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社會性別視角下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及思考

社會性別視角下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及思考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5日 11:04

       王晨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350117)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分析近十年中女性在體育參與中的性別變化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既往學者對女性體育參與的研究指不勝僂,但都普遍聚焦于體育參與的性別隔離或者融合問題,即女性在體育參與中的性別變化,主要呈現(xiàn)兩種態(tài)勢,第一,表現(xiàn)為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隔離,第二,表現(xiàn)為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融合。也有學者認為女性體育參與從性別隔離走向性別融合。研究認為,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研究并不是簡單的隔離走向融合的線性趨勢,而是在走向融合的大趨勢下隱含隔離的復雜現(xiàn)象以及融合走向隔離的反向趨勢。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筆者擬在社會性別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思考。
        關鍵詞 :體育參與;社會性別;隔離;融合
        1 問題提出
        長期以來,在男性為主導的封建社會中女性是以“三從四德”的地位依附在男人庇護下。在集體化時代,在國家與家庭“合謀”下女性形成“誤識”,從戶內的家庭勞動走向了戶外的集體勞動并認為這是女性意識的覺醒。雖然本質上是對女性的空間、時間的雙重壓迫,但是也是對封建思想的一種挑戰(zhàn),為女性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基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在滿足物質文化的需求時,更多的人也在追求精神上的解放,而體育運動成為在當下精神上的愉悅的一種生活方式?!澳凶託飧拧北砻鳎w育愛好者是男性的專屬領域,女性處于一種邊界的從屬地位。雖然女性參與體育后在運動場上實現(xiàn)自我賦權,真正做到了自我意識的覺醒,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但有學者指出現(xiàn)代女性已將體育作為一種自我認知的符號,體育參與作為媒介來提高自我身份認知和自我意識,而現(xiàn)實社會認知主體是“男性主義”,認同的權利和價值體系由男性建構,導致現(xiàn)存的女性體育參與權利的缺失和體育參與主體意識的流失。      
        2.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隔離
        2.1女性體育參與性別隔的特征
        (1)古代奧林匹克女性體育參與的排斥
        從歷史上來看,女性最早被隔絕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權威醫(yī)學專家認為運動會使女性骨盆部分失調、影響月經等等后果會影響女性生殖繁衍,會影響到女性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當時的社會對女性體育參與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女性的重心應該用于生育。這樣的想法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使女性身體機能愈來愈虛弱,更增加了女性不能進行體育運動的刻板印象。
        (2)女性要比男性體育參與難度大
        西方女性女性主義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就關注到了女性體育運動、運動會社會化中的性別差異,以及體育運動制度化結構是如何固化了男性高于女性權利的特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學者們試圖回答兩個問題:是什么原因阻礙了女性在體育運動中獲得和男子平等的權利?體育如何體現(xiàn)和再造了男子的權利和統(tǒng)治?在《“一個好女孩值千金”:英國賽馬中的性別關系》中作者提到:參加馬術比賽的女性必須比男性工作更努力,但得到的報酬更少:必須加倍嚴格才能做到和他們一樣好,但我認為,這(對女性來說)肯定更困難。上述材料體現(xiàn)女生想進行某些體育參與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認同。社會對于女性的歧視和污名化會使女性想要做到與男性同樣的事情會難上許多。

