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食物酸堿平衡論

食物酸堿平衡論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7日 09:43

在食物化學研究中。食物可以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或稱為成酸食物或成堿食物)。分類的根據(jù)是按照食物燃燒后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灰分中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的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而鉀、鈉、鈣、鎂含量較多的灰分則生成堿性溶液。這種研究主要用于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很多。另外測定食物的灰分還可用來判斷一些谷類食物的加工精度。

有一些科普文章中,有關食物酸堿性質的宣傳主張“選擇食物要注意酸堿平衡”,并且特別強調酸性食物對健康有害。這些宣傳在中國居民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缺乏科學依據(jù),因而不值得提倡。

蔬菜類食物

首先,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燒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與食物在體內代謝產物的性質是不同的。食物進入人體后,經過消化吸收和各種復雜的代謝反應,形成數(shù)以千計的產物。這些產物有酸性、堿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堿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后剩余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

其次,雖然食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但人類在長期適應膳食條件下,體內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緩沖系統(tǒng)和調節(jié)系統(tǒng),以保障內環(huán)境(主要是血液)的酸堿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圍,一般不會受攝入食物的影響而政變,除非在消化道、腎臟、肺等器官發(fā)生疾病造成人體代謝失常時,才有可能會受到影響。文獻檢索未見因為日常攝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變的研究資料,也未見到因為血液pH變酸而致有關慢性病增加的科學證據(jù)。

第三,“食物酸堿平衡論”還宣傳“谷類、肉類、魚和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可以導致酸性體質,引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發(fā)生;蔬菜水果屬于堿性食物,能夠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疾病”。實際上,蔬菜水果能夠預防上述慢性疾病的發(fā)生,是因為它們產生能量低,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以及對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學物質,而不是所謂堿性的作用。按照“酸堿平街論”,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那么每天服用小蘇打(碳酸氫鈉)就可以解決問題了。顯然,過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第四,《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強調“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建議“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還提出“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都是根據(jù)營養(yǎng)學的研究成果,為改善中國居民營養(yǎng)狀況而提出的膳食措施。按照“食物酸堿平衡論”,將魚、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將使廣大居民在選擇食物時處于無所適從的境地。

上述食物都是人體能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食物來源,缺少了這些食物,就必然造成居民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或缺乏,如此則少年兒童的生長發(fā)育以及成人的營養(yǎng)狀況將無從保證。所以,在有關平衡膳食的宣傳中,應當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大力提倡“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租細搭配”的平衡膳食原則,使人們在享受豐富食物的同時,汲取充足而合理的營養(yǎng)。

食物酸堿平衡論提到:“當人體體液PH值低于6.5時,就會對生理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如果PH值低于5.5,就是癌癥。”上海市六院醫(yī)院腫瘤科主任姚陽說:“如果動脈血內的PH值到了5.5,就不是癌癥的問題了,而是死亡”

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PH值低于7.2,人體就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毙氯A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蘇青教授說:“低于7.2不是亞健康,而是酸中毒,必須急救入院”。

PH值,確實是人體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正常人動脈血監(jiān)測的PH值應當在7.35-7.45之間?!叭梭w是一部精妙的儀器,會自動調節(jié)PH值,酸多了,就增加一點堿;堿多了,酸會來平衡。調節(jié)酸堿的主要臟器是肺和腎?!碧K青教授介紹,“動脈血里,PH值浮動的范圍非常小,這種動態(tài)平衡是不可能被食物影響的?!?/p>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營養(yǎng)系蔡美琴教授授則解釋,食物在化學上雖然的確有酸堿之分,但進入人體之后會產生變化。例如,醋是不折不扣的酸性物質,但它進入人體后,經過代謝會生成堿性物質。

