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根型頸椎病
概述
由頸神經根受壓引起 頸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 好發(fā)于中年人,但有年輕化趨勢 保守治療為主,嚴重者需要手術治療疾病定義
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頸椎退變引起的神經根病變,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常與其他類型合并存在。
神經根是指周圍神經與脊髓的連接部位,大腦的神經信號需經過神經根然后傳導至四肢。當頸神經根遭受刺激和(或)壓迫時將導致頸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流行病學
據(jù)統(tǒng)計,頸椎病的發(fā)病率約為3.8%~17.6%,其中約60%~70%患者表現(xiàn)為神經根病變癥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其發(fā)病多表現(xiàn)為單側發(fā)病,但也有雙側發(fā)病者,發(fā)病年齡多在30~50歲左右,男性多于女性。
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起病緩慢,但也可急性起病,以長期伏案工作者、機動車駕駛員及長時間低頭等不良姿勢者多發(fā)。
患者最常見的問題
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表現(xiàn)有哪些?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的類型,一般起病緩慢,然后逐漸加重,但也可急性起病?;颊咧饕R床表現(xiàn)為頸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
得了神經根型頸椎病該怎么治?治療效果怎么樣?
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尤其對于癥狀較輕、病程較短的患者首選保守治療(包括生活管理、頸部制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少數(shù)保守治療無效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少數(shù)病情嚴重者也可以考慮早期手術治療。
另外,隨著頸椎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的發(fā)展,其在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頸椎微創(chuàng)治療技術在頸椎病的治療方面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其屬于新型技術,需要嚴格把控其臨床適應證。
神經根型頸椎病與其他頸椎病有哪些區(qū)別?
常見頸椎病類型包括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和其他型。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且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xiàn)為頸肩部疼痛,常伴有手部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
X線及CT、MRI檢查可以觀察到頸椎退行性改變并可觀察到明顯的神經根受壓情況,從而與其他頸椎病進行鑒別。
病因
頸椎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fā)性椎間關節(jié)退變是頸椎病的發(fā)病基礎,而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突出的椎間盤及增生骨贅壓迫神經根,造成神經根刺激癥狀所引起。
基本病因
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當神經根受到突出的椎間盤和骨贅的直接壓迫時,就可能產生神經根所對應區(qū)域的感覺、運動和反射的異常。目前關于其病理發(fā)生機制主要包括以下3個學說。
機械壓迫學說
一般而言,隨著年齡增大,頸椎會逐漸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出現(xiàn)椎間隙減小、椎間盤突出、椎體后緣骨質增生等情況,可導致神經根受到壓迫。
不穩(wěn)定學說
頸椎的退行性改變常伴隨椎體結構不穩(wěn)定。頸椎的不穩(wěn)定將引起椎體節(jié)段的異?;顒樱纱碳ぶ車窠?,同時影響周圍血管血運,導致神經根局部缺血。
血運障礙學說
除上訴因素以外,脊髓血運循環(huán)障礙也參與了頸椎病的發(fā)病。頸椎退行性改變可通過刺激交感神經使脊髓血管痙攣,從而出現(xiàn)神經損傷。
誘發(fā)因素
部分患者如長期伏案工作、勞累、受涼或受到外傷,可誘發(fā)神經根型頸椎病癥狀。
癥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一般起病緩慢,然后逐漸加重,但也可急性起病。
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頸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而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會因為神經根受壓的部位而異,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qū)域一致。
