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心臟康復網(wǎng) 營養(yǎng)和運動對血管亞健康的精準干預 心臟康復網(wǎng)

心臟康復網(wǎng) 營養(yǎng)和運動對血管亞健康的精準干預 心臟康復網(wǎng)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8日 09:55

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危險因素包括家族史、肥胖、不良生活習慣和高血糖、高脂血癥、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營養(yǎng)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不僅可以延緩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也有明顯的臨床輔助治療作用;但生活方式干預也有潛在的風險。本文主要闡述營養(yǎng)和運動對血管健康的干預效果及潛在問題,展望通過營養(yǎng)和運動對血管亞健康進行精準干預的可能性。

1、血管健康及影響因素

1.1 血管健康狀態(tài)的評價

血管健康評估標準較多,如《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shù)》和《中國心血管健康評估系統(tǒng)應用指南(2018第三次報告)》等。內膜中層厚度(IMT)隨著增齡而增厚,是評價血管增齡變化的結構標志;脈搏波傳導速度(PWV)隨著增齡而增加,是評價血管衰老的功能指標,反映血管的僵硬程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血管病理性變化或疾病會增加PWV,可預測心血管事件。除了這些指標,血管收縮和舒張功能也是評價血管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指標。亞健康是指血管功能或者結構參數(shù)介于正常和疾病之間。

1.2 血管健康的影響因素

血管健康的影響因素包括:不可控因素如遺傳背景、性別、年齡、種族以及血流動力學等;可控因素主要包括:吸煙、膳食、體力活動、體重和心理等5個方面,這些是可以人為調整和改變的因素。

吸煙是心腦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我國吸煙人數(shù)超過3億,嚴重危害我國居民身體健康,戒煙是提高國民血管健康的一個重要措施。而膳食習慣對血管健康的影響則較為復雜,如攝入總熱量、進食時間、各餐熱量比例、飲食結構(宏量營養(yǎng)元素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供能占比)以及特定食物或營養(yǎng)元素攝入情況(如水果、蛋、奶、膳食纖維、維生素、鈉等)對健康均有影響。體力活動包括所有有體力消耗的活動,尤其是閑暇時間有體力消耗的活動。研究表明,適量的體力活動有助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20年發(fā)布的“身體活動與久坐行為指南”中指出久坐不動不利于健康,應限制久坐時間,用任何強度的身體活動代替均可。體重也與人體健康狀態(tài)密切相關,保持健康的體重可改善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血管健康。抑郁、持久性心理壓力、焦慮等精神疾病或心理問題均會增加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而正性心理情緒能夠促進心血管健康。

2、血管亞健康的干預方案

血管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一個基本特征是血管功能和結構指標未達到同齡人標準,比如IMT和PWV高于同齡人。亞健康狀態(tài)的血管功能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干預恢復到健康或者接近健康的狀態(tài),從而延緩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干預措施有生活方式(營養(yǎng)和運動)、激素、藥物和其他食療等。本文聚焦生活方式的干預。

激素在血管健康的調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適當水平的性激素、代謝相關激素和其他激素的平衡有利于血管健康。當多病共存時,激素治療的作用變得復雜,可能對血管健康起負面作用。例如激素療法作為癌癥治療的方法之一,可以提高癌癥患者存活率,但也會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臨床上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如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劑、腎上腺素系統(tǒng)抑制劑、鈣通道阻滯劑等對血管功能均有改善作用。但對于尚未出現(xiàn)高血壓、冠心病或者腦卒中臨床表現(xiàn)的亞血管狀態(tài),是否需要或者使用劑量應遵醫(yī)囑。許多小分子在血管健康方面可發(fā)揮良好的保護作用。二甲雙胍、雷帕霉素、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白藜蘆醇、姜黃素、茶黃素以及水果中富含的多酚類物質在降低膽固醇、降低血管炎癥、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增加主動脈彈性和降低血壓等方面對血管健康起保護作用,它們有些是臨床藥物,有些是非處方類的食補成分。當然,這些小分子的使用時間或劑量也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因為有些小分子會有明顯的不良反應,不宜長期使用。如研究發(fā)現(xiàn),雷帕霉素會造成老年大鼠mTOR活性過低引發(fā)造血系統(tǒng)衰老,說明在特定人群中進行小分子干預時需慎重。

