[7]。心理健康研究者們主要關(guān)注社會壓力尤其是主要的生活事件對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心理健康的影響。個體在一種既定時期,經(jīng)歷的生活事件越多,越傾向于患疾病甚至死亡。主要的生活變遷與焦慮、抑郁、精神分裂癥以及一般的心理抑郁狀態(tài)顯著相關(guān);嚴重的生活事件(嚴重且長期的負性事件)要比一般生活事件(微小的負性事件和積極事件)能更好預測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大量研究也表明了負性事件和慢性緊張也能預測精神分裂癥、焦慮障礙以及抑郁癥狀的出現(xiàn)[8]。不過,盡管壓力源和心理疾病之間存在著明確的相關(guān),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可以看到許多身處嚴重壓力源中的個體并沒有患上心理或精神疾病,而有些經(jīng)歷很少或微小壓力源的人卻存在心理問題。社會壓力理論認為,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許多個體擁有充分的應對資源(coping resources)和有效的應對策略(coping strategies),因此就消除了壓力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應對資源包括社會和個人兩部分:社會支持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應對資源,它由來自重要他人(如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信息或者實踐上的幫助;自尊和生活控制感則是兩個重要的個人應對資源,擁有高自尊并且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的個體,更傾向于積極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或者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靈活處理壓力事件[9]。應對策略是為了控制情境要求,個體做出的行為或認知上的嘗試,主要有問題聚焦(problem-focused)和情感聚焦(emotion-focused)兩種類型的應對策略:問題聚焦策略目標直指改變或排除壓力要求本身;情感聚焦策略則專注于改變個體對壓力事件的情緒反應,如通過娛樂、逃避或者放松的方式。在大部分壓力事件中,人們會同時采用兩種應對策略,逃避或者回避策略卻與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相關(guān)。

社會壓力理論強調(diào)了被生物學或心理學所忽視的社會情境因素,有助于解釋為何心理疾病更多發(fā)于社會底層群體,可以通過傳統(tǒng)的問卷和訪談法去測量關(guān)鍵概念(壓力源、應對策略、社會支持等)。不過,首先,這一理論不能解釋心理疾病的個體成因;其次,壓力理論在結(jié)果解釋方面也是非特異性的,它不能解釋為何一些群體更易于產(chǎn)生確定的心理障礙,而其他群體則發(fā)展出不同的心理障礙。例如,為何女性更易陷入抑郁或者焦慮,而男性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反社會行為并常常物質(zhì)濫用。

3 作為他者的心理患者:社會反應的作用

關(guān)于對心理疾病的社會反應的研究源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家庭結(jié)構(gòu)、社會階層以及文化如何影響著人們看待心理癥狀及心理疾病患者。換言之,社會反應視角不關(guān)注心理癥狀產(chǎn)生的原因,而在于人們對癥狀的反應。因此,這一視角的解釋目標就從心理疾病患者身上轉(zhuǎn)移到了對癥狀做出反應的個體身上。

3.1 經(jīng)典標簽理論

這一取向中的代表性理論是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這一理論最初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貝克爾(Howard S.Becker)用于解釋犯罪。在后期,這一理論就逐漸用于解釋他人對于心理疾病及患病個體的態(tài)度。標簽理論背后的邏輯,是個體一旦被社會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并作為心理疾病去治療的時候,就會成為心理疾病患者。標簽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謝夫(Thomas Scheff)[10]53-59認為,心理疾病只是人們對特殊行為無法歸類下的最佳解釋。關(guān)于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和偏見會讓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變得艱難。社會大眾傾向于對心理疾病患者不友好,通過把他們視為特殊人群、“其他人”,最終使得普通人發(fā)展出了對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刻板印象以及偏見和歧視。被污名化的個體認識到已經(jīng)被賦予了消極標簽,加上他人對心理疾病患者有著諸如不值得信任、危險以及愚笨的刻板印象,導致被污名化的個體在與別人交流時更加不自信并且具有防御性,甚至避免與他人交流。一旦患者被送回到社區(qū),由于個體擁有心理疾病患者的身份,并且這種身份在一定意義上回答了“我是誰”,因此,患者繼續(xù)期望展現(xiàn)更多的癥狀,最終使得這些刻板印象承擔了敏感的個人意義。

