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美學的一個當代案例
20世紀90年代以來,身體美學開始引人關注。這一課題的出現(xiàn),與以下背景有關,即:在后工業(yè)時代,人越來越喪失其精神性,由理性主體蛻變?yōu)槲镔|和欲望主體,而身體則成為這種新型主體的直觀表現(xiàn)形式。與此相關,當代大眾文化基本上是一種圍繞身體建構的文化,其主題是欲望,其價值是身體性愉快,其實踐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對人體進行技術再造和改裝。本文論及的人造美女現(xiàn)象,應屬于當代審美文化中的身體實踐問題。
人造美女在中國成為公眾話題,始于2004年5月北京的一場選美風波。自此,對人體的審美再造開始超出職業(yè)醫(yī)師技術勞動的范圍,漫延成為一個文化問題。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學研究者卻始終對此保持緘默。這可能與學者天然的矜持有關,也可能與相關理論資源的匱乏有關。但我認為,就美學而言,他的關注對象起碼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活本身提出的問題,它使美學研究始終保持與時代同步的現(xiàn)場感;一是由固有理論推導出的問題,它使美學研究在與傳統(tǒng)的接續(xù)中獲得歷史身份。前者是經(jīng)驗的,后者是邏輯的。成熟的理論往往是將經(jīng)驗現(xiàn)象賦予邏輯的形式,用邏輯形式為經(jīng)驗建立秩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會去用心解析巴黎的一次車展,或一個可樂罐子;也才能理解對人造美女的分析于美學而言并非毫無意義。
那么,當代社會的人造美女現(xiàn)象能給予美學什么?可以認為,它的出現(xiàn),對美學研究者是一個明確的提醒,即:美學研究再也不能忽視人的身體。人是精神的存在,也是身體的存在。當代美學中身體的缺席,不僅導致了對人理解的殘缺和片面,而且也使它面對生活中層出迭現(xiàn)的審美現(xiàn)象失去了話語能力。
在美學傳統(tǒng)中,身體之所以不被思考,大抵和西方哲學和美學的人本主義信仰有關。這種信仰雖然在不同哲學流派中被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但其共同點依然存在,即:關于人的思考大體以“人獸之辨”為起點,用人屬靈的側面作為他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標志。進而言之,當這種在人與自然之間展開的“人獸之辨”應用到對人自身的理解時,則具體化為靈肉二分,即以人靈魂的高潔來凸顯肉體的污濁,以理性的至上標示感性的卑下。由此,在哲學和美學中放逐肉體、蔑視感性、超越人的自然屬性,就成了捍衛(wèi)人的尊嚴和神圣價值的必要保證。
西方哲學對人身體的遺忘,注定了它對人理解的殘缺和片面。在中國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背景下,這種殘缺則成為中國美學不得不接受的遺產(chǎn)。美學是一門感性學,審美活動必須在具體的活生生的感性形象中進行,但在這種“唯靈論”的人學背景中,“不及物”性卻成為中國當代美學最重要的特性。美學研究者在與世隔離的“精神作坊”里按照思維的慣性勞動,將在概念里兜圈子作為樂事,至于這種勞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現(xiàn)實問題則很少被考慮。具體到對人自身的審美考察,這種“不及物”的美學則往往以倫理判斷代替審美判斷,肯定心靈美否定人體美,認定“人體美如果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或者“愈是輕浮的女人,所涂的脂粉也愈厚”。與這種古典美的原則相一致,西方現(xiàn)代美學和中國新時期美學雖然將人的自由解放作為美學的核心任務,但這種自由也被限定在純粹精神領域,肉體的自由則往往因與道德的沖突而被懸置。