2.1 營養(yǎng)對血管健康的干預

美國心臟協(xié)會發(fā)布的《促進心血管健康膳食指南(2021)》中建議,控制能量平衡、保持健康體重、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偏向選擇全谷物食品、減少精加工食品的攝入、避免攝入超加工食品、合理使用植物油、盡量減少含糖食物、選擇低鹽飲食、合理控制飲酒等,有助于保持心血管健康。

營養(yǎng)限制對血管健康具有保護作用。人類很早就意識到了營養(yǎng)干預在健康維持中的作用。如《呂氏春秋·盡數(shù)》中記載:“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謂五臟之葆。”營養(yǎng)限制有多種方式,包括卡路里限制(CR)、間歇性禁食(IF)和限時飲食(TRF)等。

2.1.1 CR

指在提供生物體充分的營養(yǎng)成分如必需氨基酸、維生素等,保證生物體不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下,限制每日攝取的總熱量,但進食的時間和頻率可不改變,亦稱為“熱量限制”。通過模式動物和人群研究發(fā)現(xiàn),從10%到40%甚至更高的熱量限制對健康和血管的益處均有報道。熱量限制在降低血糖、血管僵硬度、IMT等方面均有益處。但由于熱量限制需要常年的長期堅持,而限制進食量之后的饑餓感導致人群依從度不高,難以持續(xù);普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限制熱量攝入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的不利后果;所以熱量限制在人群中的應用有其局限性。研究發(fā)現(xiàn)正常及略微超重人群減少約10%的能量攝入即可降低血脂,并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風險。這表明減少10%的熱量限制可達到潛在的血管健康益處,而10%的熱量限制是相對較容易接受和堅持的。

2.1.2 IF

指在一定時間內完全禁食或少部分進食,然后恢復進食,“禁食-復食”按一定周期重復進行。IF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同的方案,例如“五加二”間歇性禁食(每周中連續(xù)2d禁食或僅攝入少量食物,其余5d正常飲食)或隔日禁食(1d正常飲食,1d禁食或攝入少量食物)等。雖然禁食日會導致饑餓感增加,但正常飲食后也會使飽腹感增加,從而限制了總體熱量的攝入。IF可控制多個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從而降低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控制肥胖、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胰島素抵抗、高血糖和高血壓,此外,在降低炎癥因子和瘦素、增加脂聯(lián)素水平等方面也表現(xiàn)出正向調節(jié)作用。動物研究表明隔日禁食可保護心臟免受缺血性損傷,并通過抗凋亡和抗感染機制減輕心肌梗死后的心臟重塑。IF有助于血壓調節(jié)。經過數(shù)周的IF,在動物和人體中均觀察到舒張壓和收縮壓的下降。

IF發(fā)揮益處的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是由于飲食-禁食轉換時的代謝改變。禁食時期,葡萄糖耗盡后身體利用脂肪酸供能并產生酮類,發(fā)生葡萄糖-酮的代謝切換,而恢復進食后,又發(fā)生酮-葡萄糖切換。另有研究認為IF在心血管方面的益處可能是通過溶酶體實現(xiàn)的。

2.1.3 TRF

一種將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一個固定時間窗口的飲食控制模式。飲食時間窗口一般為4~12h,其他時間只能補充水分而不能飲食。動物實驗表明限時飲食對體重、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胰島素敏感性等方面均有改善效果,且對內皮依賴性的舒張和收縮功能具有改善效果,減輕內皮功能障礙。在人群中,TRF在體重、β細胞反應、胰島素敏感性、血壓、氧化應激和食欲方面均有幫助。