3.2 修正的標簽理論

經(jīng)典的標簽理論適合分析非自愿接受治療并且具有慢性心理疾病的個體,但由于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都是主動尋求治療,并且心理障礙的持續(xù)時間也不長,因此只具有有限的解釋力。針對這些不足,為了解釋心理疾病的標簽具有有害結(jié)果的詳細過程,研究者林克(Bruce G.Link)[11]提出了“修正的標簽理論”(modified labeling theory)。這一理論指出,被污名化的個體認識到自己已經(jīng)被賦予了消極標簽,加上他人對心理疾病患者有著諸如不值得信任、危險以及愚笨的刻板印象,所以被污名化的個體在與別人交流時更加不自信并且具有防御性,甚至避免與他人交流。因為心理疾病患者預期了來自于他人的拒絕和歧視,個體就發(fā)展出了以下至少一種應對策略:一是避免和他人的接觸;二是隱瞞自己的疾病治療信息;三是嘗試讓他人理解心理疾病并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作斗爭。林克認為這些策略往往會適得其反,使得個體表現(xiàn)出孤立、意志消沉并且煩惱憂傷,進而導致更少的就業(yè)機會。因此,不管他人的反應行為實際如何,個體對拒絕的預期足以啟動一種負面的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過程。

標簽理論的意義在于,它首次指出了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yī)生以及法官在對權(quán)力和地位相對低下的群體和個人做診斷時,存在潛在的偏見和錯誤。其次,這一理論也使得政策制定者和醫(yī)院管理者更加意識到“住院綜合征”(institutional syndrome)的問題,即長期住院的患者會變得完全依賴醫(yī)院員工,進而不能照顧自己。標簽理論也提出了可以減少或阻止心理疾病的途徑,包括改變定義何為正常的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標準;廣泛糾正對心理疾病的錯誤認知;避免對反常行為進行正式的診斷和住院治療;減少住院患者的住院時間以防止他們習得一種越軌者的身份。這些策略對于如何看待心理疾病診斷、精神病院生活以及與心理疾病有關(guān)的污名等方面上意義重大。

此外,接受專業(yè)治療的群體,在面對心理疾病時,也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社會差異。例如,有著較高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人,相對于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下的人更可能把人格障礙歸因于心理癥狀并尋求專業(yè)的心理治療;婦女更傾向于對問題進行心理分析并且把心理健康機構(gòu)視為合適的治療機構(gòu);老年人與中青年人相比,更可能把問題做生理上的分析,并尋求醫(yī)學上的幫助,而非心理健康專業(yè)機構(gòu)[12]??傊切┻M入專業(yè)的心理治療機構(gòu)并接受持續(xù)治療的人,更可能是婦女、中年人、高學歷、高收入者;未能得到相應的服務或者不去尋求專業(yè)幫助的人更可能屬于少數(shù)群體、低學歷以及老年人群體[13]。有研究就發(fā)現(xiàn),個體擁有的高等教育年限越長,對抑郁等相關(guān)癥狀的抵抗力越強[14]。這就有助于理解何種社會因素阻礙或增強了心理健康服務的最優(yōu)條件。不過,這一視角缺少可以把社會或文化方面與心理疾病的各種反應相聯(lián)系起來的理論。因此,這就需要像對待個體的社會特征一樣,對團體、鄰里以及社會過程如何影響心理癥狀傾注更多的注意力。

