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經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胃腸道小息肉的愈后研究論文

經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胃腸道小息肉的愈后研究論文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8日 22:00

SCI論文

(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討論胃腸道小息肉患者接受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的價值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82例接受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的胃腸道小息肉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其預后情況。結果85例患者中有2例惡性病理類型息肉,其余為良性病理類型,隨訪1年發(fā)現(xiàn)1例便血患者,所有患者經胃腸鏡檢查無復發(fā)。息肉直徑≤5mm組患者的有蒂息肉少于6-9mm組,P<0.05。其于兩組在手術與預后情況比較中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胃腸道小息肉有效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內鏡;胃腸道小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預后

本文引用格式:徐永紅,何宏濤,牛艷芳.經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胃腸道小息肉的愈后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86):130,138.

0引言

生活節(jié)奏加快,胃腸道小息肉發(fā)病率逐漸提升?;颊哂忻黠@的腹瀉與腹痛等表現(xiàn),疾病控制不到位有癌變風險;對此,展開早期診療意義重大。醫(yī)療科技帶動了內鏡技術水平提升,憑借自身術后恢復快與創(chuàng)傷小等特征被廣泛應用。本文主要對內鏡下高頻電切術治療為腸道息肉的療效展開分析,觀察85例患者接受治療的預后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收治的85例胃腸道小息肉患者當作觀察對象,患者均徑胃腸內鏡確診、接受內鏡電凝電切術治療、息肉直徑不超過10 mm、送檢顯示病理分型、有連續(xù)隨訪記錄?;颊咂骄挲g55.3±4.2歲;其中男性46例,女性39例。其中胃息肉36例共51枚,腸道息肉34例共49枚。該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術前行凝血功能、血常規(guī)與心電圖等常規(guī)檢查,排除發(fā)生感染性疾病與手術麻醉禁忌癥、惡性病變可能性者。術前1d晚上禁食。服用番瀉葉水導瀉,術前當天早上給予聚乙二醇電解質以清腸處理。患者取左側臥位,置入胃鏡與結腸鏡檢查息肉情況,觀察息肉大小與形態(tài),以擬定手術方法。在治療亞蒂息肉與有蒂息肉時,在息肉根部注射腎上腺素氯化鈉溶液(1:10000比例),息肉根部腫脹時套住息肉及病灶周圍組織,收緊提起后用電凝頭灼燒,控制內鏡鏡頭、息肉間的距離,避免切除周圍正常組織。息肉切除后觀察切口出血等情況,合理展開電凝止血干預。術后吸凈腸腔內殘氣,術后臥床休息1-3 d,禁食24 h。飲食以流質食物為主,根據胃腸道恢復情況,逐步過渡到常規(guī)飲食。術后給予止血與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術后1個月內減少體力勞動。

1.3觀察指標

觀察息肉病理檢查情況與術后穿孔等預后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處理用SPSS 22.0軟件,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的計量數(shù)據,行秩和檢驗;以百分數(shù)表示的計數(shù)資料,行卡方檢驗;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用P<0.05表示。

2結果

術后便血率為2.35%(2/85),檢查顯示患者有高血壓史,術后血壓升高至179/98mmHg,降壓藥物干預后恢復正常,便血表現(xiàn)消失,觀察無繼續(xù)出血情況后出院。其余患者無出血與穿孔等并發(fā)癥,術后1年復查無復查。術中觀察有蒂息肉7個,直徑在6-9mm之間。病理檢查顯示絨毛狀腺瘤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2例,后續(xù)再進行手術治療。其于均為良性病理類型息肉?;颊呤中g情況與預后情況比較如表1所示;其中息肉直徑≤5mm者29例,高血壓者直徑在6-9mm之間者56例。


 

3討論

結腸鏡技術的廣泛應用,胃腸道息肉檢出率隨之提升。結腸鏡的優(yōu)勢特征明顯,包括可早期診斷病變性質、明確病變部位與取材活檢等,診斷大腸粘膜疾病的準確率超過92%。息肉有癌變的可能,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應盡早展開切除處理,以降低癌變風險。息肉治療方法多樣,包括手術切除、內鏡摘除與射頻切除等,其中高頻點切除技術最常應用[1]。