2.1.4 營養(yǎng)限制干預的風險

飲食限制也會帶來相應的風險。飲食限制易發(fā)生低血糖,而低血糖時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更高。在老年人中,限制飲食導致葡萄糖濃度的波動,而葡萄糖濃度的波動增加摔倒和骨折的風險。進行卡路里限制時若使用降糖藥,可能導致嚴重低血糖甚至死亡。而對于IF,開始禁食時常常導致不良的反應和情緒,如頭暈、頭痛、惡心、腹瀉、疲勞等,禁食-復食周期的變化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從而導致男性睪酮降低和女性生理紊亂。此外,長時間禁食后重新進食,以及長期營養(yǎng)限制后恢復正常飲食,可能導致復食綜合征,以低磷血癥、低鉀血癥、低鎂血癥為突出表現(xiàn)的嚴重水、電解質失衡,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和維生素缺乏等;可表現(xiàn)出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搏驟停、低血壓、休克、呼吸困難和神經精神系統(tǒng)異常等。

2.2 運動對血管健康的干預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運動促進健康的建議為:對成年人包括65歲以上老年人,每周應進行150~300min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老年人應進行多樣化的身體活動,強調中等或更強程度的平衡和力量訓練,每周3d或以上,以提高平衡能力并防止跌倒。

2.2.1 運動頻率

規(guī)律的運動在降低炎癥、血脂水平、血管中內膜厚度和血管僵硬度等方面均有益處。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和阻力血管內皮依賴性血管擴張和收縮功能也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對于血壓控制,運動可降低血壓并降低血管疾病風險。長期進行有氧運動或耐力訓練,可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并減少不良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降低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2.2.2 運動時間

20min和40min中強度運動均可降低男性青年高血壓患者的靜息血壓,并通過增加一氧化氮、減少內皮微顆粒(EMPs)來改善內皮功能,且40min運動對降低收縮壓、改善內皮功能的效果更優(yōu)。研究也發(fā)現(xiàn)運動對血管僵硬度的有益作用是短暫的,需要通過形成規(guī)律的持續(xù)的運動習慣來維持。

2.2.3 運動方式

有氧和抗阻運動是主要的運動方式,但研究發(fā)現(xiàn),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和等速抗阻訓練(IRT)可成為替代選擇,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同等的健康益處,并且HIIT對血管僵硬度的改善效果更佳。

2.2.4 運動量

運動量由運動時間和強度決定。如運動時,達到最大心率80%、70%和60%則運動強度分別定義為高、中和低強度的運動。對于青少年,可減少內皮功能損傷,改善身體健康和內皮功能。對心力衰竭患者的肌肉交感神經活性及周圍血管功能也有改善效果。減少久坐時間,用任何方式的身體活動代替久坐,甚至在久坐間隙中插入站立,均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要確定最佳的每日活動量還需更多的研究。不過計步器或手環(huán)等類似功能的硬件設備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值得被推薦,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此類設備與身體活動的顯著增加以及血壓的下降有關,可能與使用者在使用此類設備時的心理暗示和鼓勵作用有關。

2.2.5 運動干預的風險

運動干預的健康風險主要與運動量有關。運動量的評價涉及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有大量研究報道劇烈運動會引起血管破裂、心肌梗死、血栓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從而導致致命后果。

運動員的訓練強度較普通人更大,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員比普通人群的高血壓患病率更高,在足球運動員中,運動對頸動脈和股動脈管壁有保護作用,但導致股動脈和內皮功能的惡化。急性高強度運動可導致動脈僵硬度增加等不利后果。長期進行超耐力跑步(長距離、長時間的持續(xù)運動,如馬拉松或更遠距離跑步比賽),身體可能產生長期的健康問題,包括右心室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和高血壓的潛在風險增加。運動的間隔時間對血管健康非常重要,若每次耐力運動的間隔時間不足以緩解缺血和內皮修復,則很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此外,特殊人群在進行運動時應更加注意運動風險。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時心源性猝死的風險增加;中高強度運動可使冠狀動脈血流增加數(shù)倍,導致斑塊破裂,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易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習慣久坐或日常活動水平低的人群在劇烈運動后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大大提升。