4 被塑造的心理疾?。荷鐣?gòu)論的視角

社會建構(gòu)論認為,個體通過經(jīng)驗事物并對這些經(jīng)驗進行反思,進而建構(gòu)了對世界的理解和知識。簡言之,建構(gòu)主義實際上是指個體建構(gòu)了其對現(xiàn)實的自我理解。對于心理疾病的產(chǎn)生原因,社會建構(gòu)主義視角認為所謂異常和正常的區(qū)分,并非依據(jù)個體具體的行為,而是來自文化對特定行為類型的定義。這一取向的研究目標并不指向有心理障礙的個體,而是心理疾病的文化分類是如何產(chǎn)生、如何應用以及被改變的。因此,社會建構(gòu)主義視角并不贊同有關(guān)心理疾病產(chǎn)生原因的傳統(tǒng)觀點。

大部分社會建構(gòu)論者的核心假設(shè),是心理疾病的本質(zhì)存在于定義何為正?;虍惓5奈幕?guī)則中[15]。這些研究者強調(diào)了這些規(guī)則如何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產(chǎn)生和變化,誰擁有對正常與病態(tài)進行定義的權(quán)力。解釋的對象是文化定義和規(guī)則,而非用于展現(xiàn)這些規(guī)則的個體的行為。換言之,如何定義越軌行為和越軌者,不在于個體的行為,而是社會價值系統(tǒng)對適當和不適當行為的定義規(guī)則。涂爾干對越軌行為的分析對象從個體行為轉(zhuǎn)向了對越軌的文化定義。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6]首次應用了涂爾干這一觀點,探尋了正常和異常行為的西方定義。她指出,其他文化中常常被認為是正常的行為,如偏執(zhí)、恍惚狀態(tài),西方文化就定義為異常;在西方文化中被認可甚至會被褒獎的狂熱行為在其他文化中則會被視為異常。換言之,正常只存在于文化所贊同的傳統(tǒng)中,而非存在一個普遍標準。??拢∕ichel Foucault)[17]把涂爾干的觀點擴展到了西方心理疾病的歷史中,他把瘋狂視為文化定義的一方面,而非個體的癥狀。在他看來,心理疾病不是由個體的所作所為造成,而是由其所處的文化對這些行為的歸類。這些歸類法則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想模式的變化而變化。謝夫[10]60-65也認為心理疾病是對“被標定的對社會準則的違犯”(labeled violations of social norms),而非個體的內(nèi)在精神困擾。

社會建構(gòu)主義視角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對心理疾病本質(zhì)的解釋不依賴于心理學和生物學。不足之處在于這一視角不能處理內(nèi)生性問題,即不是所有心理疾病的成因都是社會建構(gòu)的。其次,這一取向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因此也不能指導跨文化和跨情境之間的心理疾病的比較研究。這一視角由于把心理疾病只是視為一種文化標簽,就會忽視心理疾病患者的真實痛苦。針對這些不足,有研究者提出了有害的功能失調(diào)(harmful dysfunction)假設(shè)作為社會建構(gòu)視角進一步解釋心理疾病的基礎(chǔ)[18]。這一假設(shè)認為心理機制的生物學功能,就像社會價值一樣,可以納入到對心理疾病的解釋中。就像心臟的作用是傳送血液一樣,人們的認知、情緒、動機過程也會以一定的方式運作,當出現(xiàn)失調(diào)時,即心理機制不能執(zhí)行這些功能時,心理疾病就發(fā)生了。

5 總結(jié)與展望

四種視角都從不同的側(cè)重點強調(diào)了心理疾病的社會成因。由于每一種視角傾向于只關(guān)注一種確定的起因,也就導致了每一種視角都不能充分解釋心理疾病的起源。心理疾病的出現(xiàn)很可能歸因于同時產(chǎn)生影響的多種因素:性別、年齡、社會階層、當前的壓力事件、過去未解決的心理沖突、一種具有緊張性的結(jié)構(gòu)化背景等,這就需要不同視角上的整合。整合的可能性依賴于每種視角所探尋的心理疾病本質(zhì)上的一致性。例如,病原學視角解釋了存在于一般心理疾病中的社會變異,社會心理學視角解釋了出現(xiàn)在特殊背景下的各種心理疾病的社會和文化起源,如果給病原學視角增加一個文化維度就會增強其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相同癥狀的解釋力。不過,對社會學視角的強調(diào),并非輕視其他學科視角和理論的重要性,而是在于強調(diào)心理疾病起因、結(jié)果、治療以及預防中所包含的社會因素,因為這些因素通常會被其他學科的研究者所忽視。