食物酸堿平衡論“學說”背后藏著關聯(lián)產品

食物營養(yǎng)學圖譜

在所謂的酸堿平衡俱樂部網頁里,充滿著“酸堿平衡論”的種種說法,就在網頁最下方,標示了一個聲明:“本俱樂部由某堿素生物制品公司創(chuàng)辦”。這樣的網站比比皆是,只要檢索這些公司的產品,就很容易鏈接到所謂的堿產品,包括堿片、堿粉。

當人們認為這些堿粉、堿片是新型的保健食品時,又一個令人吃驚的情況發(fā)生了:這些產品的外包裝上根本不見“國食健字”號,也就是說,它們并不屬于保健食品。對此,上海市食藥監(jiān)管所所長顧振華指出:這些產品根本無法取得保健食品許可證。

食物酸堿平衡論“引發(fā)聯(lián)想”是為推銷手段

原來,這些產品要申報保健食品,就必須向政府主管部門出具堿食品與防癌、抗骨質疏松等的關聯(lián)性的科學研究證據(jù)。而據(jù)醫(yī)學專家介紹,在主流醫(yī)學領域,根本沒人做此類研究。

但普通食品則不必如此“麻煩”地自我證明。根據(jù)相關法規(guī),堿性水生產公司只要證明水呈弱堿性即可。同樣,堿性食品只需要證明呈堿性。而要使某種水或食品呈弱堿性,在技術上毫無難度。在監(jiān)管領域,它們都被當作普通食品監(jiān)督管理。這是政府部門面對的一道新的監(jiān)管難題。

“現(xiàn)在唯一的限制是,廠商不能在廣告中或者產品宣傳時把產品與防病、保健之類的字眼掛鉤。只要不掛鉤,就不構成違法。”顧振華說。那么,如何讓公眾知道堿性食品的“神奇”呢?醫(yī)生們說:“顯然,推廣新的‘保健學說’是有效的途徑。”“聰明”的企業(yè)正是以這種引發(fā)消費者聯(lián)想的方式,規(guī)避了保健食品申報的科研證據(jù)門檻,卻又把自己叫賣的東西同“保健”扯上了關系。

“要健康,就要吃堿性食品”——一種叫做“食物酸堿平衡論”的“保健學說”,近來迅速躥紅。照它的說法,“酸性體質”導致了絕大部分的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甚至骨質疏松等。而這套說辭的主力推手,除了午夜電視或電臺里的大嗓門營銷員,更得力的是大量“健康書籍”和網上轉載。傳播面越來越廣的“酸堿平衡論”,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市民,讓他們爭購所謂“平衡產品”??蛇@套說辭在醫(yī)生、專家看來,顯得可笑。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營養(yǎng)系蔡美琴教授說:“酸堿體質一說,不值得推敲,它根本站不住腳?!?/p>

上海市六醫(yī)院腫瘤科主任姚陽教授說:“如果腫瘤的成因能那么輕易解釋,那就不是需要當代醫(yī)學界集中力量攻克的難題了?!?/p>

新華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蘇青教授說:“體液酸堿一說雖然存在,但傳成這個樣子,一定是有人故意夸大了?!?/p>

在醫(yī)生們眼里,“酸堿平衡論”根本找不到科學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證實。在諸多網絡的轉載中,其實難以找到大樣本數(shù)據(jù)的科研報告,只是不斷有人引述一些所謂“某國科學家的研究”等等。

相關知識

健康飲食,酸堿平衡
“酸堿體質”原是偽科學吃什么都改變不了酸堿平衡
青梅與人類健康:賞梅怡情悅性,品梅平衡酸堿
食物確實分酸堿:魚肉蛋呈酸性?果蔬類屬堿性
平衡膳食小科普
張玉珊(香港修身堂CEO)的弱堿性午餐每日搭配食譜—減肥、美容、調節(jié)身體酸堿平衡通通都要?。?!
如何保持身體酸堿平衡?
補充水分平衡酸堿?護膚品保濕的“秘密”
健康飲食——酸堿搭配
平衡營養(yǎng)膳食

網址: 食物酸堿平衡論 http://m.u1s5d6.cn/newsview59199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