典型癥狀
頸部疼痛及僵硬
頸部的疼痛及發(fā)僵常常是最早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還可伴有肩部及肩胛骨內側緣疼痛。當頸部活動、咳嗽及深呼吸時可使頸部疼痛癥狀加重。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這種疼痛及麻木癥狀會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行和神經支配區(qū)域呈放射分布,具有特征性,因此稱為根性疼痛。根性疼痛癥狀的出現(xiàn)與患者頸部位置和姿勢有明顯關系。
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
患者可能會感覺患側的上肢沉重、握力減退,有時抓握物體不穩(wěn),易墜落;晚期可以出現(xiàn)肌肉萎縮,肌力減退,患者甚至很難完成抓握動作。
伴隨癥狀
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在出現(xiàn)典型根性癥狀時,還可伴隨有上肢血管、神經的癥狀,如手部腫脹、皮膚潮紅或者蒼白、干燥無汗等,部分患者還會因頸椎前緣骨贅壓迫食管造成吞咽困難。
就醫(yī)
當患者反復出現(xiàn)頸肩部疼痛,或伴有明顯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乏力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yī)。
醫(yī)師將根據(jù)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做出臨床診斷,診斷標準如下:
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癥狀(手臂麻木、疼痛),其范圍與相應頸脊神經所所支配的區(qū)域一致;頸椎影像學檢查所見有明確的神經根受壓征象,并與臨床癥狀相對應;除外其他以上肢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如胸廓出口綜合征、網(wǎng)球肘、腕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及肺尖部腫瘤等。就診科室
建議到骨科(脊柱外科)或神經外科就診。
相關檢查
醫(yī)生查體
頸部活動度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在查體會出現(xiàn)頸部僵直、活動受限,患側頸部肌肉緊張,患側背部的肌肉可有壓痛,椎間孔部可有壓痛并使上肢疼痛加重。
臂叢牽拉試驗檢查者一手扶持患者頸部,另一手將患肢外展,反向牽拉,若有患側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為陽性。
壓頸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患者坐姿,頭略后仰并偏向患側,檢查者雙手交疊放于患者頭頂,均勻、緩慢地向下壓迫患者頭部,若患者感覺到患側上肢出現(xiàn)放射痛者則為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是頸椎病診斷的基本檢查,包括頸椎正位、側位、過伸位、過屈位的X線片。
通過X線檢查可以除外骨質破壞性病變,也可以觀察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頸椎生理曲線的變化及椎間關節(jié)穩(wěn)定性情況。
CT檢查是頸椎病診斷常用檢查,其可以清晰顯示骨組織結構及其輪廓,但對脊髓、神經根、椎間盤的影像顯示較差;可以清晰顯示骨贅增生,對判斷致壓物的性質有很大幫助。
MRI檢查可以很好顯示脊髓的病損及脊髓的輪廓,也可顯示神經根的形態(tài)。因此可以精確的顯示神經根受壓的部位,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頸脊髓造影可以很好地顯示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情況,但是這是一種有創(chuàng)操作,且引起的并發(fā)癥較多,現(xiàn)在已經被MRI檢查逐步取代了。
鑒別診斷
脊髓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xiàn)為四肢感覺、運動、反射異常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癥狀。X線及MRI檢查可以觀察到頸椎退行性改變并可觀察到明顯的脊髓受壓情況,從而與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鑒別。
頸肩部肌筋膜炎、肩周圍炎
為慢性勞損性疾病,與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和年齡有關,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的肩臂部疼痛。可通過細致的體格檢查、根性的疼痛及感覺異常鑒別。
胸廓出口綜合征
由于頸神經根受到頸肋、束帶、前斜角肌的壓迫或鎖骨下血管壓迫神經根所致,下頸椎處的血管雜音和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本病。
椎管內腫瘤
頸椎管內腫瘤能引起頸椎病類似癥狀與體征,所以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予以鑒別。頸椎X線、CT檢查都可觀察到腫瘤特征性表現(xiàn),而MRI檢查對疾病鑒別有決定意義。
可引起椎管骨性狹窄的疾病
如彌漫性特發(fā)性骨肥厚(DISH)、強直性脊柱炎及類風濕性脊柱炎。