        2.2女性體育參與性別隔離的原因
        (1)社會規(guī)范對社會性別的構建
        體育運動領域內基于性別差異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女性對于體育運動的看法是為了讓“自身美麗”以及“控制體重”甚至一些女性在運動時感到缺乏自信,與男性參與體育運動是因為“有趣”、“放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王智慧提出,社會文化的規(guī)訓與性別角色的期許是限制女性體育參與的原因,女性在社會角色中的弱勢地位導致其相對男性較少參與體育。邱亞君等認為,女性休閑體育參與受限與我國特定的社會文化有關。張選惠等討論了婦女參與傳統(tǒng)體育行為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性別制度、性別觀念、社會分工及性別角色等因素的影響。夏思永認為,傳統(tǒng)的性別歧視隨著社會進步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婦女在傳統(tǒng)體育的參與上,仍然受到宗教和習俗文化角色規(guī)范的影響。
        (2)女性體育參與受內在影響因素以及外在影響因素影響
        女性體育參與的社會距離形成與疏離感的加強必然對女性體育參與與性別平等產生不良影響,進而也將影響社會團結和穩(wěn)定。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得知Chubb(1982)、Torkildeen、(1986)、Dattilo與Murphy(1991)、陳建國、袁繼芳、熊歡、周丹等人指出:時間因素、經濟狀況、身體形態(tài)、健康狀況、性格因素、受教育程度、自信心、休閑觀念和動機、性別角色、生活方式因素、休閑運動氛圍、工作及家庭壓力、休閑設施因素、倫理關懷、家庭成員或朋友的態(tài)度等年齡、性別、技能熟練程度等,等等一系列原因是限制女性體育參與的因素。總的來說,可以總結為內在影響因素(個人原因)以及外在影響因素(社會因素)。
        (3)傳統(tǒng)觀念對女性體育參與的影響
        本身受到中國文化強調的女性“男尊女卑 ”、“男強女弱” 、“男主外, 女主內”等觀念熏陶下的女性,大大降低了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再加上根據(jù)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角色分工, 人們普遍認為生兒育女、照看家庭的責任應由女性承擔, 所以當女性運動員的職業(yè)生涯與結婚生育、照看家庭相沖突時, 她們往往不得不選擇退出職業(yè),回歸家庭。如果改變不了現(xiàn)狀,那么就對競技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影響。蘇紅指出:限制女性體育參與的原因歸納為 :第一種個人限制。 第二種是人際限制,即其他人的意見或導向會影響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的行為。第三種是結構限制。唐芝指出:時間沖突、精力沖突、角色形象沖突。是因為個人因素加上外界因素女性的體育鍛煉行為是受到個體內在因素和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布迪厄提到被支配者建立在 “誤識” 基礎上的對這種暴力施加的參與和共謀, 并且指出了 “誤識” 的原因在于“他們的心智是根據(jù)認知結構構建的 , 而認知結構正是來自于這個世界的結構。”筆者認為第一,由于對女性的社會期待內化成女性自我意識,形成“誤識”,認為這些觀點和想法都是理所應當?shù)?,女人不應該擁有自己的休閑時間,本就應該做到傳統(tǒng)理想女性的那些“優(yōu)良”品質。第二點是本質上男人還是認為女性是附屬品,從男性配偶角度來說還是希望女性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家庭上,也就是對女性身體上的征用。第三點,女性在社會上遇到的不公平,女性在職場上受到的歧視也是多不勝數(shù)。在體育領域中,女人一直屬于從屬地位,屬于體育中的“邊緣人群”。但我國女性競技成績證明女性不遜色于男性,甚至比男性做的更好。為此筆者提出女性優(yōu)異的成績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女性運動員以及大眾女性體育運動的社會認可度呢?是固定的還是具有流動性?是否存在特定場域內受到尊重,而在別的場域中卻受到歧視?這一方面研究領域發(fā)現(xiàn)理論空白,還有待商榷。
        3 結論與討論:
        既往研究從多角度、多領域探討了社會性別理論,筆者通過對體育學科領域關于社會性別的綜述發(fā)現(xiàn):既往研究對社會性別理論的研究主要探討體育參與下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隔離與性別融合現(xiàn)象。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隔離與融合現(xiàn)象存在一定線性關系,即既往的研究認為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從隔離走向融合?;诩韧芯抗P者也梳理出了女性體育參與性別隔離與融合的特征與機制,以此種種研究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對比時下的經驗現(xiàn)象既往研究是否能為此提供理論啟示,其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從隔離走向融合是否符合當下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邏輯。
        參考文獻:
        [1] 陳靜姝,閔健.女性主義視角下的身體、權力和體育參與[J].體育科學,2014,34(07):12-14+48.
        [2] 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33-140,153.

相關知識

男性美妝博主盛行的性別思考
性別社會學
現(xiàn)代社會對女性體質的錯誤觀念:解讀女性健康與性別偏見
身體與健康|更瘦還是更強?體育社會學棱鏡下的女性健身
從社會性別規(guī)范看健康的性別差異
數(shù)字化健身中的女性身體與文化協(xié)商:以Keep女性用戶的經驗為例
青年生育觀念變化及生育友好社會文化的構建
獨立思考——一種理性思考的能力
女性在職場中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古今對比,社會地位發(fā)生巨變
反向性別歧視:男保育員=蘿莉控?

網(wǎng)址: 社會性別視角下女性體育參與的性別變化及思考 http://m.u1s5d6.cn/newsview541944.html

所屬分類:行業(yè)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