顯然,美學傳統(tǒng)中對身體的敵意使它恥于言及人的身體,對身體的懸置則使它缺乏這方面的理論積累。這是當代社會“人造美女”及類似問題層出迭見,而美學家卻始終保持緘默的根本原因。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理論停滯的地方,總會有新的審美實踐讓人始料未及。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美女作家”問題、“下半身寫作”問題,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體藝術和商業(yè)化的“人體彩繪”問題,更重要的還有醫(yī)學美容的勃興以及由此出現(xiàn)的“人造美女”現(xiàn)象,都無時不在提示著美學理論的無能。顯然,在當代,人現(xiàn)實的審美選擇已溢出了美學研究者的知識框架,知識精英珍視的精神價值已失去了對公眾審美趣味的規(guī)范和號召力。由此,當代哲學、美學對身體的遺忘和當代人對哲學和美學的遺忘也就成了同一個問題。
1992年,美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出版了《實用主義美學——生活之美,藝術之思》一書。在這本書的末章,他提出了建立身體美學的設想。此書的中文版2002年出版,沒有在國內形成大的影響,而且他對身體美學的界定也值得商榷。但是,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卻為我們理解人自身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可以認為,像一般人文科學一樣,身體美學對人的關注,其核心依然是對“我是誰”這一古老問題的追問。但是,它對人的確證卻最大限度地祛除了人屬靈的側面,而以身體性作為人的第一屬性。以此為基點反觀中西文化的歷史可以看到,雖然身體長期被歧視,但我們依然可以在中西文化的起點處找到關于身體神圣性的證明。在西方,這種證明來自基督教神學?!妒ソ?jīng)·創(chuàng)世記》講,上帝在第六日按照自己的形象造成了人,讓他負責管理世界。這說明,身體在西方被視為上帝的產(chǎn)品,人只能像接受命運一樣接受被上帝給予的身體,而沒有對它自由處置(如自殺)的權利。在中國,對人體神圣性的確認則主要來自血緣。《孝經(jīng)》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币簿褪钦f,人對自身身體原生形態(tài)的尊重和保持,就是孝,就是對父母的尊重。這兩種觀點,分別從宗教和倫理兩個層面強調了人體的不可復制和不可修復性。由此看“人造美女”,她的出現(xiàn)就明顯是對神權和父權的僭越,在傳統(tǒng)中找不到合法性。
但近代以來,隨著神權、父權觀念的淡化和人權意識的覺醒,人不但開始掌握自己精神的命運,而且逐漸獲得了對自己身體的權力。在此,所謂的人權,根本上表現(xiàn)為人對自己身體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即:身體屬于我自己,我可以對它自由使用和處置。分而言之,人對身體的使用權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人通過身體勞動換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權利。它反對不勞而獲和非法占有,以勞動者對勞動成果的合理占有作為對身體價值的肯定。其次是人通過身體消費獲得快感的權利。即通過物質和精神產(chǎn)品的享用使人的身體得到歡愉(“娛體”)。
與此相關,人對身體的處置權則大體分為三個方面:(1)自我包裝的權利。這種方式包含著一種企圖,即通過衣飾遮掩身體的丑,呈現(xiàn)身體的美。從根本上講,它違背了基督教神學“赤身裸體,走向上帝”的復樂園原則,并與中西傳統(tǒng)中的清教倫理相對立。但是,由于衣飾并不是上帝或父母的賜予,而是人的創(chuàng)造,所以它雖然不被提倡,但也不被徹底禁止。也就是說,衣飾的自我包裝是傳統(tǒng)神學和倫理學可以容忍的小惡。而且人們相信,適當?shù)淖晕已b飾可以為上帝的造物增色。(2)用醫(yī)學手段改變人體外觀的權利(如醫(yī)學美容或整容術)。這種方式從神學和倫理學層面找不到任何合法性,因為它牽涉到對上帝或父母給予的身體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的問題。但對現(xiàn)代人而言,他卻依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這種嘗試和實踐,因為“天賦人權”包含了人對自己身體的處置權。