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穩(wěn)定性最早應用于體育訓練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預防損傷。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主要是采用不穩(wěn)定訓練,一方面不穩(wěn)定訓練可以加強對中樞系統(tǒng)的重復刺激,進而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動員肌纖維參與收縮的能力,提高對肌肉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斷加強本體感受器的刺激,提高機體對支撐面積的感受,提高核心穩(wěn)定性,預防損傷。
腦卒中康復治療
腦卒中是由于急性腦血管破裂或閉塞,導致局部或全腦神經(jīng)功能障礙。腦卒中患者偏癱側軀干的肌肉存在運動控制障礙,使得患者在平衡功能方面難以較好地將偏癱側穩(wěn)定在功能動作的變化中。常規(guī)的軀干肌強化訓練可以增強偏癱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而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主要是將腰-骨盆-髖關節(jié)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力量的強化,比傳統(tǒng)的軀干肌強化訓練更能從動作的整體性上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
橋式運動
橋式運動是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最基礎的訓練方法,姿勢像“橋”,常見的方式有背橋、腹橋和側橋運動,可以激活核心區(qū)的穩(wěn)定肌群,維持脊柱穩(wěn)定性。
1
背橋作用:
增加軀干運動,減輕背部壓力和褥瘡風險,為之后的坐、站打下基礎。也可以用此姿勢放置便盆和更換衣服。
輔助雙橋運動: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雙足平踏在床面上,用力使臀部抬離床面;治療師用一只手掌放于患側膝關節(jié)的稍上方,在向下按壓膝部的同時向足前方牽拉大腿;另一只手幫助臀部抬起,必要時可鋪一中單或浴巾由兩人提拉輔助完成此動作。隨著患者的進步,治療師可在逐漸減少幫助的同時,要求患者學會自己控制活動,防止向側方傾倒。
雙橋運動:患者仰臥位,屈髖、屈膝, 足平放在床上,慢慢將臀部抬起,保持5~10s后慢慢放下,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及重心的穩(wěn)定,訓練時兩腿之間可夾持枕頭或其他物體。
單橋:雙上肢伸展于體側,患腿屈髖、屈膝,足撐于床面,健腿伸直抬高 30~40°,或翹在患膝上,用力抬臀伸髖,并保持 10s,重復20個/組,2組/次,2次/天。
2
腹橋作用:
增加核心部位在矢狀面的穩(wěn)定性。雙肘分開與肩同寬,屈肘90°,前臂支撐,腳尖撐地,收腹、全身挺直。堅持到無法維持時停止,然后放松俯臥地面,重復動作。在練習時,頭、肩、髖要成一直線,臀部不上抬,背部不弓起。
增加難度:將一側手臂或足部抬起,軀干姿勢保持不變;或是在前臂或足部使用平衡氣囊。
降低難度:將雙足支撐改為雙膝支撐,治療師在髖部給予輔助,幫助患者腰部和骨盆的穩(wěn)定。
3
側橋作用:
增加核心部位在冠狀面的穩(wěn)定性。以左側橋為例。左側臥于地板上,肩外展,前臂著地。右腳放在左腳上方,臀、腰部用力,維持身體上撐,身體與地面構成三角形。身體維持平直、中立,收腹,右肩不能擺動,盡可能長時間維持,注意與呼吸配合,不能憋氣。
增加難度:將上方手或足抬起,或在前臂或足部放置平衡氣囊,增加不穩(wěn)定性。
降低難度:將雙腳支撐改為雙膝支撐。治療師可在髖部上抬過程中給予輔助。
巴氏球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
1
俯臥伸展訓練作用:
提高核心部位矢狀面及水平面內穩(wěn)定性,俯臥于巴氏球上,臀部收緊,腹部收緊,背部收緊。努力長時間地保持該動作,并自然正常呼吸。
2
俯臥臂支撐訓練作用:
強化核心部位冠狀面內穩(wěn)定性。俯臥位,肘屈曲90°支撐于球上,使肩、髖、膝呈一條直線,臀部收緊,腹部收緊,骨盆中立位,身體正直,盡可能長時間保持這個動作,自然呼吸。
3
俯臥位蹬球訓練作用:
強化核心部位在矢狀面內穩(wěn)定性和力量,提高膝、踝關節(jié)穩(wěn)定。
訓練方法:俯臥位,雙臂伸直支撐,雙腳并攏放于巴士球上。腹部收緊,臀部收緊,將肚臍拉向脊柱,抬起臀部離開地面,使肩、髖、膝呈一條直線,保持3~5秒,自然呼吸,然后還原,重復動作。
4
巴氏球腹部卷曲訓練作用:
募集腹部肌群。
訓練方法:患者將巴氏球置于腰部生理彎曲處,雙腳著地,呈架橋姿勢,髖伸展,膝屈曲90°,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肩、髖和膝呈一直線,訓練時軀干上抬,收緊腹部,同時保持骨盆中立,將肚臍拉向脊柱。
5
架橋球上腹部斜向彎曲訓練作用:
募集腹部肌群。
主要參與肌肉:腹橫肌,腹直肌,同側的腹內斜肌和對側的腹外斜肌。
訓練方法:患者將巴士球置于腰部生理彎曲處,呈架橋姿勢,髖伸展,膝屈曲90°,雙手交叉置于腦后,訓練時單肩向上抬起軀干,收緊腹部,同時保持背部與巴士球接觸,保持3~5秒,并緩慢還原。
供稿丨康復科
作者丨孫超
編輯丨徐天歌
審核丨陳雷陳楊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