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樹皮
番石榴樹皮,中藥名。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guajavaLinn.的樹皮。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具有收斂,止瀉,斂瘡之功效。常用于瀉痢腹痛,濕毒,疥瘡,創(chuàng)傷,中耳炎。
功效作用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煅炭研粉撒敷。
1、《嶺南采藥錄》:“取其樹皮煅灰,以臭草自然汁調(diào)涂,治濕毒,疥瘡。”
2、《增訂嶺南采藥錄》:“主收斂。治痢疾及洗潰瘍、創(chuàng)傷?!?/p>
3、《廣西本草選編》:“治中耳炎?!?/p>
4、《臺灣藥用植物志》:“通經(jīng)?!?/p>
臨床應(yīng)用
治中耳炎:番石榴樹皮煅炭研粉,吹耳內(nèi)。(《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植物學(xué)信息
喬木,高達(dá)13米;樹皮平滑,灰色,片狀剝落;嫩枝有棱,被毛。葉片革質(zhì),長圓形至橢圓形,長6-12厘米,寬3.5-6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于圓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側(cè)脈12-15對,常下陷,網(wǎng)脈明顯;葉柄長5毫米。花單生或2-3朵排成聚傘花序;萼管鐘形,長5毫米,有毛,萼帽近圓形,長7-8毫米,不規(guī)則裂開;花瓣長1-1.4厘米,白色;雄蕊長6-9毫米;子房下位,與萼合生,花柱與雄蕊同長。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長3-8厘米,頂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黃色,胎座肥大,肉質(zhì),淡紅色;種子多數(shù)。
在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和云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