此類疾病均可引起椎管骨性狹窄,從而導致神經根受壓。但這些疾病都是全身性疾病,它們所引起的神經壓迫癥狀不僅發(fā)生在頸段,可能同時發(fā)生在胸段或腰段,也可能同時累及其他關節(jié),據(jù)此可以與頸椎病進行區(qū)分。
治療
該病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尤其對于癥狀較輕,病程較短的患者首選保守治療(包括生活管理、頸部制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考慮開放手術治療,少數(shù)病情嚴重者也可以考慮早期手術治療。
急性期治療
注意休息,減少頸部肌肉負擔;可使用消炎鎮(zhèn)痛藥物減輕或控制癥狀,但不宜長期服用;當疼痛持續(xù),嚴重影響生活時,可以進行神經根阻滯治療,能明顯緩解疼痛癥狀。一般治療
生活管理
避免受涼受潮,改變生活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和習慣。
治療周期結束后仍應遵醫(yī)囑須注意頸部制動有利于局部炎癥及神經根水腫的消退。
頸部制動
癥狀較輕或需要站立活動時應佩帶頸托制動。
接受頸椎牽引的患者,遵醫(yī)囑應盡可能減少頸部動作,時限為1~3周。
頸椎牽引
患者端坐進行頜枕帶牽引,牽引重量為患者體重的1/12~1/14??稍跔恳逻M行頸背部肌肉鍛煉。 但在牽引前應行MR檢查,除外嚴重椎管狹窄等,以避免由于牽引引起的脊髓損害。
該治療方法應該以安全、有效為前提,強調小重量、長時間、緩慢、持續(xù)的原則。
藥物治療
患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藥
脊柱退變性神經根疼痛多數(shù)情況下以炎性疼痛為主,在無禁忌證情況下,首先可考慮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物,如布洛芬、雙氯芬酸、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
肌肉松弛藥
伴有肌肉痙攣者,可以使用肌肉松弛類藥,如氯唑沙宗、氟吡汀、替扎尼定等。
抗驚厥類藥物
伴有明顯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時,可使用抗驚厥類藥物,如加巴噴丁、普瑞巴林等。
阿片類藥物
中重度疼痛患者在其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可考慮使用阿片類藥物。
脫水劑
考慮存在神經水腫時可使用脫水劑,如甘露醇等。
糖皮質激素
無禁忌證時,可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能有效緩解炎癥反應性疼痛。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
頸肩痛明顯,存在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持續(xù)8周以上經保守治療無效者,或患者有明確要求的情況下。頸肩痛及上肢的麻木、疼痛反復發(fā)作半年以上,嚴重影響工作、生活,且近期有加重者。有明顯上肢放射痛、麻木,并伴一側肌肉萎縮及肌力下降,影像學檢查顯示病變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壓迫神經根或脊髓者,或病變節(jié)段明顯椎體不穩(wěn)者。常見手術術式
前入路手術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最常用手術術式,主要有頸椎前路椎間隙減壓+融合術、頸椎前路椎體次全切+融合術、頸椎前路椎間隙減壓+人工頸椎間盤植入術。
前入路手術的主要特點是:
入路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顯露方便。操作直接,效果好。利于恢復頸椎椎間隙高度、頸椎生理曲度及椎管內徑。頸椎手術節(jié)段可獲得良好的穩(wěn)定性。對于年輕、椎間隙高度保留、椎體間活動良好但無不穩(wěn)、關節(jié)突無明顯增生的患者,可以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
若醫(yī)生經驗足夠,也可以行前路椎間孔擴大減壓,為不需要固定融合、更加微創(chuàng)的手術。
國際上,顯微外科技術為目前頸椎前路手術的標準方式,也有人借助頭燈放大鏡手術。
后路手術主要是后外側入路椎間孔擴大減壓及椎間盤切除術,是不需要固定融合的微創(chuàng)技術,需要在顯微鏡或內窺鏡下操作。
中醫(yī)治療
頸椎病屬于中醫(yī)“痹證”“痿證”“項強”“眩暈”“痙證”等范疇,多由機體正氣不足、肝腎虧虛、筋骨失養(yǎng)、脈絡瘀滯等原因所致。
臨床常采用內服中藥、針灸、推拿、牽引等中醫(yī)藥療法治療。推拿、牽引治療前應行MR檢查,以除外嚴重椎管狹窄等。
對于診斷明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以保守治療為主,癥狀較輕者,可暫時采用中醫(yī)藥治療。
其他治療
神經根阻滯治療
通過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注射至神經根附近起到消炎鎮(zhèn)痛作用,對于短期內緩解神經根性疼痛,改善軀體功能和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作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的選擇之一。
但神經根阻滯治療需要進行頸部穿刺,風險較高,一般在影像引導下進行治療,需謹慎選擇。
經皮微創(chuàng)治療
包括經皮內鏡下頸椎間盤切除術、經皮微創(chuàng)頸椎間盤射頻消融術、經皮微創(chuàng)頸椎間盤激光減壓術等。手術方式及入路的選擇需因人而異,術前需要充分的影像學評估來輔助制定手術方案。