總之,由于社會結(jié)構(gòu)以及資源分布上的不平等,不是每一個心理疾病患者都能享有健全的醫(yī)療資源、良好的社區(qū)環(huán)境,這也就導致了心理疾病患者并非隨機分布于人群中。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進一步擴展對引發(fā)心理疾病起因的理解,突出強調(diào)經(jīng)常被生物學、醫(yī)學和心理學所忽視的社會文化因素,重點針對心理疾病患者所經(jīng)歷的社會不平等、心理健康服務的易得性等方面進行探究,這不僅是社會學學科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對這一問題深入研究的一種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ANESHENSEL C S,PHELAN J C,BIERMAN A.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 [M].2nd ed.Dordrecht: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2013:96-97.

[2]PILGRIM D,ROGERS A E.Psychiatrists as social engineers:A study of an anti-stigma campaign[J].Soc Sci Med,2005,61(12):2546-2556.

[3]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jié)構(gòu)[M].唐少杰,齊心,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223-257.

[4]HUDSON C G.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Mental Illness:Tests of the Social Causation and Selection Hypotheses[J].Am J Orthopsychiatry,2005,75(1):3-18.

[5]KENDLER K S,WALTERS E E,NEALE M C,et al.The structure of 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six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women.Phobia,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panic disorder,bulimia,major depression,and alcoholism[J].Arch Gen Psychiatry,1995,52(5):374-383.

[6]STUHLHOFER E W.Psychopathology and Culture:Intercultural Exposition of Anorexia Nervosa[J].World Journal Psychotherapy,2015,1(8):33-38.

[7]ANESHENSEL C S,AVISON W R.The Stress Process:An Appreciation of Leonard I.Pearlin[J].Soc Ment Health,2015,5(2):67-85.

[8]TURNER R J,LLOYD D A.The stress process and the social distribution of depression[J].J Health Soc Behav,1999,40(4):374-404.

[9]TAYLOR S E,STANTON A L.Coping resources,coping processes,and mental health[J].Annu Rev Clin Psychol,2007,3:377-401.

[10]SCHEFF T J.Being mentally ill:A sociological theory [M].2nd ed.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1984:53-65.

[11]LINK B G.Understanding labeling effects in the area of mental disorders: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expectations of rejection[J].ASR,1987,52(1):96-112.

[12]COHEN B M Z.Mental Health User Narrative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32-58.

[13]SCHEID T L,BROWN T N.A handbook for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Social contexts,theories,and systems[M].2nd 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420-438.

[14]BAULDRY S.Variation i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against Depression[J].Soc Ment Health,2015,5(2):145-161.

[15]HACKING I.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100-125.

[16]BENEDICT R.Anthropology and the abnormal[J].J Gen Psychol,1934,10(1):59-80.

[17]???臨床醫(yī)學的誕生[M].劉北成,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96-117.

[18]HORWITZ A V,WAKEFIELD J C.The loss of sadness:How psychiatry transformed normal sorrow into depressive disorde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17-19.

原文標題“心理疾病成因的社會學闡釋”,載于《醫(yī)學與哲學》2017年第38卷第11A期(總第584期),第31頁-34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guān)知識

心理疾病的社會預防方法
疫情的社會心理學分析—“抗擊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項目系列培訓第21講
學校、社會、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案例分析
【中醫(yī)與心理分析】中醫(yī)與心理學視角下的疾病與人格特質(zhì)
心理健康的社會學視角——心理健康社會學綜述
消化系統(tǒng)心身疾病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與疾病的心得體會
社會心理學
身體殘疾一定會心理不健康嗎?精神分析視角下的殘疾人|大俠心理譯制組
《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睡眠研究》

網(wǎng)址: 心理疾病的社會學分析 http://m.u1s5d6.cn/newsview1216434.html

所屬分類:行業(yè)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