(3)人體的復制和優(yōu)化,即當代的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這兩種方式,以人的技術生產(chǎn)代替了上帝和父母對人的生產(chǎn)。在此,人不但可以復制自己的身體,而且可以通過修改遺傳基因,使人的智力和外觀實現(xiàn)雙重提升。顯然,這兩種方式是技術對人的促進,也是技術對人的威脅。過去,本雅明曾為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命運憂心忡忡,當代關于克隆技術的爭論明顯比本雅明時代面臨的問題更嚴峻——它意味著人不僅有權自由處置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藝術),而且有能力自由地生產(chǎn)人自身。
從純粹美學的意義上看,無論服裝、美容還是克隆、人體基因工程,都具有合法性。這種合法性不僅源于美學天然地與傳統(tǒng)宗教神學、倫理學對抗的自由本質,而且因為這些手段確實有助于人的審美理想的達成。比如醫(yī)學美容,它不但可以改變人的自我評價,而且在今天這個崇尚感性的時代,美往往與功利性的東西相聯(lián)系。一般而言,人美麗的程度總是和他被社會肯定的程度、占有社會物質財富的程度成正比的。這種美與功利的聯(lián)系無疑強化了身體自我修復的緊迫感和合理性。再如克隆和基因工程導致的人體的復制和優(yōu)化,則預示著一種可達的審美前景,即:它不僅最終會取消人因美的差異而導致的社會評價和資源分配的不公正,而且預示著兩性之間美麗夢幻得以實現(xiàn)的可能。
但同時必須看到,人對身體使用權和處置權的濫用,同樣昭示著一種讓人不安的審美前景。被制作的人體是人工技術的產(chǎn)物,它代表了人的異化的最根本的層面,即身體的異化。當身體也可以按照人的意志去自由生產(chǎn),人就徹底淪為了技術時代的奴隸。于此,人的美化,就成了人的類化;身體的人工性,就意味著它失去了自然性。也就是說,由人體復制導致的審美差異性的消失,同樣意味著審美多樣性的匱乏;所謂人處置自己身體的自由,實質上則是人按社會風尚和技術標準自我制作的反自由。從這個角度看,當代人制作自己身體的浪潮,明顯意味著一個自現(xiàn)代以來關于人的問題的延續(xù),即:工業(yè)時代的核心問題是由技術對人的控制導致的精神的異化,后工業(yè)時代的核心問題是由技術對人的控制導致的身體的異化。這兩種異化,意味著從內容到形式、從靈魂到肉體,人離他的本真存在越來越遠。
從以上分析看,當代社會的人造美女現(xiàn)象,既具有美學層面的合法性,又極易引起人審美和倫理的雙重恐懼。它的合法性源于現(xiàn)代社會的人權觀念,它引人恐懼和憂慮的層面則在于人的自然生產(chǎn)與技術生產(chǎn)的尖銳對立。顯然,傳統(tǒng)哲學對人的神圣性的捍衛(wèi),意味著它不能容忍人像一件工業(yè)產(chǎn)品一樣被生產(chǎn),但相反,如果當事人自愿使自己成為一件工業(yè)產(chǎn)品,那么他的選擇就是他個人權利的一種體現(xiàn)。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當代人選擇自己形象的權利,其實背后隱藏著媒體的操縱;所謂的自我選擇,在根本上不過是對一種時尚預置的標準的盲從。但是,面對這種情況,一種可以使任何爭論嘎然而止的方式依然是存在的,即:只要當事人強硬地回答一句“我愿意”,任何爭論都會隨之失去意義。也就是說,如果自由是人的本性,如果主流社會承認人自我選擇形象的權利,那么這種自由同樣包括人選擇異化的自由,包括人自愿被時尚操縱的自由。
(本文原發(fā)于《中州學刊》2005年第3期,又見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5年第9期)
相關知識
#健身#健身案例 案例一:幫助會員健康
減肥瘦身:有關減肥的四個案例
分享一個健康減肥的成功案例! ...@小C談美學的動態(tài)
幼兒美術案例=班際美術活動教育案例.doc
來了!40個科學健身指導典型案例發(fā)布
每周一個瘦身方案,助你達成完美體型
瘦吧新一代科學減脂方案:科學性與個性化并重的身材管理之道
減肥成功案例3個
不安的背后——一例親子關系輔導案例分析
“營養(yǎng)一對一”服務12問! 附8個案例
網(wǎng)址: 身體美學的一個當代案例 http://m.u1s5d6.cn/newsview552551.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