3、精準干預的可能性及展望

營養(yǎng)和運動都屬于生活習慣,雖然通過卡路里限制或運動能改善人體多種身體功能,但將飲食控制和運動結合在減輕體重,降低血糖,改善虛弱、心血管疾病及身體功能等方面比單一的干預方法都更為有效。

在進行營養(yǎng)限制干預時,熱量限制的程度、禁食時間、恢復飲食方法和進食時間需要個體化定制。需遵循的原則如下:(1)日常能量的攝取應分散到一天中的固定時間,即形成規(guī)律的飲食習慣并避免暴飲暴食。(2)熱量限制至少應達到10%才可獲得血管健康的益處,需在保證日常營養(yǎng)需求的基礎上進行。(3)禁食后復食時應注意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軟到硬、由簡到繁。(4)進食時間應安排在活動期間,遵循晝夜節(jié)律。運動干預的方法可遵循的原則為:(1)循序漸進,以中強度運動為主,避免劇烈的高強度運動。(2)單次運動達到30min以上即可,避免過長時間的持續(xù)運動。(3)每周運動3d及以上,但需要保證充足的恢復時間。(4)加入以提高力量為目的的抗阻訓練,有氧運動與抗阻訓練相結合。此外,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以獲得其血管健康方面的益處。

針對不同的人群,營養(yǎng)干預的方法和目標不盡相同。青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齡階段人群,以及正常、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不同健康狀態(tài)的人群的干預方法完全不同,在開始營養(yǎng)限制之前應考慮個人目前的健康狀況,針對性地進行調整,施行精準干預以盡量避免干預的風險。預防和治療肥胖及其并發(fā)癥以達到對血管健康風險因素的控制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首要目標,而改善身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可能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目標。針對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干預應以減輕體重為目標,因此接受中強度訓練以及熱量限制或間歇性禁食可作為干預的首選手段。對老年人進行干預時,防止老年人隨著體重減輕而發(fā)生的肌肉和骨量損失非常重要,營養(yǎng)限制手段可能不再適合,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機體健康可達到更優(yōu)的改善效果,抗阻訓練因其在肌肉和骨量保持中的良好作用,也是針對老年人的較優(yōu)干預手段。患有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人群營養(yǎng)和運動干預方案應充分考慮疾病特點及自身健康狀態(tài)。人群由于其遺傳背景的多樣性,對相同干預方法的反應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人群的個體化干預方式的研究目前較少,不同基礎血管疾病人群適宜的營養(yǎng)干預方式、運動干預強度和頻率;對不同遺傳背景人群進行干預所獲得的血管健康益處等方面仍有待更多的研究結果。

總而言之,干預的方式遵守個性化的原則,根據(jù)個人的愛好、作息時間、健康狀況等制定。通過生活方式調整達到健康(不僅是血管)的目的,是經濟有效的健康方案。國家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規(guī)劃中予以了長遠的布局,通過這些研究,相信不久會有更精準的、更適合國人健康的“中國方案”。

聲明:
1.本網(wǎng)站所有內容,凡是注明 “來源:心臟康復網(wǎng)”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授權轉載時須請注明“來源:心臟康復網(wǎng)”。
2.本網(wǎng)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學術分享的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更改或刪除。

相關閱讀:

院外心臟康復在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阜外醫(yī)院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超四成心衰患者存在抑郁心臟康復——有容乃大高脂肪飲食,不但會增加你的腰圍,還會導致大腦萎縮Circulation:每周運動多長時間,死亡風險最低?

相關知識

心臟康復運動依從性的研究進展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心肺運動試驗對亞健康群體心肺功能的評估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重視心理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抗阻力運動對老年心動過緩患者的康復效果研究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參與式運動康復方案的構建與應用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心臟康復
重視心臟康復擁抱長程健康——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心肺運動試驗的指標及結果解讀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心肺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進展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心肺運動試驗在兒童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網(wǎng)址: 心臟康復網(wǎng) 營養(yǎng)和運動對血管亞健康的精準干預 心臟康復網(wǎng) http://m.u1s5d6.cn/newsview61780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