高頻點切除技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早期結腸癌與結腸癌前期病變等效果顯著,適用各種類型息肉,包括大小或有蒂、多個等息肉,尤其是腺瘤癌與山田Ⅳ型息肉可根除。該技術具有明顯的易于操作與省時、適用范圍廣、患者痛苦小等特征,可隨時回收與送檢標本[2]。

高頻電凝電切術干預后能夠使息肉血管凝固,以此達到預防出血的治療效果。但大息肉血管凝固難度較大,且血管較粗,術后大出血的幾率高。在小息肉治療中,為降低出血率,應當加強對廣蒂息肉的有效處理,并確保電凝充分,控制電流檔次與通電時間,待組織呈乳白色后在電切,以確保電切成功率??刂迫灼魇湛s拉力,緩慢收緊并控制收緊幅度。息肉組織切除時應盡量保留殘端,防止切的過深引發(fā)穿孔等并發(fā)癥情況。術后減少體力勞動,應絕對臥床休息,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多發(fā)息肉切除者應留院觀察,避免出現(xiàn)遲發(fā)性出血癥狀[3-4]。

術中保留息肉殘端后,有出血傾向患者,應當給予電凝止血處理,或是采取內鏡下鈦夾止血與噴灑凝血酶藥物等措施。針對于穿孔危險系數(shù)高或無法摘除、有癌變可能的息肉,應當及時展開手術治療。嚴格要求腸道準備工作,因為腸道分解山梨醇等藥物后,會引起甲烷等氣體,遇到電火花后會發(fā)生爆炸,腸道準備不當不僅會干擾視線,同時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爆照危險提升。尤其是安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應當謹慎展開高頻電切治療,避免出現(xiàn)起搏器頻率異常與停搏等情況,這都是醫(yī)護人員應當注意的。不能忽視術后復發(fā)問題,要求患者定期復查,情況良好者可適當延長復查時間,如直徑<1 mm、青年患者等,但結腸鏡陰性者應當1-2年定期檢查1次[5]。

內鏡治療胃腸道小息肉,在技術要求、不良反應率、成本等方面的優(yōu)勢,都是腹腔鏡手術不能比擬的。內鏡觀察診斷胃腸道息肉更加清晰直觀,通過自然通道進入消化道,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是臨床治療胃腸道小息肉的首選[6-7]。

綜上所述,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胃腸道小息肉效果顯著,有并發(fā)癥少與創(chuàng)傷小等特征,臨床應用廣泛,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但影響到療效的因素較多,包括患者年齡、手術操作與病灶位置等,還需加強術前準備與術后處理等工作,以進一步提高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的安全可靠性,從而改善預后,提高醫(yī)療服務質量;對此,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映惠.胃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效果[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12):182-183.
[2]劉娟,盧致洋,李婉青,等.腸鏡下大腸息肉高頻電凝電切術中配合及術后護理[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7(18):143.
[3]李書敏,陳兵剛,成波.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胃腸道息肉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8,34(30):36+38.
[4]何應碧.經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除術治療結腸息肉的效果分析[J].臨床研究,2018.
[5]許峰.內鏡下黏膜切除術與高頻電凝套扎術治療胃腸道息肉的療效及安全性[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8,37(05):36-38.
[6]孫麗偉,吳建良,金娟,等.冷圈套切除抗凝治療患者結腸小息肉的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8(1):17-21.
[7]劉亮,李春陽,姚大會,等.電子結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圈套治療兒童腸息肉60例療效分析[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7(37):80.

關注SCI論文創(chuàng)作發(fā)表,尋求SCI論文修改潤色、SCI論文代發(fā)表等服務支撐,請鎖定SCI論文網!
文章出自SCI論文網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818.html

相關知識

橫結腸息肉怎么治療方法 橫結腸息肉可以使用高頻電切治療
高頻電外科設備3——聚焦氬氣刀&射頻電波刀,從發(fā)展歷史,技術
高頻電外科設備2——高頻電刀如何取代手術刀?
腸息肉
高頻電療法
消化內鏡介入治療健康宣教.ppt
高頻電療法康復治療技術操作規(guī)范
新電療滅直腸癌快準狠!無需手術,適合老年患者
高頻電療醫(yī)學.ppt
胃息肉

網址: 經內鏡高頻電凝電切術治療胃腸道小息肉的愈后研究論文 http://m.u1s5d6.cn/newsview630633.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