預后
絕大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預后良好,保守治療可獲得滿意效果并有望治愈。保守治療無效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治療效果確切。
康復
該病的康復治療主要指術后康復,包括:避免或糾正不良體位姿勢,適度的體育鍛煉及功能鍛煉(如背部肌肉鍛煉等)。
并發(fā)癥
頸椎手術治療是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但因為涉及到神經及脊髓,在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手術治療時,應充分注意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喉返神經損傷、喉上神經損傷、傷口感染、腦脊液漏等,盡管這些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可能極低。
嚴重者可出現(xiàn)術中脊髓損傷、神經損傷、椎管內血腫等,嚴重者可導致患者癱瘓。
經前路手術者,需要警惕術后頸前部血腫,血腫較大時可壓迫氣管,引起患者窒息死亡。
日常
該病多為慢性進展型疾病,因此有效的日常生活管理對于疾病的預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包括改變患者生活及工作方式、運動鍛煉治療等。對于早期患者,進行日常生活管理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癥狀。
日常生活管理
頸部防寒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僵硬,因此需做好頸部保暖。夏天打開空調,應注意不要讓冷氣直接往頸部吹,頸部受涼可誘發(fā)頸椎病加重。
糾正站姿及坐姿
在日常生活中應挺胸、直背,維持正確的頸椎弧度,讓身體在舒服的狀態(tài);久坐者還可在椅子上加用腰靠,支撐腰部,尤其是長期伏案工作的公務員、程序員、金融工作者等。
需要注意的是,停留在一個姿勢太久會給肌肉造成較大負擔,所以每隔1~2小時需改變下姿勢,活動下身體。
頸部鍛煉
患者可遵從醫(yī)囑進行功能鍛煉,如加強頸部、背部肌肉鍛煉:用毛巾緊貼后頸部,然后雙手拉,頭頸部則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日常病情監(jiān)測
接受保守治療的患者可以持續(xù)記錄頸椎病的癥狀程度,然后在復診時咨詢醫(yī)師,以評估病情進展情況,并根據(jù)病情調整康復、藥物治療方案,必要時需行手術治療。
特別注意事項
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予以適度按摩,但應慎重操作。
手法治療頸椎?。ㄌ貏e是旋轉手法)有造成脊髓損傷的風險,應謹慎應用。
預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功能鍛煉,有助于頸椎病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資料
[1] 陳孝平. 外科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6:964-967. [2] 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 脊柱退變性神經根疼痛治療專家共識.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9. (15): 1133-1137. [3]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guī)范化研究專家組. 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guī)范化的專家共識. 中華外科雜志. 2015. (11): 812-814. [4] 陳仲強, 劉忠軍, 黨耕町. 脊柱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3:232-292. [5]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 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 中華外科雜志. 2018. (6): 401-402. [6] 吳孟超, 吳在德. 黃家駟外科學[M]. 第7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8:3111-3125. [7] 中華外科雜志編輯部. 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及圍手術期管理專家共識(2018). 中華外科雜志. 2018. (12): 881-884. [8] 王銘麒, 陳旭, 高浩然, 等. 經皮內鏡下頸椎間盤切除術治療頸椎病的研究進展.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9. (2): 174-179.以上內容由菅鳳增教授參與編審
相關知識
什么是神經根型頸椎??? 健康科普
混合型頸椎病針灸治療
關注頸椎健康,遠離頸椎病
頸椎病的典型癥狀及自我按摩方法
頸椎病康復鍛煉法
『頸椎病』玩健身球治頸椎病
有哪些防治頸椎病方法
如何在早期發(fā)現(xiàn)頸椎?。肯胍A防頸椎病怎么做才好
《肌肉骨骼康復學》頸椎病的康復
治療頸椎病有哪些誤區(qū)
網(wǎng)址: 神經根型頸椎病 http://m.u1s5d6.cn/newsview461920.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